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7: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北京市体育局 文号:京体群字〔2011〕6号) 2011/02/18 16:552011年是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制定和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启动之年。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下简称“两个《计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为契机,强化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理念,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增强市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贡献。

二、工作思路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推进本市全民健身工作的通知》(京政发〔2010〕9号)精神,推动各级政府充分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实现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系统化,健身宣传多样化;全民健身组织社会化、协会实体化;全民健身设施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全民健身日常活动生活化、大型活动品牌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国民体质测定网络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努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工作计划

(一)大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研究修订《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和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1.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要求,研究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2.两个《计划》颁布后,做好实施启动和宣传工作,使全社会知晓、使体育系统掌握“十二五”期间我国和北京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市、区县体育部门会

同、协调有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团体,统筹推进,组织实施,使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各区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尽快完成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规划好本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4.在强化“三纳入”基础上,带动“多纳入”,逐步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政府部门目标管理体系和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等。

5.做好《条例》的检查督导工作。市体育局联合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市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贯彻落实《条例》情况进行联合检查督导。各区县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所辖地区贯彻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努力把《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6.做好修订《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工作。

(二)提高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化程度,统筹各人群和城乡体育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注重发挥社会团体、体育社团、晨晚练辅导站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注重培育基层体育组织,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充分发挥市、区县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以及街道、乡镇体育组织组成的行政管理网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市、区县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指导网络,社区和村委会等组成的基层体育运行网络的作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统筹各类人群体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市教委、市农委、市民委、市社会办、市老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提高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认识;统筹规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工作协调发展。

3.统筹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协调发展。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开展6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的达标工作,组织体育生活化社区经验交流、展示活动;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开展体育工作“六进乡镇”和体育特色村镇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规范管理全民健身设施

建设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增添城市活力。完善全民健身工程法规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工程档案系统;整合资源,逐步在街道、乡镇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在社区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专项球类场地。努力构建规模大、水平高、服务佳、管理好的四位一体新格局。

1.修订《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开展全民健身设施普查工作,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档案系统。

2.投资694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具备条件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地建设篮球场和网球场(共45个)、笼式足球场(7个)、室外乒乓球长廊(10个)、门球场(10个)等全民健身活动场地,为群众健身提供场地,为城市形象增添活力。

3.加大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用450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和3000万元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公益性、经营性社区健身俱乐部,在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

4.用200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更新2006年配建的200个全民健身工程。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健身意识,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

在广泛深入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统筹规划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蓬勃开展。

1.打造符合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体现首都文化和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组织举办北京国际山地徙步大会、北京世界华人篮球赛、中国毽球公开赛,积极筹办世界9球北京公开赛、国际体育舞蹈中国公开赛、世界杯马术障碍赛等。

2.贯彻落实《条例》,以6月23日北京市全民健身日为启动日,8月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为高潮日,在全市、区县、街道、乡镇、行业、系统等范围内,举办北京市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和北京市第三届体育大会;参与举办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紧抓世界群体大会在京举办机遇,展示我市全民健身成果;组织、指导、协调在全市、区县、行业、系统中广泛开展篮球、羽毛球、广播操(工间操)、健身路径、健身秧歌、民族操舞、腰鼓、爱跑6公里、健步走等健身活动;继续开展“和谐杯”乒乓球比赛、醒狮杯越野跑等市级传统品牌特色活动。

3.继续抓好各区县“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展示区域特色和风采,形成百花齐放、花团锦簇的格局。

4.指导、扶持职工、农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等社会团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加大非公企业职工开展工间操力度,推动职工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配合市民委、市残联共同组团,参加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5.继续挖掘体育文化内涵,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重阳节等)举办元宵节龙狮系列活动、端午节龙舟系列活动、重阳节登山系列活动。

6.指导支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体育生活化社区开展全民健身特色示范活动。

7.编制《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集锦》。

(五)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以培训促发展,着力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培训、晋级培训和注册管理的工作力度,注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不断拓宽培训和指导渠道,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认知度、凝聚力和指导水平,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健身指导公共服务。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

1.修订《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办法(草案)》。

2.成立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3.继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其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注重上岗培训和晋级培训并举,充分发挥首都体育学院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作用。

4.统筹发展组织管理型、技能传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6000人,其中市体育局投资103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培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岗位再培训1000人;区县体育局负责培训

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同时做好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5.继续拓宽培训渠道,上岗培训和晋级培训工作要覆盖到全民健身设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健身气功站点、晨晚练辅导站,努力满足各行业、系统开展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

6.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骨干,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引领,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规模和范围,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突出全民健身主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承办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组织举办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

(六)完善国民体质测定二级测试站网络,扎实做好科学健身指导工作

认真做好第三次北京市民体质监测的各项研究工作,适时公布监测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加强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工作。尝试在有条件的行业中建立二级体质测试示范站,开展日常体质测定工作。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活动,探索科学健身指导的多元化手段,扩大受众群体。

1.完成第三次北京市民体质监测公报和监测报告,待国家发布监测报告后,适时发布本市监测报告。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开展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举办监测结果分析和重点问题研讨会,发挥体质监测工作的科学指导作用。

2.完成北京市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服务体系课题研究,逐步提高具有个性化的体质干预水平。

3.探索在行业、系统中扶持建立二级测试示范站,开展职工体质测试。在非监测年度中开展特定人群的追踪测试,了解掌握职工体质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职工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4.在全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单位“四进入”系列活动。

5.探索、引导利用网络和3G平台,将线上线下的人群结合起来,加强引导和指导,推广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

(七)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配合市教委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项目学校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继续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强化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规范管理,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要求,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级管理工作。筹备成立北京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

2.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扶持力度。申报国家级传统校。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竞赛、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生测试、高中考大学体育特长生加分认定和传统校师资培训工作。

3.共同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

4.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落实市政府《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继续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投入500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开放先进校进行奖励。采取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的模式,评估检查、总结表彰奖励的方式,使开放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健身气功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努力保持本市健身气功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探索未来工作发展方向,更好的满足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的健身需求,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设立健身气功站点”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力争全市健身气功站点数量达到500个。制定《北京市健身气功检查评估办法》。加强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气功裁判员的培训工作。继续开展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展示活动,积极推广新功法,尝试发展健身气功俱乐部作用。

(九)指导与实践并举,加强群体工作规范化管理和专项工作调研

1.制定《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量化评估标准》并组织实施。

2.召开各区县“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工作研讨会。

3.召开北京市民体质监测结果研讨会。

4.开展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与建设调研。

5.召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生活化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

6.召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级管理及传统校评估管理工作研讨会。

7.举办区县群众体育干部培训班。

8.召开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研讨会。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

湖北省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湖北省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处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工作总结

群众体育文化节

联芳园区群众体育工作计划1

群众体育工作总结1

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推荐)
《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