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6: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 学习《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

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猫》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井》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窗》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7《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北京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