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看见》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你看见,或看不见,它都在那里

——读《看见》之后

【摘要】非典、服毒自杀的学生、吸毒卖淫女、同性恋、家暴受害者、四川地震灾民、虐猫女、药家鑫、华南虎照片、奥运会运动员、征地问题。《看见》提到了许多社会事件。但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事”的新闻报道,就愧对销售榜上的名号了。《看见》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柴静深入到事件的具体的人身上,真实地揭露了新闻表面的内里,不管好的,坏的,她都真实地揭露给我们看,不是为了颠覆我们的思想,而是让我们冷静地看到事件的全部真相后,再去判断,再去评价。

书名叫《看见》,与柴静在央视的访谈节目同名。她把“看见”翻译成insight,我觉得这个英文单词比中文更能诠释书的内涵——insight是眼光、洞察力的意思,比watch和see更深入,柴静的看见比一般人的看更深入到事情的内里,剥开一层层厚厚的皮,再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看见里面的颜色,品尝里面的滋味。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1 书中有二十个章节,写了二十篇故事,二十个柴静做新闻采访时的经历,汇成了这本柴静成长史。柴静从刚进央视的压力和迷茫,在追求真相路上的反思自省,到后来的游刃有余、独立理性;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恬静与内敛。这本书是自传,也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大新闻的一个整合和剖析。它带领我们看见这些社会事件的里面,看见CCTV没有播出来的画面。更传达出一种理性、独立、平等的人文关怀。

书中第一篇写的是柴静刚进央视的启蒙时期。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的话题,她联系好医生、产妇、社会学家,从生理方面、从心理方面大谈剖腹产的弊端,谈了三十分钟后顺利结束节目。送审时却惹来一顿大批,陈虻开会时公开批评:“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入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这是不是个医疗体制的问题?”柴静的第一期节目视角很狭隘,只是知识层面,然后得出一个结论,陈虻却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从社会角度上看待问题,看深问题。剖腹产为什么流行,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层面——这就是看见,洞察。作为记者,最起码的能力就是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面,然后挖掘它,呈现出来。这是陈虻给柴静上的第一课,也是这本书给我上的第一课。

看见的实质是什么,看什么东西,看到后有什么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被媒体塑造后的,它并不是“真实”的。也许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一个面,然后就以偏概全地认识一件事。我看见的是一个记者用眼睛和心灵洞察着这个世界上平凡亦或不平凡的点点滴滴,柴静的世界里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抬头看我的世界,只有一朵一朵空洞的云彩。要想丰满这片云彩,必须用走的方式,去走,去亲历一个事情,这样才能完整地看见,不然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我们接受的只是一个方面。

人很奇怪,虽然整天大谈理性认识,全面了解,但实际上我们认识理解事物时却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事情。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模式化。这些僵直的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的确,我们总是偏执、或无意识中忽略一个方面而重视另一个方面,谣言往往就是这么滋生。比如我们面对药家鑫,我们只接受他是一个杀人恶魔的形象,有什么可谈的?他就是心理变态。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药家鑫是个内向、自卑的人,他的胆小自卑在出事后被无限放大,超越了理智,我们看不见药家鑫在家庭成长环境中一直摧残他的巨大压力,看不见他害怕父母却又深爱父母的孝心。比如我们面对踩猫女时,我们愤愤不平地骂着变态没人性,然后把她人肉出来,公开私人信息。但是有谁看到当事人生活的窘迫,可怜的婚姻埋下仇恨的种子,勉强的生活滋润着仇恨,她的仇恨和绝望无处发泄,找错了途径,找错了方式。我们看到他们呈现的特性,却没有看到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有机会知道,但是关键是——有机会的时候,我们想知道吗?我们就在这种偏见里变得蒙昧。甚至还觉得自己很理性,透过事物看本质,看透了人性,实际上我们只是选择性地看见。(新鲜讯息,调剂生活,关注广东有线官方微信 U悦生活)

选择性地看见的后果就是无意识,无意识地、没有任何理由地、在以偏概全中武断地认定了一切。于是我们无意识地认为选举是假的,竞争是内定的,当公务员的都是尸位素餐,当医生的早已经摒弃了医德,无意识的种种内化在我的心中,我的脑海里,在我的意识里,于是我就在这种无意识里变得蒙昧,被偏见遮蔽。我们总是很情绪化。但是不论我们看见或看不见,这些事情都是存在的,它们在等着被你发现,等着你睁开眼睛的一刻。

决定你能看见什么的是视野,所以许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要是“只求认识和了解”就行了。碰到事情,第一个反应是下定义,然后再去了解的人,他的视野和眼光无疑是狭隘的。应该先仔细地了解,不抱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认识它,感受它,才能进一步思考出自己的结论。有的人反感街边驯猴的艺人,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虐待动物;有的人反感听证会,因为他们觉得这只是个形式;有的人反对吃狗肉,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最好的朋友”的不公;有的人反感乞丐和妓女,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地位低贱,不劳而获或出卖自己。2但是却很少人在判断事情之前先去了解它,更多的是心怀着自己的武断,自以为是地看着世界,一幅洋洋自得的样子。暂且不说是否有机会去深入,扪心自问想不想去了解。我从中学习“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除了不轻易责难和赞美外,也会不轻易发怒、悲伤、喜悦,这并不是让人如同古墓派一样无情无欲,而是明白到世界的多元,以及不轻易被人煽动。如果在读着书的时候,能够体会到那种理性思考的光辉,而放下书,看到“是中国人就转”于是不假思索地转发微博,那么,看书不如不看,看了也并没有见,看见的也并不是完整的圆,而是一个缺口,空洞的缺口。“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3现在碰到容易被煽动的事,我都会问自己。(新鲜讯息,调剂生活,关注广东有线官方微信 U悦生活)

在学校,我也算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多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但一年下来,却有所偏差,热情倦怠、定见成型,从无知无畏到熟门熟路,一种遮蔽取代了另一种遮蔽。作为一个新闻人,你能看见什么,就能决定别人看见什么。我们总是报道学校的大小事件,报道风格却一成不变,这是看不见的行为,有的事情的确存在,但是却被遮蔽了。单一的声音带来的是无知,是蒙昧。直言,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面,这样带来的看见才是真实的。“不赞美,不责难,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我就立刻把它写在了采访本上,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与其偏执、煽情地被无知蒙蔽,倒不如从中醒来,真正看见一件事情,去触摸它,感受它。这样得来的看见才是真实的,完整的。陈虻说,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无意识容易被蒙蔽,那才相当于死。有时候不是我们看不见,或许我们只是不想看见。看见,或者看不见,它都在那里,那是事情的原貌等着你,那是真相,是事实。你要做的,只是心平气和地去了解它,不带一丝的情感,只求认识而已。

(新鲜讯息,调剂生活,关注广东有线官方微信 U悦生活)

12 引用自百度百科《看见》页。

《看见》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有提及。 3 柴静刚进央视时陈虻的质问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