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冰雹的调查报告[小编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3 12:5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一:关于崆峒区遭受暴雨冰雹灾害的调研报告 我区近期遭受暴雨冰雹灾害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崆峒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8月)

入夏以来,我区暴雨冰雹灾害频发,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就 发生了5次较为严重的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群 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按照区上分管领导的指示,为了全面翔实地 掌握各乡镇灾情、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对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意 见建议以及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情况,我办深入受灾乡镇、村社 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今年7月15日、16日、18日、19日和26日,我区连续发生五 次较为严重的暴雨冰雹灾情,造成四十里铺镇、崆峒镇、草峰镇、索罗乡、香莲乡、大秦乡、安国乡7个乡镇23个村127个社6132 户26132人受灾,降雹最长时间长达15分钟(7月19日草峰镇),雹粒最大直径达到30毫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2231亩,成灾面

积14144亩,其中:玉米受灾13022亩,成灾8851亩;胡麻受灾3276 亩,成灾2206亩;洋芋豆类受灾4276亩,成灾2081亩;荞麦受灾 1677亩,成灾1006亩;损坏拱棚140座、日光温室4座,直接经济 损失978.45万元。

灾害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采取了有力的应对措施。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

领区委农办、区民政局、农牧局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深入受灾乡镇, 与乡村干部一起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同时对地质灾害隐 患点、防灾薄弱地段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二是认真做好灾情的统 计、核实工作。组织区乡村干部深入现场和农户,认真调查核实受 灾情况,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全面摸清受灾损失情况,迅速

形成报告,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的农作物加强田间管理,抓好扶苗和补种,对受灾较重和绝

收的地块,及时进行了清理,能补种的补种,不能补种的进行翻耕 沤肥,努力降低灾害损失。全区完成复种 万亩,占计划的104%,其中29.12:粮 食作物

物18.66万亩,蔬菜等经济作3.61万亩),9.21万亩(胡萝卜 饲草1.25万亩。四是及时与平凉市财产保险公司崆

峒营业部衔接,组成冰雹灾害评估组,对受灾较重的1626亩玉米(草 峰镇1206亩、索罗乡420亩)实地查勘、定损,申请保险理赔。五 是加强值班值守工作。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坚守岗位,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及时监测灾情,妥善处置紧急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和广大群众防灾意识不强。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文

化素质制约和传统观念影响,广大群众还没有树立积极防灾减灾意识,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够,还存在听天由命和麻痹大意思想, 不能积极主动的克服困难。 二是冰雹等极端性自然灾害预测预警难。由于技术的原因,冰 雹等极端性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技术还不够成熟,人工防雹作业技术 还相当滞后,对冰雹等极端灾害天气还没有有效的预警预防手段。 三是基层防灾抗灾基础薄弱。区级财力比较困难,在防灾减灾 方面投入有限,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灾减灾的基础 性工作还比较薄弱。部分边远乡镇由于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 制约,一旦发生灾情,应对的能力非常有限。

四是农业保险覆盖面窄。由于我区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 规模小,效益低,加之群众认识跟不上,区级财政配套保险费补助 比较困难,农业保险才刚刚起步。今年全区仅在40个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集中示范点和12个雷雨常发带的村,对3.6万亩全膜玉米投保,仅占全区全膜玉米推广面积12万亩的30%,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20 万亩的18%。其他农作物、果园、设施蔬菜等保险工作尚没有启动。

三、提高我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充分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应急处置的常规手段,提高全社会防

灾减灾意识。通过培训班、黑板报、宣传材料、宣传车、现场演示 等行之有效的形式,进村入户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

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群众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群众的生产自救意识。

(二)完善预案,排查隐患,增强抗灾自救能力。我区是典型 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加之黄土高原 特殊的地理地貌,发生暴雨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的机率大,使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影响。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防灾 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 到“思想、组织、预案、队伍、物资”五落实。认真开展抗灾救灾安 全检查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各类农业设施进行拉网式排 查,做到不走形式,不留死角,不存隐患,对检查出的问题造册登 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必要的工程 措施,鼓励果园面积较大的农户制作防雹网,设施蔬菜大户备足草

帘、草垫,高炮作业点24小时待命,尽可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要居安思危,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做到预案组织体系

健全、联动协调顺畅、可操作性强,并定期演练,发挥预案的实效 性,牢牢把握防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

(三)畅通渠道,强化培训,提高天气预报对抗灾救灾的预警 作用。建立畅通的天气预报信息发布渠道,配套完善预报设施,增 加中短期天气预报发布密度,减少发布层次和环节,将极端性天气 预报信息力争发布到村一级,切实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针 对性。对基层气象联络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确保 他们能及时准确地将气象灾害信息传递给基层群众并组织群众采取 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

(四)转变思路,落实补贴,全面推行农业保险。认真贯彻全

省旱作玉米保险启动会议精神,遵循“国家财政支持、商业化运作,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商业保险公司依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原则经营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保险资源的基础性 配置作用。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补贴全膜玉米保险每亩6元、省级财 政补贴每亩3元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区级保费补贴配套资金,先 期实现12万亩全膜玉米保险全覆盖,随着保险工作的深入和群众认 识的提高,进而实现30万亩小麦保险全覆盖,逐步向大秋作物、果 园和设施蔬菜延伸,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增效、防灾减灾中的 主力军作用,促进政府财政资金变“灾后救助”为“灾前保费补贴”, 实现防灾减灾思路上的根本转变,彻底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后顾之 忧。篇二:关于三石镇“3.18冰雹灾害”的情况报告 关于三石镇“3.18冰雹灾害”的情况汇报 县委办、县府办:

2013年3月18日零晨零时许,我镇纳合村、巴造村突降冰雹,造成纳合村19个自然屯56个村民小组和巴造村纳亮片从左、从右、江纳等8个村民小组受灾。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人员核查灾情,组织群众抗灾自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受灾情况

据统计,此次冰雹灾害,全镇共造成1392人受灾,最严重的有121户主房受灾。其中:纳往屯51户130间,弄规屯30户35间主房,弄凡屯10户16间,纳同9户18间,板切屯7户18间,牙马4户8间,弄作3户6间,弄锐2户6间,丘拉3户6间,丘王1户2间,弄莫1户2间。这些受灾户主要是屋顶瓦片大部分被损坏,有几户甚至片瓦不剩。损毁厨房320间,猪、牛栏330间。农作物受灾情况:油菜500亩,无收400亩,玉米3500亩,无收1500亩,蔬菜400亩,番茄57亩无收,桑苗860亩,影响第一批蚕虫饲养,西瓜40亩,甘蔗受灾面积1600亩,核桃育苗基地68亩。

二、救灾情况

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向各村下达了调查灾情的指令,各村也在第一时间向党委政府报告了灾情,镇党委政府及时启动抗灾紧急预案,并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一)深入调查,核实灾情。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组成13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准确落实受灾情况,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地块,分门别类落实灾情。

(二)正确引导,稳定情绪。在深入调查核实的同时,镇、村干部与群众进行交流,了解群众困难、需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增强群众自救信心,特别是对于生活条件较差和缺乏劳动力的群众,鼓励他们树立自救信心,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

(三)全体动员,生产自救。一是对有自救能力的群众进行动员,及时补苗,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对自救能力较弱的群众,组织挂村镇干和村干进行帮扶,尽早补栽补种;三是对房屋损毁的农户,迅速组织人员帮助进行翻盖和维修。

三、存在的困难

此次灾情来的突然,受灾范围较广,灾情严重,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因政府财政资金缺乏,财力不足,对抗灾救灾投入难以满足。二是纳合村、巴造村在这次灾害中损失较重,受灾正当春种期间,严重影响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将对镇党委、政府今后再在全镇推广特色种植业有一定的影响。 三石镇人民政府2013年3月18日篇三:冰雹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雨是由云“变”来的。雨滴的体积是云滴体积的100万倍。也就是说,要100万个云滴才能构成一个雨滴。在湿空气中,因冷却而凝结出云滴。对于云体温度高于0℃的暖云来说,云中存在大小不同的云滴,大云滴下降速度快,上升速度慢;小云滴下降速度慢,上升速度快。于是,由于大小云滴相对速度的差异,使得大云滴有机会与小云滴相撞,结果小云滴就合并到大云滴中去了。这样,大云滴不断地增大,又因为上升气流分布不均匀,大云滴可以在云中多次上下运动,再加上云内的湍流作用,大云滴增大的机会就增加,于是大云滴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掉下来成为雨.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我们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有质量,重量,因此它也有压力,也就是一个大气压。大气压力在海平面及海边城市上是最高的,标准大气压力是101.325千帕。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越来越低。到达西藏拉萨(海拔3658米)时气压只有~65千帕,到达喜马拉雅山顶(海拔8844.43米)时只有31.44千帕,是平原地区的1/3。空气量也差不多是平原地区的1/3,因此,人们会感到缺氧,呼吸困难;

烧水水沸腾时的温度与压力有关。平原地区开水时水温是99.09度,而到西藏地区开水时只有~80度,到喜马拉雅山顶开水时只有70度。水开了,但是要煮久一点时间食物才能熟。 (2) 高压锅内的压力比大气压力高出0.2~0.8千帕,其沸腾温度为104~115度 。由于温度高于普通煮饭的温度,故高压锅做饭熟的快,硬的食品也容易煮烂,当然,营养可能遭到一些损失。

为什么高空的气温低?

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从太阳那里得到热量的,但空气增温不是直接靠太阳辐射,而是靠地面辐射。空气中的水汽、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很差,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很强。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先晒热地面,地面再放热,使空气增高温度。地势高的地方虽然离太阳较近,但空气稀薄,吸收太阳和地面的辐射就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有吸热保温作用,高原空气稀薄,含二氧化碳少,所以吸热保温能力差;同时空气升高时,压力减少,体积膨胀,本身还要消耗一部分热量。所以地势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

我们所居住的地面,充满着空气分子,这些分子会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而做着热运动,使得太阳的热量等于蓄积在我们四周的环境中,我们因此也会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相反地,如果没有这些分子,除了它直接照射在我们的身上的辐射外,太阳的热能就无法蓄积在环境中,环境中的温度就不会升高。

愈高的地方,空气愈稀薄,能帮忙留住太阳热能的空气分子愈少,所以温度当然就愈低啰!而呈现真空状态的太空中,温度就更低了!

所以,当你爬大山时,高处常常是辐射很强,但空气却很冰冷。而由于不觉得热,爬山的人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晒黑或晒伤呢

一般来说,地热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大气层有多高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天空高度就是大气层厚度

关于大气层的厚度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地球的大气层,对于地球来说,仅是浅薄的一层,不能与地球半径、直径同日而语,地球是个椭球,其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在离地5公里左右时大气的质量已只有一半,到离地20公里左右时空气的质量只有地面时的百分之五。可见大气层的空气分布是越往高越稀薄。我们在天空中所见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之类,多半是在离地12公里以下的大气层内出现的。我们称为对流层,高空的臭氧层是在离地35公里处,到离地80公里高处,空气已成离子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这是无线电波传送的大气层。到200公里处空气已经外逸,进入太空。

我们地面上发射的极轨卫星,就在离地高300—500公里的高处,已经摆脱了地心的引力。而静止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则要求在更高的太空,离地3万多公里处的地球赤道上空。 大气圈包括地球的气体层。其全部或一部分往往亦称为“大气层”或“大气”。由氮、氧、氩、氖、氦、氪、氢、臭氧,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大气圈的底界为地面,愈向上大气密度愈稀,最后极其稀薄地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大气上界目前多以磁层顶为界。磁层顶的高度,向太阳的一侧低于背太阳的一侧。一般以向太阳的一侧的磁层顶高度(距地球中心约10个地球半径)作为大气上界的高度,它距地面约57600公里。大气总质量约5.14×1016千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50%集中在6公里以下,99.9%集中在50公里以下。对地面天气有直接影响的大气层厚度约为

二、三十公里。整个大气圈的铅直方向,根据温度变化、成分的混和状态、电离状况和化学反应等特征随高度分布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其分层参见“大气分层”。 空气湿度: 冬季,居室小气候的最佳组合为:温度18—25°c,相对湿度45—65%rh。这时,人的身体、思维皆处于良好状态,无论工作、休息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各种加湿器,可将相对湿度控制在最适合人体的湿度范围内,既可抑制病菌的滋生和传播,还可提高免疫力。 书画收藏知识

中国书画的质地是宣纸、绢、绫等纤维或有机材料,时间长了,很容易被虫蛀蚀或老化破损。古人对保管书画有专门的论述,如今的书画收藏保管,除沿习古人的一些传统方法外,收藏书画则更为讲究。一般接触书画时必须带上白色的细纱手套,免得手上油污沾着书画。当书画展开时,切忌说话、咳嗽,以免唾涎星沫飘落在画面上,来年形成霉斑。根据科学的数据证实,大多数蛀虫和霉菌的生存温度在10℃以上,低于这个温度,害虫即丧失活动能力和停止繁殖,而相对湿度在65%以下,多数霉菌就无法正常发育。因此,有条件的收藏家,书画库房温度宜控制在10到18℃,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5%之间,这样可以抑制害虫、霉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书画纸张的保养。倘若将相对湿度降至45%以下,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纸张又会因干燥而脆裂,造成物理性朽坏所以,保持相对湿度50%的下限,是对书画保藏的一个严格要求。

对于防范书画被虫咬蛀蚀,现在一般是采用化学驱避剂,常用的有萘、樟脑精、二氯化苯或具有特殊气味和毒性的其他固体药物,利用它们易发挥气味的特点来有效地杀死或驱赶蛀虫。 室内温度、湿度多少最合适?

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5℃以上,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 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相对湿度。夏天,室内相对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相对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相对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相对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相对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相对湿度为30%至60%。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如果考虑到温、相对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工作效率高。18℃,相对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

9月份用干湿温度计测得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大多在85-90%之间,他想知道这种湿度适不适合居住,对身体有无影响。针对读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请教了万州区气象台相关人士。 居室环境最佳相对湿度是40%-70%

据了解,空气湿度是指空气潮湿的程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实际所含水蒸气密度和同温下饱和水蒸气密度的百分比值。经测定,专家认为居室环境最佳相对湿度是40%-70%。一般人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感觉最舒适。

相对湿度过低或过高,对人体都不合适甚至有害。医学界认为,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不利。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于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冬天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更加阴冷、抑郁。

气象台人士说,万州在正常情况下比较干燥时,相对湿度基本上在60%左右,但下雨天一般都能达到90%以上。但人对湿度的感觉有所不同,同样是湿度较大的环境,有些人感觉没什么,有些人则感觉很不舒服。

暴雨、冰雹救灾申请书

下冰雹(12月22日)

冰雹灾害及预防

防冰雹雪灾主题班会

贵州台江县冰雹灾害报告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描写下冰雹的句子

冰雪冰雹天气应急预案

防汛 防雷 防冰雹 防溺水

一场冰雹背后的渎职案

冰雹的调查报告[小编推荐]
《冰雹的调查报告[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