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二轮词语、成语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实词和虚词

高考近义词考查分值为3分。题目特点:近年均是出一项单项选择题,要考生对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辨析,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

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

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实词

(1)实词的考查重点放在同音词.近义词的选择和辨析上,即根据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有时也考查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从2009年命题特点来看,有的试卷没有设题,有的省份将实词与成语合在一起,如湖北卷.天津卷.重庆卷.四川卷。实词辨析题明年估计会更多出现。(2)命题的选材将更加注重语言材料生活性.时代性。每题的题干,绝大多数直接来自生活.社会的热点或重大事件,新词新语是首选材料。(3)前几年所考的词语,一般不再重复考。从命题形式有选择式.有置换式.判断式,其中,填空式选择题可考性最大。(4)所考词语大多数为常见词语,而且多为课本提及的典型词语。

虚词

实词.虚词混合考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点。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和介词的辨析。关联词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句或句群中复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对介词的考查,主要一判断介词的运用是否正确为主,考查考生对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虚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词类的混用,包括连词.介词.副词的混用;二是搭配不当;三是位置不当。因此,对虚词的考查,实际是对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考查

考纲要求

2010年“新课标大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其包括词语辨析与运用。

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近义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那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辨析和选择。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同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同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例:

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聪明、节俭、维护 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狡猾、吝啬、庇护 中义词:不表示褒贬。 如:鼓动、结果、抵抗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死亡”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二)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

“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比较分析语素,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加以区别。名词性的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长。动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如“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来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形容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状态上。如“陡峭”与“峻峭”都是形容山势的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出的坡度大而陡直,而“峻峭”着重指山势的高而险峻。

3、词义的轻重不同

词义的轻重,是同义词表达语言分寸的手段,因此使用这类词要仔细斟酌,区别词义,我们应注意这个特点。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三)从运用上辨析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

①阻碍(动 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 词):排除一切障碍。 ②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壮大(动 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③精华(名 词):这是全书的精华。 ——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意。“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如“不耻最后”等

3、适用的对象不同,如:

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关于近义词的辨析上面谈了三大点七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考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①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但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② 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③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2、虚词使用五戒

虚词虽然远比实词少得多,但它灵活多变,除了近义虚词需要仔细辨识外,还要注意其位置、搭配习惯等。从历年高考来看,虚词辨识和使用的出错率始终居高不下。笔者把虚词的使用方法归纳为“五戒”。

一戒近义混淆:

一些近义虚词在适用对象、范围、场合和搭配习惯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关系和附加色彩等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一定要仔细辨识

例① 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 离开学校呢? (A径直 B径自 C竟自)(2005年重庆卷)

例②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A即使„„也 B尽管„„但)(2004年天津)

【解析】例①选B。“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单独做某事,多含贬义;“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例②选B。二者都表示让步,但前者还表示假设,后者还表示转折,“尽管”引出的分句是事实。

二戒贪多滥用:滥用连词和副词易出现赘余,滥用介词易导致主语残缺。 例③ 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经建起了临时账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2004年天津)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年浙江)

【解析】例③中“再次”与“余震”的“余”意思重复;例④滥用介词“在„„中”导致主语残缺。

三戒搭配错用:不少虚词有着固定的搭配习惯和语法功能,如果张冠李戴,就会使句意紊乱或表意不明。

例⑤: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2004年福建)

例⑥:邓亚萍现在给大家的印象,不只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而是 B而且是)(2003年全国)

【解析】例⑤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由于„„所”搭配不当,改为“由„„所”;例⑥选B。与“不只是”搭配的是“而且是”。 四戒位置倒用:可以放在主语前后的关联词要注意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反之,放在主语前

例⑦: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2004年北京)

例⑧: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村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2004年湖北) 【解析】例⑦两分句的主语分别是“质量”和“成本”,关联词应置于主语后,故“就是”放在“成本”后;例⑧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句的“把”前,故“没有”放在“把”前。

五戒图简漏用:漏用虚词会出现成分残缺,导致句意不明。

例⑨: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2004年辽宁)

例⑩: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1994年全国)

【解析】例⑨配对使用的介词短语“在„„里”漏用介词“在”导致结构混乱;例⑩漏用介词“在”导致歧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成语和熟语

熟语的复习仍要以成语的积累为重点,同时兼顾一下常见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和谚语就可以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的熟语,也是高考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把熟语的误用情况归纳为“九戒”,与广大考生共勉。

一、望文生义。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其意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其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还使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新的整体意义,不少成语来源于典故,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的古义,考生很容易以今释古或肢解熟语而曲解词义

①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全国卷Ⅱ)

②面对晚唐政治上的败落,诗人杜牧替古人担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辽.....宁卷)

【解说】①“不足为训”,不值得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误解为“教训”,改为“不足为怪”;②“替古人担忧”,只不必要的忧虑,这个典故成语被按字面意思肢解为“替古人着急”。

二、用错对象。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场合,该用来形容物的(如“一钱不值”)就不能用来形容人(如“一文不名”);用于抽象事物的(如“不同凡响”)就不能用于具体事务(如“非同小可”);用于别人身上的(如“火中取粟”)就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如“飞蛾扑火”);用于青少年的(如“头角峥嵘”)就不能用于中老年(如“老当益壮”)等等,反之亦然

③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流掌声。(湖北卷) ....④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山东卷)

【解说】③“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不能用来形容角色表演,改为“栩栩如生”;④“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主语应是人,使用对象错误

三、褒贬不分。熟语既有有褒义(如“不负众望”)、中性和贬义(如“不孚众望”)之分,也有口头语(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书面语(如“一叶障目”)之分。如把握不准确,就可能误用。

⑤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广东卷)

⑥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安....徽卷)

【解说】⑤“不堪设想”,形容事情可能发展到极坏的地步,贬义词,改为“不可思议”;⑥“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贬义词,改为“标新立异”。

四、谦敬错位。某些熟语烙下了古代文化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词),如“信笔涂鸦、敬谢不敏、狗尾续貂、一孔之见”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或他人(敬称),如“高抬贵手、如坐春风、卓尔不群、惠然肯来、鼎力相助”等

⑦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

⑧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2005年湖北卷)

【解说】⑦“抛砖引玉”,以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谦词,改为“高屋建瓴”;⑧“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不安而恐惧不安,敬词,改为“战战兢兢”。

五、不知轻重。有些熟语意思相近,但在词义轻重上仍有细微区别。我们要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⑨我的家乡有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2005....年广东卷)

【解说】⑨ “蔚为壮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景象,用来形容竹林,显然过重了。

六、重复罗嗦:有些熟语,本身已经暗含了某种结构或包含了某个意思,而句子中的其它文字却包含这这种结构或意思,就会出现重复罗嗦的毛病。

⑩整改不只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工作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2002年全国卷) ....【解说】⑩“有口皆碑”,每个人的嘴都是记功的石碑,比喻人人称颂。“皆”与前文的“大家”、“都”重复。

七、违情悖理:有些熟语包含集体(如“莘莘学子”)或个体(如“一介书生”)、已然(如“偃旗息鼓”)或未然(如“作壁上观”)、过程(如“背道而驰”)或结果(如“事与愿违”)、主观(如“耸人听闻”)与客观(如“骇人听闻”)、主动(如“目不暇接”)与被动(如“应接不暇”)等使用要求。如果忽略了这些限定,就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⑾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浙江....卷)

⑿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浙....江卷)

【解说】⑾“不胜其烦”,繁杂琐碎得使人受不了,与句意矛盾,改为“不厌其烦”;⑿ “宛然在目”,好像就在眼前,表未然,句中说的是眼前之景。

八、搭配不当:不少熟语有着固定的搭配习惯,若脱离这种习惯,读起来就很别扭。

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安徽卷)

⒁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 ....【解说】⒀“不容分说”,不容许人分辨解释,改为“不容置疑”;⒁ “珠圆玉润”,比喻歌喉圆润或乐声婉转,也比喻文辞、书法秀丽明快,不能形容着装。

九、一知半解: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后起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而不知其本义或先前不太常用的那个意义,则易造成误判。

⒂“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2000年高考)

⒃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2004年全国Ⅰ) ....【解说】⒂“淋漓尽致”,①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②形容暴露得很彻底。⒃“差强人意”,①颇能振奋人的意志;②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两例均使用了第二个意思,故无误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词语辨析

高考二轮复习英语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英语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写作

高考成语复习

高考成语复习

【语文】新课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 词语运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成语和熟语

高考二轮复习促进会主持词

高考二轮词语、成语复习
《高考二轮词语、成语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