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1: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未来的10年里,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在这期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的改造下将全面升级,产品结构将不断提升,改造升级后的传统产业仍将会以较快速度增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精致制造”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未来10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全国来看,中国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化工业化仍将深化发展,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但是从区域来看,目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东部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未来10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将加速,重化工业化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在2020年前后,中部、西部地区将先后进入工业化后期,2030年前后,中、西部地区将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区将在未来5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此后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上。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再重工业化”趋势,新一轮重工业化靠近沿海、靠近终端市场,这是因为,铁矿石、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以及钢铁、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产品主要依赖水运,为降低运输成本,钢铁、石化、造船、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的投资在上海、广东地区猛增,并在装备方面体现出大型化、现代化程度高的特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0)。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也逐步提高。现在中国有些工业行业的现代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大量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但是工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主要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巨大的差 距。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工业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关键(陈佳贵、黄群慧等,2009)。未来10年,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是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速度将加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并引领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为潜力巨大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 重大战略。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极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先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积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产业积聚区。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此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

少,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有利于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市场和组织(胜出企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尤其应当注意选择特定技术、特定产品和特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的方式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未来10年,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在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引导下,能克服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迎来高速发展,并引领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

(三)传统工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新技术改造下,传统工业将全面升级.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维持快速度发展的势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将以快速进行,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提速,对于原材料、能源的

需求量仍将大幅上升,钢铁、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原材料工业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中国巨大的原材料工业产品需求及其增长不可能主要依靠进口解决,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不能以不发展重化工业的方式解决,而是需要依赖于更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金碚,2010)。中国将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通过采用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性能与附加值。

未来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和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趋于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将显著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对于消费品的质量、产品的个性化、安全性、便捷性等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消费品将不断升级。收入分配趋于平衡,意味着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会把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些都会使得传统消费品工业需求规模仍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消费品工业,将在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改造下完成全面升级.

未来10年,传统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给传统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很大发展空间,也给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提出了内在要求。传统装备制造业将在吸取信息技术、新材料、机械、电子、绿色制造以及现代管理等高技术成果,并将其优化继承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为传统工业提供用于柔性制造、绿色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新一代技术装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仍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2009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3亿

人,其中第一产业年末从业人数2.97亿人,占整个从业人数的38%。预计201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3.8亿人,其中劳动人口9.23亿人;202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人,其中劳动人口为8.91亿人;未来10年,仍将有大量农业人口转为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还很低。

未来10年里,依然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除此之外,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上游供应商的有效供应链、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和保证、协调产品开发的能力和30年改革开放中基础建设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出口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得天独厚的能力,已经形成并在未来10年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总体优势(朱为众,2009)。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可以把现有的经济潜力和劳动力质量进一步加以提升,将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竞争优势提供进一步的支撑。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还将逐渐成为世界的消费中心,这将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未来10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持续、全面升级: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全面改造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将更为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提高产品的档次;更为注重品牌的培育,更为注重渠道优势的培育;将更加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注重技术工人的培养。未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面改造升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全面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的升级不只是体现在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的全面升级,还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环节的快速增长。

(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加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将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和服务开始出现融合的势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未来10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发展,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加深。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单纯制造过程已经不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日趋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倾向。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过程结合得日益紧密,制造和服务相互渗透融合进一步增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和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10)。

未来10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加深,中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并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 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展市场,还具有开发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企业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展将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直接的重要作用。

(六)区际产业转移将提速,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加快.

金融危机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能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明显加大,市场机制推动的产业转移开始明显增加。未来10年,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保等成本仍将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将加速进行。未来的产业转移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产业转移投资规模巨大,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领域不断拓宽,产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化。三是由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转变为企业“抱团”的、产业集群式的整体性转移。四是交通运输条件较好、政府效率高和投资环境好的中西部省市,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势(李平、石碧华 2010)。

未来,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区域合作的领域和内容都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合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将逐步完善,更有利于协调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多层次、多区域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区域合作和 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更有利于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中国LED发展前景

中国黄酒发展前景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