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3: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写物抒情为主,四篇课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语言美,情景交融,意境悠远,构思精巧等。 在《暴风雨的启示》中,学生能欣赏到暴风雨前、暴风雨中、暴风雨后的情景,抒发了和谐之美;在《神奇的丝瓜》中,学生能领略到丝瓜的神奇的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的联想;在《访兰》中,学生跟随作者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真谛;在《天窗》中,学生可以从小孩的视角,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话讲得更生动。这四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单元目标:

1.自学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认识标点的不同用法,并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精巧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具: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十一课时

17、暴风雨的启示

主备人:张会平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抄下来。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教学重点:

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

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暴风雨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们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场景呢?(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暴风雨的景象。)

2、教师板书:启示。让学生说说“启示”的意思。

3、那么,一场暴风雨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悟作者从暴风雨中获得的启示吧!

二、初读课文,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读给同桌听。

(3)用“——”画出暴风雨带给作者的启示。

2、检查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读。

(2)出示词卡,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理解。

(3)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齐读。

(4)教师小结:读了这些描写景物的词语,我想你们对作者所描绘的暴风雨的场景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暴风雨带给作者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按照暴风雨来之前、暴风雨来之时、暴风雨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说说主要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四、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暴风雨的启示

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

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二、感受暴风雨,悟作者情感

1、仔细品读

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

(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

(感受暴风雨结束时的温柔。)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

(5)师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放手自读自悟,然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抓住要点进行品读,感悟暴风雨惊心动魄的美。

三、欣赏雨后美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1、读后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

这么美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给大家听?指导朗读,自由练读。

同学们,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2、小结:

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在想象中充实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再整体感悟暴风雨后景色的美。入文入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赞叹之情。

四、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1、教师过渡:

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作者不禁感叹道:

教师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

3、教师过渡:

昨晚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可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即将被毁灭的大自然,竟然变得绮丽无比,难怪作者会发出:

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齐读,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景物特点,体会到了不同景物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应该全面,切不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观点,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

六、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来之前:使人恐惧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时:猛烈、温柔

和谐美

去之后:风景如画 【教学反思】

18、神奇的丝瓜

主备人:李树林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2、启发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丝瓜的图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我对丝瓜“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2、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3、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4、文中几次提到作者“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5、从丝瓜的生长过程你悟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四、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加深对季老的了解。

五、课堂延伸:

1、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会说些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神奇之处的植物?

(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文本,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问题。这些想法或问题由各组组长汇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不了的在展示反馈课上集体探讨。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下面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门疯狂的长;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面对丝瓜生长过程中神奇的的变化,作者的心灵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二、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1)第一次“担心”

A: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B:我真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担心”

A: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B: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担心”

A: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B: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

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神奇”。作者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

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忧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忧展现其神奇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似乎是有思想的,如果丝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

三、体会丝瓜品格、感悟人生态度

读课文

9、10自然段: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作者和丝瓜的对话:“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小组合作,编排场景对话

再读课文

9、10自然段

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小组派代表发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在于它适应环境顽强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四、走近作者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多媒体播放: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3、小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名新生刚走进北大校园,带了不少行李,他想先到其他几个系找他的几位老乡同学,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他看见有一位身穿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道“师傅,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办点事。”过了好长时间这位青年才回来,他发现那位“工友”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才惊奇的发现原来那天帮他看行李的“工友”老头竟然就是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大学新生,此时你会怎么想?)

五、交流收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老师点拨:知识的收获,人格的熏陶,课堂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友谊„„哪怕一个生字词的理解,都算有收获,每课一总结,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进步,学习才会其乐无穷。

六、布置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tū chū

qǐ rén yōu tiān

lí bā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2)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极多,往来不断。(

(3)形容喜悦的样子(

(4)难以让人相信(

3、选词填空

悠然 怡然 泰然 坦然

(1)张扬以(

)的心情面对自己失败的考试的成绩。

(2)淡淡的白云(

)地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中。

(3)陶渊明在南山下(

)自得的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

4、读句子,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了命令停止了生长。

(2)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子胳膊一般粗了。

(3)这样细的一根样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

5、思考题

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瓜籽—瓜秧—丝瓜

普通:生长环境

神奇的丝瓜

神奇:控制自身生长

怡然 泰然 悠然 坦然 【教学反思】:

19、访兰

主备人:张会平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5、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6、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20、天窗

主备人:李树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玩吗?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三、对中心质疑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朗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天窗“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20、天窗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看(仔细观察)

想(合理想象)

【教学反思】:

积累与运用

(五)

主备人:张会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 再读,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 运用。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教师抽读。 4.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第二课时

一、自主阅读园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二、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进行了解。 3.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第三、四课时

习作百花园

1、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构思习作。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6、小组内互相赏读。

7、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积累与运用

(五) 温故知新:引用 词语拾趣:词语接龙 互动平台:叠词

自主阅读园地:新闻报道

【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看戏》教学设计

浙江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测试卷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期终试题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