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空中医疗救援提速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空中医疗救援提速

患者突发疾病,金汇通航救援直升机快速驰援

推着担架车,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以下简称湘雅医院)的五六位医务人员冲向停在门诊楼前的直升机,周围的警戒线外,密密麻麻地围了三四层围观者。这是湘雅医院进行直升机医疗救援演练时的场量。

2016年11月,湘雅医院开始探索绕过崎岖山路,用直升机快速转诊救治各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危重病患。门诊楼前的空地,成了医疗直升机的临时起降点。

湘雅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吴静告诉《?t望东方周刊》,经过多次演练,从2017年6月到2018年2月,湘雅医院完成了10例危重患者转诊。

这是直升机医疗救援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此前只是在军事和救灾领域才会出现的直升机医疗救援,迅速推广开来。 40年从0到1,4年从1到100

直升机医疗救援起源于战场,至少在二战时期,已有明确的相关记载。其在民间推广开来,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最先发生在欧美国家。

在国内,直升机救援应用于民间最早发生于救灾现场。唐山大地震中,救援队伍曾使用直升机短距离接运950余名伤员。

不过,与欧美国家相比,直升机救援在中国民间推广开来则滞后许多。武秀昆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医疗急被工作,是河南省平顶山市急救指挥中心上任。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十多年前,公安部组织全国警务飞行综合演练,邀请原卫生部等部委参加。当时武秀昆借调到原卫生部工作,有机会观摩了演练。那时的卫生部门还没开始部署直升机应用作业。

2002年,武汉120急救中心进行了国内第一次直升机商业救护。

与唐山大地震相比,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直升机救援已颇具规模。震后第三天起,政府部门和军队每天出动90架直升机,从震区往100多公里外的成都运送伤员。但是,直到2014年,国内才由北京999急救中心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在此之前,航空医疗救援中使用的直升机仅仅是临时搭载医疗设备,平时还要兼顾他用。

从唐山大地震算起,实现航空医疗救援硬件专业化从0到1的发展,花了至少近40年时间。近几年,民用直升机救援发展开始提速。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截至目前,国内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已有大约100架。这些救援直升机大多分属于或大或小的通航企业,也有北京999急救中心、河南宏力医院这样的医疗急救类机构。大的通航企业可能有几十架专用医疗救援直升机。小的不过几架。

一些先行地?^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布局。

2017年9月,覆盖山东全省,专门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空中医疗救援的九九九空中救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九九九)进行了首次试飞。山东九九九总经理吴宵东告诉《?t望东方周刊》:“我们在山东全省部署了6个基地,共7架医疗救援直升机。这6个基地相互之间间隔100到200公里,分别在烟台、青岛、济南、潍坊、临沂、济宁。”吴宵东说。目前公司正与救援中涉及的120、

110、消防、医院、公路交警等进行救援协调演练。

此外,航空医疗产业也吸引了一些大型金融投资公司的进人。2016年,中民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租赁”)对外公布了“5300计划”,即未来5年完成针对通航产业三个重要板块的投资。投资100亿元,建设100座正规的通用机场,引进100架配备专业设备的直升机,投资扶持100家具备承接空中紧急医疗救援任务能力的医院。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目前国内的百十架专业医疗救援直升机中,有1架常年停在湘雅医院。

跟北京999急救中心直接引进的第一架医疗救援直升机不同,这架橙色的AW119型医疗救援直升机并不属于湘雅医院,而是属于一家通航企业――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汇通航)。这家通航公司与湘雅医院签有协议,把湘雅医院作为自己的基地医院。湘雅医院负责病患的医疗救治,金汇通航负责直升机的运营维护等。

吴静告诉本刊记者,这是目前航空医疗救援中的普遍做法。比如,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同样采用和金汇通航、北京999急救中心等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航空医疗救援。

即便是最早引进专业医疗救援直升机的北京999急救中心,也在借助通航企业开展医疗救援。从2016年开始,北京999急救中心先后与数家具有医疗转运、救援资质的通用航空公司签署了战略协议,搭建自己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

民航局多次发布相关政策鼓励支持通航企业积极开展医疗救护。比如,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推广“政府支持、通航企业运营、保险业及医疗机构等参与”的商业模式,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与医疗管理部门的协作,出台促进通用航空企业参与医疗救助、发展医疗救助的扶持政策。

吴静非常认同这种模式。一方面,医疗救援直升机价格高昂。常年停在湘雅医院的这架AW119型直升机是单发动机机型,价格为三四千万元。他们准备再调一架AW139型直升机过来,那是双发动机机型,价格在一亿三千万元左右。另一方面,医院与通航企业各有专长。“专业的人要干专业的事儿。”她说。 为应急救灾做储备

与数量尚且有限的医疗救援直升机相比,目前加入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医院非常多。仅与金汇通航这一家企业合作的医院就达450家。金汇通航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马丙才预计,2018年年底这一数据能达到800家。

医院的积极加入源于现实需求。

吴静说,这是因为在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配置直升机能成为从基层医疗机构向区域中心医院及时转诊病患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湖南多山地,地面转诊时间过长,病患病情加重的风险太大。”

2016年11月24日,中日友好医院接诊的第一名直升机转运的病人,便是来自京外的河北张家口。中日友好医院航空救援的前10例病患中,有6例来自河北省。

除了日常的紧急病患救援,航空医疗救护的男外一个重要价值是为潜在的救灾做储备。这也是相关部门推动航空医疗救护的考量之一。

民航局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拓展通用航空服务领域,支持通用航空企业拓展航空医疗救护和公其应急救援等业务。

“2016年,全国一共设立了6个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我们院是其中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吴静说。其他5个应急中心分别分布在河北、辽宁、贵州、云南、甘肃。具备直升机医疗救援能力是应急中心通过核查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应急中心的布局方式表明。湘雅医院不会只负责湖南省内的紧急情况处置,临近省份也需覆盖在内。“比如四川,像汶川地震这种情况都会考虑在内。”吴静说。 建设停机坪有讲究

最初,湘雅医院计划让医疗救援直升机停在门诊楼前的广场上。后来发现,这里虽然空间足够,但行人多,出入口多,使用不方便。“紧急情况下,不容易疏散人群。”吴静说。

后来,他们把直升机的起降点选在了医院的一处职工停车场。以前,那里白天停放职工的私家车,晚上则成为退休职工跳广场舞的场所。吴静说,这个新起降点比较偏僻,只有一个出入口,停放的都是职工车辆,更易清场,而且跟医院的抢救室距离更近。湘雅医院准备把这处条件优越的起降点改建成停机坪。

改建停机坪井不简单,其建设、运营维护都涉及专业知识。浙江凯晟通用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宏告诉《?t望东方周刊》,此前就出现过很多停机坪建成后无法使用的状况。

王建宏专门从事通用机场的规划、设计等,曾经参与过上海瑞金医院、上海东方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医疗停机坪项目。他说:“医疗停机坪具备特殊的专业性,跟通用机场类似,其建设也要遵循基本规范。比如,选址要与临近机场、军事敏感设施保持距离,要经过军方确认。”

“停机坪改建完后,我们会交给通航公司维护,每年费用不到10万元。”吴静说。

不过,根据王建宏此前接触过的很多医院来看,医院建设停机坪的状况并不理想。“新医院要好一些,很多老医院无法建设停机坪,有的是因为周边高楼林立,净空条件差,有的是因为建设楼顶停机坪时,出现楼房产权问题或者楼顶面积不足、承压力不够等问题。”王建宏说,“这种状况下,只能寻找广场、操场等野外起降点,无疑会延长救援时间。”

除停机坪外,医疗系统多数医务人员缺少相应经验,使得航空医疗救援的普及也遭遇挑战。

两三年前,武秀昆参加一次航空医疗专家组会议时,问在场的全国56??急救中心主任谁坐过直升机,结果只有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医生曾在部队坐过一次。他说,没有身临其境的经验,医护人员就无法体会在直升机上开展诊断治疗的难度。

“直升机上的救援环境不同于地面。比如,直升机升空后,机舱压力降低,病患血管会扩张,对输液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些是医护人员在地面上不会遇到的状况。”台湾航空救援协会理事长徐震宇告诉《?t望东方周刊》。

2017年,湘雅医院与台湾联合国际救援UIA合作,对湘雅医院22人航空医疗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此后,我们每年每季度都会进行复训,最近也有计划选拔一些骨干队员去国外交流。”吴静说。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可在陕西省实现全程覆盖 最大挑战可能是飞行规则

徐震宇说,执行直升机医疗救援时,不能来者不拒。

几年前,他在直升机上护送一位病人飞往医院。直升机起飞之后,机长反映通讯系统受到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后来,他们发现干扰源是病人佩戴的电子医疗器械。因为病人情况危急,徐震宇坚持继续飞行,而机长最终决定返航。徐震宇说。当时那位机长的话对他影响很大。“他说,你是医生,只需要对病人一个人负责,而我是机长,要对全机五个人负责。”

武秀昆说,直升机医疗救援不仅需要对改装后的医疗专用直升机进行适航认证,而且需要对上机和随机的医疗设备及抢救器材按规定进行适航认证。

徐震宇说,早在2013年、2014年,基本买不到适航认证的医疗设备。这两年,这类设备才逐渐多了起来。

基于安全的考虑对医疗救援直升机进行规范是必要的,不过,有些规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变得不再适宜。比如,用于医疗救援的直升机型号。

武秀昆说,我国目前在直升机医疗救援领域遵循的是欧洲标准,用于航空医疗作业的直升机默认是双发动机机型,这样可以最大可能保障直升机在人口稠密区上空飞行时的安全。但随着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价格较低的单发动机机型也可用于医疗救援。实际上,美国从事医疗救援的主力直升机就是单发动机机型――贝尔407。而目前,国内拥有医疗救援直升机数量最多的通航公司金汇通航,也有一款常见的单发动机机型AW119。

与技术问题相比,直升机医疗救援对通航领域挑战最大的可能是飞行规则。武秀昆说,一次研讨中,医疗领域的一名学者称,在飞行次序上,其他一切飞行应该给人命关天的医疗飞行让路。持同一观点的人在医疗领域并不少见。“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各种飞行的重要程度和顺序是有一定之规的。”武秀昆说,“任何飞行都必须遵纪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九十一条,在飞行指挥上有6个原则必须遵守。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军事优先。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医疗应急救援协议

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总结

医疗救援服务协议书(材料)

应急救援协议(医疗救护)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

意外医疗紧急救援服务内容

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共建协议

“志愿杯”医疗救援大赛策划书

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共建协议

空中乘务员

空中医疗救援提速
《空中医疗救援提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空中救援护理 医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