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贵阳市编制说明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3: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贵阳市“十一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说明

《贵阳市“十一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是贵阳市“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贵阳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受市“十一五”规划办的委托,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设局、规划局、经贸委、农办、农业局、国土局、公安局、环保局、城管局、乡企局、循环办、统计局等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编制完成。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是“十一五”规划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因此,城镇化专项规划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未来五年甚至未来十五年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十一五”规划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城镇化规划编制理念、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方法上都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是“十一五”规划是中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城镇化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以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一方面要体现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体现政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导向的作用。

四是“十一五”规划是在国家重大项目决策程序发生变革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对编制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来了更高要求,使规划编制更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

二、规划编制依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镇化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一是中共中央及中共贵州省委以及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贵阳市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二是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要求贵阳市“走前列,做表率”;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金阳新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 三是贵阳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前期调研,《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贵阳市公路网规划》等。

三、规划编制过程

城镇化专项规划的编制,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于2005年4月开始进行规划编制工作,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编制过程:

一是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及规划大纲阶段。2005年4月,主要制定了专项规划大纲及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体系、编制要求、参与编制部门分工及进度安排等都作了明确部署;规划大纲对规划的框架结构、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未来城镇化体系及战略任务、措施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等都作了框架性的描述;并报“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通过。为贵阳市“十一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正确把握城镇化规划编制的方向和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组织规划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阶段。4月底至6月,主要是根据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意见做好专项规划大纲的修改及规划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在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相关负责单位提出相关思路基础上,由牵头负责单位提出专项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并广泛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反复讨论、共同思考,以达成共识,为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三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初稿形成阶段。7月至10月,首先由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相关单位提交相关部份的初稿意见,再由专项规划起草小组经过调研,根据“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定及意见修改后的规划编制大纲,拟定专项规划初稿;并对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听取相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多次对专项规划进行修订形成初稿,提交“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

四是专项规划编制的修订成稿阶段。11月至12月主要是根据市“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意见,会同各相关单位对专项规划进行反复修改、论证,使专项规划与总纲规划相关内容及涉及指标相互衔接,最终定稿报市“十一五”规划办。

五是专项规划终审的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3月9日专项规划经市“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并获得了较高评价。此后,规划组根据专家的修改完善意见及最新的统计公报数据,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以报市长办公会审议。

四、规划特点

城镇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力图体现时代特征,与国家、省反应城镇化现阶段特征的统计指标保持同步。即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由原来的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比重改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城镇化的推进程度。由于本规划选取了新口径的城镇化率作为核心指标,使得贵阳市城镇化率指标值大幅提升,同时为了避免该指标的不足,考虑到城镇化的实质,设计了综合反应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的辅助性指标,构成城镇化指标体系。

二是力图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于贵阳市城区的地域限制,必须拓展地域空间来进行城镇化建设。提出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晰的五级即: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卫星城镇、重点城镇、一般特色城镇的城镇体系。

三是力图体现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确定在一个较为平稳、合理、可行的水平,即每年增速0.8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十五”年均增速。

四是注重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明确提出对现有城镇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整合、优化,逐步形成层次合理、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各级特色城镇经济,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发展。

五、规划框架结构

《城镇化专项规划》由序言、正文、附录三部份组成。 序言:主要阐述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建设的意义。

正文由五章十一节组成:第一章、城镇化建设现状与评价。主要阐述城镇基本情况,“十五”城镇化现状及评价。综合分析了我市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推断出我市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并指出了“十五”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环境和形势判断。主要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确立和发展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带来新的机遇,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的发展形势做出了判断:将面临比以往更好的发展环境,进入更快、更好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将面临就业、社会保障、老龄化、生态环境、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诸多问题的挑战。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主要阐述了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主要阐述了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出形成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卫星城镇、重点城镇、一般特色城镇五个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经济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城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快“城中村”改造。

第五章、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科学制定并强力实施城镇规划,促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益;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开融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等。

附录:重大项目。主要阐述了城镇化项目建设总规模、建设年限、项目布局等。 篇幅约20000字;时间界限为2006年至2020年,规划重点为2006年至2010年;规划区域为贵阳市行政区;数据主要采用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准。

六、规划征求意见情况

贵阳市“十一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政府安排投资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使规划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确保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展开。我们一方面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措施保障。如对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相关单位所提供的资料,根据所提供资料达到要求质量的不同,分成不同等级。另一方面按照国家对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城镇化专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有市直相关部门的征求意见会,规划大纲、规划初稿、规划送审稿的市“十一五”专家委员会的评议会,重点部门、重要专家学者及分管市长的意见征求等。对待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给予高重视,尽可能地采纳,使专项规划日臻完善。如环保局提供的加大城镇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镇环境质量方面的资料及提法大量的采用;公安局提供的城镇社会治安建设方面的意见尽可能采纳等;按照专家学者的要求补充总体思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等。按照咨询委专家的意见,将原来的四级城镇化体系改为现在的五级城镇化体系,把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作为城镇化体系中的次中心城区,使城镇化体系更加完整。按照咨询委专家的意见,将贵阳市“城中村”改造作为规划中主要任务之一,单列一节。而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如城镇化率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口径的问题,则坚持按国家目前统一的计算方法与口径进行测评,从而改变了我市长期以来沿用老方法与口径进行城镇化率测算的状况,便于与国家、省及相关城市保持同步、进行对比;因而未采纳部份单位提出的城镇化率计算方法与口径按老方法与口径进行测算的意见。对只涉及到局部或部门利益的意见没有采纳。

前后共收到各方面主要意见80条,其中市直相关部门意见36条,专家评议会意见34条,重点部门、重要专家学者意见10条,专项规划编制组对所有意见进行认真整理和归类,并经过上十次的反复研究、修改、调整、完善形成此稿。

七、规划目标 一是指标体系。《城镇化建设专项》采用四类16个指标,用以体现“十一五”时期贵阳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基本要求。四类目标分别是:基本指标、社会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生态与环境指标。其中,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城区创造GDP占全市比重来反应城镇化的基本情况;用城镇就业结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病床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来体现城镇的社会指标;用建成区面积、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建成区人口密度来体现城镇的基础设施指标;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满足Ⅱ级的频率来体现城镇的生态与环境指标。此指标体系突出地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综合地体现了城镇化的建设。

二是主要目标。城镇化率到2010年末,贵阳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8%左右,这是基于“十一五”期间,我市将以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区发展为核心,依托卫星城镇、重点城镇、一般特色城镇的经济、区位和资源优势,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整合、优化城镇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层次合理、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各级特色城镇经济,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城镇的发展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九五”、“十五”时期,我市城镇化率每年以0.4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增速大大滞后于全国1.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因此,“十一五”时期,我市将以金阳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老城区改造的“三轮驱动”战略为载体,注重培育城镇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城镇化率将由2005年的63.4%上升为“十一五”期末的68%左右,每年以0.8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缓解城乡不断扩大的差距。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以上。“十一五”农村劳动力转移预期目标为10万人(年均2万),比“十五”期间增加1.17万人,增长13%。理由:一是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我市农民人均占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少,全市耕地面积163.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约为112万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102.37万人),按每2.5亩耕地需要1个劳动力耕作计算,剩余劳动力达到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41%,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出去的有30.31万人,目前尚有剩余劳动力15.69万人需实现转移就业。二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已是必然趋势。三是根据市政府在“十五”期间历年下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结合实际运作情况综合统筹考虑。因此,提出“十一五”农村劳动力转移预期目标为10万人(年均2万),比“十五”期间略有增加,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其他指标已与《纲要》及其它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化专项规划编制组

200

6、

3、20

贵阳市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

001编制说明

贵阳市编制说明
《贵阳市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