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七年级下册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22:33: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中学生自尊的表现?答:升入中学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

2、什么是自尊?答: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

3、我们应该怎样体验自我价值?答: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4、知耻与自尊的关系?答: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5、什么是虚荣心?答: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

6、虚荣心的行为表现?答: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

7、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如何?答: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8、分析题:这天,李勇放学后踢足球,很晚才回家,恰好阿姨一家去他家做客,父母看到他又不遵守回家的时间,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李勇,还把他学习成绩差,不做家务事,不懂得体谅父母的坏毛病一一说出来,李勇觉得很难为情。

(1)李勇觉得很难为情,是自尊的表现吗?为什么? 答:是,这是自尊的表现。李勇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难为情是知耻的表现,知耻就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2)你认为李勇可以怎样避免这种事情再度发生?答:李勇应该接受父母批评,严格要求,要遵守承诺,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

9、辨析题:为了维护自尊,人有时要放弃许多东西,甚至是人格。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尊的人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人格,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有时,为了维护自尊,可以舍弃许多东西,但决不可做丧失人格或有损人格的事

10、如何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答:议论只能代表个别人的意见,未必正确;批评是对我们行为的评价,针对的是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本身。对待议论与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那不是自尊,而是情绪冲动。当然,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则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11、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答:(1)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2)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尊重他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2、自信的表现?答:自信的表现就是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13、自信的含义?答: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14、材料题:一次课间休息时,吴林无意中听到有同学在背后议论他,说他是一个虚伪的人,吴林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这样说他。他气坏了,冲过去就对那个同学挥了一拳,结果把同学的鼻子打出血。有人说:“吴林的行为是一种自尊的表现,对别人的错误评价就是不能留情,一定要立刻予以反击。”(1)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认为吴林应该怎么做呢?答:不赞同,其实议论只能代表个 1

别人的意见,未必正确;批评是对我们行为的评价,针对的是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本身。吴林对待议论与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5、自负自信自卑有什么区别?答: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16、辨析题:一个人的成功,唯一条件是拥有科学文化知识,自信的心理品质不是重要条件。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成功需要身体,思想,技能,心理,知识等条件,但自信是成功之基,因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17、材料辨析题:小军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信,也只有成功的人才能拥有自信,也只有自信的人才会成功。那些有过失败的人与自信无缘。”小明却说:“自信人人都可以拥有,只要他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就是一个自信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两人的看法?谈谈你对自信的观点。答:(1)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2)一个人只要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就可以成为一个自信的人。(3)成功的经历有助于增强自信,有失败经历的人通过努力,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一样能拥有自信。(4)小军看到成功的经历对树立自信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不如小明看问题全面。

18、为什么说自信就是成功之基?答:这是因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19、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点?答:二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也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

20、两点有什么必然结果吗?答: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们远离成功。

21、自信者的那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答:(1)乐观,自信的人对完成任务充满希望,面对困难与失败,不轻言放弃,而是轻松的告诉自己,我又找到了一个远离失败接近成功的通道(2)好奇,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计较功劳的大小。他们的快乐不是来自于表扬与嘉奖,而是来自于绞尽脑汁攻克难关后的豁然开朗。好奇作为精神的兴奋与喜悦,是激励自信者不断思考,不断奋斗的动力。(3)专注,自信的人拥有专注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也最有希望成功。

22、你认为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自信?答:(1)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经常体会点点滴滴的进步与成绩,就是不断为自己喝彩,为自己鼓劲。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这样我们可能意外的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优点和长处。(2)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实力。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同时,相信没有失败,只有离成功更近一点儿,就能不断增强实力,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3)做自信的中国人。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要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绝不会做有损国格的事情。

23、自立的含义 答: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4、自立的表现 答:(1)学习自立(2)生活自立(3)处理社会问题自立

25、自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答:自立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注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

26、自立的必要性:答:(1)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是学校和家庭这个摇篮和温室中的,终究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经过自立这个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3)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自立。

27、依赖有什么害处?答:(1)依赖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2)依赖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3)依赖使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8、自主的含义:答: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9、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答: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的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30、自强的含义:答:自强是指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1、自强的表现:答:自强的表现在方方面面:(1)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2)自尊自爱,不卑不亢。(3)勇于开拓,积极进取。(4)志存高远,执着追求。

32、自强的重要性:答:(1)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2)自强,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动力。(3)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

33、自弃与自强的关系?答: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34、自弃的含义:答: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人。

35、自弃的后果:答:自弃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最终自然一事无成。

36、怎样培养自强的能力?答:(1)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有了进取的不竭动力。(2)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必定能自强。(3)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想自强和成功,就要认识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总之,自强要从少年始。只要我们选准航向,战胜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37、什么是挫折?答:人们说的挫折,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38、造成挫折的原因:答:(1)自然因素(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4)社会因素(5)人为因素(6)自身因素

39、面对挫折有哪三种不同的态度?答: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第三种是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勇敢的面对挫折,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0、什么是玉汝于成?答:一般来说,艰难的环境会令人意志消沉,丧失斗志。然而,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41、辨析题: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挫折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42、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答:(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就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各种挫折,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不断前进。(2)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遭遇挫折时,首先要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的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4)会自我疏导。如果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就能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43、自我疏导的具体方法有哪些?答:(1)合理宣泄法 (2)移情法 (3)目标升华法 (4)自我暗示 (5)换位思考 (6)冷静对待(7)请求帮助

44、意志坚强的人有什么表现?

答:(1)自觉性特点:目标明确,勇往直前。(2)果断性特点:判断正确,处事果断。(3)自制力的特点:调节情绪,胜不骄,败不馁。(4)坚韧性的特点:精神顽强,毅力坚强

45、坚强意志品质有什么作用?答:坚强意志,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1)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如果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2)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的意志。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坚强意志能促使人们不断的战胜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成就大业。

46、青少年应怎样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答:(1)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2)磨砺坚强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3)磨砺坚强意志,应善于管理自己。(4)磨砺坚强意志,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7、辨析题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我长大了,自然而然就自立了。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立意识的关键时期。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我们应从现在起,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

48、辨析题: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的高低和客观环境的好坏,而与个人的意志关系不大。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证明,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智力的高低和客观环境的好坏,而常常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

49、辨析题: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凡是遭受挫折,身处逆境的人,都能成才。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遇到挫折的人都一定能成才。只有那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能够冷静的分析,对待挫折,振奋精神,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变挫折为成功的人,才能成才。

50、什么是规则?答: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60、什么是法律?答: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61、法律最具有哪三个显著的特征?答: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高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2、法律具有哪些作用?答: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63、什么是违法?答: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64、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或哪两大类?答: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他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65、什么是刑法?答: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法的法律。

66、什么是犯罪?答: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67、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适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68、刑法的种类分为哪两大类?答:我国刑法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69、分析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班游手好闲的“朋友”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到社会偷窃财务,参与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为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1)对陈某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分析。答:陈某经常旷课,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偷窃财物,参与赌博是一般违法行为。拦路抢劫是犯罪行为。(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答:(1)陈某由好变坏,最后犯罪,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违纪违法以致犯罪。违纪、违法、犯罪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有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2)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教训,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践行道德,做一个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70、辨析题:有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法律无关。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

人,只要作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青少年要坚决幈弃这种错误的观点。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71、辨析题:有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种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七年级下册政治

七年级下册英语语法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英语复习题

完整版七年级政治上册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末试卷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下册)

七年级政治下册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政治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学计划

政治七年级下册复习题
《政治七年级下册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