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剪枝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主流程:

一、复习巩固,切入课文

师:今天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课文中的“我”去探究一番。课文中的“我”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有一番心理活动——(出示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名读词语)。

师:请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写作者的心情。 生2:写作者的心情变化。

师:快速地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这四个词语,用铅笔圈画下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 生:画句子,读词语。

师:(引读词语)作者的心情首先是——,接着——,然后——,最后——

二、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一)交流“满怀好奇”

师:首先让我们默读课文1-2段,探究一番“满怀好奇”这个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满怀好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找到答案的请举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读画出的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出示句子)是呀,看到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心里便产生了好奇。(“总是”一词有意重读。)谁带着好奇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好像不太好奇,谁再来读一读? 生:充满好奇地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遍。

(二)交流“一脸疑惑”

师:可是,当我走进桃园,我又一脸疑惑,是什么让我“疑惑”?默读“一脸疑惑”这个词的上下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师:谁找到的请举手。

生:“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看到这个情景,我也疑惑了。文中的我是怎么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呢? 生:“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他不但回答了问题,读得也有感情,读出了疑惑的语气。大家有疑惑吗? 带着疑惑一起读这句话。

(三)交流“将信将疑”

师:那么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疑惑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生: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我听了后又怎么啦? 生齐说:将信将疑。 师:什么是“将信将疑”? 生1:又相信,又不相信。 生2:既相信,又不相信。

师:说得好。那么,我为什么“信”王大伯的话?又为什么有点“疑”呢?读书要学会联系上下文。静下心来,再读书。首先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来思考我为什么“信”王大伯的话? 生:(默读“将信将疑”的上文,思考)。 师:找到“信”的理由的来说一说。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王大伯的话很有道理,使我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一起读王大伯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的话)。

师:还有什么地方,使我更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

生: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是呀,王大伯是那么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了。让我们一起有信心地读王大伯说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说的话)。

师:还有哪些方面,让我相信了王大伯说的话?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除了王大伯说的话,还有什么使我相信?这就需要联系上文再想一想。 生: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是呀!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我怎么会不相信呢?可作者为什么不说“相信”,而说“将信将疑”呢?,还有什么“疑”的?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生1:枝条越多,桃子才会越多。 生2:枝条少了,桃子不就少了吗?

生3:王大伯剪枝剪得那么快,假如剪错了呢? 生4:虽然是种桃能手,但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呀! 生5:眼见为实,我还没看到结出的桃子呢。

师:是呀,请同学们带着怀疑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出示: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生:(带着怀疑的语气齐读这一句)。

(四)交流“又惊又喜” 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生:(一起回答)又惊又喜。

师:默读最后一段,想想,是什么让我“喜”呢?

生:默读最后一段,回答: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大不大? 生齐答:大!

师:(板书:大)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大? 生: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多不多? 生:多!

师:(板书:多)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多? 师: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师:哪些词看出桃子很多? 生:挂满。 师:还有呢? 生:一棵棵。

师:一起读这一句。用一个词形容这些桃子。 生:又大又多。 生:又红又大。

师:能结出这么多这么大的桃子,课文有一段已经暗示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没有花能结出果实吗?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一段?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桃花红云片片。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生: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师:花多了,桃子就多。我感到高兴之余,更感到惊讶。联系下文,想一想,“我”“惊”什么? 生:王大伯说的话真有道理。

三、总结课文,悟出感受

师:王大伯哪句话有道理,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生:(读这一句话)。

师:是呀,王大伯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剪枝的学问。请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生:(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师:这句话中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生:(哑然)。 师:齐读这句话。 生:(哑然)。

师: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增多。

师: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生:减少了无用的枝条,增多了桃子。

师: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师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插嘴):老师,是增多。

师:“增加”和“增多”意思一样,我们习惯说“增加”。 生:哦!

师: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减少是为了增多。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哑然)。

师: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 生:跟老师学。 生:在大自然中学。 生:在生活中学。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师:还有什么感受呢? 生:(哑然)。 师:王大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种桃能手,可见,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由此,我们会想到一句名言,是什么?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四、当堂作业,适时反馈

师:《剪枝的学问》这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可真多呀!下面让我们做一些练习,打开语文课堂作业本。翻到《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完成下列习题。(师出示相关习题。) 生:(完成作业)。

师:(播放轻音乐,巡视指导)。

师:(拿一名学生的作业放实物投影仪下。)谁来说说她完成得怎么样? 生:她的答案是对的。 师:哪里答得好呢? 生:她写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生:她还联系自己要像王大伯学习。 生: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生:她的感受谈得很多。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以后做作业就要像王丹萌一样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她写的感受那么全面而又深刻,说明她上课听得很专心。同学们以后也要这样。 作业:

1、写出文中表达我心情的变化的词语。

( )——( )——( )——( )

2、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我“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桃子:大、多 减少——增加 教后反思:

面对哑然,适时铺垫,绽放火花

在总结全文时,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冷场,学生出现了两次哑然。

1、我问:王大伯的话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2、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两个问题。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发现教室里一片寂静。我在想:之前我与学生们一起跟着文中的“我”去探寻了一番,结果什么也没探出呀!孩子们怎么啦?怎么一点感受也没有呢?这一课的教学难点看来无法解决了。着急之余,只好进行了适时铺垫,没想到孩子们一下子全悟出来了,而且还那么深刻。让我不禁想起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原来学生缺少的是支点呀!支点必须给孩子们铺垫上,否则孩子们怎么去撬呢?那么如何铺垫呢?

一、联系句子,分解问题

为了让学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这句话,然后问:

1、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2: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然后师总结并板书: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二、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太笼统,学生一时不知从哪儿说起。在总结了剪枝的学问后,我立即问: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学生答道:跟老师学。在大自然中学。在生活中学。师适时总结: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三、拓展引导,善用名言

为了让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能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的道理,

我联系课文这样说:王大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种桃能手,可见,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由此,我们会想到一句名言,是什么?学生很快想到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我欣喜万分。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教案

三下 26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