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05:05: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育和融合了许多深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巅峰,儒家、道家、法家等等百家争鸣,加上后来汉朝传入我国的佛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中国的哲学才愈加缜密和深刻。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全球化浪潮的当代,中国传统思想的光芒并没有黯淡,反而企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它既能网罗人才、吸引人才,也能利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它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当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企业文化,管理

一、儒家:和谐文化

“仁”是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组织行为的规范。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企业的任何工作都应该以维护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也应该以人的利益为皈依点,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人的行为,最终是以人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以“仁爱”的思想管理企业,在员工的思想上建立仁德思想,企业的制度和体系就有了思想上的根本保证,就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良好效应,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管理秩序。

如何让员工建立仁德思想,首先就是尊重员工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企业主体,不应该强加企业文化给员工,而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造员工。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管理者要做到“智”。历史上有很多贤能之士非但没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小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管理者要做到“智”并不容易,而智也是以“仁”为基础,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管理者选拔贤德的人才,不仅对于管理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发扬一种良好的用人风气也至关重要。只要小人远离的企业,企业的发展就少了一项人为的隐患,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文化不是空喊口号,如何融入员工是管理的关键。这要从两方面来处理,一方面,要了解企业内部员工所喜欢和关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员工所厌恶摒弃的事情,作为加强企业文化的切入点,找准企业管理的症结所在,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管理的力度。

企业文化同时要顺应民心,如果没有民心的支持,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不会实现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对于民心的概念是模糊的,管理者并不知道民心产生的根源以及怎样获取民心,对于管理工作应顺应民心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国的企业崇尚精英管理,但是少数精英代替不了民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所有决策的执行对象最后总是要落实在员工身上,如果大部分的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那么这个决策的执行就不会顺利。员工对于之执行,完全有权采取不同的态度,管理者是无法控制的,员工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可以全部执行,也可以部分执行。而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导致一个企业的存亡。

企业要想团结长久,管理者就要得到民心,就要赢得员工的信任,可以说,信任是民心之本。首先,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制度,而这项就应该充分体现民权,因此,企业内部的制度应该由员工自己制定,这样的制度才是行之有效的制度,自上而下的制度只会让员工觉得反感和受压迫。其次,保证员工的福利,企业不是宗教,员工不是教徒,员工为企业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实现个人抱负,没有物质上的保证,员工没有理由为企业做贡献。还有,回到之前讲到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主体,员工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尊重,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勤奋工作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之有利于生产的行为得到保持、强化和发展。对此,孔子提出了“惠而不费”的观点,认为最好的激励手段是使受惠者获得的利益由受惠者本人为自己生产出来。只有员工有了工作热情,顾客才会感受到优质的服务。

“德不孤,必有邻”,“德”是一个大磁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共同的境界,是群体对于共同认定目标的追求,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它还是一种管理氛围,一种正气、积极向上的氛围,它能处处体现员工的精神风范,形成超强的凝聚力。

二、道家:战略文化

“道”是一种战略目标,是先见之明的境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就是企业发展的“道”,如果企业家弄清楚了自己企业的“道”,企业的战略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多方向,管理者要以虚静的状态来观察企业发展的规律和企业的生存环境,如果管理者头脑发昏,利令智昏,那么是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企业知道需要冷静观察,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以个人的欲望出发。

同时,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既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又不能走歪门邪道,这也许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精髓。

名誉与身体哪个宝贵?身体与财物哪个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有害?事实上,很多管理者都会出现矛盾。名誉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名誉而损害身体,身体如果损害了,名誉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在企业品牌上,品牌的信誉是靠质量的根本得来的,大量的宣传或许能在一时获得好的名声,但是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名誉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中国的三鹿奶粉就是在这点上出现偏差,最终直接导致破产。

还有,企业的文化不能太过强势,盛气凌人。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竞争中,如果大企业能经常实行一种企业兼并战略,通过合作和收购中小企业,便能减少内耗,赢得优势,而中小企业也应该为这种兼并创造好的条件,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如果企业之间存在良好的谦下精神,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增强的是综合国力。

三、法家:权势文化

“法”是一种手腕,刚柔并济,松弛有度。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企业的发展,必定需要制度,发展的越大,员工越多,制度也越要完善。在法家的治臣七术中,前四术至今仍然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

(一)从多方面观察验证下级的言行,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疑难问题,如果遇到一个疑难问题,对其解决方法一半人同意,另一半人反对,则需要考虑进反对人的意见,如果全部人都同意,这往往不是好事。

(二)对恶意藐视制度的人进行严厉惩罚,杀一儆百,防微杜渐。企业发展的时间久了,

自然而然的,会有人有安逸享乐的心态,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元老,如果放任不管,企业便会像人一样慢慢老去,最终消亡。

(三)对于有功绩的员工,奖赏一定要实现,适当适时的激励,能使员工愿为企业竭尽所能。如果企业无视那些做出功绩的员工,将他们与所有员工等同,便会抹杀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

(四)让下级单独发表言论,避免人云亦云。广开言路,不仅能使管理者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涌现出一大批有想法肯干事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便是今后企业发展的基石。

“尽思虑,揣得失,直着之所难也。”

韩非子认为,一个人尽管很有智慧,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事情,估算出所有的利害得失。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管理者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企业只是自己的企业,其他人都只是来打工的,管理者更应该懂得企业是所有员工的企业,明确放权是管理者的明智之举。同时,当每个员工明确手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企业便能高效地运转,不断前进。

当然,儒、道、法家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企业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十分充足的养分,上述的几点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将一些广为人知的三家内涵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论述。

总之,兼容并包,是企业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思想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中国思想与企业文化[优秀]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思想的结合

仁爱思想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