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9: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上)

作者:杨玉良 提供人:瞿立言 阅读:93 评论:0 时间:2009-5-4 16:44:05【大 中 小】

“新材料作文”从2006年诞生起,已历三载。依据全国卷一贯的“稳中求变求新”的原则,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沿用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作为继话题作文之后兴起的所谓“后话题”作文新形式,必将继续被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命题形式的走势作进一步探讨。

那么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又表现在哪里呢?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这种命题形式之“新”,主要表现在:“旧材料作文”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必须用好所给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三自”原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和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不过,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它把话题隐含于所给材料之中,这就促使考生把关注的焦点由“话题”转移到材料的“含意”,使高考作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平时写作的实际。

综观近三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不难看出这种

命题形式的基本走势:

一、从命题材料的形式看,其类型将日趋多样化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2008年老鹰与幼龟)、媒体材料 (2006全国乙卷关于读书的网上调查)、图画材料 (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现实材料(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和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经历、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和新课标卷母女的三次养鸟经历)等多种。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高考作文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类型。刘国良主编的波波鸟名师大讲堂《高考材料作文第一解读》就将“新材料作文”分为寓意型、诗意型、象征型、图文型、思辨型、感悟型等六种,可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二、从命题切入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朝两个方向掘进

一是引导考生关注外部世界及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问题;一是引导考生反观自身,改造内部世界,重塑自我形象。

就第一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必然会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很难想象,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将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作文必然要承担起重要的导向作用。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这个命题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么简单,这里涉及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应该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的大问题。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这是一段时间内,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无须赘述。因此提倡考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学校、家庭、社会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真诚地与人交往,热情地帮助别人,乐观地面对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时,要时常看看电视报纸,关注时事动态。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要认真地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因为只有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啊!当然,也要广泛阅读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如果能把从读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相互阐发印证,那就更好。

就第二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一方面必然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如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直接涉及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2007年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的范例,向人昭示创造、机遇与执著的关系。

另一方面注重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养,如 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的材料,给考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是丛飞无私救助贫困学生,另一方面是受助学生“没面子”的“埋怨”;一方面是大学生忘恩负义的逃避,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知恩图报的捐献。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命题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倡导无私奉献、知恩图报,批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考生如果思想道德不高,人格不健全,很难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乎时的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重任。要教育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文章绝不仅仅是“作”出来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教自己的儿子写诗时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我想就是踏踏实实生活,认认真真做人,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博览群书,狠下一番“长期积累”的工夫。古人论诗强调“诗言志”,“诗穷而后32\'’,道理也在这里。至于“诗内的工夫”,我想最多也只能占到三分。

目前考生作文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是考生割裂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文章就是“作”出来的,只要记一些好词好句,临时抓来用一下,装点一下门面,给阅卷老师造成一个“有文采”的假象,就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其实, 2007年考试大纲作文部分早已经将“词语生动”“文句有意蕴”分别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说明研究人员对纠正这种错误的作文倾向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但这并没引起考生的普遍注意。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教育他们坚持“以我手写我心”,努力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更贴近我们写作的实际,更符合作文命题的趋势。

三、从命题的要求看,仍然是限制中有开放。限制在逐渐减少,切入点将更多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也体现了全国卷“稳中求变”的原则。在这三年中,作文的核心要求没变,即“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过,2006年的“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在2007年和2008年却被取消了。这说明作文的限制在减少,不再强求综合材料的所有信息,不再强求“全面理解”,只要围绕材料“含意”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就行。这就意味着给予了考生更多的自由。

与限制减少相应的是考生立意的切人点更多。例如,2008年新课标卷母女三次养鸟经历的材料,可以选择的大的角度就有慈善、环保、爱心、放生、自由等,而每个角度都可以得出多个立意角度,比如“慈善”,就可以得出“莫让慈善变了味”“慈善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关爱生命是最大的慈善”“借慈善之名牟利让人不齿”等子项。

“三自”原则,为考生拓展了足够的写作思考空间,保证了考生能够张扬个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开放之中有限制,即“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这就为考生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符合题意”的标准,所谓“自主确定立意”便划定了一个范围,“自主”决不是随心所欲。同时,“自主确定文体”一方面意味着文体由单一走向多样,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另一方面也要写什么像什么,决不能写得“四不像”。换句话说,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强化文体训练,尽量形成普遍掌握、一体突出的文体基础,考试时才能尽量使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既文体鲜明又个性突出的文章。

[出处:《语文天地》]

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卷病句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高考语文全国卷2

高考语文答案(全国卷1)

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
《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