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9: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一、细节描写的种类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也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从技巧上讲,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美化记叙文语言的重要方法。

因此,细节描写可分为:①自然环境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 ②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场面细节描写) ③人物细节描写(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 ) ④物品细节描写

二、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的“点位”

1、景物细节描写(社会环境细节描写):位于文章开头或文中,起到衬托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的作用。例:《孔乙己》开头关于鲁镇酒店的格局描写,起到交代社会背景的作用;《孔乙己》文中第11自然段的气候环境细节描写,起到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有《百合花》的开头,对秋庄稼的描写,显示出战斗前的气氛,为人民活动, 创造了典型环境。又如:《药》开头的描写这静静的一夜,正是制造出阴森可怕的气氛。再如:鲁迅的《药》里,兵穿的衣服,显示这是清末发生的故事,起到标志时代特点的作用。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渲染气氛。

2、人物细节描写:①在人物出场时对人物进行形象描写。如:在《孔乙已》中,孔乙已他“唯一”的长衫,又脏又破,脸上一部“乱蓬蓬的胡子,”时常夹着“伤痕”。这个细节,展现了孔乙已好吃懒做的性格,而脸上的伤疤却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②人物细节描写贯穿全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例如:《孔乙已》中,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随着他的遭遇而不断深入展开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细节的变化就是他悲惨遭遇在他身心形象上的直接反应。作者就是通过孔乙己的这种悲惨遭遇来逐步揭示小说的主题。

又如《祝福》中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认真吸取这个方法,在叙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等情节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好人物细节描写,抓住一个点仔细刻画。这是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突出写作重点,表现中心思想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中考作文高分的最主要原因。

3、前呼后应,反复出现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在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前后呼应,使人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又如《孔乙已》,在这四千字左右的小说里,酒店里挂着一块粉板竟然出现了三次,这是细节连用。旨在:一块薄板,照见了孔乙已的畸形灵魂;一块彩板,也映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4、对比展示

指在同一个情节环境下(同一段落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的效果。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

1 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这两个动作细节描写显示出前者的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可以出现在的位置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最佳的点位进行细节描写呢?

三、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需要来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

1、何为细节描写的点位?(全文布局性的构思)

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叙述是必须要有的,比如写一件事,你得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可能每一段都是细节描写。所以,所谓的“选点”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作文时决定选择在文章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的问题。

比如以“母爱”为话题作文,我们怎样选择在文中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

可以选择在当“我”做作业时,妈妈给“我”加上一件外衣时的动作点;也可以选择在妈妈注视“我”读书时的神态点,还可以是选择在妈妈教育“我”如何做人的对话时进行人物细节描写。

总之,这个选点在某种意义上和选材相关,但不管选哪个点,都应该是表现“母爱”主题的。所以,如果不能正确选择“点位”,我们将无法展开描述,当然也就面临着跑题和偏题的可能性了。

只有在选择出最能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的细节描写“点位”,并且在这个“点位”上加以特写和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文章才会达到中心突出,语言生动形象的高分效果。

注意:我们在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并不是为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指导,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旨,是作者通过写人或记事、绘景或状物所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不同的中心,选择的进行细节描写的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在选点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也就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点。

例如,一个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选材是拔河,通过拔河要表现的中心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很聪明,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拔河过程,而是选择了拔河时他感觉最艰难的一个点进行了细节描写,描写己方同学们弯曲的双腿、紧绷的肌肉、倔强的眼神、努力的姿态„„一时间真是把那坚持的执着和那不屈的精神再现了出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后来,写另一篇文章,他又把自己这段得了高分的文字照搬了上去。但是,却得了很低的分。为什呢?因为文章的中心变了。后一篇习作所记的事件仍然是拔河比赛,但文章的中心却是写班主任老师宽厚慈祥的微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温暖,这样一来,将大量篇幅放在拔河细节描写上显然是不合中心,至少也是详略不当或偏离文章中心。也就是说,文章中心要表现老师的微笑的力量,选点细节描写的地方应该是老师的“微笑”,围绕着这宽厚、慈祥的微笑展开细节描写,将这微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章中心。

所以,在开始写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好描写点,绝对不能单纯为描写而描写。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描写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精彩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行文。在表现中心的地方展开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详写;而其他地方不展开就是略写。这样文章的详略问题也就解决了。

四、细节描写的角度

在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后,怎么把这个点位展开并且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呢?这就关系到细节描写的角度问题。作文时细节点往往一闪而过,如果不加以具体描写的话,三言两语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的动作其实是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动作,但是朱自清把它细化了,详尽地描写了,那就成了细节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展开有效的细节描写呢?

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的作文细节描写建议综合处理,角度要求完美化,也就是完全化,即要求对一个点的描写,各个角度全都具备。

以动作综合细节描写为例,选好事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作点之后,就要进行多角度观察,对这个动作点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描写。第一要正面观察人物的动作,注意他的表情、语言,体会其心理,第二也要观察周围人物的反应。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描写,才能把这个动作点写得生动。

2 综合分析一下,我们把角度分为四类:

角度A——动作本身,即动作发出者及其行为; 角度B——动作对象,即动作承受者及其行为;

角度C——动作环境,即动作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及其周围人物的反应; 角度D——动作心理,即动作发生时的心理活动。

这四类角度,既包括人物描写又包括环境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外貌、语言、心理的描写。所以,我们称其为完全化或完美化的综合角度。 举例:

片段一

老师走进教室以后,眉头一皱,仿佛一片乌云浮上脸庞(A)。正在抄作业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作业本收进了课桌;原来聊天的同学,立刻拿起了课本(C)。我赶紧摁手机,手却像得了帕金森病一样抖得厉害(B)。老师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了教室一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A)。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了下来(D)。

这个片段虽小,从角度来看却很全面。需要注意的是,角度A和B的划分是相对的,将老师定为A的话,那么“我”就成了B,若将“我”定为“A”,那么,老师就成了“B”。这要由文章的中心和主要人物决定,主要人物是谁,那谁就是动作的发出者——A。

注意:角度全面,并不一定细节描写就精彩,还要注意角度的搭配与组合。 (2)角度的组合。细分一下,角度的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简单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

简单组合就是只有四类角度或三类甚至两类的组合,每类角度只出现一次。这种简单组合,意味着有角度,但是展开远远不足。

②、复杂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

复杂组合,就是四类角度都具备,且有重复出现的情况,但各类角度平均用力,笔墨均匀。这种复杂组合,角度有所或充分展开,但可能会导致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 ③、角度详略组合:ADCDBDCD、ADAABAC、CDDDDC„„

角度详略组合,就是四类角度不一定都具备,只详细节描写绘其中的三个或两个角度。这种注重详略搭配的角度组合,笔墨集中于两三类角度,使其充分展开,突出重点。

注意:我们说综合细节描写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四类角度的展开,只是开阔同学们写作的思路,提供给大家思考的余地。并不要求角度一定要全面,面面俱到。恰恰相反,我们反对死板地罗列角度,僵化地运用角度,而应随着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地搭配、巧妙地组合各个角度。同时,在搭配、展开角度时,注意角度的详略问题,突出最能传神的地方来。

片段二

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就是!”同学们应和着。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

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可见,在选择细节描写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

五、对人物进行必要细腻的描写

人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对其进行的描绘,它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3 心理等五个方面。无论是小说,还是记叙文,叙事散文,人物描写都必不可少。人物描写得生动与否,关键就要看是否近些恰当的细节描写了。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做到对典型的情节典型的人物进行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那么,文章中的人物就有了血肉,人物就有模有样。显然活了起来,这样的文章必然就显生动了,我们的写作水平的进步可见一斑了。把人物写活,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

1、让身份遭遇在外貌中暗示出来。

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肖像、衣着、轮廓进行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从他的穿着体现出来:一个一心赴于工作上的人,往往衣着比较随便,一个爱打扮的人,常常醉心于她的漂亮衣服上。。。。。。可见,一件裹住身体的衣服,就能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能关注人物身上的这些细节,并对之进行如实的描绘,就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能体现其生活状况,或社会主题。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个性都比较鲜明?为什么能深刻折射出当时社会主题?因为鲁迅比较擅长于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写出了孔乙己不伦不类的身份,“穿长衫”写出他是个读书人,“站着喝酒”又体现他更短衣帮的身份没什么区别,可见其矛盾的身份,是什么造成他如此特别的身份呢?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境遇呢?这不禁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这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他身材很高大”通过孔乙己的身材的描绘,暗示了他有劳动能力,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对孔乙己衣服的“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更是不舍笔墨的描绘,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出了孔乙的极度懒惰性格特征,也解答了他脸色“青白”“常夹些伤痕”的原因了,也含蓄体现了造成他悲惨遭遇的个人原因。由此,可见,通过一定的细节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社会主题。

2、让性格和主题融入语言对话之中。

语言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不管独白也好,对话也好,语言描写要做到,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即符合其人物所处的环境,身份职业,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有真实感。

如:《孔乙己》中的酒店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些语言说明掌柜只有在结帐的时候才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说明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

人物语言描写时要注意渗入性格和主题的描写。一篇好的文章,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不必需要作者明明白白地摆弄出来,而是通过暗示体现出来的。

鲁迅在《故乡》写中年闰土的话语:“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些细节的语言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中年闰土说话吞吐,不善言谈木讷的性格特征,也将军阀统治下造成闰土为代表的劳动人民贫穷无奈、麻木的原因,由此,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我们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写对话而写对话,应该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和要揭示的主题融入其中,尽量将问题让文中的人物去体现出来,成功文章的体现。

3、让人物的性格精神等特征从动作中展现。

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叙事时,往往只用一个苍白无力的动词来叙述,简单把整个过程和情节笼统说完,接着就没什么可写了。这就造成了文章没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没有突出重点、详略不分的致命缺陷。

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点位进行细致的动作描写。人在某一情境下或者平常中发出的动作行为,是受到其内心活动支配的,更他们平时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有关,而这些情感往往又最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4 我们作文的过程是展示人物心灵的过程,人物心灵的美丑也主要通过人物的刻画来体现,而人物心灵美丑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来表现。

比如:同是面对一个跌倒的老人,有的人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扶起,有的人装着视而不见快速离开,有的人则冷眼旁观,指指点点。。。。。。人们这些迥异不同的动作行为反应,就深刻清楚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又如:(A)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B)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评析:(A)句“罩”这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孔乙己在面对茴香豆剩下不多,但孩子不肯离开还想要时的举措,体现他内心的紧张。(B)句“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这些动词都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也更显得富有情趣,人物的形象就更显得丰满。

那么,如何进行动作细节描写?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1)怎样细化动作?动笔写之前先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①谁? 做什么动作?

②他是怎么做这个动作的?描写时可以选用什么动词来形容他这个动作?可以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这个动作吗?

另外,我们在进行动作描写时除了考虑怎样做之外,也可以用自己的肢体模拟比试一下动作的状态,然后斟酌选择恰当生动的词。

(2)怎样延长过程?答:细化动作,增加动作的内涵,延长动作过程。

延长动作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大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小的动作来完成。比如写喝水这个动作,可以先写怎样伸出手去接触杯子,然后写如何拿起杯子,接着怎么样靠近嘴唇,又怎样喝下去。。。。。。这个过程可以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的需要分解成很多步来写。

又比如:中心是要表达“妈妈长时间看着我”,有的同学简单写成一句话:“妈妈长时间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

而另一位同学不但细化了妈妈看的动作,而且还增加动作的内涵,写出了对妈妈眼神的猜想:“妈妈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妈妈在找寻她自己的影子吗?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还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这样的描写不但增加了动作的内涵,同时也就增加了人物的情感,浓浓的母爱激荡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记住:任何动作的延长,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的需要,与中心主题无关的动作是不必要延长的!!

4、让情感心理从神态流出来。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文学家往往都比较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鲁迅在《祝福》中就比较注重对祥林嫂的描写,文中不厌其烦地集中三次写了祥林嫂的肖像,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反映了祥林嫂二十六七岁至“四十上下” 的命运变化,充分体现了先生“刻画人物最好刻画他的眼睛”的原则。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神态的描写,更能详尽地体现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变化,更能让读者领会出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蚕食”下走向死亡的逼真

5 而悲惨的过程。现在很多电影镜头都很注重人物脸部的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就相当于我们写人物时的神态细节描写,它能观众明白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也能暗示剧情的发展及结局。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高兴时——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伤心时——鼻子两翼一掀一掀,眼睛里充满了泪水。紧张时——不住地喘气,脸色灰白,双眉紧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愤怒时——竖起了眉毛,眼珠子瞪得像要弹出来似的。发愣时——两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哭泣时——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睛里滚动,然后,大大的、圆圆的、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泪珠顺着他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地上。

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态的作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和方法。`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不能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5、利用心理描写深化突出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例如: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幻觉描写:是指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注意: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6、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诸子文章即使议论一般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这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达到绘声绘色,从而增强表达效果。如今,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是令文章增色添彩。例如下面文段: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

6 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这段文字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将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美,强烈的语势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7、利用扩展句子法,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根据文章内容或情感表达的需要,在个别语句中灵活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从而丰富整篇文章的语言,避免枯燥乏味。 如扩句练习:她骂他混蛋。

①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语言)

②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动作)

③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神态) ④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心理)

随着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生动起来,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读来自己似乎也变得义愤填膺,而人物形象也如立眼前。

总之,细节描写一定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当细则细,当简则简,或用墨如泼,或惜墨如金。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只是想引导学生把心底的感动,用激情与智慧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以期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

六、学生优美范文

我这个滑雪迷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有无数事物使人痴迷。有人在五彩斑斓的绘画长廊中流连忘返;有人在扑朔迷离的棋盘对奕中乐此不疲;有人对悠扬华美的天籁之音情有独钟。而我对滑雪如醉如痴,算得上一个不折不扣的滑雪迷。

记得那一次,父母决定周末带我去郊区滑雪。谁知“天公不作美”,破晓的天空灰蒙蒙的,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笼罩着大地,风也在这个滴水成冰的清晨里呼啸。妈妈瞅瞅窗外,眉头皱了起来,说:“佳佳,这样的天气就不要去滑雪了吧。”我心急如焚,生怕父母反悔,忙说:“上周就因为要期中考试没能去滑雪,这周无论如何也要去。”也许是明白我这个滑雪迷态度坚决,父母不再坚持,只好在我的反复催促下出发了。

雪像调皮的精灵如约而至,那条去过无数次的路比往日难走了许多。不出所料,雪山上的人寥寥无几,我站在无边无际的雪原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真像掉进了寒意彻骨的冰窖一般。风如同刀片划过面颊,满脸生疼生疼的,雪也像故意和我过不去似的直往领子里、袖口里钻,雪粒打在脸上逼得人无法睁眼。父母好久才踱到我面前,执意劝我回家,不要滑了。我哈哈一笑,轻松地说:“雪越大就越刺激,今天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这个滑雪迷决不会因为天气知难而退。”说着,我将肩上的滑雪杖向上抬了抬,仿佛霎时充满力量,向雪山飞奔而去。心中热血沸腾,丝毫不理父母的呼声。

天上的漫漫飞雪愈演愈烈,脚下一滑,我“啪”的一声摔倒在雪地上,吃了一嘴的雪。我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抹去脸上的雪水,二话不说转身继续蹒跚地向山顶“爬”去。

几经周折,我终于站在了雪山顶上,似乎微微踮起脚尖就能触到飘忽柔曼的缠绵云朵。我迫不及待地用雪杖点地,向下冲去。这飞一样急速下滑的感觉使我着迷。眼前是一片大海般无边无际的雪原,银装素裹,洁白无瑕。耳边风声掠过,如一条风的绸带拂过我微微发烫的脸。脚下腾起一片若有若无的雪雾,霎时翩翩飞舞般跃起又飞快落在疾驰而下的身后,像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精灵,一如我的心中„„不知不觉,我已滑到了山脚下。我意犹未尽,顾不得疲惫,抄起雪杖,向雪山又一次奔去。远处的雪山高大、洁白,融入了我的身影。

“你真是个滑雪迷”,父母总是如此说。我当然也引以为荣。冬天我会隔三差五邀同学一同滑雪。春天我会祈求冬天早日归来。世人爱好各有千秋,而我就是这样一个滑雪迷。

7 【点评】1.开头、结尾点题,中心明确;行文紧密围绕“迷”这个中心词——开头一意孤行,冲破阻挠去滑雪场;中间被摔痴迷不止;结尾多次约人去滑,一直盼望冬季再来。

2.结构的完整和详略的得当,是本文的亮点。

3.描写生动、具体,充分运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衬托心情的作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看门”给我快乐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有所乐。有人会因五彩斑斓的绘画长廊中流连忘返;有人会在复杂多变的棋盘上乐此不疲;有人会对悠扬华美的音乐殿堂情有独钟。而我目前最大快乐来自于“看门”——奉献自己点滴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乐。

上了初中后的第一个学期,我就被安排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差事——“看门”。当老师大声地叫出我的职务时,我的耳朵就立刻被一阵笑声充斥了。我也理解,这很正常啊,看门这个差事让人一听就觉得无聊,而且没有技术含量,每天要做的就是开门、关门。估计是老师看我每天到学校最早的缘故吧,我暗暗想,既然交给我,我就做好它。没曾想,这个差事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

第二天早上,“新官上任”的我自然是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为大家开门。走廊里面静静的,一层静谧而庄重的气氛似乎笼罩了整个走廊,氤氲地融在了我的心中。门紧闭着,像挂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门神一样把所有的人拒之门外,顿时,我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微笑,一种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我小心翼翼地取出钥匙,像捧着一个传世的宝贝,轻轻插进锁孔,随着钥匙在孔里发出“吧嗒”的响声,劳动付出体现自己的价值的成就感就像一壶醇酒把我熏醉了一般,快乐像一个精灵浸透了我的身体,我似乎在灿烂的阳光中盛开了,一朵花,一朵小花。进入教室安静地坐了下来,当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从我开的门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心里美滋滋的。能为大家提供便利,劳动付出带给了我巨大的快乐。

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一种转瞬之间的付出,一份早来晚走的辛劳,从中能体验到快乐,应是一种心境吧。孔子弟子公西华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看来小事不小,做好小事,从中体验到乐趣,也是一种享受,更何况“看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快乐,还暗含着一种责任。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最后一个走。听着大家稀里哗啦一片收拾作业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旌旗猎猎的战场,如同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等待着建功立业,呵呵,思绪飞翔在教室的天花板上,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呀,俨然超出了快乐的范畴,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奉献之趣吧。关上门,随着钥匙在孔里发出“吧嗒”的响声,教室的门就被锁住。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虽然教室里的“财产”与外界只隔了一道门,但是这道门却免去了同学们许多东西丢掉之忧。这个看似很小的差事,却能使班内的“财产”得到保护,使同学们放心地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班里,减轻肩上的负担,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让我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自豪,怎么能不让我快乐呢?

刘心武有篇文章叫做《春从心出》,里面谈到春天永远在自己心中,只要你有心情,你就会看到大雁跋涉般的豪情,这个关键是自己的感受。诚然,“看门”这个差事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我从中领悟到了自己的价值,为班级贡献了力量,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最大快乐。

【点评】本文有两处“引叙评”结构。

第一处是第四段,引用《论语》中公西华的原句,接着,对这句话进行简单解释——“小事不小”;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做好小事,从中体验到乐趣,也是一种享受”。用此结构,顺利过渡到“责任”这个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处在结尾,“引”名著名言——“刘心武有篇文章叫做《春从心出》,里面谈到春天永远在自己心中,只要你有心情,你就会看到大雁跋涉般的豪情,这个关键是自己的感受”;“叙”自己体会——“诚然,‘看门’这个差事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我从中领悟到了自己的价值”;“评”主题“为班级贡献了力量,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最大快乐。

因此,作文中使用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技巧,我们作文中应该灵活运用!

高中作文技法——怎样进行细节描写[1]

广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教你怎样细节描写

中考作文指导细节描写

例说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版]

作文指导之细节描写

作文训练之细节描写

作文训练之细节描写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作文讲评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作文教案

作文之如何进行人物细节描写 训练题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