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贤”让民间文脉绵延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贤”让民间文脉绵延

读完李登建先生的《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又想起了印在封面上张炜的那段话:“一个地方需要自己的文化老人,一些好老人。他们有立场、有操守、有深厚的学养。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深沉的知识分子性。这些文化老人哪怕只是在一个地方沉默着,哪怕一时并不招人注意,但只要有,只要存在着,就是一个地方的幸福。”这正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也是此书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原因吧。

李登建先生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他关注着像郭连贻这样生活在基层的人,散文作品有多篇已经将笔触伸向这些“草根”。李登建先生成长于梁邹平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了如指掌,与农民书法家郭连贻是师友,这给他创作这部传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传主郭连贻的经历,折射出中国某一阶段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侧影,蕴含着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丰厚内容。为郭连贻写传,实质上是为基层知识分子画像,写出特定时代作为平民的“乡贤”肖像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为是这些“乡贤”们使民间文脉绵延的。这不仅要求真实,还要求用巧妙的构思去表达,由于郭连贻的平民身份,没有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要想出彩更得费一番心思。

在书里,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郭连贻,而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脉络里,精心构思郭连贻的人生经历:郭连贻从小就喜欢看祖父和父亲写字,临过赵孟?\\的《寿堂春》和欧阳询的《九成宫》,梁漱溟的墨宝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他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又读《论语》、《孟子》,辍学在家背了《汉唐诗合解》、《尔雅》,看《济公传》、《小八义》、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即使在旅途中也要带着《古文释义》;不满18岁便到江南谋食,这段时间他读了不少字帖,为他习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后,郭连贻与所在的句容县突击队起义,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生活的间隙,郭连贻学习苏东坡、王实甫的诗词,读《乐府诗选》,读艾青的《诗论》,读鲁迅、冰心、朱自清、李广田等人的散文集,读乔治?桑的《魔沼》,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等。1958年,郭连贻复员回家,坚持临摹《洛神赋》、《前后赤壁赋》,并写了幅字寄给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弟弟郭在贻,得到了郭在贻的导师训诂学家姜亮夫的指点,为他后来的习字指明了方向。他读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找到了去除“俗”的良药,他开始临摹《张猛龙碑》,开始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作者紧紧抓住郭连贻读书和习字这两条线展开,由于战乱和*不断的时代背景,郭连贻没有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他的成长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自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乡野儒师。

作者对他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的描绘中,不仅把社会动荡在郭连贻身上的投影进行了清晰地展现,而且把笔触伸进郭连贻的内心世界去探析。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所形成的反差,使郭连贻处于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这种痛苦经历了三次。第一次精神遭遇是郭连贻在舟山群岛当兵期间,因舅舅的国民党特务身份,解放军部队对他进行了长期审查,这使郭连贻感到孤独和绝望,唯有读书和习字,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第二次是孩子、母亲和弟弟先后离世,这使得郭连贻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何以解愁,唯有书法;第三次是郭连贻成为文化符号后的忧思,最终导致他患了抑郁症。李登建先生对人物的心理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是书法成就了他,也是书法让他难以保持“自我”,书法能让他穿越精神痛苦,进行自我救赎,书法也让他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物传记,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真诚的心,作者在传主身上注入真挚的感情,化为诗情画意的笔墨,抒发出对美好心灵的向往,这能使传主的形象更有传神之美感。

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文脉的传承,要靠众多的郭连贻们才能完成,郭连贻能成为书法大家,成为颇有成就的民间“乡贤”,与他和王红、宋勉之、李登建、陈杰等的交往密不可分,正如钱钟书所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终成俗学。”

申论:让乡贤唤醒农村发展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

乡贤座谈会

乡贤演讲稿

乡贤精神

乡贤文化

乡贤征文

家风绵延世代传

中国文脉摘录

“乡贤”让民间文脉绵延
《“乡贤”让民间文脉绵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