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公考申论高分必读系列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3: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公考申论高分必读系列:把握资料分类

(作者: 人才网 来源:人才网 采编:人才网 更新时间:2008-12-2 上午 11:24:48 共有17

2人次浏览)

阅读→再现→评论→作文是申论考试作答的基本流程和环节,仅从这个流程就可以

看出,阅读资料是完成作答的基础,给定资料是作答的基本依据,所有的题型、所有的答案都要从资料中引申得出,这是申论考试试题最本质的特点。因此,只要吃透材料、理清规律,就一定能得出所有的答案。

凡事物皆有其自身规律,申论试题这样万众瞩目、理应为天下法的公共性事物更是如此。只要掌握其规律,就不难从中理出路数来;掌握了给定资料的规律,再去看那些庞杂的资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申论的给定资料分为以下几类。

一、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

给定资料按内容性质,可分为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两种。

A.理论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抽象概括,形式可以是知识、定理、规律,可以是原则、方法、概念、论断,也可以是言论、思想观点,其表现为论述性的语句。在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中具体表现为:

(1)引述经典——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引述定律——价值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商品之间等价交换。

(3)引述文章言论——光明日报载文:“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着颠倒的价值

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既要坚持强大的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有机制和体制层面的得力措施,才能有效地整治不良社会风气。”

(4)引述谈话言论——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所谓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

(5)引述法律条文——《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6)介绍名词、定义——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7)介绍施政方针、政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飞跃。

B.事实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是事实的陈述和实践的总结,形式可以是事例、典型、经验、做法、措施,也可以是数据、图表、文件、谈话,语言形式为叙述性的语句。表现为:

(1)列举事例——a、哈尔滨一男子驾驶跑车在居民区撞死一老人后,公然恐吓围观群众后逃逸,警方和死者家属在寻找目击者过程中,知情人皆不愿出面作证。b、根据军嫂的特殊情况,温化县启动法律援助机制,使案件得到了迅速处理。

(2)列举数字——2006年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2.8%;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2.2%以上。

(3)列举问题的表现——a、2007年7月26日前后,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宣布统一调整方便面价格,最高提价幅度达到40%,平均提价幅度在20%。b、中央电视台又曝出新闻,所谓“抗菌认证”标志是由无认证资格的中国抗菌协会导演的假货。

(4)介绍经验——浙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率先对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介绍典型做法和措施——a、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均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b、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8月实行证人保护制度,这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尚属首创。c、温岭市泽国镇近年来一直在试行重大公共事务群众参与决策的“民主恳谈”制度,采取随机抽选的方式产生民意代表。

(6)介绍当事人的谈话或反应——a、温岭市领导谈了“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 b、杏岭村村民吴惠光眼含热泪地说:“多亏了合作医疗,我才看得起病,多年没动过的腿现在能走了。”c、建德市李家镇曙光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免费体检,物理检查、胸透、心电图、B超„„。

C.理论与事实混合型资料,在一条材料中理论与事实内容并存,同时或先后出现,用事实阐述理论,从事实推出理论。

(1)从理论到事实——a、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上为理论]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以上为事实]b、不以牺牲环境换政绩,既要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更要环境生态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以上为理论]浙江省自2004年10月开展“811”环境污

染整治行动,“811”行动是浙江省以八大水系和11个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一项全省性的环境污染整治工程。[以上为事实]

(2)从事实到理论——a、召开了九次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开展了首届全国见义勇为十大英雄的评选活动,起草了《全国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基金会共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100余人,发放奖励抚恤金2050余万元。[以上为事实]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基金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做出了贡献。[以上为理论]b、2001-2006年各年度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以内,城乡统筹就业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11.6万人,帮助163.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以上为事实]中国要提高福利水平,建设福利社会,并不是重走计划经济时期福利体制的老路,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新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福利体制的创新。[以上为理论]

(3)从理论到事实再到理论——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上为理论]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大量涌现,迄今有197个,其中82%是近12年缔结的。[以上为事实]„„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以上为理论]

(4)从事实到理论再到事实——上世纪后20年,浙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但近年来,一般的加工能力过剩,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加工品出

口,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以上为事实]种种情况决定了科技和创新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推进的关键因素。[以上为理论]2006年,浙江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5亿元,比2001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以上为事实]

二、依据性资料、参考性资料、干扰性资料

每一则资料都有它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的价值,这是根据它的自身属性,相对于申论问题的作答而言。材料价值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资料自身性质与作答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作答某题需要的材料,可判断为有价值;不能满足任何题目作答需要的,应判断为无价值;对有价值的资料,根据其对作答的作用大小,而判定其价值大小,作答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判断给定资料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依据这一尺度,衡量给定资料的价值、功能、作用,可将其分为依据性资料、参考性资料、干扰性资料三种。依据性和参考性资料都是对作答有价值的资料,或多或少地蕴含着答案、答题思路和线索;干扰性资料是对作答没有价值和起反面作用、干扰答题思路的资料。依据性资料是作答时必须依据的资料,是作答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价值和地位高于参考性资料,特别是对概括、归纳等再现资料内容的题型,具有答案唯一来源的作用;参考性资料对于作答有一定的价值,经提炼后可以斟酌情况参照使用,不是非用不可,同时对于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类题型有较大的价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干扰性资料在直观上与有价值的资料有表面的某种相似性,实质则与问题本身和作答要求均无关系,不能反映问题,也不提供作答思路和线索,而是分散作答者注意力、把作答思路引向歧途,混淆视听、增加作答的难度。

[推荐]专家指导申论考试备考策略

(作者: 人才网 来源:人才网 采编:人才网 更新时间:2008-12-2 上午 11:23:38 共有157

人次浏览)

申论得分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对申论考试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

很多考生对申论考试重视不够,认为无非就是写一篇作文,没有复习的必要。因此,在进考场之前,基本没有复习过,既没有仔细地研读考试大纲,也没有购买相应的复习资料,更谈不上动笔练习了,对申论考试的基本情况如性质、目的、题型、形式都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2.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和解题方法

有的考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是因为大方向有错误,导致思维和解题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另外,还存在不会读资料或对资料读得不精、不透,对资料总结、概括不准,对新出现的题型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对议论文、评论文、应用文格式掌握不够,答题内容空洞,分析、论证、解决问题没有说服力等问题。

3.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

申论考试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事性、时效性,既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课本,基本就不再关注社会;有的学生只关注娱乐和体育方面的新闻。这导致许多考生对我国现在的一些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对相关问题的宏观导向、思路和对策不了解,结果在考试中无计可施。如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如果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获得理想的分数。

4.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很多考生平时很少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导致写作基本功“不够硬”,表现在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材料,或者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思路放不开。尤其是很多考生习惯在计算机上进行写作,已经基本上不用笔进行写作了。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如果用手来写字,写上半个小时手就又酸又懒,结果写的字就很潦草,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二是心里有一种比较急躁的情绪,希望早一点结束考试。三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可能很多考生有这样一种感觉,经常使用电脑以后,发现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在退化。可能有的时候,会出现一时间找不到特别贴切的语句,特别准确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情况。四是语言风格与申论考试不符合。长期泡在电脑上的考生的语言是一种“QQ式的语言”,比如“我爽”、“我晕”、“郁闷”、“我短你”等等。而这些语言是绝对不能运用到申论考试当中去的。

5.忽视对给定材料的阅读

申论考试的作答基础是对给定材料的仔细阅读,有很多题目的答案就在给定材料中。但有的考生在第一步阅读给定材料时舍不得花时间,匆匆读完材料,重要词句、段落、中心还没弄清,就急于下笔。阅读所花时间远低于本书所建议时间(30分钟)。我们反复强调,只有读懂了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写作,阅读材料是关键的一步。由于没有读出材料的内在含义,理解片面,导致了整个申论答题质量不高。

6.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对提出的对策进行论证时,往往出现逻辑混乱、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样,在千字左右的论述中,不能重点论证、言简意赅,而使阅卷老师面对的是一篇主题不明、不知所云的答卷。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年的考试结果虽然有一部分考生感觉不是很理

想,但是,大部分考生在走出考场后,还是发出同样的感慨:只要认真准备,公务员申论考试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对公务员考试寄予了很大希望,准备得比较充分了,了解了申论考试的具体要求,就不会对申论考试产生畏难情绪,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针对以上得分不理想的原因,特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

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不同、与机关文书不同,与纯粹的政论文章不同,与古代八股文也不同,备考复习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申论考试考查的是作为一名公务员的各项能力,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与概括材料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这些能力中都包含应具有一定的政治精神和公共管理思维能力这一共同要件。这些能力能否得以提高,如何提高,是考生准备申论面对的首要难题。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多阅读,多读那些反映社会热点同时又包含公共管理思想和政治精神的文章。

2.关注热点百利无害

申论考试考的就是热点。因此考生应该关注热点。首先,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因为中国一旦有什么大的事情,人民日报都会有评论员文章。其次,看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稿。这些材料可以给考生提供一种参考和启示,政府要解决一个问题,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要注意,只看政府文件是不够的,还要找一些政府领导人的讲话稿,因为政府文件只告诉你怎么做,政府领导人的讲话稿会进行论证。再次,广大考生可以到人民网和新华网等政府官方网站看一些时政热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对社会热点的一个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记住一些好的词语、句子,在申

论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

3.身经百战必然伸手不凡

一般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看的多写的少,重视热点但不重视练笔,重视观点,而不重视文字表达。练笔时可以用往年真题,写好后按照申论理论自行修改多遍,也可以找老师去批阅。在修改过程中,消化申论理论,提高写作水准,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和写作风格。在考试过程中,把平时的积累发挥出来,就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主持人:具体到申论考试能力的提高上,应该怎么做?

戴立兴:阅读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重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通常给出的阅读资料在5000到8000字之间,在申论15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一般用于阅读的合理时间不超过40分钟,在考试的要求上做出了明确的提示,阅读参考时限不可超过40分钟,对阅读时间的把握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考生只能快速阅读、精读和跳跃性阅读,而非逐字逐句的细读,要有很强的阅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申论所给定的资料往往都是围绕一个问题给一堆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不够全面准确不够清淅的半成品资料,要求考生善于透过资料的表象抓住事物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这就需要考生锻炼快速阅读,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阅读的任务。

分析部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是关键

分析能力是考察考生对资料的提炼加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报考公务员的考生

必须具备的应用性智能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人们常把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这个“能力”主要指的是观察、思考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综合分析能是关键,因为进行综合分析几乎贯穿在整个申论考试的始终。调查研究少不了它,整理资料少不了它,实施决策也少不了它。申论给定的资料具有普遍性,大部分资料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合而成,有时有顺序或根本没有顺序,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必须对各项给定资料的含义、性质、价值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既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又要分清有价值问题和无价值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了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仅有赖于思考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也和知识面、信息流动及平日占有多少资料有关。要坚持多学习、多实践,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勤动脑、善思考,这是有效地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的机制。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要善于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将其视为培养、锻炼、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良机,倍加珍惜,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

提出和解决问题是申论的主要考察目标,也是申论考试的核心。申论本身就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考生在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考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激发考生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具体事物,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拥有处理一般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就要求考生有宽泛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行政基本理论,学会辩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

方法,培养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公务员日常行政能力的最好体现,是履行公务员职责的根本保证。

写作部分:驾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根本

申论的答题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主要表现为语言规范、用词准确、简明扼要、行文流畅、说理透彻,遣词造句不能模糊。文字的表达只能使用现代汉语,不能用古文,且字迹工整。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无论是归纳分析论述部分抑或是议论文的写作,要掌握这些文体的写作方法,仅以口才论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那些伶牙利齿的“巧舌媳妇”,尽管能说会道,但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文章的写作核心也是来源于材料中,很多的论证部分也是来源于资料文章。所以建议考生多多参考《理论热点面对面》,《南风窗》、《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等社论文章加以揣摩,反复练习,申论的考试要求是要点优先,多背多看政论文写作范文和名言警句,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最后这冲刺的这段时间里,考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骄不躁,稳扎稳打,做好备考的每一项工作。

人民网—教育频道:感谢戴立兴老师的指导,也预祝考生朋友们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成功。

关于对策的判断与修正类题目的思考

(作者: 人才网 来源:人才网 采编:人才网 更新时间:2008-12-2 上午 11:22:49 共有177

人次浏览)

近年来,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材料越来越多,题目越来越难,出题形式越来越灵活,

尤其是针对对策进行判断与修正类的题目,令广大考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什么标准进行判断与修正,以下我将详细为大家讲解如何解答这一类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对策进行判断与修正,参照一下标准:

1、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

也就是说该项解决措施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是否具有操作性,例如: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第一题针对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的相关措施进行判断与修正,A选项: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通读材料我们发现A项是不正确的,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是因为扶贫资金在使用的监督环节上存在问题。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加强行政力度,而一味的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不仅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更大的漏洞,而且可能会导致当地政府“等、靠、要”思想的萌生。

2、该对策是否具有常识上的合理性。

合理性体现为对法制精神原则的遵守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法制精神是指相关的部门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是否按程序办事,以及相关部门是否据否具有该项权力。例如: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第一题针对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的相关措施进行判断与修正,D选项,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这项措施是不合理的,这与政府部门的职能不

符合。扶贫资金的监管权不属于各级纪检部门,应该是个财政部门、计委、扶贫办要依法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体现在相关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是否干扰了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权和经营权。例如:2005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第一题的ABDE选项就是政府干扰了企业的独立自主权和经营权,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管理都要有企业自主决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唱主角,而不是政府,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3、该对策是否具有全面性。

该对策或措施是否全面地解决了该问题,是否还有遗漏等。例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第五题,判断某职能部门对反对意见的答复,就是这一条标准的很好的应用。这一年的考试中,职能部门对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进行了答复,而我们对材料的反对意见进行了仔细研读,发现反对意见除了有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还有移民问题,怒江是不是原生态的问题,所以答复是不全的。

面对这类比较新的小的题目类型,我们不要慌,其实万变不离其踪,核心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把提出对策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就一定能把对策类题目答的很好。

申论高分必读

公考申论

公考申论

公考申论热点

公考申论看看

公考申论热点

公考申论技巧

天津公考申论

河北公考申论

公考申论热点

公考申论高分必读系列
《公考申论高分必读系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