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3: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51.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52.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3、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54、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5、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7、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5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59、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6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61.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达 能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

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

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二、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4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5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5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5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5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填空、选择题

1、《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4、《感觉》 一般地,微弱刺激物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反映头部运动频率和方向的感觉叫做平衡觉,对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叫做动觉。

5、《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秒,表象和词语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6、《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代替功能。思维的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有分析无综合。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科学家计算出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四十万公里,这一活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7、《情感》 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情感的功能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三方面。按情绪状态分类。情感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四种,情感的产生常以需要为中介。“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8、《意志》 意志行动对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大的阶段。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意志行动的几个特征中,最能体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克服困难。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特征之一,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

9、《个性》 个性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动机意向、意图信念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式。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直接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叫动机。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说明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的,在评述个性的本质时,主要标志是社会。自我意识在个性中的作用是调控。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10、《个性心理》 气质类型首先是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抽出,后被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能力。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智力测验也称一般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广泛使用的量表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的特征。“大器晚成”与“早慧”是能力发展时间差异的表现。直率、易冲动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胆汁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粘液质,强-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学生马虎粗心或细致认真,反映的是其性格的对待现实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勇敢、勤劳、朴素的特征主要属于性格。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是创造能力的特征。

11、《学习心理》 人类的学习是自觉能动地以语言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发展认识能力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学习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联结学说、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准备律师、练习律、效果律。奥苏贝尔依据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学习动机变量对学习的作用犹如“催化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习需要。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特久的行为变化。

12、《学习心理2》以是否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概念作标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可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华莱士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概念形成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概念同化具有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概括为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定势属于顺向迁移。官能心理学是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共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学生的创造性有三次下降,6岁入学的时候,9岁左右,14岁左右。

13、《品德心理》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改变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品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唯智派认为,人的确品德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主张进行伦理谈话和系统讲授道德知识。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他们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

14、《心理健康》 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学习的情绪障碍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异常情绪状态,主要有厌学、考试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心理咨询以其方式划分,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尊重信任的原则、预防性原则、长善救失和保密原则。心理咨询是帮助情绪自我提高、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替来访者作决定。

问答题:

1、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3、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5、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8、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9、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0.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11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12、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13、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14、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5、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6、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7、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

(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8、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9、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0、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2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2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2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有:(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5)在观察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过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2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2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感(3)培养和增强责任心,强化坚持性和自制性(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5)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6)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7)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8)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27如何培养创造性?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鼓励幻想;鼓励和创造性的人接触;鼓励个人的首创;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 28.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和法则的迁移(3)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4)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5)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2006)

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斫狻?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1.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2.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第二章 教育、学校与学制

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经出现。 2.正式学校的产生 时间:奴隶社会

条件:⑴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⑵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⑶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现代学校特点: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⑵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⑷摒弃呆读死记的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⑹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2007真题)

5.学制建立依据: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制约。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⑶人口状况⑷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⑸吸取原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2007真题)

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2006)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08)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004) 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 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5.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 8.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2007)

9.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2008)

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公正。

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⑵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⑶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007)

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

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⑴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⑵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⑶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⑴建立积极的冲突观。⑵全面评价冲突所产生的影响。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师生冲突。(托马斯提出五种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⑶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⑷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11.教师的社会作用:⑴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⑵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⑶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康、推动社会发展。 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主张“做中学”)。

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第七章 教学

1.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课堂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006)

4.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制定进度教学计划的顺序: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7.上课的基本技能:讲述、教学对话、板书、布置家庭作业。 8.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9.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11.测验种类:论文是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性测验、标准化测验。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方法、文理科教学方法。

13.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4.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⑵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⑷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⑸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征。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⑵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⑶不利于因材施教。⑷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⑸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

17.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师生可以充分互动。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教室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具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0.常见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发现学习策略;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策略;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策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策略。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2.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⑴德育的社会历史制约性。⑵学生的知、情、形、意等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⑶学校德育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和交往的过程。⑷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⑸多方面教育影响实施优化组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理念:⑴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论。⑵从学生实际出发。⑶坚持知行统一。⑷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5.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发、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社区教育、业余党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德育基地。

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九章 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⑵德育发展学生的智力。⑶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同时德育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步。⑷不论是智育还是德育、美育都离不开体育,都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⑸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锻炼身体。⑹美育与德育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下愉快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起着引导、协助、监督、咨询等作用。 2.班级组织的特点:教育性、社会性、平等性、准自治性。

3.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2006)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主任最关心的两件事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和让学生听从老师。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因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且越来越好;学的差的,受到批评,并且越来越差。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班干部相对稳定,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而多数学生希望为班级做点事却没有机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荣誉的象征,但是缺乏主人翁意识。

5.关于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⑴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⑵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⑶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⑷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班级活动组织:⑴设计(活动资源的挖掘、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主题的提炼、活动标题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⑵准备(撰写计划、落实人员、准备材料、选择场地、活动的外部联系)。⑶开展。⑷后续。班主任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班主任的角色作用:⑴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⑵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⑶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8.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学发展负主要责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还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⑴对社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⑵对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⑶对同事,协调好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配合其他老师的工作。⑷对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10.班主任教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和契约法。 11.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⑴教师的领导风格。⑵班级规模。⑶班级的性质。⑷对教师的期望。

12.艾里斯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第十一章 课外、校外教育

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⑴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⑵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⑶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⑷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特点: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 3.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4.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⑴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⑵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⑷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5.课外活动的内容:政治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 6.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性活动(基本组织形式)、个人活动。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普通心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2006)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第三章 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4.注意的种类:⑴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即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⑵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即自觉地、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⑶⑶随意后注意(有以后注意),即有预定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品质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⑴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⑵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⑶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⑴不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防止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⑵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明确目标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正确组织教学。(2008)

第四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从信息加工上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006)

3.记忆的主要类型:⑴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⑵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0.25秒—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直至终身)。

4.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2007) 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⑴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⑵学习的程度。⑶事迹材料的系列位置。⑷识记者的态度。

7.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提取失败说。 8.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⑴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⑵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⑶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9.有效的复习方法:⑴及时复习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⑶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⑷复习方法多样化。⑸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⑹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10.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1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⑴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⑵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⑶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⑷注意数学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五章 思维

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问题性。

2.思维的类型:⑴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知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009)⑵根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知觉思维。⑶根据指向性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⑷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方式。 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问题解决的阶段:⑴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⑵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⑶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⑷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⑴人的知觉特征。⑵定势与功能固着。⑶个体经验水平。⑷情绪与动机。⑸个性因素。(2008)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酝酿、社会因素。

9.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⑵培养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⑷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0.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11.想象的种类:⑴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⑵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⑶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2.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 13.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形象性、新颖性。 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

1.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⑴心境: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具有弥散性的情绪分类。⑵激情: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状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2004)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2009) 5.压力与心理反应:抑郁、焦虑、恐惧、狂躁。

6.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⑴只觉自己的情绪状态。⑵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7.健康情绪的培养:⑴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⑶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⑷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⑹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8.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趋避冲突。

9.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1.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00

6、2009)

3.动机产生的条件: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相结合而产生的。4.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5.学习动机的激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⑷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争。 ⑸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⑹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第八章 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⑴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发展。⑵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⑶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⑷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2.能力的分类:⑴按功能的倾向性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⑵按能力的功能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⑶按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3.能力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遗传、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和幼教、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2008)

4.多元智力理论(2006):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观点: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⑴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片面的。⑶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⑷音乐、美术、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是高智商的表现。

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7.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对气质的分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体型说——克雷奇摩;激素说——伯尔曼;血型说——古川竹二;活动特性说——巴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⑴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⑵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⑶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明显。⑷气质可以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⑸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⑹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性格评定的方法:行为评定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7.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1.印象形成效应:⑴刻板印象(归于某个类别)。⑵首因效应(陌生人)和近因效应(熟悉的人)。⑶晕轮效应(光环效应)。⑷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2.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从众的分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⑴预防精神疾病,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⑶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⑴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考试章节考点)

第一讲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

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第二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上)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下)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6、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8、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9、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0、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1、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12、九部教育法颁布七部,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第四讲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

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五讲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第六讲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专门活动。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济。

11、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处罚种类:P98。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限制。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第七讲 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第八讲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2、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

3、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6、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8、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0、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

有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12、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13、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14、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②在履行教育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目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略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法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行政案件,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一;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2、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实际,我们可对这一评价理念作以下阐释和理解:

⑴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⑵ 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⑶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⑷ 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⑸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⑹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⑺ 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3、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

4、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建议。

5、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 (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到

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7、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8、使用“课程标准”名词所体现的理念:

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9、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师职业道德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

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道德的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评价方式;4)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亿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甚而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处于中心位置,教师职业是道德的指向对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4)严格的标准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戴行”,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教师的大善,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教师的大恶。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事:1)父母健在;2)身体无恙;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提出“教育必以正”的思想。

二、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南宋时期,朱熹强调应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主张把“致知”和“笃行”融为一体。

明朝时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他提出“学校之中,“惟心成德为事”。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述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多选):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

一、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和裁决作用。

在教师与外界的各种道德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则始终是教师个人同教育事业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

教师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一节 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

一、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咱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廉洁从教是指教师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绝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廉洁从教的具体体现:1)安贫乐教,无私奉献2)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第二节 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

一、教师的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佩饰等。

二、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三、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五、社会公德的内容具体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公德、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

六、教师遵守公德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2)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赋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力,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言行以及学生的信服程度。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品格、才能、知识和感情。其中品格因素是形成威信的基础;3)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在遵守社会公德上教师怎样才能做出表率?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主体自律意识2)加强宣传舆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3)严格要求自己,立足从我做起。 第三节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

一、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家长教育的潜能,形成教育共识;2)有利于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形成教育的优势3)有利于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尊重家长的现实基础:1)社会地位相互平等2)教育目标共同一致

三、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1)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1)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3)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四、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2)有利于能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五、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 第一节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两项基本内容,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评判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推动教师热爱本质工作的力量源泉,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也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3)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1)要深深了解学生2)要充分尊重学生3)要始终信任学生4)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5)要平等对待学生。

三、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2)把握育人的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四、教书育人的途径: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五、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多选)

六、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1)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严谨治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严谨治学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接触专业的前沿,以一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态度和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严谨精神充实自我,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七、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八、严谨治学的途径:1)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2)教师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第二节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一、1)教师劳动的任务决定了其表率性;2)教师劳动的职责决定了其示范性。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1)对学生认知的启迪作用2)对学生情感的向导作用3)对学生意志的培育作用4)对学生行为上的示范作用。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1)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2)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1,教师在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2,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3)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特征:一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二是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其三,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统一;其

四、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二、拥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健全人格表现在:一是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二是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心理;三是教师要对高层次人格的追求;

三、要身体力行;教师的语言的特征:要规范、要准确、要有激励性和启发性。教师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1)要严格要求自己;2)言行一致。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 第一节 实践教育创新

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一、教师在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保证。具体要求如下: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得、处理新信息的能力3)教师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第二节 健全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就评价

一、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1 )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3)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辨。

二、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1)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2)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3)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 第三节 树立环境道德

一、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二、环境道德的内容:1)与自然协调发展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3)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1)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2)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职责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第六章 教育职业道德范畴

道德范畴它包括:义务、良心、公正和荣誉。

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一、教师义务的内容: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二、教师良心: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首先,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次,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最后,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最后,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三、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四、教师良心的作用:指导作用、自我监督作用和评价作用。

五、教师公正:公正,即公道、正义,它表示人的品德。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六、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奖罚分明

七、教师公正的作用: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八、教师荣誉的内容:1)光荣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高的人格形象。

九、教师荣誉的作用: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其次,教师荣誉是激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地履行教育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最后,教师荣誉是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尚的重要精神条件。 第七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第二节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最后还要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第八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其一,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其二,现代评价技术手段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科学性的有效保证。其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影响的深远性。其二,空间的广泛性。其三,时间的持久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贯彻评价的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求评价者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广泛调查、全面收集资料,并严肃、认真地整理资料,按照客观、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

二、要求评价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从实际出发。

三、评价人员在评价时要做到公正、客观。科学性原则:贯彻评价的科学性原则,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遵照评价和科学程序。最后,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教育性原则:贯彻评价的教育性原则,首先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立具有教育性。其次,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教师,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顺利进行、民主性原则。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善恶标准

二、具体标准: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在业务上,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和科学育人方法。最后,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并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法2)学生评价法3)社会评价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学 法律法规

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视频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改革新理念等试题

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