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宋明理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2: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宋 明 理 学

一、选择题: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4.(2009·宁波市高三八校联考)“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 )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7.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有 ( ) 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魏晋玄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9.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1 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 A.诚敬存之 B.发明本心 C.端坐澄心 D.读圣贤书

10.“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11.(2009·福建省二检)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12.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4.北宋时期理学形成,并逐渐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北宋时期理学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佛、道思想的发展给儒学带来巨大冲击但又为儒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来源 ②藩镇割据以来的思想混乱局面不利于巩固北宋的局部统一 ③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④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视人伦血缘关系,适应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关于宋明时期的儒学,向来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理学”、“道学”之称,又有“心学”之流派名。后世又笼统称之为“宋学”或直称“性理学”(明成祖编《性理大全》)。近世又称之为“新儒学”。宋明时期的儒学能有这么多说法,是因为宋明时期的儒学 ①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 ②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③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④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张载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提出“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 王守仁提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7.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传播“无为而治”的思想 B.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 C.体现出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D.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

18.2009年9月27日,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开幕,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儒学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儒学的现代价值。下列

2 语句中能体现儒家现代价值的有:

①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④朱熹“品德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20.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你能帮他找到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 致良知

21.“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这里的“儒学一个新的面貌”主要是指

A.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B.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 D.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命题 22.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在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争执。两派的争执的内容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理是万物之本原 C.求“理”的方式

D.理学的作用

23.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主张“内心反省”。其本质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24.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人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⑦④ B.①(劲④ C.①⑧④

D.⑦③④ 25.宋明理学的特点有 ①进一步思辨化,闪烁着理学家们的哲学智慧 ②重伦理道德 ③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④更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

A.①③ B.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26.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2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 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8.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9.(2010·宿迁模拟)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 30.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 A.理学的集大成者否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3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 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32.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

①佛教

②道教

③墨家

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3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以下列哪一种叙述回答 A、学问要求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贤先圣的经验心得 C、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反省 D、要勤于温习

34.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4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6.(2010·浙江高考)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7.(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38.(2010·全国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9.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体现人文精神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民贵君轻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齐家、治国、平天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0.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41.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感应 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42.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 道学 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

4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说明服饰体现了 A、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不同 D、社会风尚的不同

4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5 45.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三省六部的官员定期上朝议事 B.《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 C.安徽三庆班徽戏剧团进京献艺 D.工匠们在作坊中制作珐琅瓷器

46.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47.“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48.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49.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0.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二、非选择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二 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材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6 此颇不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1)根据材料

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和陆九渊不同之处。

(2)在材料三中,朱熹与陆九渊分别指出了对方存在怎样的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思想、学术上怎样的情况?

5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7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材料

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8

宋明理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ABD 6-10:DCDDA 11-15:CBADA 16-20:BDBDC 21-25:ACBDD 26-30:CCABB 31-35:CDCDC 36-40:BCADC 41-45:BCDBB 46-50:CBCDD

二、非选择题

51.参考答案:(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在求知方法上,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陆九渊则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3)反映出当时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

52.(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是同时存在、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2)都认为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封建制度和相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3)认为“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心,修身养性。 (4)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有,如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中节气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简述

宋明理学 教学反思

第3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之背景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反思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教案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宋明理学对 理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