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9: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

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张明珠

[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它共有四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介绍的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也都与种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这块内容与第一块的“传统节日”重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块的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活动性比较强,安排在第二课时。在此谈谈第一课时的设想。

[学情分析] 通过从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以及学生十年左右的生活经历,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为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我们的民风民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勤与思考、学习查找资料,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调查、归纳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4、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简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网站。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过年的热闹场面

2、谈话: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过年时有哪些热闹的情景呢?

二、体验活动、师生互动

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 。

1、交流春节的来历: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过年就是春节,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说说,教师引导补充。

2、准备活动:很多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春节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呢!前不久,老师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一位外国的小朋友迈克,他就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点击“春节”: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咱们选一个给他讲讲吧。

3、活动互动:四人小组中一人扮演迈克,向其他的一个或几个询问,其他人作为中国小朋友给他做介绍。介绍时可以加些动作演演,可以自己操作有关春节的动画进行介绍。

4、全班交流:老师扮迈克,各组派代表来给迈克介绍。

5、谈过年的方式: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每一年我们都是这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2003年2月南京市举行了一次市民论坛,在论坛上大家谈到了“春节想怎么过”的话题,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点击:“我要投票”,出示几种选择)。

6、选择:现在我们也来选择一个自己最希望的方式,请按下你选择的序号。

7、显示统计结果:老师宣布我们小朋友的选择结果:外出旅游( )个,在家休息( )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 )个,和亲人团聚( )个。

8、猜测南京的调查结果:这是我们的想法,当时在南京的调查结果呢?有一种过年方式获得了全票通过。猜一猜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9、小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

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1、交流:人称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还有不少呢!你能说出我国其他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吗?(出示: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小结: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3、准备活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外国小朋友迈克可感兴趣了,急着要我一个一个地告诉他,那我们就从不同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向他介绍吧。为了让大家向迈克介绍时更清晰更详尽,老师把有关的主要内容都放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分成五组查看,然后每组选择一个节日准备向迈克介绍。

4、分组查看资料,师生一起商定每组介绍的节日。

5、分组练习介绍,选好代表。

6、每组派一名代表,随机点击网站有关内容,向全班交流。

Δ 清明:

小结:清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真是踏青的好时节,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的祖辈和那些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Δ 端午:

小结: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Δ 中秋节 :

3 小结:中秋又称“团圆节”。皓月当空,月光如水,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多温馨啊!

Δ 重阳节:

小结:关于有首诗非常有名,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自古中国人就注重亲情,节日就盼着团圆。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同学们在这天要多为身边的老人做些事,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Δ 元宵:这碗中的一个个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7、小结:迈克听了介绍会有什么感想呢?

老师也很有感想,无论是最隆重的春节,还是春节过后的元宵,还是春夏之际的清明、端午,还是处于秋季的中秋和重阳,每一个节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那么地注重家人团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崇尚团圆的民族啊!

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1、交流: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们特有的节日与风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可有趣呢。

2、猜一猜:出示“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图片,猜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

3、送礼物:有关这三个节日,老师有一份惊喜送给大家!我们还是分组一起来分享这份惊喜。

4、分组看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三段录像。

5、准备活动:老师准备了一部分有关这三个节日的服饰、装饰品等东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节日的气氛吧。

6、分组穿戴好,一组一组上台,请其他组猜测:是什么民族,准备过什么节日?

7、小结:少数民族的节日可真有趣呀!少数民族的节日还有许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8、查找资料,学生交流。

9、小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

4 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

1、查找:通过活动我们了解祖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那么做了一个苏州人,你了解我们苏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吗?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身边的老人,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一下。现在我们就来查找吧!

2、活动:现在请我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你一个苏州的民风民俗吧!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

大家也可以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进入“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好的材料,让你收获更多惊喜!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一、第一级界面:

1、网站主界面左边列出了本课的五项主要内容:“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苏州的民风民俗”、“我要投票”、“相关链接”的文字标志。

2、网站主界面右边是一张有关春节习俗的图片。

二、第二级界面:

1、点击主界面右边的春节图片,可以看到一段热闹的“过春节”的录像。

2、点击“传统节日” ,界面显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六个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的图片。

3、点击“少数民族节日”,界面显示“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和“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等四大板块的图片。

4、点击“苏州的民风民俗”,界面显示“轧神仙”、“天贶节”、“吃雷斋素”等苏州的民风民俗图片及文字资料

5、点击“我要投票”,界面显示一个选择题:

春节时,我最希望:(1)外出旅游( );(2)在家休息( );(3)抓紧时间学习补课( );(4)和亲人团聚( )。

6、学生点击进行选择,网站系统及时统计,显示统计结果:

5 外出旅游( )个,在家休息( )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 )个,和亲人团聚( )个。

7、点击“相关链接”,界面显示“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google”四个小图标。

三、第三级界面

1、分别点击“春节”、“元宵”、“ 清明”、“ 端午”、“中秋”、“重阳”等,界面分别显示各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的图片或fal.

2、分别点击“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界面分别显示三段庆祝活动的录像;点击“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界面显示各种少数民族的节日图片。

3、分别点击“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民俗网”、“google”四个小图标,界面会进入相关的网站,可以查询了解更多更具体的民风民俗。

四、说明

1、鉴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网站以生动活泼的录像、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的文字加以说明。

2、我们的民风民俗很多,范围很广,包括各类风俗的来历、传说等。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我在网站中只截取了一部分,以发挥媒体为课堂服务的宗旨,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更多更广泛的内容让孩子在课后根据相关链接和搜索网站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教学用一段热热闹闹的过年的录像导入,通过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过年欢乐的气氛中,使过年时的种种情景一个个重现在学生脑中,为畅谈第一个也是最盛大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体验活动、师生互动

接着,我设计了四次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 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 。

1、在为本课设计的网站三级界面中详细而简明地罗列了“春节”的各种民风民俗,让学生在自己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有了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也让学生在“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的活动中有依据,介绍时更生动、更吸引人,课堂上更具实效性。

6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师创设向外国小朋友迈克介绍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乐于表达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把喜闻乐见的春节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作了交流。很好的地补充了教材。

2、在活动一中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希望的过年方式的小活动,通过网站的系统及时统计出结果。如果使用原来的手工操作,教师得发选票、学生填表、再收集起来、再一张张统计,要花费很多课堂上很多时间,课堂效率就低了。现在可以依靠网络的优势,孩子按一下键,很快就可以统计出结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而后又猜测了南京的调查结果,学生的猜测会不同,但我不是一定要有各规定,只是让学生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袒露了不同的心声,也明白崇尚亲情、崇尚团圆早已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刻下了烙印。所以学生的回答尽管角度不同,但论述过程中浓浓的中国情已在课堂洋溢。

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点击“传统节日” ,网站二级界面会详细而简明地显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六个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借助资料,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把课堂敞开,让学生把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引进课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活动中我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又通过送礼物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三段录像;准备了一部分有关这三个节日的服饰、装饰品等东西,请学生分组穿戴好,请其他组猜测是什么民族,准备过什么节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这节日的气氛。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道奇葩。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上的那达慕大会、火把节和泼水节后,由学生穿戴好真切体验一回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学生饶有兴味地说着演着,兴趣盎然地感受着我国丰富的民俗人情。

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

通过活动我们了解祖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但做了一个苏州人,学生未必了解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我建议学生问问身边的老人,在课堂上直接上网查询一下。然后,请我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一个苏州的民风民俗。

7 家乡的民风民俗非常有意思,但现在的孩子了解得并不多。教师带领孩子由书本走向生活,从了解祖国的民俗活动到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并通过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家乡的民风民俗,进而身体力行地传承这一活化文化。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堂总结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学习从他人的经验中查找搜集自己所需信息,不仅学习“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民俗网”来查找本课内容,并推广到从“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来查找自己日常学习、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几点其他思考

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仅止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这只是一方面的运用,其实,这两个学科的整合,还在于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搜集自己所需的资料、信息,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要想是信息技术在品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到真正有益的作用,“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很重视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学习分类查找录像、图片,并筛选适合上课使用的内容。然后参与网站的制作,熟悉流程和使用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充分体现网络技术的优势

有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对某些知识、某些问题的认识不足,也很难了解详细。在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上寻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因为因特网是包罗万象的,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空间也就不是问题了。比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孩子了解较少,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的高效整合。

(三)在活动中生成

8 课程标准强调,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课时运用教材,我就设计了四次活动: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陶行知说过:非得给学生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讲故事,模拟表演,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符合道德行为必须加以训练的规律!这样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以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地引导儿童,必定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就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

我们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