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工匠精神与制度

发布时间:2020-03-03 19:2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工匠精神与制度”

现如今,时兴提倡“工匠精神”,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工匠精神”的美好愿景、了解它的浪漫潮流趋势,却并不知道我们不仅仅缺乏“工匠精神”,我们甚至在“工匠制度”方面都有缺失。主题模糊,造成了我们坚持和精神的缺乏。

很多生产一线的朋友也不一定懂得“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个人认为: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功,所以重视细节;而工人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自然会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的必然,无关人品。当然这仅仅是从表象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其差别还在于本质。“工匠精神”非常不容易实现,倒不是说技术层面上不能赶超,而是从艺德方面无法轻易超越。

“工匠精神”之所以不容易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是个抽象的词语,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个简单的概念之所以在当下的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缺乏这个东西。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拥有这种精神,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首先是中国跑得实在太快了,其次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第三是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改革开放前,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怎么可能苛刻他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在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也正是由于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就如同辛亥革命后,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能有工匠精神。

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个人认为不能苟同。因为众所周知,价格从来不是理由。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既然价格因素都不是什么理由了,个人认为产业链的位置就更不是理由。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现在是不是清晰了些许?其实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现如今,中国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日趋平稳,大势所趋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在过去的很多基层创业者手里被认为是铁规,是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想法不能影响主流而忽视它,因为这会破坏将来创业人的思想,代代传承之下呈几何增长。上世纪末的这些创业者们继承了数千年商界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攒下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然而,面对新老时代的交替,没有经验可循,平等、自由、民主这三个词在新中国推翻了“封建”、“帝国”等三座大山后,像一颗不甘退出的毒瘤附身在这些身处新老世代交替的商界初级创业者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业者们的地盘既没有垮,也没有壮大,半死不活的刷着存在感。这个现象到目前也有很多人弄不清楚原因。其实很简单,“工匠制度”没理解透就踏上了追求“工匠精神”的路途,肯定会渐行渐远。

当然,很多老板们针对公司、各部门、建立了或完善、或正在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历经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论上来说经过了实践和检验,具备合理性。但是,这些都仅仅是自己的评估,有其合理性,也欠缺那种科学性。这时很多创业者们就说了,谁说我的制度不行,我的方法不科学,我能坚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多年发展到现在,尽管没壮大但是也没有破产,这就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对此,个人不愿意争执这个问题,就举个例子吧:剑客踏上征程,出剑者有可能生、有可能死;抱剑者未必生、未必死;横剑者多半生、或能死。这个例子讲述了三种创业者: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守成求稳事业不温不火的人、疲于应对事业日渐式微的人。

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身边有一个团队,在“工匠制度”下衍生出了“工匠精神”,做到了制度下的大公无私,升华成了将士用命般的精神。这些人现下都生活在镁光灯下,是创业的神话、财富的神话、是成功的典范。

现如今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请正视自己的不足。

阚宝超

工匠精神和工匠制度

教师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制度
《工匠精神与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