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7: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日期: 2007-03-02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本网编辑部

张景中 河南省汝南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院士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其主要贡献是:

(一)提出了面积解题方法,并用之于机器证明的研究,使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个多年来进展甚小的难题得到突破。

(二)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三)创立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的原理和算法。

(四)对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创立了含参结式法,升列组的WR分解算法,彻底解决了可约升列相对分解问题。

(五)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1980年以来,张院士发表学术论著共 150多篇(册),还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作品《教育数学丛书》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一届全国数学教育图书一等奖”。作品《数学家的眼光》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02年获广州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作品《院士数学讲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作品《院士数学讲座专辑(3册)》一书2003年5月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2003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院士数学讲座:帮你学数学》一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及省、市、学校的科研项目十多项,总经费为四百多万元。成果《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其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并向全国发行。所主持开发的“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2002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1996年,张景中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并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学科教学论(数学)”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1998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2002年在广州大学的支持下,创立了广州景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张景中院士带领软件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

编辑:尧华

张景中院士做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

发布时间:2010-6-27 9:38:00 浏览量:1510 【字体:大 中 小】

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梅宏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于6月11日下午访问北大,并莅临北京大学“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自动推理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精彩报告。90余名北大师生参加了讲座。

张景中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长期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他创立了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张院士还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曾获得“第九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

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张院士从通俗易懂的事例入手,用简洁、明练的话语将其创立的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娓娓道来,并用生动的案例讲解了采用计算机如何进行几何工作的处理,同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展示了当前取得的成效。报告期间,前来听讲的老师与学生被张院士朴实而又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大家都为张院士的理论及实践工作叹服。张院士演讲深入浅出、阐释清晰明确,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在提问环节,对于学生们的提问,张院士给出了准确、睿智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及体会,为在场的师生答疑解惑。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的学生,张院士以自己的读书时的亲身经历为例,恳切希望北大学子把国家需要作为个人事业最重要的部分,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事业建设中来。他勉励广大学子安下心来,避免浮躁情绪,从小事做起,勤奋努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做每一件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报告结束后,张院士参观了信息学院软件研究所及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图 1 张景中院士在学术报告过程中

图2.梅宏院长向张景中院士颁发“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特邀主讲证书

广州大学 张景中:与数为“伴” 探寻数学之美

时间:2013-01-31 10:16来源:未知 作者:罗贵 点击:

6次

张景中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

张景中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等,现任广州大学教授,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等。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研究,在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该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与数学“相伴”,是张景中院士的一个写照。从当初来到未名湖畔,在北大数学专业求学,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到*时期坚持研究,把破解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与动力;再到走上大学讲坛,开启教育数学领域,诲人不倦,他都是潜心于数学的一个个数字,一个个符号,一个个公式,一个个图形中,去探寻、发现数学之美。

聚于“未名湖”,迷上数学研究

张景中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54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同年9月,他从河南的一个县城汝南,来到了未名湖畔,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数学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时的北大数学力学系拥有程民德、江泽涵、周培源等名师,很重视基础课程。同时,各门课程也安排得很合理,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思考和讨论。张景中回忆了这么一段经历:那时《数学学报》发表了一个有误的例子,试图补救。他想出了补救的方法,并与同学杨路一起给出了论证。北大数学力学系讲授微积分的程民德教授对学生的研究很是赞赏,特意安排了一次学生科学报告会,让他们讲解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后来发表在武汉《数学通讯》杂志上,也成为他和杨路多年在数学领域合作研究的一个开始。

好景不长,一场政治运动迎面降临。1957年,张景中被划为右派,随后被开除学籍,到农场劳动。同窗好友杨路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张景中白天的劳动紧张而又沉重,晚上还要开会。但无论多忙,随身总是带几本书,那时,他最常翻看的就是《数论基础》。在此期间,他与杨路常常通信,交流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异地联袂攻关,攻克了“逐段单调连续函数迭代根存在性”这一数学难题,成果在《数学学报》发表后,引起国内数学界的关注和后续研究。他们探索的几何算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文集引用近400篇次,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了100多篇次。

走上大学讲坛,迎来事业的“春天”

*十年,对于张景中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1966年8月,他随集体被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成为了那里组成的一个工程支队中的一员,任务是修一条从库尔勒到若羌的公路,全长四百公里。那时,每天的工作是挖土、抬土、浇灌水泥、制砖、建桥铺路,劳动之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开会和读“红宝书”;因为是“五类分子”,星期天还要加班劳动,打扫厕所、砍柴,他再也没时间看数学了。直到1974年4月,张景中到了位于库尔勒地区焉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团子女中学担任老师,为初二年级学生讲平面几何,这才又再度接触数学。

1978年,张景中迎来了数学研究的春天。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寻访到他的下落,邀请他和杨路参加学术交流。这两位历尽磨难的挚友,20年来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相会。12月,张景中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为数学系、少年班讲授微积分。在中科大工作的6年中,为了克服微积分学入门的难点,张景中提出了非ε语言的极限定义方法,以及连续归纳法。

20世纪80年代,张景中和杨路同时被调到中科院成都数理科学研究室,同时被聘为中科院研究员,分别任研究室正、副主任。他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入机器证明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维奇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出版以消点法为主题的英文专著《几何中的机器证明》,收集近500条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可读证明的几何定理。这项工作得到自动推理领域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好评,被称为“是计算机发展处理几何问题能力之路上的里程碑”,被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学术讨论会肯定为“近年来自动推理的几个重要进展之一”。不久,基于杨路的想法,张景中等人又把消点法用于非欧几何,在计算机上生成一批非欧几何新定理的可读证明。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前推搜索的逻辑方法,使这一方法达到实用阶段。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在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致力创新,创立教育数学理论体系

1996年起,张景中的主要兴趣转向数学教育和智能教育软件的研究。当时,他来到广州师范学院(现广州大学),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教育软件研究所;1998年,他又在该校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已先后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

张景中院士不仅提出并倡导教育数学理论,探索教育数学的规律,而且积极开展教育数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早在1974年,张景中在新疆巴州21团子弟中学讲授平面几何时,就萌生了改革数学教育的想法。在中国科技大学6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的这种想法愈来愈强烈:觉得应当改造现有数学教育方法中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部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他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平台???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发,开发新一代的数学教育软件。1998年,他参与策划研发出来的教育软件《几何专家》、《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推出。这些软件使数学教师们耳目一新,引起师生们的广泛兴趣。2002年,张景中主持研发的数学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诞生,“取名‘Z+Z’,主要是知识加智能之意;而‘超级’两字借用超级市场,意思是说数学教学和学习所用的一切工具这里应有尽有,好像超级市场一样。” 张景中院士介绍,应用《超级画板》软件,能快速、精确地画出动态几何图形和各种与参数动态关联的曲线。“软件还有变换、测量、推理、公式编辑、图表绘制、符号演算、课件制作演示及编程环境等多种用处。”《超级画板》推出后,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立项,启动了“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这项研究吸引了19个省的130多所中学参与。而他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也于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难忘的回忆“童年祖母对我影响最大”

张景中说,童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祖母。他曾在一篇回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她叫李凤彩,是河南汝南李寨一个大地主的女儿,读过私塾,信佛。那是兵慌马乱的抗日战争年代,她常在炮火声中牵着我和哥哥跑进高梁地的深处,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古文观止》,教我们读„„”

“北大是人生黄金时代”

由于张景中的勤奋好学和在数学方面极高的天赋,他被同学们誉为北大数学系的“十大才子”之一。当时北大数学系学生都很积极地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张景中参加了丁石孙先生所指导的代数课外小组,先是研究矩阵的无穷乘积,后来他又对函数的迭代问题产生了很大兴趣。那时,他不仅成绩好,文学水平也不错,还参加了北大诗社,发表过诗作。

“在1956年夏,系里试行免修制度:自学某门课并在开课前考得优良成绩的可以免修。我免了两门课,时间更充裕了。老师们告诉我,不要把时间都用来做题目,要多读书多看文献打下雄厚的基础。”回首北大岁月,他满怀感慨地说,那可真是个“黄金时代”。

劳动之中忙里偷闲做习题

大跃进年代,劳教农场里劳动之紧张沉重不难想象。在农场里,我种过小麦、水稻,在土化肥厂里烧过石灰、做过盐酸。干的最多的是挖泥和抬土。白天劳动,晚上开会。我随身会带几本书,其中《数论基础》是最常翻看的,里面有许多好习题,忙里偷闲记在心里,上下工的路上或开会时就够想一阵子了。有时即使在路上不想题,也会边走边下盲棋,对锻炼记忆力很有好处,也有助于形成不用纸笔想问题的习惯。

科普创作,让枯燥数学变得有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创作中,不但为社会奉献了一批科普精品,也产生了示范作用,张景中院士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曾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并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代表作品有《新概念几何》、《帮你学数学》、《数学家的眼光》和《数学与哲学》等。他深有感触地说:“科普创作是一种责任,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安慰。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当然有责任向大家说明研究对象的情形和研究工作的意义。”

张景中认为,数学不仅是科学和技术,也是文化;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大众的理解和参与,因而数学教育和数学科普的重要性不亚于数学研究。“能进入教学媒体或科普作品创作的行业中工作,是值得追求和羡慕的事情。”出于这种想法,自从出版第一本科普著作《数学传奇》起,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数学科普的创作。张景中说,数学科普创作难在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说清枯燥的数学定律、公式,他这样形容自己科普写作的状态:“在写科普作品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想了很久,想出一个有趣的话题,然后才把它作为一本书或者一个思路的开头。”

科普创作虽然辛苦,但想到能和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交流思想,许多青少年可能因喜爱自己的作品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张景中也感到很欣慰,认为这也是一种幸福,一种精神享受。他为青少年创作的《数学家的眼光》和《数学与哲学》等,受到广泛好评。由此,他也于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年又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他所著的《教育数学丛书》(包括《教育数学探索》、《平面几何新路》、《平面几何新路解题研究》等)于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一届全国数学教育图书一等奖”;作品《院士数学讲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而科普著作《数学家的眼光》也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热衷于科普创作外,张景中也乐于为学生讲科普。他多次参加“院士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到广东各地的中小学校做科普报告。他说,数学的理论是深奥的,是枯燥无味的,但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运用的“工具”。而他就是以科普报告的形式,从“数学家的眼光”把数学变得容易些,开启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故事

三人合作破解世界难题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未解之题:只用一个固定半径的圆规能作出哪些几何图形?美国著名几何学家佩多(D.Pedoe),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征解:已知两点 A、B ,能否只用一只生锈的圆规(即固定半径的圆规)找出点C,使ABC成正三角形?几年无人给出解答。国外有本关于限制规尺作图的书中曾断言:这是不可能的,但却没有给出相关证明。

20世纪80年代,张景中、杨路和一位名叫侯晓荣的年轻人对此展开了研究,攻克了这个旷世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期刊《几何学报》上。审稿评论称:“该结果如此惊人,如此重要,其方法又引人入胜。我无条件推荐它发表。”几何学家佩多对此印象极深,他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杨、张是中国几何学界的阿尔法和欧米加”。

运动场上的乒乓球好手

“我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张景中说,他读书期间就喜欢运动,最大的兴趣是下象棋、打乒乓球,进入古稀之年也在坚持。2008年,已年近72岁的张景中院士以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学校工会组织的广州大学教职工乒乓球团体赛。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他打了四场男单比赛,并赢了其中三场,他的成绩为计算机软件学院代表队取得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