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征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3: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诗词让我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让我领略了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走草地、过雪山……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央红军在367天的长征中,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两万五千里路程上,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军74里……各路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他们没有屈服,他们没有埋怨,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强信念;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军民一家、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不朽业绩和光辉的历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

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中华民族的主力军,我们要走红军的道路,继承红军的传统,发扬红军的精神,用我们的才学让中华民族再次让世界震惊!

我们永远铭记如史诗般的长征,它是人类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之魂!

今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一场名为“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嗤之以鼻,有人高度评价,有人无动于衷。而我们青少年在学校、报纸等铺

天盖地对长征的赞词中,带着对长征模糊遥远的印象满脸茫然:究竟什么才是长

征精神?长征精神现在究竟还是否有意义?

翻开任何一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都可以轻易找到长征精神的影踪。“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教科书上如是说。于是我们也就照本宣科:长征是重要的,长征精神是伟大的,多亏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可长征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虚无缥缈的,我们从未体会到长征途中的艰苦、长征途中的辛酸。还记得有个小女孩曾天真地问爷爷:“爷爷,为什么红军长征不喝可乐、不吃蛋糕呢?”从这句话

中反映出来的,是我们这新一代人对长征、对长征精神的淡忘。

曾经,多少热血青年因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意气风发,怀着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奋斗理想坚持着执着着要把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发扬光大。横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河、飞夺泸定桥,战士们踏着同伴们躺下的尸体匍匐前进;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啃草根、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多少感人动人的故事被时间磨平,被后人几十个字匆匆带过;黑发人成了白发人,抱着年轻时的信念垂垂老去。

英雄史诗——长征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

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大时代背景下,重忆长征那一段历史

有关红军长征的话题,大多数中国人无法逾越的“心灵珠峰”。在我们

人生启蒙教育时期,有关红军及长征的历史,或多或少,已开始浸渍并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

长征给中国人留下的“财富”是什么?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长征图解的重点及启示并不尽相同。因此,历史给新一代中国人留下的人生烙印及人生影响有所不同。

在“*”时期,受左倾思潮及两条路线斗争历史观的影响,长征彰显的主要是“领袖个人”的伟绩及魅力,对一些涉及历史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或淡化。比如关于国际负责人李德“瞎指挥”带来的五次反围剿失败问题,以及一些主要领导人对处逆境毛泽东“世态炎凉”的政治心态问题。还有故意丑化一些历史有污点或问题严重人物的评价等问题。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一致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将长征时期的红军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强调了长征的艰苦奋斗精神为“时代精神”,都将长征精神作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社会主流意识。

纵观今年长征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些特点,当今中国社会纪念长征已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大家对老区及当年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及贫穷地区给予更多关注,帮助这些地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建立希望小学,给一些流落失散的老红军经济捐助。媒体宣传有一个新动向,今年长征宣传的重点并不仅是一些权高位重的“领导人物”,而是一些处于部队底层的长征战士的酸甜苦辣的故事,以及他们在长征之

后多年风雨的“平常人”生活。

长征,不只是一部军事史诗,一起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更应是一部“中国社会百科全书”,我们不能简单用“政治符号”去“图解”长征,长征及长征人物应走下“政治圣坛”,我们应在大时代背景下用文化、历史、哲学等多层次、多角度去理解长征所蕴含的全部历史意义,长征应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图腾”。

(来源:作者: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张兴衍) 编辑: 谢俊艺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征精神免费 精神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