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6:27: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励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故事情节震撼人心,它是一部励志影片,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它是怎样鼓舞人积极向上的,而是用我自己所掌握的那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一下该影片中的某些东西,一切都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读

者海涵。请容许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故事主人公父母吸毒,有一个曾经强奸自己女儿的外公,主人公丽思 8 岁开始乞讨, 15 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 17 岁开始用 2 年的时光读完高中 4 年的课程,获得 1996 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12000 美金,丽思一学期的花销是 70 美金),进入哈佛学习。

下面我就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古典精神分析

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超我是人格中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该影片中丽思的外公的人格中的本我远远大于自我和超我,他只有最原始的欲望,而没有超我部分,他的自我部分又不够及时的调整控制他的本我,所以一切的伦理道德都被他抛诸脑后,他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造就了两个女儿的悲惨人生。而丽思的母亲,她的本我欲求中对于父亲是充满了仇恨,但超我中的道德感又阻止她仇恨父亲,这时自我出来调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也决定了她的行动,于是她借吸毒麻痹自己,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丽思这个坚强、善良的女孩,她的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工合作地很好。也许在她的原始部分中(本我)对于自己的父母与家庭充满了失望,同时她的原是部分中对于“爱”是充满了渴望,道德(超我)要求她必须面对现实,做一个合格的女儿,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爱我的妈妈,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尽管她吸毒尽管她没有照顾女儿,而一直是我在照顾她,好像她变成了我的孩子。就算你是世间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我依然那么爱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世间是虚无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她住在我心里,可我却没有容身之地!”于是在她的理智(自我)的控制下,她决定面对现实,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

心理学中的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人格有三个层次,意识是人格的表层,只占人格的很小部分,它是由可觉知、能清晰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前意识是人格的中间层,它是由那些经过努力回想就能进入意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无意识是人格的深层部分,它是由我们无法有意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

本影片中主人公丽丝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女孩,虽然在她的意识里她知道她生活在一个不幸的世间里,但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并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她非常想改变她的这种状况,她尽自己所能的去做一个好女儿、好朋友虽然她的父母、朋友最后都让她很失望,但她一直很看重这些感情,这也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是渴望着“爱”与“被爱”的。“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这句话正是丽丝的潜意识向现实发起挑战的象征。她的母亲离世后棺木就要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地躺在上面,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道别。这个行为是在她的意识层面的,但实质上迫使她做出这样的行为的则是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对亲情的渴望。

以上说了那么多关于丽思的事情,现在说一下丽思的一个朋友吧,她和丽丝一样是个苦命的女孩,可悲的是她没有丽丝一样的心态,最终也走上了与丽丝不一样的人生。在本影片中她也许只是一个陪衬,却可以说明很多道理,给人许多启示。她曾对丽丝说过“我不属于学校,你也不属于学校。”她的这种行为属于自我防御机制里面的典型的“否认”机制。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它伴随着痛苦感情一并产生,是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不相信、不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带来痛苦的现实情况。一些人在亲人逝世的噩耗传来时,大叫道:“不!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这类情况就是自我否认机制在起作用。否认是人逃离现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办法。它只不过是通过令人痛苦的现实闭上自己的眼睛,假定那种现实情况不存在来回避使人痛苦得按是问题。

2、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奥地

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阿尔弗莱德 .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自卑感虽然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努力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当取得成功后,此人的内心有一个相对稳定期,但是,看到别人的成就时,又会感到自卑,,从而自卑感再次推动他去努力,已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此下去,周而复始,直至终身。当然,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强烈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这种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时此人的神经症就产生了,因此,自卑感人人都有,他可以导致神经症,也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进一步说,追求优越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丽丝说“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的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

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积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这些话说明丽丝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己所处环境与别人的巨大差别,同时也从侧面显示了她内心的自卑。但她没有被自卑压倒,而是鼓起勇气向困难挑战。她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强,更好,来弥补自己所处环境的不足之处。

“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我要上学,我不想做白痴!”“我知道外面有一个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这些话都是由丽丝所说,这些话非常明确的显示出了丽丝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决心。这正是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追求优越等理论。她以追求优越,取得成功,来摆脱自己所处的恶略环境,而她的这些行为的动机来源于她的自卑,正是因为她为自己感到自卑,但同时她又不愿意向命运屈服,所以她必须反击,向她的环境反击,向她原本的命运反击,而反击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成功,只有自己成功了,才是对原来的不公平的境遇的最好反击,但要成功就必须踏上“追求优越”这条道路,别无选择。

3、特质论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他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机构,他虽然不是具体可见的,但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

按照奥尔波特(特指轮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观点,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映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的和持久的,因为他们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映相连接,所以在行为方面会产生广泛的一致性,这样行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点。

从特质论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她的特质是密切相关的,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一个人的特质会影响他的行为反应,更甚者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他的行为反应直接接受他的特质控制。如影片中有一幕是丽丝和她的好朋友互相扔泥巴,刚开始只是她的朋友在向她扔泥巴,她是过了一会儿才开始反击的。这说明在她的骨子里她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她有着很强的反抗性。在这一幕中,丽丝与她的好朋友互扔泥巴是“环境刺激” , “反抗性”、“攻击性”则是她的“特质”,“她开始反击,也向她的朋友扔泥巴”则是她的行为反应。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低人一等。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每一份潜力呢?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这些都是反应丽丝不愿向命运屈服的话语,这也同样能表现丽丝的那种“反抗性、”“攻击性”的特质。

故事的主人公丽丝生长爱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丽丝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离世对于丽思的心灵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震撼,她意识到如果自己再继续沉沦下去,那么她的结局就会和她的母亲一样以悲剧收场,于是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她以真诚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当丽丝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迈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校门,她意识到这只是她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全力以赴,向她一样坚定、坚强,那么成功还回离我们远吗?成功,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我们超越其差无比的环境,而在于有没有毅力,在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标与理想。

丽丝的个性既有她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她后天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由她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她的人格,而正是她个人所特有的的人格决定了她以后的成长道路。

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片尾曲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