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国家科技部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1: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牧民收入

西藏自治区林周县科学技术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进步与创新、推广应用是促进我县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拉萨市最大的半农半牧县在区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牦牛本品种选育、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人工种草、天然草场围栏、太阳能光电照明等科技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应用科技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现将我县畜牧业科技应用、推广的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一、牦牛本品种选育课题成果

牦牛本品种选育场自85年组建到2003年在区、市科技等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选育场自身得到了壮大,到2003年两个选育场有存栏选育牦牛核心群680头,种牛推广数量由91年年均30头,增加到2003年的62头;二是选育服务面得到的快速扩张,到2003年选育场已向包括本县在内的拉萨市及其它地区推广选育种公牛912头,选育面达到全区4个地(市),据测定:选育牦牛0、6龄月犊牛平均体重达到76kg,比当地犊牛增重46.5kg,增重率达到61.08%,3岁牛平均体重达到185.5kg,比当地同龄牛增重71kg,增重率达到62.03%,6岁选育牦牛平均体重达到282kg,比当地同龄牛增加体重132kg,增重率达到85.7%,8岁选育牦牛平均增重和净肉率分别比当地同龄牛增长50.87%和51.43%,达到344kg和159kg。从产奶性能分析选育效果也十分明显:据

7、

8、

9、10四个月的测定,选育后的全奶牛平均每头产奶量为205kg,比当地牦牛增加产奶量52.5kg;三是牦牛选育工作已初步发展成为场(站)带农户、基地联农户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选育格局。2003年末统计,全县选育牦牛达到3.8万头,占牦牛存栏总数的46%。据本场实际测定:成年选育牦牛平均活重达到344kg,比当地成年牦牛增加活重116kg,增生率达到50.88%,选育效

1 果比较理想。以912头种公牛推广数计算,全区累计达到选育后代数18万头,头均增加收入497.7元,累计增收总量达到8959万元。

二、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

西藏绵羊改良早于1960年在原澎波农场开展。改良羊除体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育种指标:成年公羊体重42.41-45.5公斤,剪毛量3.19-3.75公斤,羊毛长度10.16-10.75厘米;成年母羊体重28.65-28.5公斤,剪毛量2.45-2.89公斤,羊毛长度9.37-10.00厘米,细度56-58支,占60.2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为了证实改良的效果,我们与改良澎波当地藏羊作了比较。据1977年11月西藏军区生建师澎波农场(当时农场属生建师)资料记载,1961年当地藏羊生产性能:成年公羊体重19.53公斤,母羊15.8公斤,产毛量公羊0.76公斤,母羊0.6公斤,毛长7-8厘米,均为异质毛花杂羊占98.3%,全白仅占1.7%。据2003年末统计,全县半细毛羊和改良羊南部地区存栏总数达到6.17万只,占南部绵羊存栏总数的99%,其中横交羊达到3万只,占改良羊总存栏的48.6%。

自1988年以来,我县向拉萨市、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先后提供种羊1828只。以平均数计算,累计年均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羊98只,以每只种羊平均受配60只母羊,以受胎率90%计算,年均每只种公羊可生产54只改良羊,年推广的羔羊成活率80%,年均可生产4234只改良羊。每只种羊使用年限平均以5年计算,累计获得改良羊18.96万只,以每只羊增收60元计算,累计增收1776.8万元,即推动了全区绵改步伐,同时为兄弟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

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是我县在全区首次接受的农业部拨贷款项目。项目自1988年开始到2003年十年来的滚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项目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全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典范。

1998年至2003年全县发展种草养畜家庭牧场1215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65.16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149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700.16元,家庭示范牧场户总收入中来自牧业的收入达到62%,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人工种草面积发展到7950亩,户均15亩。

示范牧场建设成功,对旧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科学、用科学在示范户中形成群众自觉的行为,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

2 提高,特别是在发展农区畜牧业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并在全区开始推广。

四、建立人工种草与草籽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养殖业在结构调整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层次来看,养殖业将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建立草籽基地,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今年我县在上级农牧与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2—2004年建设完成了人工种草18000亩,其中人工草籽基地3641亩。并在实践中筛选了适宜我区种植的几种牧草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经验。为今后我县畜牧业从靠天养畜人工养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五、天然草场的封育为北部贫困牧民脱贫打开了通道

北部地区是我县海拔最高的以牧为主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多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综合经济指标及群众的收入水平均排在全县末位。为此,于1995年被自治区定为区定贫困地区之一,94年末统计调查显示: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当年该地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5%和73.3%,达到1561户,9689人。我县根据北部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畜牧业是北部地区现在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优势产业,造成北部地区畜牧业经济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做冬春放牧的冷季草场严重不足;畜牧业以雪灾为主的灾害频繁,缺乏如围栏草场等必要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据统计项目建设前,一般年景,成畜死亡率为7%,幼畜成活率仅在79%,灾害年份成畜死亡率高达20%左右,幼畜成活可降至60%以下,由于总增少,甚至出现负总增,致使衡量畜牧业效益好坏的主要指标——出栏率多年徘徊在12—16%以内。结果造成一方面畜群不断老化,饲养成本逐年增大,畜产品产量逐年减少;一方面使大批老弱畜进入越冬度春期,从而增加了冬春牲畜的大批死亡与畜群群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减弱,这样一场灾害可带来一批贫困户,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一边脱贫一边返贫,因此,我县本着治本为主,造血为主的原则,紧紧抓住改善牧业基础条件这个中心,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封育力度。自1996年开始到2001年新建了围栏草场20.5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冬春防抗灾草场和接羔育幼草场,确保了生产的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通过项目建设:一是每亩增加鲜草168.35kg,年均增加鲜草3468万kg,相当于解决32111个羊单位全年的饲养供给;每只羊200元计算,年新增收入642.22万元,以项目区总人口计算年人均可增加收入462.9元;二是使围栏草场内的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复,牧草盖度增加,宜于割草的面积逐年增加,到2001年割草草场面积达到16573亩,亩均年产鲜草约1200kg,有利于提高了防灾、抗灾与减灾能力。

2、95年项目区成畜死亡率为7%,项目建成后,2002年成畜死亡率为1.5%,死亡率下降了5.5%。

3、幼畜成活情况:在项目前的95年项目区幼畜成活率为83.3%,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幼畜成活率为92%,分别比项目建设前幼畜成活率提高8.7%。

4、牲畜出栏对比:95年出栏率为16.7%,2002年出栏率为28.6%,出栏率比95年增加11.9%。

5、肉类产量比较:95年肉类总产120.25万kg,2002年肉类产量达到219.6万kg,总产增加99.35万kg,比项目前增长0.8倍。

6、奶类产量比较:95年奶类总产85.87万kg,2002年奶类产量达124.91万kg,奶类产量比95年增长39.04万kg,比项目前增长0.46倍。

7、毛类产量比较:95年产量21021kg,2002年达到44484kg,比95年增加23463kg,比项目前增长1.1倍。

8、皮张产量:95年皮产量10054张,2002年为33000张,比95年增加22946张,比项目前增长2.28倍。

9、人均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1995年北部人均纯收入为708.9元,到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42.94元,比95年人均增加收入1134.04元,增加1.5倍。项目已进入健康运行的轨道,围栏草场已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使林周北部地区的广大牧民生活条件在科学规划下,摆脱了贫困并迈入迅速发展阶段。

六、太阳能光电照明、照亮千家万户

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北部地区是:交通不便、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居住分散、投资效益相对不明显,为了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0年实施了太阳能光电照明项目,截止2003年建设完成全县8个乡镇46个自然村(两个完校)600户,总计人数3525人的任务。不仅具体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是解决了北部地区群众长期依靠煤油灯来解决生活照明的问题;二是防治因长期燃烧煤

4 油灯致使患各种眼科、肺等疾病。同时,对小孩课外复习,延长劳动时间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实施项目的每户每年节省的煤油费730元加上延长劳动时间所得收入673元,合计1403元。600户直接经济效益达84.18万元。

七、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2000年,根据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团中央等三部委及区、市科技部门有关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要求,我县被列为全区首期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把培训工作作为我县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认真做好学员选拔工作和教材、教学安排、合理设计教学课题。课程内容包括:

1、作物栽培技术;

2、植物保护;

3、蔬菜种植;

4、农机具的维修;

5、太阳能使用与维修知识;

6、家畜改良与选育技术;

7、种草养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技术推广;

8、秸秆微贮技术;

9、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理念;

10、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

11、经济林以及生态林育苗技术的课程。在不耽误农民劳动时间的同时安排教学时间,集中培训15天、实习15天、自学15天,达到了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总之,2000年至2003年我县共培训学员7123人,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提升了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

八、主要经验

1、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是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成果的关键。我县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之所以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关键是我县始终把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发展模式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服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紧紧抓住县科技局这个服务龙头,以县牦牛选育场、绵羊半细毛羊育种基地作为服务依托,把千家万户作为服务基点,把科技服务和推广作为“轴心”贯穿于科技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并从“龙头”到基地至农牧户之间建立配套的目标责任书等行之有效的岗位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推广,千方百计的让群众获得实在的成果。

2、加强服务,帮助项目户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是科技推广应用得以实施的前提。我县科技推广,特别是畜牧业科技推广取得较好成效的一条根本的经验是我县把科技推广作为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切实改变服务方式把科技推广

5 项目任务、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头,以科技承包的方式明确科技人员的责、权、利,并把科技人员作为科技扶贫的“小龙头”,协调资金物资等扶贫资料的及时到位,帮助项目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传授科学养畜技术、检查、督促项目建设数质和生产计划执行状况,县科技局根据承包合同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验收(验收包括资料及项目规定的事物数质),以验收结果兑现奖罚,作到人员到位,任务目标到位,组织验收到位和奖罚到位,以“四到位”来调动项目户生产积极性。

3、领导带头,真抓实干,让群众受益是确保科技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的决定因素。县委到县府始终把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列入县委、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精力、组织落实、队伍力量到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高度倾斜,并在全县范围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氛围,由于上下协调,措施得力,办法得体,确保了科技推广落到实处,使群众尝到了甜头,真正调动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行动使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对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因此,通过几年来科学技术的推广,我们得出了结论或一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办任何事应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群众分享到科技成果的实惠。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加速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总结

农牧业效益稳步提升 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

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十二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依靠科技进步 立论稿

科技进步促经济发展

收入增加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国家科技部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国家科技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