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二章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3: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B 6B 7B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C 15B 16B 17D 18C 19B 20B 21B 22D 23A 24D 25C 26C 27B 28C 29A 30A 31C 32C 33B 34C 35B 36C 37A 38B 39C 40D 41B 42D 43A 44C 45B 46C 47A 48C 49B 50C 51C 52D 53D 54A 55D 56B 57D 58B 59A 60C 61C 62B 63D 64A 65D 66C 67A 68D 69D 70A 71C 72A 73A 74D 75D 76D 77D 78D 79C 80A 81B 82B 83D 84D 85C 86D 87D 88C 89C 90D 91B 92C 93B 94D 95D 96B 97A 98A 99A 100D 101A 102C 103A 104B 105C 106D 107D 108D 109C 110D 111C 112C 113C 114A 115B 116B 117B 118B 119B 120B 121A 122B 123B 124C 125C 126C 127A 128D 129D 130C 131A 132C 133D 134C 135A 136C 137C 138D 139C 140C 141C 142C 143C 144A 145A 146C 147D 148D 149C 150B 151B 152C 153D 154B 15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CD 5ACD 6AD 7ABCD 8ABD 9BCD 10BCD 11ABCD 12BC 13AD 14ABCD 15ACD 16ACD 17ACD 18ABD 19ABCD 20ACD 21BCD 22ABE 23ACE 24ABCDE 25ABCDE 26ABC 27ABCD 28CE 29ABCD 30AB 31ABCD 32ACDE 33DE 34ABE 35BCE 36ADE 37AC 38BC 39BC 40AD 41ABCDE 42AD 43AC 44CE 45ABCDE 46ABCDE 47BCDE 48AD 49BCE 50ABCD 51ABCD 52ABCE 53ABCDE 54ABCDE 55ABCDE 56ABCDE 57ABCD 58ABCD 59ABC 60CD 61CD 62AB 63AC 64AB 65ACD 66ABCD 67BD 68ABCD 69BC 70ABCD 71BC 72ABC 73ACD 74ABC 75ABC 76ABCD 77ACD 78ABC 79ABC 80BC 81BC 82AB 83AC 84BD 85ABCD 86CD 87ABCD 88ABD 89BC 90BCD 91BD 92ACD 93ABCD 94ABC 95ABD 96ABC 97BD 98ACD 99ABC 100ABD 101BC 102BC 103BCD 104AB 105ABCD 106BCD 107CD 108BD

三、辨析题

1、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具有价值性,但是,并不是有用即真理。因为由于人的主观需求不同,对一个人有用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有用。所以,此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真理论。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错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自然规律可以不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错误。解释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说明不是两类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4.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错误。(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2)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5.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错误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既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也不等于人的主观认识;而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只有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6.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标准;一切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因此,实践标准是确定的。任何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一定的实践不能证明一切正确理论观点的真理性,也不能反驳一切错误理论观点的荒缪性。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错误。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亲眼所见的不一定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正确。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9.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错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10.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正确。规律的客观性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11.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属于客观事物,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被人们感性、理性的认知左右。 12.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不同的范畴。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错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15.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6.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错误。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7.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正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18.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正确。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19.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错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0.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错误。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3.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24.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错误。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2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6.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27.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8.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29.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30.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3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正确)

正确。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32.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错误。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3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34.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正确。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3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36.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7.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正确。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问答题

1、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答:(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要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路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纯种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把握才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简述价值的特性

答: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5.德国学者莱辛有一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请谈谈你对这一名言的理解及从中受到的启示。 答:

(1)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符合的认识,追求真理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占有真理使真理不再发展。

(2)对真理的追求不仅可以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而且正是对真理的追求才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仅仅对真理的占有,只会使人类认识停滞不前,人类社会不能进步。所以,“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6.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7.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8.价值评价及其尺度是什么?

(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评价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它根据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

评价性认识属于观念性的认识活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事实性的认识。如果说在事实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是获得对客体的本来面目的认识,那么,在评价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则是要获得对客体应然性的认识。

(3)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是能动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

(一)

1、原理:

(1)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也要不断发展,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要正确认识时代特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与时俱进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时俱进就要富于创造性,不断创新。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现实意义在于: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改变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材料指出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材料也阐明了如何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1)材料1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知——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三)(1)材料

1、

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

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四)(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先行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辩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五)(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六)(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七)(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八)(1)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等虽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的能动作用,但他们只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肯定了科学实验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的作用,并没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因此,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例如,费尔巴哈提到实践,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够解决但他说的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饮食男女、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或是卑鄙的利己主义活动,他完全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2)王守仁和费希特的知行观把行归结为知,是反映客观实践消融于主观精神活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人们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用客观存在的观念来克服理念的片面主观性;另一方面,是用实践的观点克服客观理念的片面性。前一方面属于观念的理性活动,后一方面属于观念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真理,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观念”这种客观精神的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仍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3)材料3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本性,认为必须在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去把握实践。从历史来看,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同时还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因此,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的基础。

(九)(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一种观点,看法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认识。故事中的主人,毫无根据的怀疑他人,把小孩当成小偷,要不是自己找到斧子,使原来所谓的证据化为乌有,他就可能就颠倒黑白、冤枉好人。

(2)感觉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在通过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它是对事物的片面的、外部的联系。而人们认识的任务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就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故事中的主人,没有有意识的把自己对小孩的感觉进行分析,只是不断的强化只自己的感觉,没有上升到理性,所以在没有找到斧之前,就一直认为小孩象小偷。要是一开始他能够有意识的把自己对小孩的看法进行理性分析,也就不会出现这种乱怀疑的现象。

(十)(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由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知识正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同外界事物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真正原技巧是不能口耳相传的它只能靠直接的实践来获得。(2)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理论是前人总结的对客观事物认识,对此,我们一定要学,但要注意结合现实去学习理理论和前人的经验。轮扁重视实践是可取的,但他对前人的书持全完批判的态度则是不对,应对前人的成果采取批继承的科学态度。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答案

plc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 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答案)

(数学分析习题答案)第二章

税收筹划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答案

第二章 练习与答案

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