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间词话 2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间词话》八则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作家作品以及王国维的美学成就。

二 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渗透在文中的美学观点。 三 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 领悟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计

教学方案A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作者、作品。

二 掌握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三 研读第一则,正确理解“三种境界”说。

四 德育目标:领悟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

二、三 教学难点:目标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 分析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由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 朗读课文,识字正音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识字正音。

(二)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多媒体显示)

凋碧树 憔悴 胸襟 遽 晏欧 阑珊 悠然 萧萧 宝帘 津渡 稼轩 可堪

(三)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课文。

三 研读第一则,正确理解“三种境界”说。

教师讲解:《人间词话》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课文围绕“境界”精选了其中八则,按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则,

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第二至第五则,从不同的角度论境界问题。最后三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特别是第一则中他所引用的词句、他所阐明的为文为学的“三种境界”说,广为流传。

(一)学生交流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交流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不必字字落实,了解内容即可。)

2.指名学生讲解第一则内容。

明确: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然而像我这样率然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是不会允许的。

3.教师讲解:作者赋予这三组词句以新的含义和人生哲理。借三首词中的语句论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的三种境界。请同学们用自己话来解释这三种境界。

明确: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次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

4.教师讲述:有人说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还是对人生的综述与总括。人生之路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被人们赋予更多的解释。 既可以指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三种境界,也可以泛指人生事业追求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应该是指寻求确立理想的目标的阶段。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

二、第三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应该是指为实现理想的不懈努力的阶段。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的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融会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终于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四 课堂小结: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对我们的启发和意义。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一则中所引的三组词句,即“三种境界”。 板书设计:

《人间词话》八则

王国维

“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 ——起初的迷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继而的执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最终的顿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渗透在文中的美学观点。 二 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 德育目标:领悟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目标

一、二 教学难点:目标二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研读第二——五则“诗与境界”。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五则。

1.结合注释,以学生为主翻译第二——五则,教师进行点拨。 2.指导学生掌握积累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内容理解:

(1)研读第二则。

1.教师提问: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

学生分析回答:“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

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指名学生讲解第二则内容。 教师补充明确:

第二则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作者认为: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事物,因此所表现的客观事物都带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色彩。无我的境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外物和谐相处;因此在作品中能做到物我合一,难以分割。古人填词,表现出有我意境是很多的,然而他们未必不能再现出无我的意境;才学渊博、感情丰富的诗人,自然能够再现出物我融合的意境。所谓“有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体现出较为浓厚的作者的主观色彩这样一种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色彩较为隐晦,创作主体和客体完美地统

一、融汇在作品里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2)研读第三——五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交流。

1.什么样的诗词是“有境界”的诗词?(写出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被称为有境界的诗词)

2.古代诗词讲究练字,一个字有时能使全句或全篇文字生辉,在诗谓“诗眼”,在词谓“词眼”。“红杏枝头春意闹”和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词眼分别是什么?(“闹”字和“弄”字 )

3.第五则提出了什么样的美学观点?(诗词的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把诗词境界的大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三)写作指导

1.才学渊博、感情丰富的诗人,自然能够再现出物 我融合的意境。 2.只有写出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文章。

3.在写作中,要精心构思,要讲究炼字。

4.在写作中,不必一定强求写大场面大意境,只要精心构思,善于选材,小细节也能写出佳作。

三 研读最后三则“诗人与境界”。

(一)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三则。

1.结合注释,以学生为主翻译最后三则,教师进行点拨。 2.指导学生掌握积累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内容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即提出他影响深远的“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认为只有具有一定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教师提问:在最后三则中,作者阐明了什么观点? 讨论明确:

第六则高度评价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成就,他认为苏词风格旷达,辛词气派豪放。没有二人的才华横溢、宽大胸襟,却想效仿苏辛,就如同东施效颦一样。

第七则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能入于其内,又应该能出乎其外。入于其内,所以能真实的描写它;出乎其外,所以能客观地观察它。入于其内,所以描写它时就能有活泼生动之气;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然后再描写它时就能有高贵的品格。此则对于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论述充满辩证法思想。

第八则提出诗人应该有驾驭外物的能力。既能轻视外物,又能重视外物。只有这样,才能任意驱遣自然景物,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二)写作指导:

1.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才学,练就宽大的胸襟。

2.对宇宙人生,应该能入于其内,又应该能出乎其外。 3.应该有驾驭外物的能力。既能轻视外物,又能重视外物。 四 课堂小结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境理论的归纳、总结、提高和发展,同时又吸取了西方美学的营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很多论述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又富有辩证法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 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源于他的专心致学、博览群书、勤于思索、善于感悟。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五 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指南。

2.背诵文中所引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人间词话》八则

王国维

第一则:借用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 第二至第五则:从不同的角度论境界问题。 最后三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参考资料

文本解读

《人间词话》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课文围绕“境界”精选了其中八则,按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则,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第二至五则,从不同的角度论境界问题。最后三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一则借三首词中的语句论述三种境界。作者认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作者赋予这三组词句以新的含义和人生哲理。

第二至五则,从不同的角度论境界问题。第二则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所谓“有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体现出较为浓厚的作者的主观色彩这样一种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色彩较为隐晦,创作主体和客体完美地统

一、融汇在作品里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第三则论述了怎样的诗词才是“有境界” 的诗词。意境不仅仅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诗人心目中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能够写出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被称为有境界;不能反映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就叫作无境界。一般说,有境界、无境界的“境界”多指描写景物的作品,此则指出这种见解的偏颇,认为描写人的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的作品也可以是“有境界”,关键看其是否真实,真实则有境界,反之,虚假则无境界。

第四则举例说明练字的重要性,一个字有时能使一句,甚或全篇文字生辉,在诗谓“诗眼”,在词则可谓之“词眼”了。宋祁词《玉楼春》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就将整首词的意境全部提示了出来。张先词《天仙子》中吟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安放一个“弄”字,整个词的意境马上被点染了出来。

第五则提出了境界有大小之分的观点,但同时又指出,不能把诗词境界的大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最后三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六则高度评价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成就,他认为苏词风格旷达,辛词气派豪放。没有二人的才华横溢、宽大胸襟,却想效仿苏辛,就如同东施效颦一样。

第七则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能入于其内,又应该能出乎其外。入于其内,所以能真实的描写它;出乎其外,所以能客观地观察它。入于其内,所以描写它时就能有活泼生动之气;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然后再描写它时就能有高贵的品格。此则对于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论述充满辩证法思想。

第八则提出诗人应该有驾驭外物的能力。既能轻视外物,又能重视外物。只有这样,才能任意驱遣自然景物,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补充资料

一 作者作品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岁。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代表王国维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人间词话十则说课稿2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感想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 2
《人间词话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间词话全 词话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