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7 07:58: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

要求: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划出来;

2、不会读的字词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二、学生字

1、学习本课生字,指读。

2、要求:读一个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用这个字组词。

3、描红

三、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们掌握哪六个词语?将这六个词语划出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学习词语,并请他讲讲积累这六个词语的原因。

3、将刚才自己划出来的六个词语在自己本子上抄写两遍。

四、再读课文

1、求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不仅„„也„„”;

2、在笔记本上用这组关联词语写话或造句。

五、抄写本课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老师请你们收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你收集了吗?学生交流,过渡导入

二、读议

1、2两小节。

1、朗读课文。

2、听后指导朗读。

三、读议

3、4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练说: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台湾,台湾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世界各地,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第3小节最后一句及第4小节。

四、读议

5、

6、7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谈谈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2、重点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的话。

3、练说:

邓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课文。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永生 不仅„„也„„

教学反思: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抄写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理解其中含义,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想。

4、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选择迁移运用于实践活动。

5、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义。

2、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结合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板书:高尔基)

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明确: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简介高尔基

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式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看拼音读课文,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点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教师示范,指导自读。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朗读技巧指导。

本文内涵丰富而深刻,抒情气息浓郁,要求学生朗读时把握好朗读基调。

4、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5、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6、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匀称。

“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生字“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读出正确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 )养 ( )赏 ( )香 ( )紫( )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与伟大作家高尔基和他的10岁儿子只见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三、评析第2~5自然段

1、那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是背诵。

(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3、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十岁”为什么?

(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而且,这里的“只有”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义紧密相连,去掉了语义久不连贯了)(板书:只有 还没有) (3)来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 (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 一直 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龄相仿,你们有没有向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教育) (6)试背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的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

(色:姹紫嫣红; 味:阵阵芳香、引来一直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是心情怎样?

(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和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上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

5、讨论:联系第

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所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个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6、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7、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

指导: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理解顺序,边想边背。

第三课时

一、迁移练习。

1、练笔。三个话题,自选一个

2、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3、如果说儿子栽花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了愉快;那么高尔基的信给儿子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从老师这一省略号,展开丰富的联想,选择写一段话。

4、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 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举例如下:

A、读了您的信„„

B、“给”永远比“拿”快乐 C、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二、拓展与延伸 高尔基(1868—1936)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只上到小学三年级,8岁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文艺作品抨击黑暗,宣传革命。曾主持

《真理报》文艺栏。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作业设计:

1、补充习题P31第三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 )。春风吹来,( )的花儿( ),散发出( ) ,引来了( )。

傍晚,彩霞( )。高尔基 ( ) ,( ),心里( )。瞧,那些盛开的花朵( )!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再把你的理解写下来。板书:

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只有 还没有

顾不上 一直 各种各样

15、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准备:了解艾滋病的一些知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推知大意。

1、揭示课题,指名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师简要的介绍一下艾滋病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2)读后说说“小斗士”是谁?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3)用

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2)交流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节)写恩科西去世,引起世界许多人的关注。

第二段:(第二——四节)写恩科西的遭遇。

第三段;(第五——七节)写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关心着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第四段:(第八——九节)写该怎样面对天灾,恩科西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课文

2、

3、4节,感悟“不幸”。

1、读悟课文第2节。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让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一段中所包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读悟第

三、四节。

(1)让学生默读第

三、四节,体会艾滋病的可怕。

(2)指名读课文,体会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命运的无辜、不幸、可怜。

(二)细读课文

5、

6、

7、节。

1、自由读第

5、6节,恩科西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样做的呢?

2、自由读第7节,同位说说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6、7节。

(三)细读课文

8、9节,感悟“关注”。

1、自由读课文第

8、9节,说说恩科西是哪一天离开人世的?

2、学习:第九节的内容。

(1)指名读。

(2)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三、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1)号召学生遇到“灾难”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从满信心。

(2)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板书设计:

顽强抗争

15、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教学反思:

习作四

教学要求:

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人交流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难点: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最近在与部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当面讲,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想想主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他,进行书面交流)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

(2)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

(3)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后,她的心情如何?

(4)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

4.大组交流、汇报。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指导习作

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议„„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跟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

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

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人听,直接写下来。

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改意见。

二、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修改草稿。

4.学生誊写作文。

三、小结 板书:

习作四

小秘密

歉意

。。。。。。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2、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

3、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在别人面前的流畅表达和提问题。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

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小芳正在做作业,爸爸指出她写的“兰球”的“兰”字写错了,小芳不服气,爸爸说出了篮球的“篮”字的来源。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爸爸说的是否有道理?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出道理。

(4)教师介绍“兰、蓝、篮”的来源(为第二部分教学做准备)。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四个句子,找找有无错别字。

(2)学生试着改句中的错别字。

(3)师生共同改正错别字。让学生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错误的原因: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出错。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成语。教师指出这几个词语都有错别字。

(2)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会出错。

(3)指名改正错别字,说出理由。(因为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写错了)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教学“诵读与积累”

1、熟记词语

(1)学习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警世劝戒的哲理。)

(5)通过读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语词典。

(6)学生练习背诵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在大海中永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那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撒大海、爱戴”等词的间架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 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三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创设情境: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2)分组推选“发言人”上台发布新闻。(学生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或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搜集一两条有价值的新闻)(要求“发言人”的新闻要有一定的价值,通顺、流畅)

(3)“听众”现场提问,(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做到问题有针对性,表达清楚,流利)“发言人”当场给予回答。

(4)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做为“发言人”表演,全班同学提问题,“发言人”回答。

(2)评议小结

二、教学“学写钢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身字旁、舟字旁)和例字(射、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身字旁、舟字旁”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射、船”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

练习四 兰、蓝、篮

推荐第2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芒东镇杞木寨完小 徐光春李娜

2014年9月1日 第一单元 1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里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重点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2、画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窃读的滋味,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里活动的语句画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点拨升华

1、品读“窃读”的滋味。

2、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在文中画出并正确读写词语。

五、课堂小结拓展

1、在你眼里,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里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2、感悟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体会窃读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写得真实感人,你认为哪儿写得好?互相交流一下。

2、“窃读”算偷吗?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边读边画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它填写在读书记录卡上。

五、课堂小结拓展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以及有关读书名言。板书设计

1 窃读记 找书窃读

担忧惧怕——快乐 急切饥饿——饱读 麻木——轻松

写法:心理活动细致动作 课后反思: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课外书?

(二)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文章体裁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本文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

2、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结合见解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互相评议。

五、课堂小结拓展

采访爱读书的人,做一份访谈记录。 板书设计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1、写好文章多看书

2、三贯通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课后反思: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如果让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什么呢?

(二)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1、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2、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五、课堂小结拓展

1、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2、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结合作者的读书方法,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五、课堂小结拓展

1、这篇课文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自己的观点。把自己对书的独特而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2、背诵第七自然段。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家故地 假设比喻反问列举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什么是长生果?

(二)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新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

3、思考: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书就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4、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5、作者从读书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从书中找到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批注。

三、点拨升华

1、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

2、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受到好评。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补充文中成语。(略)

五、课堂小结拓展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香烟人”小画片津津有味 连环画如醉如痴 文艺书籍囫囵吞枣 中外名著黯然神伤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科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积累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诗句的描写和叙事,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

(二)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泊船瓜洲》。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点拨升华

1、诗题“泊船瓜洲”该怎样理解?(指诗人停船在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引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五、课堂小结拓展

1、学习古诗,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真情。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学习古诗《秋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秋思》。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4、整体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点拨升华

这首是写了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五、课堂小结拓展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学习古诗《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长相思》。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4、整体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点拨升华

哪几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酣畅的流淌出来。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五、课堂小结拓展

1、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三首诗词所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都抒发了对家乡深深地思念和热爱。三首诗词的表达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诗;《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课后反思: 6 梅花魂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词句。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体会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感情。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说一说你对梅花的了解。

(二)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弄清字的部首、笔顺、笔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外祖父常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第二件:外祖父对一副墨梅图分外爱惜。第三件: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地哭起来。第四件:外祖父在离别前把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件: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正确读写词语。

五、课堂小结拓展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梅花的高尚品质,体会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些语句,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2、画出文中引用的三句诗,查找出它们的出处,解释各句的意思并说明表达的情感。(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中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情感。

三、点拨升华

1、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海外赤子的一片赤子之情。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五、课堂小结拓展 板书设计:

爱国心教我读诗落泪

6 梅花魂民族魂分外珍惜墨梅图,分别赠送墨梅图 临别又送梅花卷

赤子情不能回国而痛苦 课后反思: 7 桂花雨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

(二)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新词。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

4、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点拨升华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因为母亲用感情去体味它们,所以感觉自然不一样。)

2、“于是,我又想起了、、、、、、阵阵桂花雨”。(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五、课堂小结拓展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小组交流。

课后反思: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激情导学展示目标

(一)导入:

(二)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三、点拨升华

四、变式训练(一堂清)

1、正确读记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拓展 反思:

推荐第3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分页标题#e#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推荐第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着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推荐第5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导语:《牛郎织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是一篇爱情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本。

设计特色:

(1)让学生做评论员,与文本对话,评论文中人物。

(2)设计主题阅读环节,拓展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然后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与学生进行对话。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 《《牛郎织女》(一)》的主要人物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郎织女二〉。板书课题。

二、读读课文,说说人物

1、读读课文,找准理由。

(1)〈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文中人物性格鲜明,适合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尝试做人物评论员,评论文中人物。请学生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把想法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评论人物的有效形式之一)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适当在书上加上批注。

(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物,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2说说人物,有理有据

以教材文本为中介,以学生的批注“成果”为话题,师生间展开交流。

(1) 学们,你们认真阅读,仔细批注课文,一定有许多见解,谁来评论文中的人物。

(2)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没有预设性,却有生成性。人物评论可催生出好多精彩片段的解读,如重点词语的破析,关键词句的赏析,人生哲理的透析等。)

三、主题阅读

学生拿出课前发放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让学生任选一篇阅读。读后三言两语,可说主要内容,可说文中人物,也可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

(建设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扩大阅读的量,提高阅读的质。

四、作业

(1) 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

(2) 把我国的民间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推荐第6篇: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设计模板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设计要怎么设计怎么编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1.生字生词卡片。

2.绘有鲸呼气时喷水的挂图一张。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或见过鲸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有关鲸的知识。板书:鲸

二、检查预习。

1.指名依次按自然段读课文。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是否读准了生字的音。

3.“预习”要求把讲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你画的是哪个句子?

三、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

(①鲸是很大的动物;②鲸是哺乳动物,鲸的进化过程;③鲸的种类;④鲸的生活习性。)

2.课文可以分几段?(四段)应该怎样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出示绘有鲸的外形的挂图。

2.思考并讨论:课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鲸是很大的动物?

(举数字;和很大的动物——象进行比较;用鲸的舌头和十几头肥猪进行比较;用鲸张开嘴时可以几个人坐在里面看书的形象化说法。)

3.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的这个特点,并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讨论:(1)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2)鲸是怎样由在陆地生活逐步适应在海洋生活的?(着重引导理解什么叫哺乳动物,“鳍”的意思是什么,鲸的后肢为什么会退化,课文的第一段为什么用“一头”而不用“一条”。)

六、小结。鲸的外观像鱼,其实是哺乳动物,这又是鲸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七、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

一、复习第

一、二段。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鲸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从吃食、呼吸、睡觉、繁殖生长等四个方面来讲的。)

3.齐读介绍鲸鱼吃什么和怎样吃食物的自然段。

讨论: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鲸?它们分别吃什么,怎么吃?

(2)体会三种鲸吃食物的方法、过程,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4.默读介绍鲸呼吸的自然段。讨论:

(1)鲸是怎样呼吸的?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5.指名读介绍鲸睡觉的自然段。

(1)讨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聚在一起、围成一圈、浮在海面上。)

(2)用笔把鲸睡觉的样子画一画。(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

6.齐读介绍鲸繁殖生长的自然段。

讨论:

鲸的繁殖生长有哪些特点?

(胎生、幼鲸靠吃母奶、长得很快、寿命很长。)

四、小结。

1.指名分段读全文。

2.讨论。

(1)课文中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表示体重、身长的数字,突出鲸是很大动物的特点;②表示食物重量的数字,突出了鲸的食量大、吃很快的特点;③其他数字,突出了鲸大、生长快、寿命长的特点。)(2)从课文哪些地方知道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幼鲸吃母奶。)

五、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

“获”,不要丢掉右下半部的一点;“滤”,右上方是一竖一横,不要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两遍。

2.把课文读几遍。

3.预习《蟋蟀的住宅》。

推荐第7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小麻雀》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住在屋檐下的窝里,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妈妈不断地告诫它要小心,掉下去会很危险,但是它不听劝告,后来,果然掉到窝下一只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救它,小麻雀又怕又急,竟然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设计理念] 联系生活,体会童话与现实的关系;品读为主,多读巧思,在读中品味小麻雀(普季克)的天真幼稚,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读中理解麻雀妈妈的苦口婆心以及为了孩子奋不顾身的伟大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本词语是怎么体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小麻雀与麻雀妈妈是怎么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不少童话,也一定都喜欢童话。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前苏联著名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故事《小麻雀》,一起看看小动物的成长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板书:小麻雀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错字,不添不漏字。

A.读后检查认读生字: 檐、脖、摔、纠、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

B.出示词语卡片:屋檐 脖子 摔下来 蹲着 扯开 嗓子 手舞足蹈 绿莹莹 瞪眼 舔了舔 懊恼 老鼠 光秃秃 开火车读后全班齐读。 C.指名读难读句。

2、默读。标出段落序号,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A.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B.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默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1——13自然段。

1、默读,你从哪里看出普季克天真幼稚,从哪里看出麻雀妈妈的罗嗦,在旁边备注。

2、指名回答。

师:你从哪里看出麻雀妈妈的罗嗦?

师:是呀,麻雀妈妈可真有点罗嗦,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妈妈这么罗嗦,是为了什么呢?

生试用慈爱的语气读妈妈的话语。

3、你从哪里看出普季克的天真幼稚? 学生回答。

a.指名用天真的语气读:摔下去会怎么样呢? b.指名用幼稚的语气读:

树为什么要摇来摇去呢?树不摇,风就没了.....不对!谁都该有翅膀。我长大了,要让所有东西都能飞。 c.用好奇的语气读:这......这是怎么回事啊?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小时候,或者你的弟弟妹妹,有没有像普季克一样提一些可爱可笑的我问题呢? 指名回答。

4、分角色读小麻雀与妈妈的对话。

四、作业。

1、书写生字、生词。

1、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与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小麻雀、麻雀妈妈、大花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一读。

东张西望 手舞足蹈 自作聪明 不听劝告 惊慌失措 欢天喜地 绿莹莹 懊恼 光秃秃

2、导入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比较细致地体会一下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二、学习14——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思考:普季克遇到了什么危险?麻雀妈妈是怎么做的?

2、学生回答。

(1)自作聪明又不听劝告的普季克遇到了什么危险? 指名读第十四自然段。 A.出示:(学生齐读)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 B.这只天真幼稚的小麻雀,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还在那里自得其乐呢。

学生读一读它自得其乐的句子。 品:手舞足蹈

C.师:普季克掉到窝下边去了,大花猫正瞪着——

师:如果你是那只大花猫,那绿莹莹的眼睛里,透露的是一个怎样的信息?(充满了喜悦,啊!可以饱吃一顿了。)

学生尝试用喜悦的心情读句子: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 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小麻雀,大花猫绿莹莹的大眼睛透露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危险!大花猫想吃掉我!)

师:这个时候,普季克的表现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词。 解释:惊慌失措

你还有表示心里害怕的词语吗?(惊恐万分,大惊失色)

学生尝试用惊慌失措的心情读句子: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 指名读。

齐读: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2)普季克遇到了危险了,麻雀妈妈是怎么做的? A.齐读第十五自然段。

B.问:读完后,你觉得这个时候的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从那些词语看出来?

自由读第十五自然段,把体现麻雀妈妈的词语读出勇敢无畏的语气来。 指名读: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

把体现麻雀妈妈的词语读出勇敢无畏的语气来。 C.品词:扑 生齐读句子。

师:“扑”字除了体现了麻雀妈妈的勇敢无畏,你还读出了麻雀妈妈的什么心情? 再读,读出勇敢无畏与急切的心情。

如果把“扑”字改成“飞”字,同学们读一读,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预设)生:“扑”字改成“飞”体现不出麻雀妈妈心中那种急切,为了孩子奋不顾身的深深母爱。 生再读,读出勇敢无畏与急切的心情:妈妈从树上扑下来。

(衔接语:妈妈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普季克,在这紧急时刻,普季克——) (3)指名读第十六自然段。

A.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 师:在第十四自然段里,普季克害怕得拼命扇动翅膀,而这里却加上了着急,它为什么着急?(因为为了它,妈妈正面临着危险。)

B.出示句子: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被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象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学生读后,师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麻雀妈妈的心情? 师:麻雀妈妈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吗?

师:所以“它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还欢天喜地地问。 体会:欢天喜地

学生尝试用欢天喜地的语气读:“怎么样?怎么样?” 师:两个怎么样,你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一遍句子。

师:麻雀妈妈为什么欢天喜地?(普季克没有被猫吃了,安全了,并且还会飞了) C.师生分角色对话。 师:“怎么样?怎么样?”

生(普季克):“恩,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前面1——13段部分的普季克总是不相信妈妈的话,而现在的普季克是怎样回答妈妈的?你体会到普季克有什么变化? 生答。

D.普季克和妈妈都安全了,大花猫呢? 品:懊恼

三、学习第十九自然段。

A.出示全段: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学生齐读。

B.师读“普季克终于会飞了”生接“他感到十分高兴”师读“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生接“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比较好呢? C.学生自由读,尝试读出高兴又有一点难过的语气。 师:用关联词”既......又......“来说一说普季克的心情,好吗? D。从“觉得鼻子酸酸的。”你体会到了普季克什么变化? 生答。

四、拓展:

师: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于是,小麻雀张开翅膀,绕着屋檐飞了两圈,突然,觉得有一些话想对妈妈说......小麻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请大家动笔写一写。 学生练笔。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课。

小普季克小时候是那么天真幼稚,就好象同学们小时候一样,什么都好奇又自以为是,不听妈妈告诫,但是有一天小普季克终于长大一点了,知道许多不明白的事情总得一样一样学,还能体察到妈妈的爱,希望同学们也快一点长大,细心体会爸爸妈妈给自己的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爸爸妈妈。

六、作业超市:(任选其中一题)

1、你和爸爸妈妈发生过争执吗?写一写或与同学们说一说争执的原因、经过、结果。

2、用心读几遍《小麻雀》,看自己还能读出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3、学习用爱的眼光对待爸爸妈妈的罗嗦,看看自己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把自己的心情变化写下来。 附教材: 小麻雀(高尔基) 有只黄嘴小麻雀名叫普季克,住在屋檐下那个温暖的窝里。他还不会飞,只能拍着翅膀,伸着脖子,往窝外东张西望,想快点儿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合不合自己的心意。麻雀妈妈看见了,有些不放心,就说:“孩子,小心,会摔下去的!”

“摔下去会怎么样呢?”普季克歪着脑袋问。 “一摔下去,猫会把你吃了!”妈妈向他解释。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可普季克的翅膀长得不紧不慢。

有一回,天上刮起了风,普季克又问妈妈:“这......这是怎么回事啊?” 妈妈向他解释:“这是刮风。刮风时,你要当心,不然的话,被风刮到地上,就会让猫给吃了!”

普季克不爱听这些,他摇着脑袋说:“树为什么要摇来摇去呢?树不摇,风就没了......”

妈妈说不是那么回事儿,可普季克还是不相信,他样样都爱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 一个庄稼汉从屋檐下走过,两条胳膊摆来摆去。普季克就说:“他翅膀上的毛都让猫给咬掉了,光剩下两根骨头了!”

妈妈纠正说:“你说的不对。他是人,人没有翅膀。” “为什么?”

“人是高一等的动物,他们不是用翅膀飞,而是用双脚走。” “不对!谁都该有翅膀。我长大了,要让所有东西都能飞。”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被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象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恩,没什么!”普季克说,“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大花猫蹲在地上,添了舔爪子上麻雀妈妈的羽毛,绿莹莹的眼睛盯着他们。懊恼地叫着:“妙极了的一只肥嫩小麻雀,像老鼠一样妙,喵喵,可惜没有了!” 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课后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说说句子表达了麻雀妈妈和普季克怎样的心情。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被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象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样?” .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3、读读写写。

屋檐 脖子 摔下来 蹲着 嗓子 手舞足蹈 绿莹莹 懊恼 老鼠 光秃秃

推荐第8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教学设计

第八组 走进毛泽东

宁武实验小学 一级教师 陈海亮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长征》一首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独特的魅力及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父亲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泽东在花山》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慈爱的父亲,普通的群众。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目的是将学生已经获得的孤立感受整合起来,使他们获得一个全方位的毛泽东形象,感受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更要通过他们的其他阅读中获得的资料来丰富毛泽东的形象。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词汇量。2.由文本走进毛泽东,感受其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在感受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2.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突破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教材的整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理解即可。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 2课时 《开国大典》 2课时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 一级教师 陈海亮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或观看与长征有关的影视作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PPT(内有: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看着课题,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再读《七律·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样的诗叫做——七律。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1934,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他诗兴大发,长征结束,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觉得怎样读才会读得更好。 (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读仔细,注意多音字。) 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并能正确书写。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读后听写。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标志性能力,小学高年级依然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师范读(配乐朗读)以优美动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

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格律诗音韵优美,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

2、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不懂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通顺连贯的话表述出来。

3、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学情估计:不少学生可能只局限于把诗句翻译出来,只简单的表述为,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用扩词扩句的方法,对诗句意思进行更加具体的表情达意。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 (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指导学习第一联,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

二、

三、四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上述方法,学习

二、

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

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读读、想想、说说、细细的体会,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赏析品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四、感受韵律,指导背诵

全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色,语调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值得诵读记忆。请同学们把全诗背诵下来。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感受“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读了这首诗,咱们分明体会到了,那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 寒)

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想不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这两个故事?(出示课件)

这就是红军过金沙江时的情景,生自由读。交流读完这段话的心情和感受。

从暖字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我为红军们感到高兴,

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损失,就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所以我也知道了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

这个“暖”字,还是军民一家亲的暖。带着这种感受读。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来看一看这段录象。 (师播放课件)

同学们在看这段录象的时候,你们又在感叹什么?此时毛泽东的心中感觉又是怎么样的?(这段路走得来之不易)过大渡河的时候不像过金沙江那样容易,而且他们损失惨重,毛泽东心中肯定会感到很心寒。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句。

透过这个“寒”字,我们还感受到红军战士那份——英勇抗敌的精神。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是的。尽管红军战士面对种种困难,但他们临危不惧,仍然勇往直前。所以,这一暖一寒表达诗人的喜悦与痛心。分组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在漫漫长征路上,我们读懂了“征”,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重重困难,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

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读着毛泽东这首诗,咱们从“不怕”这个词体会到战士们和毛泽东的“英勇”,这英勇也许就是作为伟人的那份风采。(板书:风采)读着这首诗,咱们也从一暖一寒体会了伟人也有那份喜悦,也有那份痛心,这也许就是毛泽东这个伟人的凡人情怀。(板书: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来激励战士们,来鼓舞战士们。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三、有感练笔,抒发情感

是啊,毛泽东率领红军战士一次次克服重重困难,才打败了国民党, 才能获得今天幸福的生活。今天咱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学习,此时此刻,对着伟人毛泽东,你想说什么?(播放课件)一边看,一边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生自由写作,交流。 【作业设计】

1.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长:万水千山

征:艰难危险 寒 暖 风采:不怕 英勇抗敌 情怀:乐观向上

推荐第9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教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课前预习

1、根据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要求至少3遍

2、给会认的字组2个词,并注音

3、抄写会写的字,要求抄写3遍组两个词

4、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运用词语连词成段

5、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50个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自学目标一: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自学方法:读——小组交流——集体展示

交流展示:

1、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 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有关语句是————————————。

2、“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自学目标

二、我来学生词

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

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

1 实践、抉择、翕动.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自学要求:

1、读准音

2、理解词语,尤其是重点要理解的几个词

3、运用词语说话

交流展示

练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做到四不,并有感情

2、对感受最深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要求:以批注的形式

3、完成课文后面相关的作业及相关的练习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学目标一: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自学要求: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出大鲈鱼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的句子并用相关的语气读出来 交流展示: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自学目标

二、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自学要求: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学目标三: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自学要求:

1、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2

2、对比读第

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交流展示:

1、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2、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自学目标三: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自学要求: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自学方法:读——悟——读

练习:背诵“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小练笔: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课前预习

1、根据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要求至少3遍

2、给会认的字组2个词,并注音

3、抄写会写的字,要求抄写3遍组两个词

4、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运用词语连词成段

5、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50个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对题目的含义有所理解.4.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获得的类似的感受理解课文. 3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的课件.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1、出示找到的罗马城市广场的图片,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可直观得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印象.)

2、“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幅图片最好的注释.课文中童年的“我”在父亲那里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教诲,这个教诲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学目标一:自学生字生词 自学要求:认读生字生词

维黛安太太 午宴 缝纫 络绎不绝

星罗棋布 环抱 大喜过望 心灵手巧

挑拨

自学方法: 读——请教小伙伴———运用词语说话 自学目标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学要求:

1、注意要读准生字,自学新词,大致了解内容.

2、童年受到教诲是————————人生两次印证

————————

3、由绝不可能到获得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小结:

根据理解填空: 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方法绝不会是(惟一)的,要集思广益,敢于(尝试)或开辟(新的途径). 作业: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5落花生 课前预习

1、根据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要求至少3遍

2、给会认的字组2个词,并注音

3、抄写会写的字,要求抄写3遍组两个词

4、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运用词语连词成段

5、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50个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 4 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自学目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自主识字.一亩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尝花生 开辟 成熟 自学方法;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小老师执教 榨 榴

3、小组交流展示 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拼读生字,重点强化 自学目标二 我来学词语

开辟 翻地 居然 吩咐

爱慕 分辨 体面 自学要求:

1、正确读词语

2、理解词语

3、运用词语说话

自学方法:读——理解(请教,查字典,上下文理解)——运用词语说话 交流展示: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硬背词典中的解释.) 自学目标三:读通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自学要求: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明确分段.) 5 自学方法:字读—— 同桌互读——小组交流 展示:

作业: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做到四不,并有感情

2、对感受最深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要求:以批注的形式

3、完成课文后面相关的作业及相关的练习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自学目标一: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自学要求:读第1自然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自学方法:自读——同桌互读

自学目标

二、充分读书,抓住吃花生、议花生.自学要求:

1、读课文,找出花生好处用处的句子.

2、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自学方法:读——找(画)——读 交流展示:

自学目标三: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自学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读课文 自学方法:

(1)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2) 把落花生与桃、石榴、苹果对比,同桌对比着读相应的段落. (3)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4)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展示:

1、读

2、谈体会

3、填空:花生虽然——,可是它———————— 自学目标四: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自学要求;读下面2个句子,看看意思有什么不同

1、“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交流:

1、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 6 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2、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它(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3、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小练笔: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或物,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事物.

16珍珠鸟 课前预习

1、根据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要求至少3遍

2、给会认的字组2个词,并注音

3、抄写会写的字,要求抄写3遍组两个词

4、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运用词语连词成段

5、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50个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2.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思想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2.有关珍珠鸟的挂图和课件.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它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 7 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自学目标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选取

三、四幅印象最深的画面,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3、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方法:读——找画——读 自学目标

二、我来学生字生词

垂蔓 葱茏 瞅瞅 雏儿 画框 嚓嚓 蜡嗒 塔 细腻 眼睑 眸子 咂咂嘴 流泻 自学要求:

1、正确读音,认清字形

2、理解词语

3、运用词语说话 自学方法:读——理解——读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做到四不,并有感情

2、对感受最深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要求:以批注的形式

3、完成课文后面相关的作业及相关的练习自学目标: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学目标一:学习第一个画面内容.

1、轻声读课文(3——5),想象画面,请学生谈谈感受. 2.“我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安全、自在的生活环境”时,想象: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3、填空: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自学目标

二、学习第二个画面内容. 这幅图展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6~9自然段内容,用不同的画面展现“人与鸟的关系”.自学要求:

1、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朗读展示.)

2、“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找相关文字朗读

3、填空:小家伙生活得多么快乐,虽然还在(远远地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8 自学方法;读——找——读

自学目标三:学习第三个画面内容. 自学要求:

1、“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说一说这份“亲近的情意”是什么?(朗读10——11自然段.)

2、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意,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同座位两个人,一个人是小家伙,一个人是大作家,亲近地交流一下吧.(学生互读这两段.)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交流:

填空: 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意,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自学目标四:学习第四幅画面.自学要求:

1、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竞在我身上睡着了.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地欣赏,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

2、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指名朗读.) 自学方法:读

总结

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感受的理解吗? 小练笔:欣赏了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请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

3、明确要求. (1)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受到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 9 到的启示说明白. (2)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 (3)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4、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5、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

6、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第二课时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写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

二、确定习作内容

1、汇报本次习作想写的是什么.

2、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 10 句段,巧妙的构思,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二、点评.好文欣赏

1、从优点和不足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3、宣读比较优秀的习作,让学生欣赏.

三、小组合作,自己修改

自己朗读自己的习作,再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请他们帮着评改,自己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四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交流课文、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2.了解、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3.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二、课前准备

搜集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

三、交流平台

1、从课文中找出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

2、把你平时从课外书中积累的、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进行展示,和同学进行交流.

3、把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语句,摘抄在本上.

四、日积月累

1、自己读一读5个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2、简单说一说5个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4、在作业本上抄写.成语故事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吏、懈”.

2、跟同桌合作练习读,互相帮助、点评.

3、指名读,比一比谁的读音最准确.

4、交流一下怎样理解“水滴石穿”这个故事.

5、齐读第2自然段,理解成语的含义.

6、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推荐第10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广泛接触革命电影,了解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指导学生写作,学会写场景作文和梗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2)通过多层次的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写场景作文和故事梗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2)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要点讲清楚,并能简单谈感想。

2、如何才能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才能把梗概写得更简练。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预习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毛主席和其他英雄人物的资料及作品、电影,以进一步丰富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具体内容。

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会习作。通过相应的目标诱导和刺激强化产生一种行为,让学生养成有有话就记在本子里,有发现、有感受、有感受、有体验就写下来,使这种习作行为演化为一种需求,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七.课前准备

《开国大典》的影片资料及毛泽东纪念馆的一些资料。

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或看到的革命英雄故事。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涌现出不少千古留芳的英雄人物。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赞美你心中的革命英雄。

二、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电视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看过的革命影视作品。

3.观看录像。播放革命时期的影视图片 ,让学生接触历史及一些英雄人物。

三、投影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

1.自由读要求。

1 2.谈谈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 选一部印象深的革命影视作品进行推荐。

(2) 介绍时要讲清楚作品名称、主要人物、事件、深刻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 要认真听,抓要点,及时询问,补充同学的发言。

(4) 也可介绍听过的或读过的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人物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四、分组、安排各自任务。

五、分小组开始口语交际活动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幻灯片、小人书、课外图片及资料)

六、全班选代表发言

1.学生发言。(提供自己准备的资料) 2.询问、补充。

3.评议。

七、谈感受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八、作业

1、将今天听到的印象深刻的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讲给家人听。

2、继续观看革命影视作品。

第二课时 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有做过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也看到了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美丽景色,同时还有许多悄悄话要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话和事尽情地倾吐出来。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在看书或看电视时感触深刻的人和事,想想这些事情中哪一件是你自己最想说的?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纸上写上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说出自己最想写的一件事。)

2 3.在这些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中你最想告诉别人的话是什么,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投影习作要求

1、齐读。

2、谈要求。

(1) 运用本组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作。

(2) 任选一个材料进行写作。

四、指导选习作项目并分组交流习作材料。

五、指导写作

(一)写场景

1、选则的场景要自己比较熟悉的。

2、按方位或时间顺序写作。

3、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1)人物衣着、神态、动作、语言。

(2)观众的表现。

(3)\"我\"的心情。

(二)梗概

1、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书、文章或影视作品。

2、梗概的语言要简练。

3、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例要突出,不重要的可一笔带过,或甚至不提。

4、写好后读给同学听,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更加清楚、明白。

六、指导学生自由习

(一)自由写片断并点评。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定的内容写一个片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描写。

2.学生自由写片断,教师巡回观察,找出描写方法比较好的片断,准备讲评。

3.投影学生习作片断,师生共同点评:什么地方写得精彩?用了什么写法?你对这一片断还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4.学生根据指导自选进行修改片断。

(二)学生完成整篇习作。

提示学生:自由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写好后读给同学听,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更加清楚、明白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并进行修改。

(自己先进行修改,然后小小组内进行修改,每人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两篇。) 附:(修改方法:

1、大声朗读一遍。

2、再次朗读,标出错别字及病句。

3、仔细默读,修改病句及错别字。

4、写评语。)

3 第三课时 修改评议

一、朗读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方面使你感动? 2.找出精彩的之处,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抒发了内心的什么情感?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够好的,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总结:这是一篇自由命题,自定内容的好作文。小作者能够写得这么好,主要在于写出了平时想说而又没处说,想写而又没写出来的事。他在文中尽情地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地把整个事情经过写出来了。

二、点评有代表性的病作。

1、出示,共同进行修改。

2、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

3、读读修改后的习作。

4、总结。

三、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

1.对比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根据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再次修改作文。

四、分小组互改

1、分配好学习小组。

2、互相 交换评改。

(1)、圈出好词佳句。

(2)改出不足之处。

3、四人再交换改。

4、取回自己习作 ,再读读改改。

五、誊抄作文。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知识结构:图片投影,观看录像,出示本课要求,分组进行活动,全班交流,再由口语交际引入习作,将这一课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整体。

十.作业设计

口语交际(课后):

1、将今天听到的印象深刻的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讲给家人听。

2、继续观看革命影视作品。

第11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6、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 (板书:黄山)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的松树。(板书:奇松)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略)

2、指名朗读课文,即时评价。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段: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段。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指导朗读。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17、黄果树瀑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抓住语言文字品读感悟,真切地感受黄果树瀑布雄奇壮阔的景象。教学重难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抓住语言文字品读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板书课题:黄果树瀑布

2、谈话: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走一走。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读准字音。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掩映訇然作响 凝神谛听

(三)分节朗读课文

1、指导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人喧马嘶 喧嚣 银雨撒金街 山回谷应 聆听 訇然作响 循着 凝神谛听 沉醉(根据学生情况,解决语句中不理解的词)

(四)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人喧马嘶 喧嚣 银雨撒金街 山回谷应 聆听 訇然作响 循着 凝神谛听 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2.细细品味,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

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形态 声音)

二、紧扣重点,读悟瀑布形态的美 1.快速阅读课文,用曲线划出写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 2.读悟句子,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1)认真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哪儿感受到了瀑布的飞流直下? (2)交流。 (3)学生练读句子:再读读句子,读出飞流直下的气势。 (4)齐读句子: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边读边想象画面。 3.读悟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银雨撒金街”的美。 (1)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理解“银雨”与“金街”。 (3)指名读课文: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入“银雨撒金街”的境界。 (4)看来,大家的感受还不深,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录像,去感受以下那银雨飘飞的景象。(多媒体播放银雨飘飞的录像,师范读。(5)指名再读课文:现在谁能把大家带入那种境界?

三、自读自悟,从瀑布的声音中感受瀑布的壮美 1.学生自学。要求: (1)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自己喜爱的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 (2)读读划出的句子,想想感受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瀑布的声音。(1)学生交流感受。 (2)齐读:愿意读的一起读。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欣赏了黄果树瀑布的形,聆听了黄果树瀑布的声,大家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触说一说。

五、整体感悟课文,升华情感 1.齐读全文,加深体会 形态 宽、美 板书 黄果树瀑布 大自然的杰作 声音 响、

18、莫高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2、指导分段。

3、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三、指导写字

1、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一、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4)引读背诵。 板书: 有„„有„„有„„还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一段。(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指名分读第

2、

3、4自然段) ①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②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a.找中心句 b.读文质疑 c.品读背诵

6、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二、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板书设计 位置 甘肃敦煌 莫高窟 彩塑 栩栩如生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壁画 宏伟瑰丽习作五

教学目标:

1、比较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感受他们分别表达的内心情感。

2、展开联想,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

3、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写清楚。

4、准确表达,作到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1、激发联想,广开言路,展现难忘的回忆。2、注重细节描写,把事情写具体,富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铺垫情感

1、师: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见到我高兴吗?来点表示如何?

二、游戏表演 观察叙述

1、表演一个表情。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并说出猜出的理由好吗?告诉你,表演逼真是本领,说出原因是水平。大家可要仔细观察了。

2、生表演。其他人猜。师适时指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师根据学生的表演适时贴上喜、怒、哀、乐、晕、烦、害羞、怕等图片

三、以点带面 广开言路

1、师从大家的描述中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表情丰富多彩,难怪有人把我们的脸说成是:心情的晴雨表。其实一种表情未必是人的一种心情。就拿“哭”来说吧,你能想到哪些成语呢?

2、生说:乐极生悲、喜极而泣、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嚎啕大哭、黯然落泪等

3、师:众多成语都说明了哭的不同,那么你们能联系事情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哭吗?

4、根据图片猜测。(委屈、伤心、感动、后悔、高兴)

5、小结:

四、发散话题 真情记录

1、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妙笔来描绘这些故事,好吗?

2、出示作文要求:习作五:联系表情,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由自己定。

3、拟题指导。

4、给自己的作文拟一个好题目,准备开始习作。老师希望同学在写作时能够作到:一言不发、一心一意、一气呵成。可以作到吗?

5、生动笔成文。师巡视指导

6、总结:文字是真情的流露,事情是经历的见证。同学们当我们在难忘的回忆中发现我们已经成长时,文章便是我们的记载。今天这节课希望留给大家的是你我的情谊,也是我们难忘的回忆。 练习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生动、形象地把句子写具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边疆小夜曲》,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替换游戏。就是将老师说的某句话中的一个词替换出来,但是原句的意思不但不变,还要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 今天真累! 学生说改写的句子,一起点评。 (2)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芳习作中的一句话:“大海很大很大”说她写得不具体,后来小芳在爸爸指导下说: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也能写得具体? (4)教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部分的句子,想想每句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 (2)学生试着补写句子。 (3)学生分组读自己补写的句子。(师生评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4)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5)教师设计巩固练习。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文章是怎样把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写具体 (2)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1)讨论:同学们,你们去过祖国的边疆吗?边疆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2)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莫高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尊、彩塑、智慧”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左偏旁:金字旁、绞丝旁。两个例字是:钉、给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钉、给”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理解公益用语,能根据具体的场景设计出合适的学公益用语。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 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什么是公益用语? (1)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2)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3)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4)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5)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3.练习。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4.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板书设计: 知识就是力量! 水,生命之源!

第12篇: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定兴县李郁庄中心小学 史素莲

8、富饶的海洋

教学目标

★认识“绒、哺、吝、啬、源、藻、蟹、廉、域、竭、煌”,会写“黎、股、奉、财、溶、供、基、液、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了解海洋的慷慨与富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歌曲。

2.在教师的激情朗诵中走进课文,感染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对大海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4.导入:大海美丽、富饶、慷慨,是生命的摇篮,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入第八课《富饶的海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遇到不好读的字词多读几

遍。

2.检查学习效果,对于重点的字词给予指导,如“琼浆玉液、并驾齐驱、汹涌澎湃”等词语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准备交流读书收获。

三、学习课文,欣赏第一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读第一自然段。

3.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大海的美丽、宽广。作者很爱大海。)

4.作者在这一段中直接抒发对海洋的喜爱赞美之情。你认为哪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好处,理解体会一尘不染、蓝丝绒等词在语句中的起到的作用,感受大海在微风和狂风环境下的不同的美。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6.朗读比赛,师生评议。 7.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课文的题目是《富饶的海洋》,思考:海洋的“富饶”体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想法。

①海洋有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和种类繁多的海藻。 ②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 ③涨落不停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浪涛、永不止息的洋流,以及海洋深处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大量的重水,都是廉价而又无比巨大的能源。

„„

2.思考讨论:作者除了介绍海洋“富饶”的特点外,还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海洋的慷慨)

3.什么是慷慨?(大方,无私)海洋的“慷慨”表现在什么地方?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

①海洋孕育了生命,学生找出关键词,说出海洋孕育生命的过程。

比如,开始没有任何生命的时候,海洋里有水和许多化学物质,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简单的化合物变得复杂,产生了蛋

白体,蛋白体变成细胞„„

②海洋有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和种类繁多的海藻。

③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 涨落不停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浪涛、永不止息的洋流,以及海洋深处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大量的重水,都是廉价而又无比巨大的能源。

„„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大海的宽广、无私、慷慨。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8、富饶的海洋 最爱——慷慨 富饶 憧憬未来

作业: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编个小故事,畅想未来的海底生活。

第13篇:语文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梅花魂》源于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学习本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朧”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查阅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3、音乐《红梅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梅花图

2、音乐《红梅赞》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梅花魂》(板书)魂是什么意思?梅花的精神是什么?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外祖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课文表达了外祖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那几件事体现的?(默读课文,思考。)指生回答,并相应板书。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3)不能回国而落泪

(4)送墨梅图 (5)送梅花手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课文在写这五件事时候,3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哭”。朗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想一想,外祖父为什么而哭?

2、指生回答。

3、品味“三哭” 一哭:(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外祖父为什么哭?

(2)指生回答并相应总结:诗句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祖父读诗的时候勾起了他对故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他落泪了。

二哭:(1)朗读4-13自然段

(2)外祖父不能回国,在孩子面前哭了起来,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无限的爱。)

三哭:在什么情况下,外公第三掉泪?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外公哭了?(泪眼蒙胧)

课文通过写外祖父三次哭,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板书:思念祖国

爱国之心)

四、赏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外祖父非常爱惜墨梅图,但他却把墨梅图送给了外孙女,这是为什么?(课件出示13自然段)

(1)“秉性”是什么意思?梅花的秉性像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指生读,齐读。

(2)老人赞美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 3)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指生师范读,齐读。

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很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积累知识 朗读《故乡》(“阅读链接”)《斗笠》(选学课文2)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3、不能回国而落泪

4、送墨梅图

5、送梅花手绢

第1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下面给大家分享桂花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桂花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读懂“桂花雨”

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

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

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其实,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为什么要摇桂花”,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表达完整、准确。平时这样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比起考试前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

师:谁来用朗读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指名朗读相关内容,用书声音解决疑问。

三、品读,感受“摇花乐”

1.过渡:看来,成熟了的桂花就应当“摇”,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摇一摇吧!

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帮着……帮着……”“抱”“使劲”“喊”等字词体会“我”在摇桂花时的兴奋、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兴奋、快乐之情。

3.教师质疑:为什么“摇桂花”能给作者的童年岁月带来这样无比的快乐呢?再读第三、四自然段,潜心思考,品味文字。

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

l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看来“摇桂花”是我期盼已久的事了。你注意到了哪些字眼?引导学生抓住“缠”字。

(2)教师启发: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老是”“缠”等字眼以及“我”和母亲的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l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1)师: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全家人的快乐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带全家人带来的“乐”?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桂花的虔诚、父亲的诗兴。

(2)教师引导:其实,桂花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全藏在父亲的这首诗中了!(出示小诗)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讲讲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组织交流:讲讲自己读懂的诗句意思,主要体会诗中表达的丰收之乐、全家欢聚之乐。

(3)小结:是的,桂花的芳香、丰收的喜悦、全家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全都融化在这首诗中了!该怎么读好这首诗呢?

指导朗读小诗,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收获的快乐。

l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师:不止于此,桂花还在全年里给全村人带来了快乐!你读出来了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在些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去摇一摇桂花吧!

出示并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乐”课文的主旋律。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桂花雨教学设计2

一、文本解读:

《桂花雨》是作家琦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回忆了儿时家乡桂花树的样子与迷人的花香,接下来详细写了摇桂花的乐趣,最后写在杭州赏桂花却仍然时时想起家乡的桂花。文章语言质朴,但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木兰、梅花反衬出对桂花的喜欢,第四、六自然段的一个“浸”字使人感受到那浓郁、沁人心脾的花香,第五自然段的摇花乐更是使人感受到那纯真的童趣,第七自然段母亲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与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桂花就是故乡的象征。

二、教材解读:

本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本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作者用《桂花雨》做题目,就可以看出故乡留在琦君心中的就是那迷人的桂花香与摇桂花的乐趣。“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也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浸”字与体会摇花时的乐趣,感受作者对桂花喜欢的感情。理解母亲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体会那浓浓的思乡情。

三、学习目标:

A类

1.认识“箩、杭”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语气合宜地朗读课文。

B类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C类

4.学习借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四、预习作业

1.给带点字注音。箩筐 杭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为自己朗读水平打星。

☆☆☆☆☆

3.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儿时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

4.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认为母亲说的对吗?谈谈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目标A1.2,5分钟】

1.导课。都说散文如诗,散文如画,善于阅读的人能从文字里读出画面来。当读到“桂花雨”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简介作者。

3.预习检测。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箩筐 杭州 看插图指认“箩筐”。

第二板块——逐层品读。【目标B3C4,23分钟】

(一)初识“香”。

1、请你静静地读课文,试着用一个字概括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找一找,哪几处写到了“桂花香”,请你用心读一读,画出来并做批注。

3、全班交流。

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浸”字与“飘”对比.

(3)出示对比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体会“浸”字用法的精妙,感受花香的浓郁。

(4)指导朗读。

(二)品味“乐”。

1、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乐”。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画出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你通过哪个词语读懂了什么。

(3)全班表演读。

(4)想象说话。

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瞧,桂花纷纷落下来,它落在了你的头上,小辫儿黄灿灿的,戴花的小姑娘多漂亮。它落在你的脖颈里,有什么感觉?

它落在了你的头上——

它落在了你的脚边——

桂花纷纷落呀落,落在头上、脖颈里、身上、脚边,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张开双手,接呀接;我仰起头,望呀望;我耸起鼻子,嗅呀嗅,我禁不住要快乐地大声喊——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享受这摇花乐的只有小琦君一人吗?桂花摇落以后,她们的快乐还在吗?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谈谈桂花摇落以后的快乐:晒桂花、收桂花、食桂花......

(三)感悟“情”

1、你还能从“香”字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情思吗?用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

4、简介作者写作背景,体会“月是故乡明,桂是家乡香”的怀念家乡的情意。

5、想象说话:

当你有一天离开了故乡,你会说些什么?

模仿句子填空:_______还是故乡的______________。

6、师生深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板块——整合全文。【目标B3C4,10分钟】

1.体会母亲对桂花的感情。

故乡的桂花伴随着母亲的年年月月,已经成了母亲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出示句子,读: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体会“我”与桂花的感情。

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好香的雨啊!

3.感悟作者的思乡情结,总结全文。

琦君在《桂花雨》原文中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桂花、桂花雨,就是琦君思念的故乡、热爱的亲人,就是琦君留恋、无法忘怀的美好童年。作者爱桂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爱得深沉,爱得魂牵梦萦,所以在一闻到桂花飘香,她就响起了家乡,想起来亲人,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桂花雨。那香的雨,给人带来乐,给人带来淡淡的乡愁的桂花雨。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目标C4,2分钟】

1.琦君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大家可以深入阅读,从中品悟琦君的乡愁。

出示琦君作品。

这阵阵飘落的不仅是桂花,还是思乡之情,是浓浓的愁绪。故乡水养育了故乡人。等你们长大了,如果离开了故乡,离开了亲人,乡愁就浓了。到那个时候,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连同你们快乐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时时入梦入文,化作浓浓的乡愁。请记住课文的题目——桂花雨。

教学反思

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自我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学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并知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桂花雨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桂花图朗读录音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桂花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7、桂花雨)

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听录音朗读全文,感受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然后再仔细读一读。

③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重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屏幕插图,配音朗读

提问: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哪些语句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他读的没感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要学会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者:迫不及待盼望

一起摇

妈妈:沉着赶紧

师: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这一段,再演读。再全班演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生闭目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满头满身都是”。

5、屏幕出示重点句

体会“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

师:你怎样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望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这一词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词语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作者赏完花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一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了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乡。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这么说的。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花香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因为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三、展示学习成果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情绪很高,收获一定很不少,请把你们背会的句段背给大家听一听。

四、全课小结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第1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五年级上人教版)。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五)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六)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七)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16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等方面资料。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生听歌曲《东方之珠》后教师激情导入,板出课题。

二、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2、反馈

板书:(庄严时刻来临前 庄严时刻来临时 庄严时刻来临后)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师:这首诗共有四小节,每一节都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1)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课件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2)老师引读,让学生理解“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3)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

2、学习第

二、三小节,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播放课件,感受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庄严。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

(3)、课件出示“香港历史”,学生置身于文本,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使大海沸腾是什么意思?(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4)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在此时联想到了什么?(虎门销烟--硝烟散尽,不平等条约--悄然落地)交流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5)、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情感。(自由感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三小节,进行比赛读,教师范读,配乐齐读)

3、学习第四节,读中感悟,畅想仪式后。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四、读中升华,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3、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五、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第17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各生字,会写1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5各生字,会写1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题质疑;

1.谈话导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暗无天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翻身作主人了!63年前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了,在首都北京**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开国大典”(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出示课文生字词,自由试读。

2.指名认读生字词,正音。

3.指导难字认读书写。

4.齐读落实。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相机引导,小结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指名回答。

3.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大典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在旁边写上批注。

4.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读一读。(相机出示相关场面描写的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相机完成板书)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对文质疑。

1.课堂小结。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2.布置作业。假如你是一名参加盛典的记者,把大典的盛况写成一篇简讯吧!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开始前(1—4)大典(宣布 升旗【鸣礼炮】 宣读公告) (5—10)自豪 阅兵式(11—13)激动 群众游行(14—16)

第18篇: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音》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 15《知音》教学设计

岩山镇中心小学:杨珍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2.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知音、密匝匝、行当、一唱一和、互唤互答、应和”这几个词语。

3.组块阅读,感悟人、动物之间建立“知音”关系,就能实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和睦相处。

一、聊“知音”

1老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引出知音。 2.请同学说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

3.若是人和鸟之间也形成了这种“知音”关系,你猜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知音。

二、读“知音”

(一)默读课文,了解学情

1.默读短文时你碰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3.你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吗?

理解密匝匝的意思(形容密密麻麻的)。 你还知道哪些和“密匝匝”构词方式相同的词? 红彤彤、白花花、蓝盈盈……

4.这些字的音你真的读准了吗?(出示:做操的,打拳的,练功的,学唱的,各选各的位置,各操各的行当。重点读准“行当”。)这句

1 话中提到了哪几种“行当”?你还知道哪些行当? 还有这句—

出示:有人学着鸟叫,吹起了口哨,鸟声哨声一唱一和。 重点读准“一唱一和”。)这句话中“一唱一和”的情景你见过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一唱一和”的情景。比如,爸爸妈妈“一唱一和”地教育你。我想和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谁敢试试?再比如,同学之间平时的交谈。哪两位同学来试试? 浏览短文,找找,还有哪两个词和“一唱一和”的意思是一样的?(互唤互答、应和。)根据“一唱一和”,你就知道“应和”的读音了吧?

(二)整体感知

请你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谁是谁的知音?为什么?

三、明“知音” 走近小树林

1.事情发生在城西北角的那个小树林。轻声读第一段。

2.这片小树林给你什么印象?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交流,目的是感受小树林里的自由、热闹的氛围。)读出这种自由、热闹。 3.这只被关在笼里的画眉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走近画眉的内心世界。) 走进鸟语园

1.“而最招人耳目的,要算鸟语园了。”这句话用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感受过渡句的作用。)

2.朗读第二小节。鸟语园有什么特点?(园美、鸟多、人多。)读相应的句子。

默读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3.谁才是鸟的知音?

2 4.养鸟老人和少年都是爱鸟之人,而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呢?从文中找出养鸟老人和少年爱鸟的句子。 5.听了少年的这番话,老人会怎么做呢? (会放了这只画眉吗?)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它是在悠然的叫呢,还是在忧郁地叫?也许,它是在告诉人们就是谁是自己的知音。”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做“知音”

1.你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

我想,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大概都会希望成为对方的知音吧! 2.读一读最感动你的一段文字!

第19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唐王镇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3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如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课文内容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5、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课时安排:

13、钓鱼的启示

2课时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课时

15、落花生

2课时 16*、珍珠鸟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

3课时

回顾·拓展四

1课时

合计

10课时

13、钓鱼的启示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按照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前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

一、二件和同学交流。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整篇教学设计先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明晰,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四|、指导写字

学生写本课生字及生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教师读歌词,提问:“个中的小女孩为什么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

2、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中将那天么?父亲给库伯先生打电话的时候,使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我没有拾到过钱,也没有中过奖,但是我喜欢钓鱼,并从中得到了启示。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3、学生齐读课题。

{从简单的儿歌入手,让学生有所思,从学过的课文入手,让学生有所忆。}

二、初读课文

1、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2、学生接读课文

3、学生评价,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4、出示课件: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小结:得到这个启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回到那三十四年前的晚上,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去回味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学生通过读课文学生应该是能够找到钓鱼的启示的,比较明显,让学生在可以开始就找出启示,直奔主题,是希望学生知道,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这几句话学生觉得在理解中是有难度的,并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将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条鱼是不是我一下子就钓上来的?你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这鱼怎么样?

3、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小结:这是条多么可爱,多么漂亮的大鲈鱼啊,我从来没有见过,今天,我竟钓了一条这样的鱼,我真得意,真兴奋啊,但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我从快乐的云端一下子跌进无底的深渊。

{让学生明白,通过对钓鱼的细致描写,明白鱼来之不易及鱼很可爱。}

四、学习四至九自然段

1、出示课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2、分角色朗读

3、结合第四自然段,小组讨论:爸爸为什么让我把它放回湖里去?

4、学生进行汇报。

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在这次钓鱼中,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6、小结:从我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我是不愿放这条鱼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真的很难。

7、出示课件: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8、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

{通过分析使学生深刻地体会道德实践是有难度的。}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出示课件: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想像一下,这时,作者心里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2、乞求是什么意思?

3、爸爸,我想:

4、学生说说小作者想说的话。

5、出示课件:当父亲看到儿子用那乞求的目光看着自己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6、爸爸答应了么?

7、爸爸会想:„„学生说。

8、爸爸对我是很严格的,正因为如此,爸爸让我学会了,让我懂得了,让我知道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拒绝诱惑

五、学习第十自然段

1、出示课件: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这里的“鱼”指的是什么?

②、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请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2、教师进行提示

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与你怎么办?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3、教师小结

生活中,与那条路与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我们经常遇到,把握自己,拒绝诱惑,你就是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其实,不只是小作者希望同学们做到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很多的名人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并自己去实践的。

{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 六、拓展延伸 4 出示课件: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

5、学生自读。

6、教师小结。

七、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不是自己的不能要

拒绝诱惑

做一个有道德的诚实的人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为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由于课文是译文,语言表达的习惯与我们不尽相同。比如,句子之间的跳跃比较大;又如,表述时先写主要意思,然后再做具体补充,课文中几个用了破折号的地方,均属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相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资料等工作,会对课文内容感兴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那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2、出示罗马广场俯瞰图,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因为是略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感悟领会课文内容。]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条 条 大 路 通 罗 马 希望——努力——顽强意志 战

难 成

15、落花生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花生这种事物是非常熟悉的,能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种类、特点及其应用。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时应是有难度的,学生要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明确、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而能够学会迁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8 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 \"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生实物

六、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板书:15.落花生)

二、初步感知: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三、重点学习“议花生”

1、默读 3 ― 15 自然段,看看一家几个人在一块谈论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父亲对花生是怎样评论的?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4、齐读父亲的话。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5、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6、指导朗读。

7、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默默奉献、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朴实无华„„)

8、父亲这样谈花生的用意是什么?用――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由花生的特点引申出去,进一步用花生来比喻怎样做人,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使意思更进一层。)

9、作者“我”对父亲的话是不是理解了?从哪看出来的?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外表好看”引申为“只讲体面”,把“没有实用”引申为“对别人没有好处”,这说明作者不但理解了父亲的话,而且深有体会。说出了父亲没有说出的话。

研读中,以父亲的话为契机,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层层推进。

四、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学生的读音。(显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提醒注意:“辟”的左半部分不是“启”;“茅”“榨”可用部件识记法记忆字形;“慕”的下半部分是“”,不是“”。

3、学习新词。

“居然”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有“居然”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讨论总结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作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字词地掌握,依然是学习重点。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二、给课文编写简要提纲。

1、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课文先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

2、编写课文提纲。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

准备过收获节

吃花生

味美、榨油

过收获节

谈花生

价格 便宜

论人生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后半分部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

课前要求同学们充分预习课文,查找关于珍珠鸟的资料,提高学习的兴趣。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评:此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和人融洽的生活情景入手,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因此,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滋养下一代。]

四、小组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学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板书设计:

16 珍珠鸟

怕人的鸟——亲近人——信赖人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2、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教材分析:

在这次口语交际中,编者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说话和习作的思路:可以是一件小事、可以是一条警句格言、一幅漫画说起,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经历的看到的小事出发,对生活有所悟,能够做到畅所欲言,并请够有条理地叙述,最后道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理解了什么叫启示,怎样写出启示,学生有可能将这个题目想得有难度,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之前,开好头,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到的、想到的有所感、有所启示。 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十三课《钓鱼的启示》中得到的是什么启示?还记得么?学生答。第十四课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答。在写作中,他们两者是不同的,前者先叙述事情,再将启示,后者先讲启示,在叙述事情,顺序不同。《落花生》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答。它将启示放在了哪里?对话中。再加上《珍珠鸟》,这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小事得到了启示,任何事情,只要你往深处想,都会获得收益的启示或是告诫。我们这次的口语交际也有这样的要求。

2、请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

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受到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

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

四、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板书设计:随机

回顾•拓展 四 学习目标: △1.积累交流课文、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2.了解、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3.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让学生互相交流印象最深的课文其文章中所得到的启示,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日积月累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谚语,了解言语中所包含的故事集引发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成语故事,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原意以及它的引申义。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很好的交流本单元所学,日积月累的含义较深,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部分学生应该从课外书中了解到有关的故事,通过多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谚语的理解,但是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充。成语故事学生都听过,也能够理解它的本身的意思,但是有可能因这个词语想到的事物并不多,它的引申义学生想不到。 课前准备:

搜集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从课文中找出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2、把你平时从课外书中积累的、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进行展示,和同学进行交流.展示部分学生搜集的内容。

3、把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语句,摘抄在《课外摘抄》本上.

二、日积月累

1、自己读一读5个句子,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同桌互读,学生齐读。

2、简单说一说5个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先说,教师予以适当总结。

{不要过多地讲解,尊重学生的理解,每个学生对谚语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尊重个体差异,大方向上知道即可。}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同位互相检查。

{布置提前预习的话,大部分学生能够不过了,课堂上通过画龙点睛的提示、指导,学生对谚语的理解会加深,在学生提前背诵的同时,部分谚语的意思在背诵中就已经明白了。}

4、在作业本上抄写.

三、成语故事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吏、懈”.

2、跟同桌合作练习读,互相帮助、点评.

3、指名读,比一比谁的读音最准确.成语原来的意思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用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4、交流一下怎样理解“水滴石穿”这个故事.

5、齐读第2自然段,理解成语的含义.板书设计:随机

第20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重点】读懂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一些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引导法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PPT课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学生齐背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象征着团圆,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者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日子,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我们再来读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乡愁。

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注释资料,整体了解大意。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1.知作者,解题意。(课件展示) 2.诗题“泊船瓜洲”该怎样理解?

(指诗人停船在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解诗句,展想象。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钟山”:地名,诗人的家乡。)全句诗意: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的两岸,回望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分层次,整体理解诗意。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之情?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4)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真情。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读古诗。 【作业设计】

1、给多音字注音。数还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第一句:瓜洲京口钟山 一水间数重山思乡之情 第二句 又绿照我还 【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小黑板作业。 第二课时《秋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泊船瓜洲》。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秋思》

二、指导预习,培训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根据注释大致了解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古诗。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

(张籍,唐代诗人,其诗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的推崇。)

2、理解诗意,展开想象。(1)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全句诗意:秋风乍起,客居在洛阳城的诗人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稍信的人。“开封”:再把封好的信拆开。全句诗意: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体会全诗的所要表达的感情?

(1)现在我们学了古诗的概意,那么现在谁来说说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课堂作业设计】课件展示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行重 【板书设计】 秋思

第一句见秋风意万重 叙事抒情

第二句说不尽又开封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册习题。第三课时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肝段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教师板书课题:长相思

二、指导预习,培训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诵读全词,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根据注释大致了解大意。

2、学生自读全词。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词。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是清代第一词人。)

2、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的庞大。全句: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们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了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全句意思: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三、体会词情

1、了解了词意,你能想象出将士们的露宿的情景吗?

2、作者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4、第二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故园无此声) 【课堂小结】同学们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堂作业设计】

,那么乡愁是由什么事物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3、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第一句:山一程水一程(叙事) 抒发思乡之情

第二句:风一更雪一更(写景)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练习册习题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引导法交流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魂,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梅花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遍,画出生字新词。

2、想想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3、学习生字新词:分外、抹静、低头折节等字的读音,“幽”的笔顺,“衰”与“哀”的区别。

三、再读课文,体会内容

1、接读课文,正音。

2、思考:从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你体会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第一件事:外祖父教我念唐诗宋词,常会落下冰凉的泪珠。

1、外祖父为什么而要落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读古诗,谈看法。

第二件事:因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发脾气。

1、生质疑。

2、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自己体会: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静„„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外祖父的哪两件事,你的感受是?(外祖父思念祖国和家乡;非常喜爱墨梅图。)思念祖国和家乡与喜爱墨梅图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1、默读课文。

2、第三件事:我们将要回国,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地哭起来 ●哭什么?

3、第四件事:把心爱的墨梅图赠送给我(13段) ●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为什么发脾气,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静?这些原因都在这里。

●梅花与中国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出相应的句子。(梅花魂来比喻我们的“民族魂”。) ●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是指什么?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你都知道哪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物? ●感情朗读第13段,积累语言。

4、第四件事:临行时,送我梅花手绢。●手绢上锈的仅仅是梅花吗?

●你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强烈的想回国,这个细节动作在文中反复的出现了三次?

三、领悟表达方法

1、齐读首尾段落,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2、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四、回归课文题目,理解“魂”的含义。

1、齐读课文题目,理解“魂”指的是什么?

2、学生看板书总结:过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海外赤子的一片赤子之情!

【课文小结】同学们,你们理解“梅花魂”的“魂”的意思了吗?你能说出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吗?

【课堂练习设计】课件展示

1、近义词:冷艳-

欺凌-

幽芳-

颇负盛名- 2、修改病句:

(1)船快开,妈妈只好狠下心来,狠心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2)看见慈祥慈爱的外祖父大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3)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不但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而且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板书设计】

6*

梅 花 魂

爱国心

教我读诗常落泪 分外珍惜墨梅图

梅花魂

民族魂

分别赠送墨梅图 临别又送梅花绢

赤子情

不能回国而痛苦 【布置作业】 认真书写生字生词 练习册习题。

7* 桂 花 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准备】准备小时候家乡的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掌握两个新词。

2、自由读课文,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试着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会情感

1、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画出描写家乡桂花和这里桂花飘乡的句子。

●对比理解: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呢?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我们私有的,我和母亲可以尽情地享受桂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闻花香,摇花乐,送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饼。可以说桂花已经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是母亲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在区分着桂花的香味?

四、领会表达方法

1、叙事抒情

2、直接抒情 【拓展延伸】

听长辈讲关于小时侯家乡生活的故事。 【课堂练习】 用关联词造句。

无论„都„如果„就„只要„就„因为„所以„ 【板书设计】 7* 桂花雨 喜欢桂花 怀念童年生活 摇花乐

【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生词。

2、练习册习题 8* 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题目的出处,引入新课

1、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天净沙·秋思》全班齐读。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思乡的佳作,这篇课文以诗句为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理解词语。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3、理解词语。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的样子。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守望相助: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三、深入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故乡的哪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

3、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从这些景致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故乡的哪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探究表达方式

1、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2、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3、例句分析

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回忆童年往事、描写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怀恋

*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

四、赏读,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生动优美的句段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课堂练习】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流水的声音。()

2、形容姿态轻柔的样子。()

3、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4、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板书设计】 8* 小桥流水人家 景人(生活) 水溪潺潺日出而作 杨柳依依日入而息 水鸟相知守望相助 爱恋思念 【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生词。

2、小黑板习题。《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的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难点】在习作中恰当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与学法】回顾旧知基础上,进行自主写作。 【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显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1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2、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赏评.

七、完成习作。第二课时

《回顾•拓展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三、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不知道何时停止,这犹如在外的游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家)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下也是漂泊他乡的人)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如果明月有情,他应该认识我,因为我们年年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记不清江南梅花开了多少次了,几度春秋。离开家乡的我已经被岁月无情染白青青双鬓。)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四、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