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0年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2010年汛期,我省先后发生7次强降雨过程,特别是

7、8月份长江流域发生自1999年以来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集中性强降雨过程,长江、淮河干流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7次同时超警戒水位洪水,一度有20多条支流先后发生超警戒或保证水位洪水,沿江沿淮湖泊超正常或安全水位,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汛中和汛后,先后发生两次干旱,分别是淮北地区伏旱、目前正在发生冬旱。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旱情,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全面部署,省防指精心调度、分类指导,受灾地区全力防灾抗灾,取得了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260多亿元。现将2010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

一、汛情、旱情及灾情

(一)雨情、汛情。汛期(5~9月),全省平均降雨量788毫米,其中淮北574毫米、江淮之间791毫米、大别山区1111毫米、沿江江南920毫米、皖南山区960毫米。与常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相比,全省偏多1成,淮北偏少1成,皖南山区与常年持平,其它区域均偏多2成。7月8~24日,我省沿江江南发生强降雨过程,降雨量400~600 毫米,暴雨区主要集中在安庆、池州一带,其中池州市梅街站712毫米、殷家汇站674毫米、安庆市安庆站671毫米、池州市高坦站653毫米、东至县大坂站636毫米、石台县矶滩站605毫米。8月23~27日,淮北地区发生暴雨,淮北北部和东部、大别山区和江南局地降雨量100~150毫米,其中宿松县钓鱼台站236毫米、岳西县河口寺站233毫米。9月1~4日,受冷暖空气和台风倒槽共同影响,我省大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江淮之间局部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沿淮淮北东部、江淮之间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大别山区北部、沿江局部降雨量100~300毫米,其中全椒县赵店站345毫米、肥西县山南站313毫米。

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影响,我省长江干流汇口至华阳段发生两次、安庆以下河段发生一次超警戒水位洪水,巢湖、青弋江、水阳江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永安河、青通河和水阳江等3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发生一次超警戒水位洪水,颍河、涡河、沱河、淠河和白塔河等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汛情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汛情来得早,入汛底水高。2月份,我省就发生4次雨雪天气过程。3月上旬,我省长江以南发生连续降水,长江支流水阳江新河庄站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河流、湖泊、水库、塘坝底水比常年入汛时偏多2~4成。

二是梅雨强度大,雨区覆盖广。我省6月28日入梅,比常年晚12天,7月25日出梅,梅雨期共27天。梅汛期暴雨、大暴雨发生频繁,雨区叠加,中心稳定在安庆、池州一带。池州市梅街站梅汛期降雨857毫米、殷家汇站日雨量214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梅街站最大一天降雨262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二位。安庆市区9小时降雨275毫米,超有历史资料以来的日降雨量极值,安庆站最大一天降雨量282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梅雨期累计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笼罩面积9.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5%。

三是洪水来势猛,河湖水位高。大沙河沙河埠站水位2小时涨幅达3.52米,秋浦河高坦站最大1小时涨1.15米。长江、淮河干流、巢湖以及西河、滁河等16条河流同时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多条河流数度超警戒水位,永安河、青通河和水阳江部分河段等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沿江升金湖等7个湖泊超过安全蓄水位。有9座大型、29座中型、1105座小型水库先后超汛限水位。

四是内外洪碰头,持续时间长。长江干流两度超警戒水位,超警时间累计35天,并长时间维持较高水位。长江干流与沿江湖泊水位同时上涨,江水位高于湖水位,内水长时间不能自排,干支流洪水碰头,防汛时间长、战线长。

(二)旱情。一是沿淮淮北地区发生伏旱。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省降雨偏少,淮北地区少6成,江淮之间少3成。特别是萧县、埇桥、灵璧、固镇、临泉一带降雨量少近9成,伏旱期间正值一季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需水高峰阶段,淮北地区秋季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需水量大,加之高温蒸发,旱情发展较快。

二是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发生秋冬旱。9月下旬至11月30日,全省平均降雨61毫米,比常年同期少4成,其中淮北地区11毫米,比常年同期少9成。淮北地区平均连续无有效降雨日达37天,其中淮北北部地区56~69天,最大萧县达69天。11月26日实测,淮北地区10厘米土层平均含水率为16.1%~19.5%;10~20厘米土层平均含水率为16.8%~21.2%。由于淮北地区土壤表墒严重不足,对小麦出苗和弱苗生长不利。

(三)水旱灾害。

1、洪涝灾害。全省主要发生三次洪涝灾害,分别是2~3月份皖南山区、7~8月份长江流域和9月份淮北地区暴雨所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形成的山洪导致桐城大沙河溃堤9处,累计长度940余米。全省有93个县(区)939个乡镇1261.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71.9千公顷(160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511.6千公顷(767万亩)、绝收面积128.1千公顷(192万亩);倒塌房屋2.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83.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7.4亿元,水毁水利工程3.4万处,直接损失16.8亿元。

2、干旱灾害。伏旱期间,全省最大受旱面积达635万亩。目前我省冬旱仍在持续之中,截至11月30日,全省小麦累计受旱面积达1944万亩,主要分布在亳州、宿州、阜阳、淮北、蚌埠、淮南、六安、滁州市等地。

二、防汛抗旱工作主要做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省防汛抗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亲临安徽,分别视察淮河王家坝、长江支流泥塘沟河防汛抗洪工作,给广大抗洪军民带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长陈雷两赴安徽检查指导,鄂竟平副部长、刘宁副部长也对我省防汛抗灾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多次派出工作组来皖检查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省委、省政府及省防指紧急动员,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洪排涝及抗旱工作。

(一)坚持以防为主,防汛抗旱准备扎实到位

坚持“安全第

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扎实开展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做到了“六个到位”,为取得今年防汛抗旱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防汛责任制落实到位。经省政府同意,明确省领导防汛抗旱责任分工,调整充实省防指组成人员。明确重要防洪工程和区域的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认真抓好小型水库责任人落实,全省4781座小型水库责任人名单在安徽水利信息网公布。举办防汛抗旱指挥长培训班,79位新任指挥长得到培训。

二是汛前检查和督查到位。省政府各位领导按防汛抗旱分工,亲赴责任段、责任区检查指导工作。按照“县级自查、市级抽查、省级督查”的原则,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汛前检查工作。省防指、省水利厅先后派出20多个检查、督查组,进行重点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分析,逐级明确责任,逐项整改落实。

三是预案编制覆盖到位。根据省政府安排,省防指编制了《防御全省性大洪水工作方案》,就应对长江、淮河同时发生大洪水的组织指挥、防守重点、应急保障等措施作了进一步规定。会同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编制《安徽省抗洪抢险兵力需求方案》,落实部队用兵原则、调兵程序、兵力需求、进驻时机等。省防指、省防办修订完善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及有关预案20多项,指导督促各地抓好基层预案编制修订,形成全面覆盖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

四是重点工程督查督促到位。对淮河、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36处开口工程、336座正在除险加固水库,实行重点督办、动态跟踪,督促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工程建设,落实应急度汛措施。对鉴定为三类坝和其它存在严重病险问题的水库,控制蓄水或空库运行。安排6400万元专项经费,对重点险工隐患、长江崩岸等进行应急处理,增储部分防汛物资。

五是防汛队伍和物资保障到位。督促各地落实民工防汛查险队伍,汛前全省登记防汛民工158.7万人。省级12支防汛机动抢险队以及市、县各级抢险队伍开展演练283场次,参演人员达2.3万人。省级153个防汛物资储备点储备砂石料35.8万吨、各类防汛用袋932.5万条,块石29.5万吨,冲锋舟、橡皮舟363艘(只)。开展常用防汛抢险物资社会号料工作,落实料源点3173个。

(二)坚持安全第一,防汛抗洪取得巨大成效

1、领导重视,靠前指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在防汛抗洪关键时期,召开全省防汛抗洪救灾电视电话会议,对防汛抗灾救灾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多次对防汛抗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亲自调度安排,亲临一线现场指挥。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指总指挥赵树丛先后主持20多次防汛会商会,研究部署防汛抗洪、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先后有10多位省领导赴有关地区检查指导,保证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有序展开。

2、强化应急,高效运转。省防指强化应急机制,准确研判汛情及其发展态势,提前对防汛抗洪的各个阶段进行部署,对每个环节作出周密安排。启动水利、气象、国土、民政等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实行险情、灾情零报告制度。针对长江流域汛情和台风影响,先后启动防汛应急Ⅲ级响应1次、Ⅱ级响应2次,发布防汛预警28次、汛情通告39期,召开新闻通气会26场次。针对各阶段防汛抗洪排涝重点,对巡堤查险抢险、水库度汛、山洪泥石流防御、排水除涝、灾后恢复等进行统筹安排,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水情、工情、灾情特点,省防指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抓好水库安全度汛、万亩大圩安全、城镇防洪排涝、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分流域、分区域、分工程提出防汛抗洪及排涝指导意见。先后派出20多个工作(专家)组赴一线巡回检查指导。在长江流域汛情严峻时刻,分别向安庆、池州、巢湖、宣城四市防指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提出防汛工作意见,保证了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池州市推行“点对点”防汛调度模式,先后发布21个调度令。安庆市望江县因地制宜开展排湖入江工作,在漳湖站基本完成漳湖圩排涝任务后,全力抽排武昌湖洪水,降低湖泊水位0.4米左右,有效缩短了沿武昌湖堤防高危水位持续时间,大大减轻了堤防防守压力。

4、主动超前,精细调度。汛前,省防指督促沿江地区加快巢湖、龙感湖、升金湖、南漪湖等湖泊内水的自排。暴雨发生后,督促各类超汛限水库加快泄洪,提前调度巢湖、滁河等通江涵闸开启泄洪。在防御水阳江、青弋江洪水中,省防指调度陈村水库拦洪错峰,削减洪峰达74%,调度双桥闸、马山埠闸灵活运用南漪湖调蓄水阳江洪水,有效减轻了下游堤防防守压力。在防御巢湖流域洪水时,及时开启凤凰颈排灌站抽排,启用牛屯河分洪,加快巢湖洪水外排速度。调度凤凰颈排灌站提前开机,抽排流量达240立方米每秒,共抽排西河、巢湖洪水3亿立方米,削减西河洪峰水位0.4米。协调督促陈瑶湖流域泵站全面开机排洪,降低湖水位1米以上,避免了沿湖周边6个民圩及普济圩二分场蓄洪。针对升金湖严峻汛情,池州市主动放弃湖泊周边面积较小圩口,为湖周大圩滞洪,争取了防汛工作主动。9月上旬淮北地区发生暴雨,颍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启用茨淮新河分泄颍河洪水0.67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颍河防汛压力。

5、及时排涝,降低损失。省防指坚持防洪、排涝两手抓,及时派出排涝专家组指导受灾地区排水除涝。省防办成立排涝组,分流域、分区域分析受涝情况,掌握排涝进度,加强技术指导。督促各地组织机械和劳力疏通沟渠、清沟沥水,开启固定泵站、调集流动机械,抢排涝水。在三次主要强降雨致涝过程中,省防指下达各地排涝抗灾用电指标1.93亿度,支持流动排涝机械133台套7300千瓦,各地投入固定排涝机械73万千瓦,排除涝水近40亿立方米,累计排出受涝农田1352万亩,为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6、防抢结合,力保安全。省防指坚持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督促各地开展巡堤查险、排险抢险工作,力保干支流堤防、各类水库防洪安全。7月11日,当大沙河青草段堤防发生溃堤险情时,省防指立即成立抢险、救灾、卫生防疫等3个工作组,现场协助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7月13日晚,贵池区联丰圩圩堤告急,池州市合理调度防汛力量,迅速抢筑子堤,经过军民通宵鏖战,万余人雨夜平安转移,堤防险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7月20日,东湖圩堤防发生三片11处管涌点,东至县投入400多人次,采取构筑围堰抬高内水位、管涌点砂石压渗等办法,有效处理了险情。在启用牛屯河分泄巢湖洪水时,含山县发动军民加筑子堤,迅速处理牛屯河下游圩口险情,保证了圩口无一溃破。受长时间高水位、风浪的双重影响,泊湖周边堤防险情不断,望江县举全县之力,在泊湖联圩万米大堤上用土工布铺裹子堤挡水、防浪,持续时间达2个月之久。全省累计投入90多万干部群众防汛排涝。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出动兵力2.4万人次、车辆及舟船近1000车(舟)次,支援地方抗洪抢险。省财政、水利、经委、电力等部门及时下达1.45亿元防汛排涝经费和农业抗灾用电指标,支持各地抗灾。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的防汛抗洪取得全面胜利,长江、淮河干堤无重大险情,大中小型水库无一垮坝,5千亩以上圩口无一溃破,防抗暴雨洪灾未发生一起群死群伤。

(三)坚持服务“三农”,抗旱灌溉夺丰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伏旱和秋冬抗旱保苗工作,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受旱地区主动抓服务、抓落实,保全苗、打基础、夺丰收。赵树丛副省长还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受旱地区检查指导工作。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旱浇灌,有力有序推进抗旱保苗工作。

1、及早部署,周密安排。早在秋种期间及旱情发展之初,省政府就先后两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做好抗旱保苗工作;12月1日又召开抗旱保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抗旱保苗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随着旱情持续发展,省防指先后发出6期旱情预警,两次向沿淮淮北各市发出加强抗旱保苗工作的通知;12月1日,启动抗旱应急预案Ⅱ级响应,要求受旱地区将抗旱作为当前农村中心工作抓紧抓实。

2、精心调度,科学指导。汛末以来,省防指、省水利厅和各级防指高度重视蓄水保水工作,始终将淮河干流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8米左右,其它支流及湖泊按照正常蓄水位上限控制,为抗旱保苗提供了水源保障。省防办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墒情,加强与农委、气象和水文部门会商,研究分析墒情、旱情和苗情,对抗旱保苗提出指导意见。先后派出六个专家组,赴阜阳、淮北、宿州等地开展抗旱浇灌保苗技术指导、泵站安装维修技术服务和墒情测报指导工作。

3、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省政府安排2000万元抗旱保苗经费,省防指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下达2420万千瓦时农业抗灾用电指标,全力支持受旱地区抗旱浇灌。各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群众投入抗旱工作。亳州市谯城区对需要灌溉造墒播种的田块每亩给予10元灌溉补助,蒙城县许疃镇对在规定时间内浇灌小麦的农户每台喷灌机给予100元的补助,淮北市濉溪县对主动打小口井的农户每眼补助200元。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抗旱保苗的积极性,推动了抗旱保苗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服务,全力浇灌。受旱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全力组织抗旱浇灌保苗。阜阳、亳州等市抽调科技人员深入到村、组、田间地头加强抗旱保苗技术指导。有关市、县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旱情、抗旱浇灌等信息,引导群众抗旱浇灌。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抗旱浇灌、机械维修、技术指导和墒情监测等服务。

据统计,在抗伏旱中,全省累计发动22万人,动用4.88万眼机电井、8.65万台套固定和移动设备投入抗旱,累计投入抗旱经费9703万元、抗旱用电798万千瓦时、抗旱用油1.3万吨,抗旱浇灌农作物476万亩。

截至11月30日,全省在秋冬抗旱保苗工作中已投入人员57.24万人、机电井9.87万眼,开启泵站243处、流动灌溉设备25.74万台套,投入抗旱资金2.99亿元、抗旱用电3097万千瓦时、抗旱用油2.5万吨,累计抗旱浇灌1820万亩。

(四)坚持创新发展,防汛抗旱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1、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已建成了19个水旱情分中心,实现了570个雨量、190个水位、104个墒情项目自动监测。建成42个重要防洪工程远程视频监视系统,13座大型水库已基本完成了闸门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部分中型水库和56座闸站建设了安全监控系统。省防汛抗旱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覆盖了省防指、13个直属单位和全省17个市防指,并与国家防总、流域防总实现了互联互通。

2、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顺利推进。紧紧抓住国家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契机,着力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我省霍山、岳西、歙县等3个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建成并顺利通过初步验收,并在今年的山洪灾害防御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10年首批12个县已经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并通过淮委审查,国家防总正在审批之中。通过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我省防御山洪灾害水平将极大提高。

3、各级防办能力建设逐步深入。出台了《全省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意见》,明确市、县、乡(镇)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内容、规模和时间要求。在加强各级财政筹备防汛物资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县防汛物资社会性号料工作,提高基层防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各级防办机构建设,省防办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整体划转为行政序列,全省17个省辖市防办有15个为处级建制或防办主任高配为处级,有4个市级防办为行政序列、9个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4个为事业单位。

三、2010年防汛抗旱工作启示

一是要提升中小河堤、湖圩堤防防洪能力。在防御今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过程中,中小河流堤防频繁出险,中小圩口发生溃破,湖泊堤防防守艰难,是工作难点和焦点。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我省面上中小型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易溃易涝,涉及面广,损失严重,甚至危及群众生命安全,亟待进行全面整治和建设相应防洪排涝工程。

二是要研究长江防汛新形势、条件新变化。近年来,长江防汛出现了新的变化。长江干流河段崩岸呈现加剧态势,今年汛期就发生20处崩岸。三峡工程调控洪水,对我省沿江排涝、干支堤防守、江心洲防汛以及河湖调度等都带来影响,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三是要创新农村防汛抗旱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防汛抗旱工作产生影响,农村防汛抗旱队伍、技术力量、工程管理等方面呈现弱化趋势。基层巡堤查险队伍、防汛抗旱经费和物资筹集、抢险机械征集等方面都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建立适应当前农村形势的防汛抗旱新模式。

四是要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防汛。集中强降雨易引发水库垮坝、山洪等地质灾害,仍然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即使在工程措施完备的情况下,也不可掉以轻心。要实现小型水库日常管理常态化,汛期更要强化水库巡查和应急抢险能力。抓好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山洪灾害工程措施治理,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防御山洪灾害和快速转移群众的应急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是要不断完善防旱抗旱长效机制。近年来,我省每年都发生季节性、阶段性干旱,是降水、工程、水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旱抗旱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防指主导下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墒情监测体系和旱情预警系统,强化蓄水动态控制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骨干蓄水工程,推进灌排畅通工程,加快灌区配套特别是灌区尾部工程建设,提高防旱抗旱综合能力。

四、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打算

(一)强化防大汛、抗大旱准备。深入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完善、修订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方案,全面落实堤防、水库、重要城市等重点防洪工程度汛措施;抓好当前的抗旱保苗工作,做好今冬明春蓄水保水,优化水源配置,保障各类用水需求。

(二)强化“两小”工程防汛。在抓好长江、淮河干堤、大型水库防汛工作的同时,强化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汛工作。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强中小河道管理,建立巡堤查险及抢险正常机制,提高中小河流防汛能力。严格执行水库控制运用办法,加大水库安全监控和汛期大坝监测巡查力度,保障水库安全运行。

(三)强化山洪泥石流防御。按照国家防办的要求,加快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防御知识宣传力度,完善防、撤、抢、救各项措施,努力做到不死人、少伤人。

(四)强化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完善《十二五水利信息化规划》,组织实施近期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整合系统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应用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保证各类设备、设施正常、安全运行,为水利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

(五)强化防办能力建设。出台《市县防办能力建设指导意见》。完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预警、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加强市、县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完善基层防汛抗旱应急队伍体系,抓好培训和演练,提高防汛抢险和抗旱减灾能力。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补充制度,保障抢险抗灾需要。

安徽省2003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乡镇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9)

蕲春县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电锅炉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乡镇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牡丹江市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