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4: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当代史

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后来在会议中不断完善中形成了今天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发行的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发行目的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募集与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公债应折合的金额由中国人民银行每旬公布一次。

这次公债发行数量虽然不大,但对弥补财政赤字,回笼货币,调节现金,稳定金融物价等,都起了很好的作用。1950年3月以后,随着公债款的上缴和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此后,全国的物价也逐步稳定下来。

2、初级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中国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村经济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一般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产品由社统一支配。初级社有一定的公共积累。初级社与互助组相比,实行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在社的统一计划下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4、‚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5、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6、《论十大关系》: 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是非关系;中外关系。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做了准备,成为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最初重大成果。

7、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

8、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又分为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分两步完成了公私合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七千人会议: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10、第一次郑州会议:指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的有部分中央领导和部分地方领导参加的会议.开始纠正了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

1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是在反右倾扩大化和错误批判反冒进过程中形成和制定的,根本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

12、《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是1966年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拟定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一提纲试图保护因撰写《海瑞罢官》受到批评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努力将对吴晗的批判圈定在纯学术讨论内。但因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而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3、《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4至26日,为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通知》从根本上混淆了敌我关系,实际上是把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作为斗争对象,并规定了错误的方针和方法。《通知》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为*确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而且从组织上也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做好了准备。它的通过,标志着‚左‛倾错误理论开始在中共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4、‚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方针是华国锋在1977年公开提出的,方针的具体内容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延续了‚*‛以来‚左‛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两个凡是‛明显严重阻碍了拔乱反正工作的正常进行。邓小平率先批评了‚两个凡是‛,认为它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歪曲,而强调应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实现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

15、四马分肥: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对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税、股金红利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问答题

一、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式和任务 形式:

1.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肃清,人民政权并不巩固。 2.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彻底消除。

4.在国际上,二战后帝国主义阵营大为削弱,社会主义阵营有所增强。 任务:

1.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2.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

3 3.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制定文化建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5.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二、简述建国初期新区土改的意义

1.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打到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倒派赖以实现反革命复辟的社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使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比历史上最高产值增加18.5%,三年递增14.1%。

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为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建国后头三年中共的主要人物和工作; 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 。 历史意义: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 路线和方针,对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试论三反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P44 ①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初战。通过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在革命队伍中进行了一次反腐教育,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大多数干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②三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也进行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在党和社会内部树立起了艰苦朴素、踏实劳动的新风尚,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纯洁了党和国家肌体,极大地提高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威信; ③在‚三反‛运动中,不断发现许多贪污分子的违法活动同社会上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由此掀起了‚五反‛运动,从而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繁重时期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创造国内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国家要总结‚三反运动‛的经验,合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同时要做好控制; 要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长期斗争,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一概依法严惩,保证领导队伍的纯洁性。

五、建国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

这是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在指出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

4 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计划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必须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为了集中力量反对主要敌人,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分析了国内的阶级关系,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面,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最后重申,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也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六、1975年整顿的重要意义

全面整顿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序曲。

1、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我党新时期伟大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改变‚*‛中思想理论是非颠倒的状况,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邓小平通过整顿实践来启蒙人民。一是针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的做法,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命题。二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中央、省、市、区主管工业书记会议上,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化‛大局的思想。三是强调整顿党的作风,发扬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以及延安整风精神。

上述思想的提出,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始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中的一切,开始突破对‚*‛认识的思维定式,为后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整顿实践中,党和邓小平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中心任务的思想,把经济建设提升到党的政治路线高度,为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政治基础。

把经济搞上去,是邓小平主持工作以来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国民经济计划的大部分指标未能完成,其中部分主要产品的产量甚至比上一年还低。这种经济状况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故毛泽东指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借此把毛泽东的指示提到‚纲‛的高度,批评了‚四人帮‛只讲理论学习、不提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问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1975的全面整顿,提高了党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增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信念。

3、整顿实践中,邓小平主持整顿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政策,为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党的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四处夺权。一大批党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被以各种罪名撤职、批斗,不少地方的党组织不复存在,致使党的领导受到极大削弱,党的威信大大降低。为扭转这种情况,党和邓小平通过五个会议和三个文件,对工业、军队、科技等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进行了纠‚左‛工作。其内容是:首先,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

5 通过整顿,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关到工厂车间、科研机构都初步建立和恢复了被破坏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还强调解决领导班子的重点问题,‚主要是配备好

一、二把手,

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重建领导班子,把‚*‛中被造反派夺去的权力部分地夺了回来。其次,坚决同派性作斗争。邓小平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态度鲜明地反对派性,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邓小平亲自带头坚决反对派性。5月21日国务院会议上,当邓小平讲到对工交系统中闹派性的头头实行‚批、斗、调‛的时候,张春桥当场挑衅说:站出来新的派性怎么办?邓小平当场顶住说:就再调,一年调它360次,总不会吧?再次,落实党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中被迫害打倒的老干部解放出来。当时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决定把被关押的300多名高级干部解放出来,部分人重新安排了工作,他们成为同极‚左‛势力作斗争的中坚力量。二是把运动中错戴各种‚帽子‛的干部群众解放出来。落实政策为整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干部群众基础。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是党和人民反对‚左‛倾错误同‚四人帮‛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全面整顿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解放,‚人们切身体验到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切身体验到‘四人帮’的那套祸国殃民活动的危害性,重新思考和认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1976年的‚四五运动‛;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四人帮‛的迅速灭亡和‚*‛的快速结束。全面整顿是我党进行拨乱反正的先导,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革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整顿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为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全面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的艰辛开拓精神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在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P59

八、试评农业合作化P78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九、我国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讲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指以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有哪些经验?

1.进行和平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的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逐步收为国有。

2.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司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完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

3.把对企业的改造合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同时,团结资本家,给资本家本人以教育和必要的工作安排,发挥其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哪些特征?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完全计划经济的转变.(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8)对外封闭型经济.十

二、试论党的八大的伟大历史功绩P112

十三、分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对一些具体关系作了论述。

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独创性贡献,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矛盾

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的性质,处理的方针 产生的根源与特征

7 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 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四、简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总路线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第一次规划,激励着我国人民尤其是几代年轻人为之奋斗和献身。

2.总路线中贯穿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着生动活泼的辩证法。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我国以苏联为鉴戒,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试验,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 但是,由于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 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2.提出了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

3.不切实际的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和高指标,压出了‚浮夸风‛。 4.高指标导致高积累。

5.片面强调产值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有些产品一生产出来便是无用的废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大搞‚人民战争‛,不搞成本核算,铺张浪费成风,经济效益低下。 6.提出‚以钢为纲‛,要‚钢铁元帅升帐‛,用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结果破坏了工业内部和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7.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地球开战,滥开、滥采、滥伐,结果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8.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生产资源上‚一平二调‛,收入分配上实行‚供给制‛,搞平均主义,结果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9.缺乏一套系统、具体、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造成我国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粮食供应异常紧张;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财政赤字连年攀升,物价成倍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加上苏共领导背信弃义,撒毁合同,索还债务,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

十五、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十六、总结60年代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基本经验

七、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国际环境方面:自中国成立以来,就面临着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面对的国际环境十分的复杂和艰难。另外,一直交好的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对于

8 中国的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波匈事件的发生使领导人原本就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对于阶级斗争更加的敏感和关注。

中共组织制度: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十分普遍。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上的少数人决断,国内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中共高层领导者的意见,一言堂现象十分严重。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和政治参与的缺失,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受阻,导致领导人做出决定时往往听不到其他的声音,造成信息失真;各种权力机构间缺乏监督和制衡; 缺乏法制观念和依法治国的措施;干部体制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历史原因: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共和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处在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被严重削弱以致被破坏。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毛刘分歧:毛刘二人对‚三面红旗‛认识的分歧,裂隙就此出现;关于工作指导方针的分歧,加深了矛盾。在社教运动问题上的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彻底失去信任,政治上分手,着手进行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准备。 毛的个人因素:自六十年代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心理,过于自信,专断作风日益严重,对党内不同意见、主张,动辄提到路线高度,并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最终导致党的领袖凌驾于全党之上,使他很自然地把他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于是,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他与刘少奇的矛盾分歧,最终酿成一场惨痛的悲剧。

十八、为什么说‚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

‚两个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第一,‚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革命导师的思想言论(包括他们的一系列列著作)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般地说,有几种情况:一是论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二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论断,从当时情况看这些言论是正确的,但由于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不能照搬照抄;三是任何伟大历史人物都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掌握同样要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同样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也会发生某些偏差甚至出现某些严重的失误。而实践则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对于革命导师的某些过了时的具体结论,甚至某些错误的论断一概照办,完全照搬,就会对党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曾严肃地指出:‚如果何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第二,‚两个凡是‛的方针也是背离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和优良传统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而应当看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就是说,由一r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面对新的情况,决不能机械地照搬本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实

9 际斗争中的问题,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结论。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原则,正是对我党优良传统与革命学风的一个精辟的概括。

第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一贯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恨本立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借口‚高举‛,把毛泽东同志的片言只语当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凡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定的,只能照办,不能更改;没有说的就不能办,没有定的就不能做。于是,过去的一切不能动,今后的一切照样搬。实践已证明是止确的也不能恢复,明明是错误的也不能改正。这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_L的左的错误就无法纠正,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老干部就不能出来工作,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不能得到乎反昭雪,被混淆的功过是非就得不到澄清,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间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显然,这本身就是违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是违背我们党所采取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立场的。

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毛洋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端正思想路线,完成拨乱反正,保证我们党的工作继续胜利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九、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伟大意义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

十、试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科学论断,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重决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口号。

2.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历史的伟大转折载入党的史册。

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推荐)

大学通选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