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疆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3: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究与实践

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学校走向自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而培养自己的

世纪的中学

此而设计。

一个个

在书中去寻找

本领、增长才

了解自然、融

积累直接经验,体验学习方法,体会科学精神,感悟做人的道理,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生活在21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与实践)正是为《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与实践)不是一般意义的“教材”,而是主题活动方案。它不再只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去背诵课文、公式,或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结果,而是要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学习干;它不再只是给学生传递一些知识、观点,而是要他们回归生活、入社会,从而知道除了课本之外,还可以从哪里获取知识,懂得经验与才能的作用

和价值。

通过

们的学生亲近

探究和解决

法,发现和开

《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与实践)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动态多元的学习情景,引导我自然、关注社会、关爱自我;在亲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发自己的多方面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上) 认识新朋友 小小学具用处大

我 能 行

秋 与 冬

水是生命之源

生 活 中 的 电

学会打电话

我 爱 我 家

生活中的垃圾

美丽的新疆

我 爱 学 校

智 慧 泉

1

2

3 本次活

的生活、学习

认识新朋友

一、活动目的:、认识新同学,对同学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做朋友。、熟悉班级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活动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动选取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事例,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基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自己。从“我”的角度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要是介绍姓名、

羞怯感。

倾听同学

(她)的优点,

班里的各

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努力消除陌生感和第二部分:我想和你做朋友。喜欢同学,想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的介绍。了解同学,从细小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之处,学习他通过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第三部分:数一数,说一说。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的同学,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课时建议: 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播放《找朋友》歌曲,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

(二)活动的组织

1绍自己

叶贴、绣品

一、二点可

“个性化名字

、介绍我自己: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介的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可以是纸上设计的,也可以是布贴、等形式。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设计成“个性化名字牌”,也可找出自己的爱之处,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还可以通过游戏、分组“开火车”给牌”找主人等活动,分享认识朋友的乐趣。

2、我想和你做朋友: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议组织我想和

你做朋友“说说你、真快乐”的活动,分成小组相互说说别的小朋友介绍的内容。

装扮这棵快

员的快乐。

3组内都

结和“三个

建议师生动手布置一棵非常漂亮的快乐树,将自己的名片修饰成树叶,乐树,明确我们都是班级里的一员。目的是体验交朋友后作为集体

一、数一数,说一说。同学相互介绍以后,可以分组数一数、说一说小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友谊,从小树立民族团离不开”的思想。 活动参考资料: 朋友词典:引导学生对“朋友”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诤友:能直言相劝的朋友。

挚友:亲密的朋友。

学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结成的朋友。

友。

1

2

3 笔友:有着共同的写作爱好,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帮助而结成的朋小小学具用处大

一、活动目的:、认识学习用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并学习如何保管学具。、体会学习用具不可或缺的作用,珍惜学习用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想象力。

二、活动分析: 前面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认识了新同学,这个活动则是让他们认识学习上的好朋

友—学习用具。

本活动分为二部分。

具名称和

导学生思

第一部分:说一说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学习用具。介绍自己使用的学保管学习用具的方法。 第二部分:学具一物多用。在学生了解学具基本用途的同时,启发引考、想象学具的其它用途,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课时建议: 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引出学生的小伙伴——学具。

(二)活动的组织

1、介绍学具。请同学们说一说平时学习都使用哪些学具,再说一说每一种学具的用途。

2、说说学具的保管方法。请同学们说一说平时是怎样爱惜和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具的?并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更好的保管方法。明白要像对好朋友一样对待学具,学会爱惜学具

3、说说学具的其它使用方法。这些学具还能做什么用?除了书上介绍的使用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学具的其它用途。如:没带尺子可以用铅笔画直线、用尺子当书签等。

我 能 行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让学生学会发现伙伴的优点,学会向他人学习,体验相互学习的快乐。

3、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体会“我能行”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活动分析: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教育的奥秘,在于坚持孩子能“行”。本项活动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在“我能行”的自信心中健康成长。

基本活动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我真棒”: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让学生充满自信的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优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为自己找到尽量多的优点,也可以请其他同学为某个学生找优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第二部分“我来学一学”:通过学习一句少数民族语言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向其他同学学习,以达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三、课时建议: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是吗?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同学很会劳动??,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让我们每个人充满自信的大声说一声:我能行,我是最好的!

二、活动的组织

1、“我能行”:先让学生观看资料上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为自己找到在学校和在家里我能行的尽量多的事例。给每一位学生当场发一张小纸条,让学生用心写出“我喜欢自己的五个理由”,在小组中汇报交流。也可以开展“露一手”活动,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将自己的“绝招”、“绝活”、“小本事”亮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2、“我来学一学”:让学生互相学习,亲身体会互相学习的快乐。如折纸、做手影、修补图书、学唱一首歌、学一句少数民族语言等。可以选出几个“小能人”,根据各自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开展活动,最后汇报展示成果。

五、活动参考资料:

关于自信心的小测试。仔细阅读下列各题,如果你的情况“完全符合”得5分;如果“有些相符”得4分;如果“不确定”为3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

我常常是快乐的。 ( )

我了解自己,并且也很喜欢自己。(

我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 )

我愿意帮助别人。( )

我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我很勤奋。(

我的朋友对我比较信任。( )

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好。( )

) ) 我觉得老师相信我。( )

我觉得父母相信我。( )

秋 与 冬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了解秋季与冬季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2、感受秋与冬的自然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然、形成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以观察、感受秋季与冬季为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并将不同季节的美(秋、冬)、不同地方的美(天空、陆地)、不同形式的美(植物、动物)等串联起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爱护自然的情感。

基本活动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所展示的图片,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并说出秋季与冬季的特点。

第二部分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用心的观察大自然。

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秋季与冬季有什么不同之处,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和神奇。

三、课时建议:1——2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个神奇的调色盘。瞧——它让秋天变得色彩缤纷,又使冬天变得那样

晶莹剔透。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在烂漫秋色里歌唱,在轻盈的雪花中嬉戏。

二、活动的组织

1、找秋天、找冬天

在绚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秋天花草的特点,以及不同水果的颜色和名称,统计一下秋天有那些节日(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感受秋天大自然的变化,用心去领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的真正含义。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制作树叶书签,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题目可以定为“让秋天把礼物留下来”。

建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秋天需要做些什么”?意在使学生了解秋天过后,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例如:为树木修剪枝条,扎上越冬的草绳等。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冬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究的兴趣。例如看到雪花飘飘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雪花有一定的形状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

建议带着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有指导的进行观察。

2、想一想

书中提示了两个问题:“你还能从哪里找到秋天的踪迹?”和“所有的地方冬天都这么冷吗?”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着去解决。

3、比一比

通过以上活动,初步了解了秋季和冬季的不同。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小知识卡进行交流。

秋天落叶的树木有:( )。

冬天不落叶的树木有:( )。

秋天动物怎样准备过冬:( )。

冬天冬眠的动物有:( )。

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认真观察,让学生在探究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资料参考:

一、秋天的节日

(1)中秋节:每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我国历法,农历8月居秋季之中,称为“仲秋”,15日又居“仲秋”之中,8月15日便称中秋节。

“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金秋,天高气爽,丰收之日,举国欢庆,明月高悬,象征团圆美满,因此中秋假借历来被人们重视,这一天赏月、观灯、吃月饼,成为民间习俗。

(2)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成为国庆节。

(3)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每年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是教师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师重教风尚的进一步确定的反映。

二、观察雪

(1)通过组织学生到雪地行走,做游戏,感受雪的特点。

(2)测量降雪的厚度:选择避风、平坦的雪地把直尺竖立插入雪层,测量并记录雪的厚度。

(3)研究雪的方法:观察雪花的形状,要用暗色有光纸接取飘落的雪花,在雪花还未融化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水是生命之源

一、活动目的:

1、了解水的作用,懂得水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关注水的利用现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3、通过考察等活动,初步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二、活动分析:

水,对一年纪的小同学来讲,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的。每个人天天离不开水,但是对于水的认识常常并不全面。这一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知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有限的宝贵资源,牢固树立节水意识。

基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一说”。引导学生以“水有很多用处,你能说出几种”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水与我们的关系

非常密切。

第二部分:“看一看”。这个活动在课前要让学生搜集各类与水的用途有关的资料、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进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要珍惜水,爱护水。

第三部分:“查一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关注校园中的用水状况,使学生形成节水意识,并掌握一些简单的节水方法。

三、课时建议:2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同学们,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定: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这标志着水的问题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已被列入世界贫水国家的名单。同学们,“生命之源——水”正面临着干涸。

二、活动的组织

1、“说一说”。让学生举例:人们的一天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通过学生“七嘴八舌”,使他们的内心有这样的触动——原来水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动物、植物的一生中对水的需求量,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想一想”。提问: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可先组织体验,让学生到户外玩泥巴,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要急切洗手,此时水房停水,让学生体验需要水而得不到水的无奈,以及洗手之后的欢畅,激发学生的惜水之情。

3、“查一查”。组织学生做个校园小调查(学生分组、确定目标、明确分工)。

(1)考察学校用水状况,根据记录交流学校中水的浪费现象。

(2)根据记录交流汇报如何解决学校的漏水问题。

(3)评价:通过交流,小组合作给学校有关部门提出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创作一幅节水宣传画。

参考资料:

节水公约

1、不打水仗。

2、洗手、洗脸时,水流开至中水量,间断性放水。

3、刷牙时,不要让水流个不停,要用杯子接水。

4、用完水后,要及时拧紧水龙头。

5、宣传使用节水马桶,或采取一定措施节约用水。

6.尽量使用淋浴洗澡,而且要间断性放水,洗脸时最好用脸盆接水洗。

7.用洗衣服的水来冲厕所等。

8.洗碗时不要让水流个不停,涮碗时使用洗碗槽。

9.使用不含磷的、可生物降解的洗涤剂。

10.在洗拖布、抹布时,不要把水开得太大。

生 活 中 的 电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电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用电常识和常见的发电方法;

3、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二、活动分析:

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电”无处不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电既熟悉而又陌生,本主题就是想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电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基本的用电常识以及电的来源,尤其是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并在家长的监护下学会使用

一、两种电器。

三、课时建议: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1、“认一认”:教学导入,教师可以打开教室里的电灯,引出电的主题。除了电灯要使用电以外,家里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电?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自己看到的现象。鼓励学生说一说陪同家长逛商店时认识的电器名称。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也可以自由发言。总之学生的发言面要尽可能广。

2、“试一试”:你希望学会使用家里的哪一样电器?请你在爸爸或妈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它。这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下一节课教师一定要小结,以体现活动的始终。

3、“说一说”: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一次小竞赛,向学生提出挑战,我们在家里使用电器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的行为,联想自己家里的电器,小组间互相说一说,看看哪组同学归纳的信息多。指出注意用电安全。

4、“想一想”:观察图片,再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电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小调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取信息就可以了。课堂上可以先安排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

5、“做一做”: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再结合实际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

活动参考资料:

常见的发电方式

火力发电: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为燃料产生热量,将水变成水蒸气,再用水蒸气去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又带动发电机组发电。

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动力推动水轮机或类似的装置而产生动力,带动发电机组发电。第一台水轮机由法国试验家富尔内隆在1827年发明。

风力发电:利用风的动力带动风车翼,再通过连动装置带动发电机发电。 原子能发电: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的大量热能,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是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境内的秦山核电站。

潮汐能发电:利用海潮涨落形成的落差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推动叶轮进而推动发电机来发电。

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辐射能来发电。

学会打电话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打电话的方法并能独自打电话。

2、培养独自生活的能力和文明礼貌的品德。

二、活动分析:

电话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学生通过了解电话的种类,交流打电话

的经历,掌握打电话的正确方法,学习紧急情况如何打应急电话,从而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次活动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提供的电话图片,了解电话的种类。还可以让同学们说一说,见过或者使用过哪种电话。

第二个活动,根据提示,介绍自己打电话的经历和打电话的方法。这个环节可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模拟打电话的活动。

第三个活动,主要解决打电话时的规范用语,要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还要注意通话时语言要尽量简练。

第四个活动,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的情景活动,会很受学生欢迎的。参与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第五个活动,在帮助并指导学生制作电话簿的同时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

三、课时建议: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观察图片,可以问同学们,你见过这些电话吗?你会使用哪一部电话?第一个问题学生举手示意就可以了,第二个问题学生需要个别回答。对于可视电话,教师作基本介绍就可以了。

2、“说一说”:组织同桌或小组活动,同学间互相模拟打电话的过程,进行角色对话。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然后分析一例打电话的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做到听清楚,说明白,不罗嗦,有礼貌。最后归纳出打电话的正确程序。掌握了打电话的基本要领后,让学生离开角色的限制,练习自由打电话。可以同桌练习,也可以自选伙伴练习。

如果拿起电话机,当听到“嘟、嘟、嘟”短促的“忙音”时,应放下稍等候再拨号。如果听到“翁—— ”的“拨号音”时,便可以拨号。拨完号码后,如果听到“忙音”,说明对方电话占线,仍要稍等再打。

打电话前,先想好要说什么,再拨电话。内容要简短清楚,还要有礼貌。 扩展练习。设计可能遇到的通话情况,例如,对方不在,该怎么请人转告等等。

3、“写一写”,在模拟打电话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打电话时的基本礼貌用语,

接电话时我们应该说,“您好!”;打错电话时我们应该说,“对不起,我打错了!” 打完电话后应该和对方说,“再见!”。

4、“想一想”,可以组织情景剧,遇到突发事件该怎么打电话。教师的组织要热烈而有序。教师有兴趣的话,不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扮演一个角色。

5、“做一做”,指导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话簿,第一页写应急电话;第二页写父母等监护人的电话;第三页开始写老师、同学等的电话号码。总之分类写电话号码以方便查找。

活动参考资料: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 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我 爱 我 家

一、活动目的:

1、增进对家人的了解,初步形成家庭角色意识;

2、知道温馨的家庭需要共同营造,家庭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关心。

二、活动分析:

“我爱我家”有“我的一家”、“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活动单元组成。三个活动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也培养孩子关爱家人并增进对家人的了解。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家庭是个温馨的港湾,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家庭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要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基础进行活动。通过收集家庭活动的照片、了解父母的喜好、回忆父母的关爱,以及自己力所能及的为父母做些事情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感受自己的家庭,从而萌发对父母的感激、尊敬之情。培养学生平和、感恩的生活态度。

三、课时建议 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书中有一幅全家福的图片,教师可以借此引出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和家人在一起活动的照片,鼓励学生向大家介绍相片上的家人以及照片中所呈现的某个幸福的场景。学生个别展示和介绍后,评评谁的介绍最清楚最吸引人,然后在小组内展示照片。每个孩子都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感,学生有个体差异,学生对家庭了解得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

“ 父母喜好调查表”,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家中完成,和父母一起翻看自己的相册。活动中交流家人的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关心父母长辈,看看自己对家人了解多少。

2、“想一想”:可以以电影片段、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例谈谈家人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增进情感体验。

3、“做一做”:家庭的幸福快乐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你是家里的一员,你能做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让父母操心;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动做个好帮手。可以根据情况,指导学生选择主体试演情景剧。鼓励学生在家里要行动起来,做妈妈的好帮手。自我监督,进行纪录。建议活动一周后,一定要进行活动情况小

结。以后可以定期小结。

生活中的垃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生活垃圾的成因和处理方法;

2、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小学生关注周边环境,热爱生活的品质。

二、活动分析: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垃圾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垃圾的处理除了国家的投入外,更重要的人人动手,从小事做起。

生活中的垃圾,小学生平时可能不会太留意,今天通过了解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危害——小朋友怎么做——简单统计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小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关心身边的事。

基本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的垃圾是从那里来的?通过想想、看看,使学生明白生活垃圾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是“记一记”: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生活垃圾的产生。 第三部分是“分一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垃圾分类,初步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

第四部分是“说一说”,首先从学生的视野角度说说乱扔垃圾的危害,进而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垃圾的危害。

第五部分是“做一做”,通过前面的活动,可引出“分类垃圾”、“废物利用”、“怎样减少不必要的垃圾”等话题。同时尝试简单的统计。

三、课时建议:1-2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1、活动导入:活动前,可以告诉学生本次活动的主题,安排学生在家中注意

观察,生活中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2、活动的组织:

(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在家中的观察,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的家里

平时都会制造出那些垃圾?教师要根据活动参考资料帮助学生简单归类,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归类时,讲解要尽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可以利用小卡片、小图片来归类,这样更适合一年级小学生。

(2)“记一记”:引导学生将看到的记下来。

(3)“分一分”:引导学生看图交流垃圾分类的常识,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

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4)“说一说”:主要引导学生围绕垃圾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交流。学

生可以说自己亲历的、见到的事,也可以适当联想。可以采用同桌先交流,再汇报的形式。

(5)“做一做”:通过以上的活动,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教师

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情景,比如,在路上吃雪糕,包装扔到哪里?陪大人买菜时,一个袋子就可以装下的菜,而你们得到了好几个包装袋,该怎么办呢?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还可 以设问学生,在校园、在家里、在路上你遇到哪些有关乱丢垃圾的事,你能作些什么?

(6)“制作”: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空牛奶盒、废作业纸、旧挂历、鸡蛋壳、铅

笔屑等软的废弃物进行“小制作”活动。“一拉罐”等硬的废弃物不适合一年级学生制作。

活动一周后,教师一定要总结、讲评。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并增强

学生环保意识。

活动参考资料:

生活垃圾指人们日常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品种多、结构杂。主要来源于

家庭生活的日常起居、饮食的食品残渣、各类器件、物品的包装袋、包装纸、大批的废纸及纺织品、废金属等。

根据垃圾的来源及基本种类可将其分为三类:

1、食品垃圾

这是食用各种食品所产生的残余废物的总称。其主要特征是生物分解速度快,

腐蚀性强,并产生令人厌恶的各种刺鼻气味。食品垃圾的处理要求不高,主要需解决处理速度的问题。

2、普通垃圾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废物的总称。包括废弃的木制品、纸制品、塑料、橡胶、纺

织品、皮革制品及丢弃的碎玻璃及金属制品和尘土等。普通垃圾是城市中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

3、危险垃圾

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具有瞬间的、短期或长期危害的垃圾称为危险垃圾。包

括干电池、日光灯管、体温计等各种化学、生物的危险品、易燃、易爆品,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物。这类垃圾一般不能混入普通垃圾中,应单独清运和处理。

美丽的新疆

一、活动目的:

1、知道家乡新疆自然环境的特点。

2、了解家乡的景观,为自己美丽的家乡感到自豪。

3、亲近家乡的山水,体会家乡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家乡——

沙漠、

山水,

活密切

二、活动分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反映家乡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突出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基本活动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一认” :通过认识图片上出示的河、湖、山脉、草原、森林六幅图片,使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风光。 第二部分“谈一谈”:这些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观,亲近家乡的产生自主感悟:“我的家乡真美丽”! 第三部分“说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与我们的生

相连。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第四部分“画一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彩笔描绘一幅想象中的美丽家

是我们

乡的图画,办个小展览,升华本次活动的主题。

三、课时建议: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谈话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是我生命的“根”,这就美丽的家乡——新疆(出示新疆地图)。

二、活动的组织:

1、“认一认”:在看地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河、湖、山脉、草原、沙漠、

森林的标示,再具体寻找我们新疆最大的河、湖、山脉、草原、沙漠、森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新疆山水的名称,还可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也可以介绍新疆风光的一些资料(音像、图片等),评一评“谁是小小新疆通”。

2、“谈一谈”(过渡):知道了家乡在哪里,你还熟悉家乡的哪些地方?例如公

园、水库、湖等等旅游景点。可以让学生模拟组织一个小小旅游团,推选小导游,轮流介绍自己所去过的地方,扩大学生对新疆的了解(音乐《我们新疆好地方》)。

3、“说一说”:此活动可以由学生回忆去过的地方,或搜集有关家乡山水趣闻,

再现家乡变化的图片,“七嘴八舌”的说一说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体会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做一做”:

(1)让学生把收集的家乡名胜古迹、山水美景等照片资料,展示在教室四周

的墙壁上。

(2)学生自由欣赏,相互讨论,在心中选定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画一幅《我

心中的家乡》图画,并做评比。

活动参考资料:

1、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维吾尔语意思为“进去出不来”,在新疆南部,塔里

木盆地中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为32.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新月形沙丘绵延不断,一般高为70—80米,最高250米。沙漠外围为冲积平原和山麓砾石戈壁,冲击平原是水草丰茂、农产富饶的绿洲。

2、塔里木河:维吾尔语为“田地、种田”的意思,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全长2179千米。发源于天山及喀喇昆仑山,注入台特玛湖。

3、艾丁湖:维吾尔语的意思是“月亮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

最低的湖泊。湖周多盐滩、碱地、沙丘。

4、乔戈里峰:位于新疆西南部,喀喇昆仑山主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

二高峰,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有巨大冰川。

我 爱 学 校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回顾一学期的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

3、尝试记录并与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分析:

学生从入学开始,学校就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学校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充满关怀和温情,使学生在校园里体验到爱与尊严。

本主题活动,包含四个活动单元:回顾一学期的校园生活,重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填一填”我了解的学校生活,知道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能做简单的介绍;“写一写”,观察我们的教室,鼓励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画一画”我们学校的今天和明天。

一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以后,让他们回顾亲历的种种校园活动,并且重新观察、了解自己的学校,不但能丰富他们的感受,更能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建立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们在学校健康、愉快地成长。

三、课时建议 1课时

四、活动过程建议:

1、“说一说”:这个环节,可以展示同学们在学校各级各类活动中的录像、照片,影像资料,同学几人一组进行交流、欣赏。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回忆,体会“我爱学校”这个主题。

2、“填一填”,这个环节根据情况可做适当扩展,教师最好能准备一幅学校的教学挂图或是照片,以故事的形式讲讲学校的历史、地理位置、环境、学校的荣誉以及学校的设施。然后由学生分别汇报通过听故事了解到哪些信息,这样培养学生善于聆听的习惯。“表格”内的信息较难回答的只有四个问题,可以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到两个问题在校内做小调查。调查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尝试调查的方法和正确形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调查前确定好调查时间,明确分工,并设计好要了解的问题。

3、“写一写”,我们的教室里都有什么?这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已有提示,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分类填写。

4、“画一画”,学生可以用彩笔也能用铅笔线描的方法画自己的学校。画学生心目中的学校,就是说可以加上学生美好的联想。

智 慧 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要求学生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验、观察、体验等活动,这对小学、初中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怎样进行调查、实验,怎样去观察、采访,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点。因此,《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与实践)修订时在每册书后都增加了“方法指导”的内容,其中

一、二年级以“智慧泉”的形式呈现。

为了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我们在“智慧泉”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图解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描述,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方法。

一、二年级(上下4册) 增设的“智慧泉”部分,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所必须了解的方法要点。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全面浏览各册“方法制指导”内容,(详见本书137—175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一年级上册我们设计的学习内容是:

一、“我给生活打问号?”,

二、“学会合作”

一、我给生活打问号?

活动目标:

1、启发学生对自己遇到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要求:

教师可以由学生熟知的鲁班发明锯子的事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勤于思考。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用书

二、学会合作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和大家一起玩耍、学习、活动的快乐。

2、体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学习与他人合作。

教学要求:

教师应注意创设活动情景,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结合探究与实践活动,体验团结合作、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愉快,激发他们喜爱集体生活和愿意融入集体的愿望以及通过合作与分享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一年级上册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上册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

新疆综合实践一年级教案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1114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册新疆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三年级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上册新疆教案

新疆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新疆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