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7日16 版)

实施“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共北京市委

中央“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北京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抓住“知寻引用”(“知”就是掌握人才需求,“寻”就是发现识别人才,“引”就是引进人才,“用”就是用好人才)四个关键环节,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明显实效。目前,北京地区共有197人入选“千人计划”,其中有34人属于引进和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我们从全市发展所急需的科技、智力和创新要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是主动把握大局,确立引才重点。关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汽车、新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依托投产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引才需求。三是制定专项计划,加强引才指导。及时汇总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印发“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年度专项工作计划。根据2010年度的专项计划,全市共提出529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

二、提高寻才识才水平,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性。我们既注重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不断发现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一是开展以才荐才。广泛联系在京院士、科学家与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等人员,推荐一批具有师承关系、朋友关系、学术合作关系的海外人才,开阔识才选才视野。二是拓展海外联系。与31个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建立了海外联系,并通过联络驻外使领馆和各类同学会、校友会等组织,宣传引才政策,物色合适人选,掌握一批海外人才资源。三是合理认定人才。建立“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组织开展了三批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和认定工作。

三、健全引才工作体系,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是健全政策体系。2009年6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近期,我们着力研究解决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20项政策性、机制性、服务性问题。三是丰富引才手段。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注重在创业扶持、成果转化、事业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引进的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一是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对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给予重大项目支持经费、发明专利补贴、减免研发用房房租等优惠政策,支持人才攻关尖端技术。二是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了2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办企业3800多家。推动中关村与北大、清华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了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等9条投融资渠道,支持创业企业融资上市,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十百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收入规模在十亿、百亿、千亿元的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山东省委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2003年到2009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8.8万人增加到103.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的 1

比重从不足6%提高到24.6%,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保障水平和支撑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确立高技能人才优先开发的战略地位。我们坚持把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山东半岛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战略抓手,推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快速发展,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数量目前均居全国首位。二是让高技能人才有待遇、有荣誉、有地位,树立良好的职业导向。目前全省已有4100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贴。同时,注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极大地调动了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弘扬“振超精神”,形成人人成才、人人作贡献的社会氛围。

二、适应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围绕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一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人才结构优化升级作支撑。我们把为产业升级培养产业工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进一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二是深化完善校企合作,实现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建设1000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年接纳24万名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三是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

三、着眼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为突破口,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一是创新选拔管理机制,将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摆在同等位置。目前,全省共选拔各级首席技师2199名。二是探索岗位使用机制,使高技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省委、省政府规定,破除职工身份界限,技师、高级技师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大力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合适的科研岗位、工程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发挥作用,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

全面实施人才兴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构建体系,突出重点,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紧扣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需求大的实际,我们着力构建以涉农院校为龙头、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重大人才专项为重要支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投入,每年新增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着力提升实用人才能力素质。

引导涉农院校面向产业办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支持全省涉农学校加快改革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建设精品课程,采取“订单式”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农村人才。目前,全省共有2所农业本科院校、7所农业高职院校和20多所开办了涉农专业的其它本科院校,每年培养农业毕业生近10万人。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3年投资1.4亿元,选拔2万多名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到农业院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

整合资源创建示范基地,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农村人才培训机构分散、实践培养不够、培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对各类涉农培训机构、师资、项目、资金等进行有效整合。

依托重大专项培养带头人,增强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是农村的拔尖人才。我们注

重发挥他们在带动产业发展和整个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带头人培养专项来提升农村人才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千村书记培训工程”,把村干部培养成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统筹城乡,加大支持,有效利用城市科教人才资源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周期过长等现实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来推进,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二是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农村聚集,带动农村科技骨干人才成长。三是实施人才援助计划,支持重点区域人才开发。紧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等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定向培训、委托培养、对口支援和互派挂职等援助形式,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紧缺人才。

三、强化服务,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是基础,用好是根本。我们从健全服务体系入手,激发农村实用人才活力,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制定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20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二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坚持开展全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累计评选表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万多人,其中省级400多人。三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全省共建立市级人才市场17个,县级人才市场99个,逐步形成了以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才资源服务站为网点的辐射农村、贯通城乡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近几年来,江苏省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一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建设人才强省夯实基础。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的“瓶颈”制约。三是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突出培养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去年全省各级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60多亿元。

二、面向创新创业实践招才聚才用才。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以企业为主体广泛集聚人才,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招才引智先行。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改变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传统做法,坚持招才引智先行,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二是推进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领。三是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用好用活人才。“十一五”以来,全省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20800多项,有55000多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三、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努力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到江苏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使各类人才在江苏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形成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把人才投入、研发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全省13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都出台了引才育才计划,形成了广揽人才、广开才路的局面。

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打造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目前,全省共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142个、博士后工作站6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2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941万平方米,各级设立创投机构160家,资金管理规模达到300多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达到10亿元。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50条政策,从成果评价、技术入股、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开展“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让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努力使江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强化考评揽英才,为做强做大央企提供人才保证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把中央企业调整到80—100家、培育5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全力推动中央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长到了21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6家增加到了24家。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加快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中央企业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率。国资委坚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企业特点、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中央企业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表率作用。一是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二是突出“四好”班子导向,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将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形成了一套激励企业领导人员崇尚科学发展、专注干事创业的制度,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上台阶、企业发展质量上水平。2009年,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3%,比2003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5.1%。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人才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二、着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断提升人才资源配置科学化水平。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要在未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着力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关键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着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积极探索竞争性选人用人新机制,使人才进退有序、正常更替、合理流动。一是强化市场机制选人,促使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二是着力改革用人机制,使人才队伍永葆生机活力。通过健全退出机制,使企业领导人员进一步增强了“无为则无位”的危机意识,更好地保持了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收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效果。

三、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跨越式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拥有世界一流人才。中央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队,要真正担起重任,必须加快吸引集聚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形成在科技人才上的强大优势。近年来,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一道,以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为抓手,乘政策东风,集优势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力引才聚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世界科技和全球产业制高点。

坚持高端引领,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资委作为落实中央“千人计划”的四大引才平台之一,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着眼于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出用5年时间,在中央企业建设50个以上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500名以上列入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央企业已引进300多名海外人才,其中81人列入中央“千人计划”。今年还将有5家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岗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一流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中央已批准23家中央企业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

新创业基地,其中14家企业在京集中建设未来科技城。在推进人才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围绕用好用活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提供区别于现有科研院所的特殊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他们提供重要岗位和创新团队支撑,让他们有责有职有权,领衔重大科技攻关,充分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党组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的中心。作为科技国家队,我院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作为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选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以“百人计划”为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带动一批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中科院在世界范围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我院组织实施了“百人计划”,面向海内外吸引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经过不懈努力,初步构建了一支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跨世纪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一是坚持严格管理,保证人才引进质量。采取“所自主引进、院择优支持”方式引进人才。研究所根据科技发展目标,自主设岗引进优秀人才,经过创新实践考察,院择优支持,保证了引进人才的质量。至2009年底,通过“百人计划”支持和培养优秀人才共计1846人,其中从海外引进1292人。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事业发展舞台。三是切实保障服务,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百人计划”入选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在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目前已有4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3人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成为“863”项目负责人。

二、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近年来,我院从下放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建立优秀青年人才破格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等方面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力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实行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突出合理使用,让人才各展所能。三是保持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配置。通过改革用人制度,我院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与1998年相比,我院创新人才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9%,正高级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由54岁降低到46岁,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21%,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11%。

三、以“三元”结构工资制为重点,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我院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工作性质和岗位类型,探索形成以“三元”结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工资制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型分配体系,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增强人才激励的针对性。二是注重激发活力,提高人才激励的有效性。我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出成果、出人才”相互促进的可喜态势。自1998年以来,我院有6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有122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伟武博士带领龙芯团队,奋力拼搏、勇于创新,自主研制成功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向2020年,我院将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按照“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要求,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进一步发挥我院科技“火车头”作用,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人才工作会议发言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乡镇人才工作会议表态发言

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大会交流发言摘编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