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百年孤独》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百年孤独》的宿命论

【摘要】《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就仿佛兜圈圈的玩具车,一切都处在循环反复的状态:时间在循环,家族中人物的名字、秉性、职业、孤独状态等也处于循环轮回的局面。时间和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人物在时间的轮回中难以摆脱宿命的轮回。

【关键词】百年孤独宿命循环

《百年孤独》的奇特在于内容构思上的别具一格。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有这么一种感觉:它的每个片断都像是在暗示着什么、隐喻着什么,让人想起一句话:真相永远隐藏在事实背后。《百年孤独》可以说是本无情节的书,因为书中无论是人物的名字还是他们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处于周而复始的状态。怪不得第一代主妇乌苏拉会在某日惊呼:这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时间就像在打圈圈!此外,书中奥雷良诺打制小金鱼再将它们熔掉重做,还有阿玛兰塔那长得找不到头的裹尸布,我想都在隐隐指现乌苏拉那宛若惊雷的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百年孤独》似乎有点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很特别的宿命论。一般说来,宿命论色彩的小说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表露伤感,《百年孤独》不说毫无伤感基调,至少也算是将它隐得很深。虽然布恩地亚家族成员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注定的孤独,但很少人会因此而忧伤——于他们那是种更为复杂的艺术之美。

一、名字与人物自身的重复

在布恩地亚的家谱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布恩地亚家族中人物的名字基本上呈一种重复性、循环性:从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中,一共有5个人叫做阿卡迪奥,有21个叫做奥雷良诺(包括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的17个儿子)。女性中有3个叫做雷梅苔丝的,有两个叫做阿玛兰塔的。

在这个家族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孤独气息,家族里的每个的成员也乐此不彼地在不断循环重复的动作中体验孤独。蕾蓓卡不停地吃墙上的石灰块和泥土,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体验爱情的苦涩和甜蜜;身经百战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晚年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制作小金鱼,做了又融,融了又做,在这个循环重复的

动作中体验“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约”;阿玛兰塔晚年把生命消磨在刺绣裹尸布上,她白天织,晚上拆,她“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奥雷良诺第二在雨过后也染上反复营造的恶习„„

这个家族中的人物性格也有很多重复,基于这一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循环反复的。当霍塞·阿卡迪奥第二仿佛他的祖先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样计划清除河床以开辟航道时,乌苏拉不禁感叹:“时间象是在打圈圈,我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那个时候。”而当镇上停泊头一艘船时,人们争先恐后疑惑发愣的看得出神,他们完全不记得当初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巨大工程了;当奥雷良诺·特里斯特计划把铁路修到马贡多,乌苏拉更坚定她的想法了,“即时光是在兜圆圈”;当最后一代奥雷良诺在庇拉特内拉面前倾诉他对姑姑的爱时,庇拉感慨“这个家族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会永远旋转下去。”

事实上不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处于循环状态,就是整个马贡多的历史也是这样的,马贡多从一个闭塞偏僻的边缘小镇,到最后被洪水、飓风和蚁群所摧毁。在这整个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反复现象,如在马贡多失眠后重获记忆的时候,仿佛整个小镇死了一次又活过来了,又如在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停了以后,“马贡多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土耳其大街又恢复了从前那副景象”,于是这里又来了一批吉卜赛人,他们仿佛以前墨尔基阿德斯那样重新拖着磁铁走街串户,他们又仿佛以前那样用巨大的放大镜聚焦阳光,而“愿付五十生太伏一睹吉卜赛女郎装卸假牙的表演的,仍不乏其人。”这一切说明偏僻闭塞的马贡多就这样循环着历史。而《百》中百年虚度,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老样子。

二、历史命运的轮回

所有的循环都来自于时间上的循环,也只有时间的循环才可能促成其他一切循环,从而体现循环的意义所在。在福克纳的时间哲学里,“循环时间是像一条链环,循环反复,由于它的循环性而丧失了时间的力量、时间的方向性、时间的意识形态效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具体到作品中循环式的故事,则形成一个个的圈,故事套着故事,圈子套着圈子,于是这在无形中强化了马贡多

的闭塞状态,也凸现马贡多的孤独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而孤独也正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时间的循环首先强化了创作的核心。

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多数都是这样评述的:《百》不仅反映了布恩地亚家族从创始到幻灭的百年历史,而且这个家族可以说就是一个浓缩了的拉丁美洲社会发展史。当然它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经过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艺术性地反映。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的重复和循环,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象征性的存在形式,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本身就经历这样的一个轮回,以原始的愚昧为起点,也以此为终点;以最初的荒芜为开端,又以最初的荒芜为结尾。拉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马贡多的一个轮回中找到照应,而布恩地亚家族那种令人孤独的精神,则是拉美现存痼疾的反应,这再次印证了作者写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以及马贡多小镇的历史,精心设计这样的重复和轮回,其实非常明显就是拉美历史发展轮回的的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反映。尽管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道出布恩地亚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然而每一个深入关注拉美命运的人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毋庸置疑,轮回是存在的,拉美历史发展中走不出的怪圈,还有那个让人摆脱不了的轮回正存在于作者深深忧虑的笔下。

这一系列的重复和循环,除了是对拉美历史的观照外,还有一点,仿佛马·巴尔加斯·略萨在《加西亚 马尔克斯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百》里重复的显现,是对生活的一种循环的、渐进的、强化的审视,而这种孤独和死亡的循环重复,是人类遭受的一种可笑的、可悲的,因而也是可怕的折磨„„他认为,这是对人类多舛的命运的一种极其深刻的揭示。

三、“怪圈”外的呼喊

《百年孤独》是拉美的一部描写孤独,和孤独抗挣的心灵史。在那原生态的热带雨林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和外界不断的交流,融合,斗争,被外界文明同化以至毁灭的过程中,他们对外界有开始的逃避,恐惧,警惕,到好奇,渴望。在与外界先进文明摩擦的进程中,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在走出孤独的生存环境同时,陷入了更令人可怕的心灵上的孤独。

在神秘近似荒诞的烟云的笼罩下,布恩地亚家族成员怪戾的行为到了极端化的地步。而这种极端化在魔幻的环境中恰好相得益彰,使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个马尔克斯酿造的氛围中,人是作为一种超现实的精灵出现的,人不再单单是从出生到死亡一条曲折的线,而是一个圆圈,一个个轮回。被霍塞、阿卡地奥、布恩地亚决斗而死的阿基拉尔,象幽魂一样困扰着这个家族,直到出走后也没有放弃对这个家族的追踪。吉卜赛人墨尔斯阿德斯,他就象是文明的全能代表,是他向这个家族展示了外面的世界,神奇的他是多次死而复生;还有近两百岁的游吟歌手弗朗西斯科,那个装着雷蓓卡父母的骨殖袋,它们都是飘荡的幽灵,它们时或存于人间,或是游去另外一个世界。也正是这些幽灵,带来了这个家族百年生死,风雨漂泊的历史。它们是连接布恩地亚家族和外界的信使,是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交流的工具。

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最令人难忘的句子之一。唤起了灵性就走出了怪圈,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自有其想说明的问题。

这部小说,场景琳琅,怪事迭起,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岭去寻找伟大的发明;吉卜赛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带到沼泽地带这个偏僻的小镇;外国垄断资本家如何侵入这个盛产香蕉的小镇;本国独裁政权如何勾结帝国主义者屠杀大批工人;人民群众如何进行流血斗争:最后,洪水、飓风和蚁群如何把这个小镇化为乌有。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和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了“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这部小说写了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的经历,人物众多,但是不少人物的性格都写得鲜明、凸出、逼真;虽有几个人物同名同姓,但是随着这个家族一代一代地更替和故事的发展,并不会使人产生任何混淆之处,确非易事。而且,作者在小说的布局、情节的安排、写法的独创、语言的运用上都独具动力,所以使人一经阅读此书,就不忍释手。

就主题思想而言,这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

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所说的:“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 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一书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1000字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