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秋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6.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 10 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会写“水、去”等 4 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出示插图(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在插图的 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4 个字。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来认一认。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 读一读。

5.指名分行读,其余同学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 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小组共学生字词。

2.展示汇报:小老师领读生字词语,注意提醒读音。汇报本组识记生字的办法。 3.师生点评,互相补充,总结识字方法。

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远、近、还。请学生带读这 3 个字。引导学生 寻找这 3 个字的相同点。

1 认识偏旁走之。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 记这 3 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提问: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 的方法来记?

(4)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米—来、无—天、爸—色、近—听,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5) 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①出示:远、无、来。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 的字。 ②课间操“说反话”。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学生认读:“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0 个生字和 2 个偏旁,会写“来、不”。 2.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2.学生读课文。提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3.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 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 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 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 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 上动作来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 耳倾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三、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注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 过近。“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 点收尾。

2.教师示范“来、不”,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 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7 大小 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 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小、少”等 5 个生字和竖折折钩 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例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张,请学生说说哪张纸大,哪张纸小。比一比男生和女生的数量。

2.揭示课题:通过两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小、多少都是通过比较才能得知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小多少》。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

二、明确课时目标

三、图文结合,识字认字 1.课件出示第1小节(插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头黄牛、一只猫) 认读“黄、牛、只、猫”。 (2)指名读,自由识记字形。

提示:“黄”是后鼻音;“牛”是鼻音,声母是n;“只”是整体认读音节。 2.课件出示第2~4小节(插图)(方法如上) (1)认读“边、多、少、鸭、苹、果、杏、桃”。 (2)采取多种方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自由认读生字,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学生说识字方法,教师

4 点拨)

①偏旁归类法:

在字形上,“杏、桃、苹、猫、鸭”等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木字旁一般与树木、木材有关。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认识鸟字旁和反犬旁。

②图文对照,学习象形字“牛”。

③熟字加偏旁。如,“猫、边、鸭、苹、杏、桃”。

④事物归类。如,动物类“黄牛、猫、鸭子”,水果类“苹果、杏、桃”。 ⑤反义词。如,“多—少”。

⑥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词语举例: 多:多少、众多、大多 少:少见、少数、很少 黄:黄牛、黄色、黄金 边:边上、水边、天边 果:苹果、果树、果子 桃:桃树、桃花、桃子

三、再读儿歌,感知内容。 1.师:再读儿歌,标出儿歌共有几个小节,看看是谁和谁比,比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板书:大——小多——少)

四、书写指导“小、少、牛”

本课要写的 5 个字都是独体字。其中 4 个独体字,先让学生观察这 4 个独体字 的共同之处,都有写在竖中线上的支撑笔画竖或竖钩,从而领会支撑笔画对摆正汉字位置的作用。

①“小”和“少”字形接近,指导观察、比较。

“小” 第一笔竖钩压竖中线,左右两点要匀称, 左点比右点略低。 “少”第一笔是竖,不带钩;第四笔要稍长,托 住整个字。 ②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后进行描红、练习书写。 ③书写反馈,投影学生书写情况,师生评议。

四、总结课时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师生接读句子。

5

二、读准数量词中“一”的变调。

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再尝试着自己读读“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然后出示按读音分类的数量词读一 读 , 在读中感受“一”的变调规律。

三、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

1.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里 有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 (1)学习第

1、3小节。

(2)师:哪个小节是比大小的?(第

1、3小节)

(3)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第

1、3小节。(课件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黄牛和猫,一组是苹果和枣。)

(4)指导学生观察,比一比,明白谁大谁小。(板书:黄牛——大,猫——小;苹果——大,枣——小)

(5)尝试加上动作说一说。如,让学生用手比划圆圆的苹果样,说“苹果大大的”,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形成一颗枣子样,说“枣子小小的”,再配上动作,读 一读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5)师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比较大小?(学生讨论,交流。) 2.比多少。

(1)学习第

2、4小节。

师:除了比大小,还比了什么?(多少)哪个小节是比多少的?(第

2、4小节) (2)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第

2、4小节。(课件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组是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怎样才是“一群”?“群”可让学生看图,通过鸭子和鸟的数量对比,知道 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堆”可让学生看图中桌上的水果,说说哪是杏,哪是 桃,理解“堆”的意思,再拓展说说生活中看见什么也是成堆放着的;“颗”,则可让学生 观察一些圆形和粒状的实物,如一颗黄豆、一颗珍珠、一颗葡萄,直观感受“颗”的意思 和适用对象。(板书:鸭子——多,鸟——少;杏子——多,桃——少)

(4)师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事物多,哪些事物少?(学生讨论,交流。) 4.认识反义词。

出示“大——小”“多——少”,认识反义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反义词。(如:远对近,来对去,白对黑,高对矮,有对无。)

5.熟读成诵。

6 ①同桌互读、拍手伴奏、接读句子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朗读时,每段尾音可以稍拉长或强调,节与节之间要有停顿。

②出示图画和部分文字:一个( ),一个( ),一头( ),一只( ),学生看图补充背诵; 再提高难度,隐去文字,看图背诵;最后除掉图片,直接背诵。

四、书写指导“果、鸟”

“果” 先写“曰”,再写“木”,竖笔从上写到 下,压住竖中线,最后撇和捺。 “鸟”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竖折折钩,横向的 折要拉宽些,最后一笔要拉长一些。 教师示范竖折折钩:

教师可用一段铁 丝折出“竖折折钩”, 让学生直观感受是一 笔连成的。书写示范 时,起笔时稍重,每 一个折处向右稍按一 下, 最后收笔微顿, 再出钩。

五、实践活动

1.量词大集合。课后收集带量词的短语,配上相应的图片,同学之间互相教一教,认一 认。如“一个人”,边上画一个人或剪贴上一个人的图片。

2.“我来编一编”。模仿课文的句式,用上量词编一节儿歌,并配上图画。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8.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 5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 8 个生字和 3 个 偏旁,会写“书、本”2 个

7 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组。

2.让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文具画,并想办法写上文具 的名字。可以是一种文具,也可以是多种文具。

3.为每小组准备一份本课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引入,学习“书包”

1.复习《上学歌》,交流每天陪伴我们的好朋友小书包。 2.出示书包图和标注拼音的汉字“书、包”。

(1)读准“书包”的字音。引导学生自己拼读,反馈中重点正音翘舌音“书”,再开 火车巩固读。

(2)识记生字“书、包”。 说说平时在哪里见过“书”,根据学生的经验理解“书”。 “包”,结合实物书包,进行形象记忆:“书包”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随机学习包字头。

二、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请学生说说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根据学生的回答,出 示本课要学习的文具名称及相关图片: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等,请学生对应图画,猜猜文具的名称, 给文具贴上标签。

2.学习本课新词。

(1)学生自己拼读课文中的词语。

(2)多种形式反馈读。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3)打乱顺序,归类读。

3.课间操。出示配乐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翻开。)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小铅笔,站直了。(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8

4.识记生字。

(1)认读没有图片和拼音提示的词语。

(2)认读生字。词语中生字标红,先自己读,再跳读。

(3)认读单个生字。可以先自己读,再同桌读,互相教一教,然后小老师带读,接着开火车读,最后词语卡片认读。

(4)归类识记生字。用加一加、生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随机结合认识竹字头、包字头、单人旁等偏旁。

三、运用游戏,复习巩固。

1.教师逐一贴文具词卡,学生抢读。

2.每组发一个装有文具词卡的信封,组长逐一抽出轮流 读,谁读对了,就收下词卡。 3.请得到文具词卡的同学站在台上,邀请学习伙伴读读文具的名字,读对了,就赠送这张词卡。

4.创设班级小超市,获得赠送词卡的同学到班级小超市“购买”文具,选对文具的获得奖励。

四、观察辨析,学写“书、本”。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2.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3.正确书写“早、刀、尺”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找朋友

分发各种文具图片,和相应的词卡,让学生玩找朋友游戏。

9

二、学习儿歌,培养良好习惯。

1.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那么“我”的小书包里到底有哪些宝贝呢?它们又是怎样陪“我”去学校的?读读下面的儿歌你就知道了。

2.课件出示课文儿歌,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3.我”的书包里有什么?(板书: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自由拼读儿歌,争取把音节读准把儿歌读流利。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句子间的适当停顿,句末可以稍微延长,感受儿歌句中和句末的停顿,再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5.注意部分汉字轻声的朗读 示范。例如“的”和“得”,要念得轻而短,不拖音。“真不少、课本、铅笔、作业本、转 笔刀”等词语的朗读可以适当突出,从而说明小书包的用处大。

6.检查朗读情况:个别指名读、分行小组开火车读,齐读。

7.交流读这首儿歌的收获。儿歌的后四行,重在对学习习惯的提示。“上课静悄悄”, 即上课时,不要玩文具,让它们静静地待着;“下课不乱跑”,即下课了,要及时收拾好文 具不乱丢乱放。从而让学生明白文具是我们的好伙伴,天天陪同我们上学校,学知识,学 本领。引导学生也要像照顾好朋友那样照顾好文具,要爱惜,会整理。。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生字“早、刀、尺”,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课件演示生字书写笔顺,学生练习书空。

3.教师指导生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认真观察。 4.自由练写,师巡视指导。范写难写的字。 5.展评书写,奖励大红花。

四、拓展练习,整理书包

1.怎么样才能将书包里的“朋友”放整齐?让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2.请学生介绍:你是怎么放的?为什么这么放?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3.小结:书包里的“朋友”有很多,所以我们以后去上学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看看要带的东西是不是带全了,还要爱护书包里的这些文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9.日月明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 11 个生字和日字旁 1 个偏旁。会写 “木、林”等 5 个生字和卧钩 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学写笔画卧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 9 个生 字,感受识字的乐趣;会写生字“木、林”。 教学准备: 课件苹果树。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揭题“ 日月明 ”, 让学生谈谈发现。(“ 日 ” 和 “月”组成“明”) 相机出示红日图和明月图,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和夜晚明 月的明亮。

2.揭示本课识字特点: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了“明”字,意思取日、月组合明亮之意本课要识的字大多是这样的字。

二、朗读课文,趣味识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二)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三)指名诵读课文,识记前四行生字。 1.“日月明,田力男”。

(1)出示田里一名男子在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 (2)写出汉字“男”,揭示字义,表示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

(3)再读本行课文,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11 2.“小大尖,小土尘”。

(1)让学生说说“尖、尘”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揭示末

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启发学生链接生活经验,想象“尖”的东西有哪些?

在哪儿见到过“尘”?

3.小组合作学习“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1)每人选一句自学,通过图片或想象画面,猜测“从、众、双、木、林、森”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

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

4.小结会意字构字规律:以上生字“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 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

5.齐读课文。

(1)可击打节拍,再次感受本课汉字的构字特点。 (2)质疑: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句子? 预设:“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存疑,下节课解决。)

三、游戏巩固,灵活认字 游戏:摘苹果 1.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七只苹果。 2.在苹果中写上所学生字:明、尘、从、众、双、林、森。

3.请学生来认读,如“明,日月明”,读对了,学生一起 说“对对对,摘下一个大苹果”。

4.指导学生给摘下的苹果分分类,哪些是两个字组成的, 哪些是 3 个字组成的,组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四、写字练习1.指导写“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

(2)学生尝试写“木”。检查点评。学生再次书写“木”。 2.指导写“林”。 (1)学生观察“林”,说说发现了什么。老师讲讲好朋友

之间谦让的小故事。

12 (2) 学生尝试写“ 林 ”。检查点评。重点强调右边的 “木”撇要穿插到点的下方。 (3)学生再次书写“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3.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学写笔画卧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

1.游戏:找朋友:把“日、月、田、力、小、大、小、土、”卡片发给学生,玩找朋友游戏。

2.情景表演认字:人、从、众 -----“从”,眼前出现了一个人在前面走, 一个人在后面跟的画面,结合理解字义,“从”即跟从。

二、学习儿歌,借助语境识字,明道理。

1.朗读指导。 课文节奏明快,可以用打节拍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小组合作读儿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话,是怎么理解 的?

①“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这句话可先结合上文“三人众、双木林”,启发学生说说“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的意思。

②结合插图理解后一句。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孩子们在做什么(你扶树苗,他培土,我浇水,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帮助小树安家)。进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经过众多小朋友的努力,荒山变成了树林,变成了果园的神奇景象。

③“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可以先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在一起可以创造 财富的道理。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的例子。

师总结:通过看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四、书写“土、力、心”

“土”第一笔是短横,竖写在竖中线上, 第三笔长横要写平直

13 “心” 笔顺依次是:左点、卧钩、中点、右点。要指导学生了解三个点的名称、位 置。第二笔的卧钩像弯弯的月牙,不能写得太直。

“力”横折钩的折和撇的斜度基本保持一致。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指导观察,学会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说笔顺书空,描红后练习书写。

五、课外拓展,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泪”“歪”“休”图。让学生尝试按照会意 字的构字特点,通过两个部件的组合来猜测字的意思,先说说这是什么字,再说说是怎么 猜出来的。

(1)眼睛里面有水,即是泪(lèi); (2)人靠在木桩下休息,即是休(xiū); (3)东西放得不正,即是歪(wāi)。

六、总结课时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升国旗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升、国”等 11 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 2 个偏旁; 会写“中、五”等 4 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 敬礼,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4

一、歌曲导入,揭示新课

1.(播放《国歌》)同学们,这个音乐你们都很熟悉吧,你平时会在什么时候听到它?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在升国旗时)

3.揭题:同学们说得太对了,升国旗演奏的就是我们的国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升国旗有关的课文。(板书:升国旗,认读生字。)

二、初读文本,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 2.听课文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3.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课文生字词。读完后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五wǔ星xīnɡ红hónɡ旗qí升shēnɡ起qǐ多duō么me国ɡuó歌ɡē声shēnɡ中zhōnɡ美měi丽lì立lì正zhènɡ

(1)指名认读,教师适时正音。提示:“国”是三拼音节;“升、中、红”是后鼻音。 (2)去拼音,开火车认读。 4.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认识“囗、纟”2个偏旁。

1.(出示:五中立正)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老师相机正音,并进行口头组词。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学生自由识记,介绍方法。 3.课件演示会写字笔顺书写动画,学生书空。

四、精读文本,品读感悟

1.指导看图引读,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1)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图片:刘翔手举红旗。指导朗读: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当刘翔取得冠军后,把代表国家的五星红旗披在自己身上,多么自豪啊!你能用自豪的语气读读这句吗?

(3)指导朗读第一句。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2.指导看图,引读第

二、三句。

(1)五星红旗,是我们自己的国旗,在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还听到了什么? (2)在国歌声的伴奏下,有谁认真观察过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可通过换词、语境运用等方法来理解“徐徐”一词。借助升旗仪式录像,观看国旗在国歌声中徐徐上升的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和“徐 徐”意思相近的词语,达成从形象感知到语意

15 替换的转化。出示图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运用:孔雀的尾巴徐徐张开等等。

(3)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在祖国的蓝天上空随风飘扬。多美啊!谁能把这样的美丽通过你带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3.学习第

四、五句。

(1)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立正、脱帽、敬礼) (2)“您”在这儿指谁?(国旗)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表示对国旗的尊敬)“您”一般用在长辈或值得你尊敬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可以用“您”称呼哪些人?向国旗敬礼,表示我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秋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五单元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课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秋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秋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