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登峄山散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有驴友约我周末跟随驴群一起去邹城登峄山看怪石,兼赏万亩桃花。我早有登峄山赏怪石的想法,却一直拖拖拉拉的至今未能成行。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且一举两得,我是求之不得的。3月29日上午10点多,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下了济菏高速公路一直开到了峄山后山脚下。

乍一看峄山,既不是多么雄伟高大,也不是多么秀丽俊美,唯有那满山的巨石惹人眼目。领队说,从后山登顶基本上没有路,大约需要四个小时,大家注意安全。我颇不以为然,心里道,泰山比其高近三倍,登顶也用不上四小时,就这点儿小山,我看一个小时足够了。山坡底部一带槐树比较多,但此时槐树还没长出绿叶来,枝头仍是光秃秃的,如果槐花开了的时候来登山就美妙多了。小草已经绿油油的了,幼嫩可爱。山坡上满眼都是一些形状怪异的巨石,有的是孤独的,或卧或立;更多的是无数块叠在一起,你压我,我压它,像叠罗汉。但巨石无论处于那种状态,表面均粗糙圆溜,鲜有棱角,这与泰山石一脉相承。我端着相机,对每一块巨石都感到好奇,边走边拍,兴致很高。走了一段小径,小径在一片石林跟前没了。有驴友踩着根朽木率先爬上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我愣了一下,心里有点犯怵。看看周边,到处都是巨石,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看来攀爬巨石是必然的选择了。看着别的驴友一个个攀爬过去,我硬着头皮也得上了。在上面的驴友拉拽下,我笨拙地攀爬上巨石,脑门上立刻汗涔涔的。爬上巨石难,下来也不易。我站在巨石上面,不知道如何是好。下面的驴友帮扶我翻转身体,让我趴着往下溜,下到巨石下面颇费了点劲儿。前面的路是一连串的高高低低的石头,还有一些宽窄不一的石缝,比较难行。窄的石缝还好说,宽的地方足以漏下个整人去,稍有不慎掉下去或者卡在缝隙里面,别人想搭救都很困难。我小心翼翼地扶着石壁,往前磨蹭着。走到一处较宽的石缝处,往下一看,下面竟然黑咕隆咚的,似乎深不可测,如果在此失足,后果不堪设想。我的腿便不大自在,一直打颤儿,额头上像山泉似的汗水直冒,边擦边出,浑身也湿漉漉的像洗过澡似的。其实我明白这不是天气炎热所致,而是消耗体力以及高度紧张使然。前面的驴友大声提醒:大家不要慌,注意踩稳抓牢!驴友的提醒很管用,我集中注意力,终于安全地钻出了石林。

爬到半山腰,用时接近两个小时,我才意识到领队所言不差,因为这不叫登山,是真正意义上的爬山,甚至还带点探险的意味。在一块巨石的阴影下面,大家小憩。这时,山风窸窸窣窣的轻拂过来,吹得人十分惬意。眼前的巨石,长接近二十米,宽十米,高五六米,这么一块数百吨重的巨无霸横在半山腰上,下面一前一后有两块不太大的石头托着,中间空着个大洞,像一艘巨轮似的,甚为气势壮观。巨石下面的草地上有一丛绿油油的像是韭菜状的青苗,有个女驴友顾不得辛苦,过去剜了一大把,高兴地说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野韭菜,用它炒鸡蛋吃可香着呢!听她这么一说,我好像闻到了野韭菜炒鸡蛋的香味了,自己也想过去剜一点,却又懒惰,只好作罢。

又走了几十米的一段小径,前面遇到一道石坡挡住我们的去路。石坡面积不算大,却比较光滑,有驴友多次攀爬都滑下来。终于有一驴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登上去,将一根绳子系在一棵松树上。驴友们一个个拽着绳子爬上石坡,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走了一段灌木丛,接着钻入一石洞。石洞由两块巨石挤在一起形成,洞顶有一道狭长的缝隙,是处名符其实的“一线天”。缝隙上还夹有几块圆石,似乎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石洞足有三十几米长,比较狭窄,仅能容下一人通过,且里面光线暗淡,冷飕飕的,坎坷难行。其中有两道较大的土坎,都接近一人高,如果无人帮助,一个人爬上去要费很大的劲儿。有攀爬上去的驴友站在坎儿上面,拉拽着驴友们,一个个登上去。出洞口比较狭小,且是一道陡坡,必须手脚并用,不然很难爬上去。因为背着个背包,往洞外爬的时候,背包碍事,我几次都被背包给阻挡下来,无奈只得把背包取下来,递到洞外,然后才爬出去。

爬出洞外,刚高兴了一分钟,见面前又是一道大陡坡,上面巨石不多,却荆棘丛生,连条小径也没有,我的情绪一下子又低落下来。见大家各自往上攀爬,我只好选择跟在一位驴友后面往上攀。土坡上泥土松软,踩不稳,直打滑,好在坡上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松树可以抓扶一下,但荆棘却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被扎了,或者挂住衣服。我们走了一条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或许从此以后,别的驴友再来峄山就可以沿着我们趟出来的路攀登就省劲多了。钻了多处的荆棘丛,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扎了根刺,断在肉里面,不怎么舒服,手背也被划了一道红杠。许多驴友爬山都戴防护手套,我嫌戴手套麻烦,戴过几次就不再戴了,当然胳膊和手被划被扎也是经常的事了。出了荆棘丛,又攀了几次巨石,还钻了几回石缝,累的我坐在一块石头上一步也不想迈了。忽然听到前面的驴友大声地叫喊:我们找到上山的路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再去攀巨石钻石罅趟荆棘丛了。大家踏上台阶便纷纷坐下来休息,喝水。这时已经下午二点了,我们已经攀爬了三个半小时了。有游客从山顶沿着台阶下来,我询问了下这里离主峰的距离。游客告诉我们,你们爬到主峰至少还得半小时。大家个个都饥肠辘辘了,有的人已经在吃东西了。领队上来后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吃饭,吃饱了就不愿意爬山了,还是坚持会儿,实在饿,可以先吃点东西垫一垫,等到爬上峰顶再吃吧。

大家到齐了后,稍稍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爬山。辗转爬了数百级台阶,经过了著名的东方砥柱石、八卦石、白云宫等景点,终于到达了主峰五华峰脚下。领队说,这里离主峰很近了,我们借着树阴下的饭桌,就在这里吃饭吧。饭后大家自由活动,愿意登顶的登顶,周围还有很多景点也可以去看看,下午四点集合下山。

吃完了饭,看看时间,离集合的时间还早,我和一位驴友一家三口准备一起去登顶。因为济南到峄山接近二百公里,来一次不易,不登顶实在可惜。走到甘露池,遇到两位我们一起来的驴友下山。我问,你们这么快就登顶回来了?驴友说,登顶的路不好走,得经过一个石洞,洞口很小,里面石头也很滑,太难了,因此我们就回来了。同伴三口子一听说路不好走也放弃登顶了。我先到甘露池看看。泉前面有座建于清代嘉庆元年的小牌坊石门,高三四米,古朴典雅,保护得这么好十分难得。离门几米处就是甘露池。甘露池也称仙源,即神仙居住的地方,深两米,池水清澈,终年不涸不漾,在周围绿树掩映下,绿波荡漾,甚为神奇。

出了甘露池,犹豫片刻,我决定独自登顶!过了老君洞,迎面一块巨石上“不敢不踞”的红字石刻格外显眼。转了一道小弯儿,就到了登顶的必经之路——巨龙洞。这也是峄山登顶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趴下身子往洞里瞅瞅,里面不算黑暗,洞顶还有光线投下来,说是洞,其实是一大堆巨石叠压在一起形成的缝隙而已。到了这里,无论是谁,如果想登顶都得低下高昂的头颅,爬行进洞。洞外面的游人排着队一个一个地钻进石洞。进去几个人之后,稍停一会儿,里面有几个人出来,看来上下山都须经过此洞无疑了。轮到我进洞,我把背包取下,放在面前,用手往前推着,边推边爬,还得小心碰着头。因为穿的单薄,膝盖跪得很不舒服。爬行了大约有几十米的距离,终于爬上一块斜面巨石平台——观海石。石坪上面坐着许多游客,平台边缘有铁栏杆围护着。我问一位游客,请问从哪里登顶呀?游客告诉我,这就是顶峰了。我见西边那几块巨石似乎还高点,但太陡峭了,根本上不去,虽然近在眼前,却不能将其踩在脚下,甚为遗憾。传说这峄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块堆积于此而成,五华峰恰好由五块巨石像五个花瓣似地的抱在一起,形似芙蓉,插天而立,因此取名五华峰。我走到栏杆边缘往下一看,北面、东面都是悬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看看周边,除了北面不远处有座山峰,别的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唯在这里突然崛起一座怪石丛生的山峰,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没有同伴,我在山顶觉得孤单便没有久待,眺望几眼远处的景致,便匆匆下山。重新钻进石洞,先是坐着,因洞顶愈来愈低,只能后仰着,几乎躺倒在石坡上,后面拖着背包,打着滑梯往下溜,反而比来时走的快一些,也舒服多了。

回到吃饭地,有的驴友还在喝酒吃饭,吆吆喝喝的,倒也热闹。我见旁边有景点指向牌,有块石刻“鳌”字,好像字体很大,我感到好奇有心去看一看。我向一位像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询问这处景观的情况。工作人员很热情,他告诉我,这个“鳌”字不是古人写的,写这个字的人是书法家杨萱庭。1989年,杨老来到峄山,在游览之后,他为峄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所感染,挥动如椽巨笔欣然写下了一个高15米,宽8米的“鳌”字。这个字被刻在一块巨石上,成为国内石刻第一字。我又问,为什么要写这么个字呢?他说,有个成语不是叫独占鳌头吗?我一听,恍然大悟。按照这位朋友的指点,我沿着台阶往东北方向的山下而去。下到半山腰,觉得已经走得很远了,还不到景点,而且一路上游人稀落,树影匆匆,有点阴森,便决定放弃,心有不甘地返回。

见附近有个景点叫舍身崖,我走了过去。舍身崖是一块巨大的石坪,挨着石坪有座三无殿,既不高也不大,却以无瓦,无砖、无梁,纯粹一石屋令人惊奇。殿门南向,里面黑咕隆咚的,朦胧可见供奉着太上老君塑像。关于这舍身崖,有个传说,一个媳妇孤身伺候公公,却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为表明清白而从此舍身跳崖,因而得到了一个贤淑贞妇的美名。三无殿前面有块巨石,上面红油漆写有“鲲鱼朝圣”三个字。鲲鱼长什么样儿,我没见过,或许是这块巨石像一条大鱼吧?仔细看看倒有点像。

站在舍身崖上仰望五华峰,只见几块巨石插天,耸立云外,十分壮观。远眺山下,盛开的大片桃花就像晚霞似的落了一地。因为有点雾霾,朦朦胧胧的,远观比近睹景象更加美妙了。见我赞美山下的桃花,一位当地的游客主动与我搭讪,他向我介绍起这座山的一些名胜古迹来。他说:这山看起来不怎么起眼,来过的名人却不少,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了。始皇大帝东巡,登的第一座山不是泰山而是峄山,并留有刻石碑遗迹。孔圣人也来过,这从孟子“孔子登东山(即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得到印证。山上曾有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等四大书院,还有梁祝祠等古迹,但现在大都只剩下遗址了。山下边还有个“梁祝读书洞”值得一看。“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我早就看过电影,知晓一些,也耳闻全国多处地方都在争夺梁祝故里这个荣誉。我不知道究竟哪里才是梁祝真正的故里,但从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和多处历史遗迹来看,梁祝故乡在峄山一带还是很有可能的。

回到驴友们吃饭的地方休息片刻,有驴友约我早点下山,我记挂着去“梁祝读书洞”看看,便欣然应诺而去。

春登鸡峰山散文(定稿)

春登观音山散文

峄山碑学习心得

峄山碑学习心得

临摹《峄山碑》有感

李斯《峄山碑》碑文

万山千山总是春散文

麓山的春昼散文

春到穹窿山的散文

春访圣泉山散文

春登峄山散文
《春登峄山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春的散文 散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