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2: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丰台实验学校 杜彩波

【设计思想】

对本诗的教学,是在学生朗读、熟读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概述全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同时,在对诗歌的主体部分作鉴赏时,采用了比较阅读法,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丰富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中塑造了一个飘零憔悴的琵琶女形象,她那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两人相似的经历,激起了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其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写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词 D、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制作Powerpoint。

1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 看不见 , 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 , 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预习学案上相关资料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十首, “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小声播放乐曲《十面埋伏》 ,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 , 每人读一段 , 并正音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 , 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

2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

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

二、三段对应;第

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讨论精讲 , 点拨要点

1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 , 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 , 月夜送客江边 , 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

3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 齐读相关诗句 , 感受“沦落”之情)

1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 , 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 , 艺压京城 , 人妒人捧 , 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 , 门前冷落 , 委身商人 , 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 )读 P53 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 ,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 , 丝竹不绝 , 高朋满座 , 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 , 有酒无乐 , 送客惨别 , 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 , 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 , 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 , 一个善听 , 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 , 枨( ch é ng, 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 句( g ō u , 勾)留江上别离情 .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 全诗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

3

附 琵琶女 诗人

当年:艳盖群芳 , 艺压京城; 当年:才华横溢,位居京城 而今:年老色衰 , 委身商人 而今:犯颜直谏, 贬居浔阳

京倡 商妇 怨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暗写 , 琵琶女没有出场 , 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明写 , 琵琶女出场 , 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明暗结合, 但写得简略 .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 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 , 文中没有明确交代 , 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 它的基调是悲凉的 , 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 , 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 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 , 加重了离愁 , 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 , 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 , 都是烘托它的 .(3)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提问: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学生自由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提示: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 , 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

4 对照注释 , 结合作比事物特点 , 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 , 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 , 心怀哀怨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 4 )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 , 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 , 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

5 ( 5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 .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 1 )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 2 )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 .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 (3)三闻琵琶 , 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 , 诗人“泪湿青衫”?

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 , 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 , 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 , 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 , 想到自己的被贬 , 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 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 , 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 , 达到了相融 . 悲人,怜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5、整合小结 , 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 , 闻声不见人 , 情相触;再闻乐 , 见人再闻声 , 情相通;三闻乐 , 知人重闻声 , 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 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 , 青衫泪湿 , 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 , 不在他处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二,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让学生谈,老师再作指导)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羽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6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A 借助语言的音韵摩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B 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关) ——使音节悦耳动听。 侧面烘托

东船西肪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法。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小结:人生难得一知己 , 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 , 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 , 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 ,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角斜飞湿寒兔。

7  (这首诗在音乐描写上十分出色。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构思很巧妙:开头用先声夺人的方式写,先写琴和声,然后说到演奏者;接着用“昆山”一句写音质;以下直到结尾都是写演奏的艺术效果,从物到人,从地上到天上,全都写到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明湖居听书

刘鹗《老残游记》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 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 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 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 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 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 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 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 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 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 好之声,轰然雷动。

《明》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乐曲发展的几个过程:舒徐流畅——起伏跌宕——悄无声息——激烈高亢——戛然而止。

相同点:1,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2,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慨叹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发自己的不满,而《明》只为形容王小玉的唱腔美妙。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聆听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恰当的方法描摹音乐。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外阅读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 , 如《长恨歌》 .附

琵琶行(并序)琵琶女以情演曲白居易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以情绘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试图从视,听的直接感受上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意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刻的领悟诗歌主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对诗歌本身的解读外,还通过对课内外文本的比较阅读,使学生领会不同的写作方法及其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中难免留下了不足之处:比如过多的注重了对诗歌内容的解析,而对学生的诵读训练不够;教学内容没有在两课时内完成;在对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鉴赏上,还应该强调情景事的融合等。

所以还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总结,反思,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文档

《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6 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琵琶行(并序)doc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