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解决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方面的诸多难题,以输出驱动假设理念为指导,文章提出了“EPW实践教学模式”――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较好地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EWP实践教学模式;ESP;实践课;微课;自主学习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也逐渐朝着网络智能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时代新的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学活动,并把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多个环节。实践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尽快实现从“教”到“导”的功能转变,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组织欠规范等。本文提出了“EPW实践教学模式”,即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特定的实践活动,从而深化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取得符合从业要求的能力和技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情景模拟、实习等。

学习、投入和积极运用是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中,英语语言的实践包括ESP教学、实践课及微课教学,从而实现语言和其他专业的结合和应用,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ESP教学模式

GE(General English)政策制定的初衷是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重在普及,但是在该政策的捆绑之下,学生学习的动力逐渐演变成了“拿证”(CET-

4、CEF6),教师的教学驱动力也慢慢变成了提高大学英语

四、六级的过关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语言学习与语言能力、教学与科研日渐分离。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掌握了大学英语

四、六级要求的几千个词汇,用的时候却是词不达意,连日常交流都难以实现,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无从提高。这样一来,“全民英语”就成了束缚英语教学的一道魔咒。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英语越来越只是作为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专业的英语学习除外)的“去语言化”教学模式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在该趋势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光转向分专业教学,即所谓“双语教学”,既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又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

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国内许多高校在ESP教学的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等方面认识和发展均欠成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近年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更有大批的英语人才过剩,而市场对专业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因此,ESP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明确ESP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实践。“ESP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英语用于自身的专业实践,帮助职业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ESP教学实践应该看重的不仅是英语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实践,而是定期的、常规化的校企合作式实践活动,因为在后者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要求,然后根据实践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这一点更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也更接近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参观国内外相对成熟的ESP教学,获取相关的经验;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取得实践经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邀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开展讲座或进行短期教学活动,着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优良、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水平一流的“专精尖”教师队伍。

再次,基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市场就业需求,高校可分专业开展英语教学,从而突出专业优势,也更加务实,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改革ESP考查模式。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不能较大程度地评价学生的ESP学习效果。对于相关成绩的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学生用英语进行实践的技能,高校可以推广诸如法律英语证书考试(LEC)、机械工程英语资格证书考试(MEEC)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谋求便利。

(二)实践课教学模式

实践课(Practical English Leon)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输出驱动假设的理念为指导,给学生设置情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编对话,通过参与式学习,进行语言输出训练。该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的概念是英语教学专家文秋芳提出来的。她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培?B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理念,笔者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开展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具体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从形式上来说,实践课和第二课堂都比较生动,但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而实践课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属于传统课堂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教室之外的地方如操场、家庭等场所进行,实践课的实施场所是教室,由教师和学生模拟或假设各种特定场景,开展对话和交流。这样的特点使得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正式,也就增强了监督的有效性和效果的可评估性。

第二,首先,每次实践课前,教师需要备课,如设置场景、遴选话题、准备材料、预设问题、制定评价标准等,以保证学生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其次,学生分小组讨论,查找需要的语言材料。该环节可使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学生上网查找或是在和他人的讨论中获取,从而确保输出的流畅度。再次,教师在实践课上的角色是引导者、监督者、评判者和助推者。

第三,在评价机制上,所有学生均直接接受教师的评判,评价相对公平。教师对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中英语言文化理解力、思辨力、语言交流能力和自身表现力进行评分。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协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季提出的。大学英语微课建设与应用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教学观。这是实施微课建设的首要条件,也是本文研究的首要问题和重点问题。

高校可以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课堂外启动微课教学工作,推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加快校际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和“微课”建设应用,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便利性和学校综合实力。在实施大学英语微课教学中,可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应用于预习、个别知识点讲解、课程拓展、课外任务布置、新课预习、练习考试等过程中,使微课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

首先,在新课预习阶段,提前给学生布置有关新课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材料,组织语言,设计形式,完善效果,然后以小视频的形式在新课的前几分钟呈现,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新课的预热;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其次,对于课本内容的引申,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每单元的学习内容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相应的引申任务,请学生找出与本单元主题有关、有趣的英文短片(5分钟左右),然后在课堂的适当时机给学生播放。短片的内容可以是主题广度上的发散,也可以是深度上的挖掘,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对于课堂所学的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模仿或再现原文场景,录成小视频,交给教师检查评价。这样既能巩固课上的内容,节省课堂时间,又能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论

教育技术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索不??停歇。文中提出的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较好地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专业化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希望本文能给教师同行以参考,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葛送.英语教学范式的变化与“新国标”实践的路径[J].外语研究,2017(03):54-59.

全球化时代大学日语视听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初探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职高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大学英语论文:大学英语“问题教学法”模式研究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讲解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