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亭送别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1: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曲词,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鉴赏【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一.课文导学 1.导入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是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最绚丽的华章,唐诗、宋词我们都已经接触过,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元曲。 2.相关知识介绍 ⑴元曲: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但杂剧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提到“元曲”,指的就是杂剧。

⑵元杂剧结构:元杂剧一般有“一本四折一楔子”组成。(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时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剧情的作用。)但也有少数杂剧每个剧本是由五折或者六折组成。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更为特别,分为五本,每本四折一个楔子,共五本二十折五个楔子。

⑶元杂剧语言:元杂剧以唱为主,而且是一人主唱,只有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说白是宾,是辅助,所以称白为宾白。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3.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他是一个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曾做官,后退职在家,为人放荡不羁,晚年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4.《西厢记》:《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张生和莺莺一见钟情,继而从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整体感知 根据剧中的舞台指示和宾白,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给每个场面命名。 明确:

⑴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⑵可以划分为四 个部分。由舞台提示——(做到)(见夫人科)和(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可以将本折剧分为四个部分:①赶赴长亭②众人饯别③二人惜别④长亭别后

三.具体赏析——朗读并赏析第一部分

教师:这场送别戏共有19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说白部分,学生齐读莺莺的唱词部分。思考:请用一个字概括她赶赴长亭路上的心情?

明确:恨,这里的恨是对相见得迟,归去得疾的无奈和怨恨。

(2)教师:那么这种离愁别恨是怎样流露出来的呢?(具体分析) 1.【端正好】中,采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①从头顶的天到脚下的地,从耳边的风到眼中的雁和霜林。

②虽颜色绚丽,但黄花满地,言其凋败;西风凄紧,凉意袭人;北燕南飞,以归雁反衬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设问中,动词“染”和“泪”,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景物全部闪现离别的泪光。至此,萧瑟的秋景和悲凄的心境化为一体,创造了深沉、悲凉、感伤的意境,达到了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柳永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

2.【滚绣球】中表现莺莺的情感,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 明确:①第一句用“恨”和“怨”两个字直接抒情。 ②第二句采用“柳丝”“玉骢”“疏林”“斜晖”四个意象。“柳”是“留”谐音,言不愿人走;“疏林”挂住落日,是想时间停留在此时,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明是在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把主观情感寄寓到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③第三句采用“马儿”“车儿”两个物象,勾勒出一幅送行的画卷。配上“迍迍”“快快”两个关键词,一笔双至,写马慢,表张生的难舍;写车快,表莺莺的依恋,属于借景抒情。④第四句,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学生当堂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作业:思考莺莺这种“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绪应该是贯穿整个送别过程的。在“长亭别宴”中,这种怨恨又体现在哪里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赏析第二部分的【脱布衫】【小梁州】 1.【脱布衫】【小梁州】两支曲子,借莺莺的眼写张生,既写景,又写人,试分析它们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明确:①【脱布衫】中第一句,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渲染凄凉氛围,借景物形象表现内心凄伤。

②【脱布衫】中第二句用“斜签”“蹙眉”,【小梁州】中用“阁泪”“低头”“吁气”“整衣”等一系列动词,通过细节描写,借人物形象传达张生内心沮丧的情绪,极为精妙。 2.剩下的六支曲子,是莺莺内心感受的倾吐: (1)【幺篇】中“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2)第二个【幺篇】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3)【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4)【朝天子】这一曲中,是围绕着哪个字来表现莺莺的心理?又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心理?

明确:围绕着“恨”字。“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比喻)以厌酒表现离别愁苦至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运用典故,表现了莺莺轻名利,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仍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为老夫人的“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以及“驳落呵休来见我”的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这里体现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莺莺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的不满和反抗。

(5)从中可以看出崔莺莺的个性特点怎样?

明确: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个性。这应该是这一人物身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第三部分二人惜别(八曲五宾白),重点分析【一煞】【收尾】 1.第一处宾白部分的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崔莺莺的诗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怕你停妻再娶妻”的痛苦的心理反映;而“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才是她的心声。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感。

2、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无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成始乱终弃的薄情郎。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明确:“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飞” 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黄姑即牵牛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到【一煞】

(1)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有此种心理?

明确:怕。莺莺怕张生“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这种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2)【一煞】中既有无声之景,又有有声之景,还有一个问句,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无声之景,突出一个“阻隔”之意,化情入景;有声之景,通过“无人语”“听马嘶”的场景对比,借景抒情,营造意境;最后的问句,通过自问,比照来时和去后的情形,传达内心情感。

4.【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烦恼”用车载量,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物象,贴切自然。这种手法在诗歌曲词中经常运用,李煜词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词中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把愁拟水,易安把愁搬上船,而王实甫把愁装上车,使愁情变得具体可感,意趣独到。

四.主题探寻

1.题目是送别,显然唱词表现的都是离别之情,从唱词中看,莺莺是怨、恨、愁、怕杂糅在一起的矛盾心理,因何如此?

明确:

①刚在一起,却要分离,多情自古伤离别。

②中不了状元:老夫人会悔婚(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张生也许不会来(金榜无名誓不归)。

③中了状元:怕成为高门大户甚至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怕移情别恋(怕你停妻再娶妻和异乡花草)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总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被名利所束缚,发自真性情,那是人类最美的选择。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戏曲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关于元杂剧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杂剧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学习,这是个前提。全剧一共十八支曲子,不必面面俱到,挑选经典的几支曲子进行重点鉴赏。在鉴赏时,应该教会学生鉴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亭送别答案 长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