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关于《风雨哈佛路》的心理学分析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这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经典对白,是电影的主人公Liz Murray的人生的缩影。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人就回去追求自我实现。Liz Murray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自我,这是着实最激励我的地方。

Liz Murray的人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他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个人。Liz Murray的父母吸毒、她自己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但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进入了高中,从此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成高中4年课程,成绩优异的她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风雨哈佛路》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电影,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能更好的解读这部电影的精髓以及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Liz的父母吸毒,而且家里经常吃不上饭,当她的母亲想要拿家里的前去买毒品时,她和她妹妹把钱藏起来想买吃的就是生本能的体现。而从更深刻的层次来说,生本能是爱和创造的力量,Liz的生本能还表现在她对她母亲的爱,她作为女儿是希望被照顾的,但是她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也相信她的母亲对她的爱。而她母亲努力着想做个好妈妈,虽然无能为力但是她也表现了她的爱以及深层的生本能。当母亲死后,Liz内心的是复杂的,她也许也有想要随母亲而去的想法,于是在她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之后跑去高楼的顶端哭,也是体现了死本能的反应。Liz后来在学校认识的朋友Chris也有着悲惨的人生,小时候就被父亲强奸,而母亲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她,她的本我欲求告诉她憎恨自己的父母也憎恨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就是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超我的限制则告诉她这么做是错的,电影的最后告知了我们她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的内部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的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表现,例如当母亲死去后,Liz不能承受这种悲伤,她在母亲的棺材上躺着时想起的与母亲过去欢乐的往事,她告诉自己母亲并没有离开,她们互相活在彼此的心中,这就是合理划的

表现。而当Liz的朋友Chris知道Liz要成功时,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她说Liz也不属于学校,其实是投射,而且是一种否认。Liz的母亲小时候因为也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从此将内心的抑郁,焦虑,这些情绪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因为精神压力无法解脱,婚姻也不幸福,因而随自己的丈夫转向吸毒。吸毒可以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从而开始逃避现实。正如影片中Liz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从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Liz从小就没办法真的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她,她一直没养成洗澡的习惯,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她才会逃避去学校。自卑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Liz之所以在人生不幸中也能继续努力也是这种人格动力的推动。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Liz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家庭不幸福,但是她却又很强的求知欲以及自尊心,她其实喜欢学习,只是因为自卑不去学校。她会看从垃圾堆捡回来的百科全书,会去学校考试。后来也是自卑感推动她,让她觉得自己也要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进了高中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努力学习,得了A-不满足,虚心的求教希望得A+。当她知道成绩前10名的可以去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参观时,甚至因为自卑觉得肯定没有自己,没想到因为她的努力,她老师告诉她,她不是“之一”,而是“第一”。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需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Liz也是因为自身的自卑感一直不愿意放弃努力,她想和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最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阿德勒认为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Liz的父亲是很聪明的人,Liz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应该是遗传了父亲,她小的时候就可以不去上课只是看百科全书就可以考很好的成绩。而Liz的母亲小时候被父亲侵犯选择了离家出走,她的妹妹却依然忍受,可以看的出Liz的母亲是个勇于斗争的人,Liz也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勇敢顽强。但是Liz的童年生长环境不是理想的,可是她在遭受了各种逆境的折磨后却任然能够坚持下去并且给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由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可知,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但是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Liz也有她自己的特质,她是具有好学,追求知识的

显著特征,小时候会看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后来选择的道路也是去学校学习。而她的朋友Chris就不一样,她的童年也一样不幸,但是她没有像Liz那样追求知识,而是去工作了。特质具有动力性,会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Liz没有去工作,没有打工做生意,也没有就此堕落下去,而是选择了去学校上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高等学府,这也是由她的特质决定的。

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中说道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例如Liz对父亲的聪明一直很感兴趣,觉的很佩服他能回答出来电视上所有问题,有希望向父亲一样博学,这个意识被转移到个体潜意识中。而当Liz希望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时,她选择的道路就是进学校学习,这是储存在她的潜意识中并从她的潜意识中提取出来的。同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这也是顺从的原型,例如Liz要去上学时请求父亲说谎给她证明可以上学,而她父亲也想尽力在那时演好父亲的角色,后来要去申请奖学金面试找妹妹借好点的衣服,都是人格面具的展现,也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相一致。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能增加行为的表现。Liz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进入学校后,Peter老师很喜欢她,因为她是真的想要学习的人,老师的在课上问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就问Liz,Liz都回答的很好,他就会给她奖励,这就是正强化,而且这种正强化给了Liz很大的动力,让她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这里的强化物主要为二级强化物,表扬、认可和关注,也有一定的一级强化物,例如食物。这也是期望效应的表现。

根据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Liz的内驱力是一级内驱力和二级内驱力的结合,一级内驱力是饥饿和生存,二级内驱力是成就和更好地生活,也是又一级内驱力引发了二级内驱力,而线索为知识,她想要获取知识,与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就是引发学习的诱因和线索。反应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强化就是不断地到的表扬和成果,例如成绩第一,可以去哈佛参观,最后进入了哈佛学习。

母亲在世时一直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像小时候一样跟自己在一起,照顾自己,但是母亲的病一直严重一直严重,没能好起来而且最后母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够照顾自己了,母亲在时还可以幻想着,但是母亲去世了,这个需求再不会得到满足了,于是Liz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最终说服自己,自己不小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也不想变成白痴,于是去找邻居帮忙,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进入学校学习这是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中的升华。

Peter是个很努力工作的教育者,Liz进入学校后很尊敬他而且很佩服他,Peter也会经常和Liz谈话聊天,他也是去学校最早离开最晚的人,Liz有像他

学习,这反应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以及反应了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根据默里的人格理论,需要和压力共同作用形成动机,造成行为。根据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Liz有成就、交往、自主性的需要,而且当时没有家没有人愿意养她照顾她,形成了压力,才推动她走向独立,不断努力,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时,一开始Liz就愿意学习努力,Peter老师就很喜欢她也会经常表扬她,不断地激励下她更有自信,成果展现出来,则得到更获得社会赞许和认可,形成良性循环,Liz 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自卑,可以从从容的在镜头前说话了,这就是“唤起的交互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Liz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实现,最后她成功地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就是获得了高峰体验,也是自我实现。高级需要并不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就会出现的,有时候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也会出现,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发展是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在母亲死后,没人收留Liz,她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的不到满足,但是她却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了,不想变白痴,想要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了。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Liz本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是八年级的水平,所以她努力学习,两年学完高中课程,而她理想的自我就是和那些在哈佛大学里学生一样,最终她成功了,实现了自我。

罗特的强化效价理论指出强化的效价是特定的物品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非实际价值。要对一行为进行强化时就要考虑强化的效价。学校的管理员小姐也是想要鼓励Liz,所以经常给她推荐一些奖学金的申请,因为这些对她很有用,所以这个强化的效价很高。

积极心理学观点理论中迪勒尔认为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及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其中主观性指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和外界的标准。影片的开头,Liz的母亲为了拿钱买毒品和酒不惜抢孩子手里的生活费还打骂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家庭不会幸福,但是当人们要把她的母亲送去疯人院时,她是不愿意的,她觉的母亲不在家才是不幸福的,当母亲回家时她觉的特别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是幸福感又有整体性,是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中和,所以当母亲又开始不正常,并且Liz知道母亲得了艾滋病时,她又感到不幸福了,她说到母亲刚回来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感觉没有维持很久就又不行了。根据人格与情景的一致性模式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人格和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Liz是外倾型的,她能与好朋友一起玩耍,外倾型的比内倾的人更积极,所以说Liz也需要在正常的社会情境中才能更有幸福感,她自己也在积

极的追求这种幸福感。根据目标模式我们得知,生活目标同幸福感相关,拥有目标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而且当人们设法在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花费一些时间时,幸福感就会被提高到更理想的水平上。所以在Liz没有目标时,她感觉很迷茫,很不开心,她去乞讨和朋友一起但是没有后来那种明显的幸福感。当她有了目标并为之奋斗时,我能明显感觉出她的不一样,整个人不再自卑也变勇敢了。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通过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再怎么坎坷,只要你不断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只要你用心。奇迹是由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英文影评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