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5: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莫须有先生传》的读后感

废名小说独特的问题价值在于“文章之美”,小说的语言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文字禅”的传统诗文融入现代化语言因素中,叙述语言平淡透漏出淡淡的佛理禅趣,文章语言灵活多变,变化出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在《莫须有先生传》里,古典诗词现代化,语言陌生化的意境美,原始的方言词语以及多种语言混合中透出禅宗思维等穿插在其中。

一、古典诗词的现代化

(一)、“文字禅”的传统诗文

周作人对《莫须有先生传》的评价:“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解,则因系统一派路,虽落水有深浅,到底非完全异路也。语录中的语可得而批评之,语录中的心境—‘禅’岂可批评哉”。废名自己也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即所谓“一言以尽之”的道理:“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何处惹尘埃”是出自禅宗思想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因此,佛性不用外求,而讲究的是内在的自我。

而讲到内在的个体性自我,废名往往是通过对“镜子”这一个镜像表现的,从镜像中的世界当做窥探内心的存在,“镜子”幻化出了一个废名理想的人生与世界,镜子中的一切正是废名内心的自我本源的追求,是现实世界折射后的美好的所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镜花水月你以为是假的,其实镜花水月同你拿来有功用的火一样是光学上的焦点,为什么是假的呢?你认火是真的,故镜花水月是真的。世人不知道佛教的真实,佛教的真实是示人以“相对论”。 不过这个相对论是说世界是相对的,有五官世界,亦有非五官世界,五官世界的真 实都可以作其他世界真实的比喻,因为都是因果法则。”这是莫须有先生在拿透镜做实验而参透的顿悟。“镜子”即“明镜”与神秀《大乘五方便》中“净心体犹如明镜,从开始以来,虽现万象,不曾染著”相合。“明镜”是成佛的象征。而寻找明镜的过程,也就是对佛性的追求。“你认火是真的,故镜花水月是真的。”镜花水月是真还是假,一切就如佛法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还是假,都是心之所往。更有学者进一步阐释道:“在禅宗看来,名相不实,世界如幻。‘心’所显现的时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在“明镜”里废名所求的理想中的现实,都是在反映废名内心的向往美好理想世界的所在,可以说是对废名人生的另一种写照。

在《莫须有先生传》还有很多突显了禅理哲学的思维意蕴。例如对“生死”的看法,“生死大事”是禅宗要义的一个基本话题。在第十三章《民国庚辰元旦》里讲到:“他的话令我想起许多事情,我告诉你,人是有前生的,正如树种子,以前还 是一棵树,现在又将由种子长成一棵树,前生的经验如树种子今生又要萌发了。„„”“所以小孩子喜欢钱也是前生的贪,今生又萌发,若照小孩子说他确是不应 该喜欢钱的。据我的观察,小孩子对于玩具的爱好,尚不及于对于钱的贪,你夺过 他手上的钱他真是舍不得的。便是我现在,我还是很有舍不得的种子,确乎不是一生的事情,真要用功。”佛教中讲究因果循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充满因果的,每一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不是孤立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这里废名对于前生和后世的理解说是人的前生如树种子,以前是一棵树,现在又将由种子长成树,小孩子喜欢钱的也是前生的贪,今生才萌发的。在佛家的《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小孩子喜欢钱是前生所产生的贪欲造成的种,今生因果轮回地萌发。对于贪,在第十四章《留客吃饭的事情 》中也有另一种参悟,“手上拿了东西心里确是非常之贫穷的,人生在世不觉得生老病死苦,有何意义呢?这不完全是以人生为可留恋吗?不正是贪着吗?”莫须有先生觉得自己是个野心家,贪着世间,贪念人生,而且对于“死”的看法,废名总是看得很冷静很超脱。认为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生命的“忽然”、“偶然”而又必然的终结。“你们不要骂我呵,让我休息一下呵,你们走慢一点就是了。唉,旷野之上, 四无人声,人的灵魂是容易归入安息的。”这是《莫须有先生下乡》的一段话。“死”同“生”一终一始,一来一去,皆是行色匆匆,无牵挂、不恐惧,死亡便成为生命的另一个形态而延续下去,这是佛家的感悟,所以对于人生的生老病死也就淡然了。佛家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死”即是八苦之一,这是大多数人都害怕经历的时刻。人的痛苦就在于觉悟,如果觉悟,也就能超越这样的苦痛,就能迈入“极乐”的世界。所以在莫须有先生上,对于“死”的觉悟,也是废名本人所表达的思想觉悟,恰恰也与禅宗的精神实质有了很密切的契合。废名小说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好似佛教与老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中国禅宗文化底蕴。应当说,正是老庄思想的“清净的无为之道,‘逍遥’‘心游’之本养育了废名超然洒脱的性情。”同时,庄子“齐生死,等物我”的观念”的观念由影响着他的人生价值观,使废名对生老病死始终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又不谋而合。

废名在作品中,有时候使用大量的沉默、无语、无声和空白的意境和场景来进行传达审美感受和对生活的体认,来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文字表达困境。这正是由于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在《莫须有先生下乡》中的一段话:“庭院深深深几许?老太婆呵,世界实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我常常喜欢一个人绕湾儿,走一个人家的门前过,过门而不入,因为我知道那里头有着个可人儿。然而那也要工作得意的时候,否则我也很容易三魂渺渺,七魄茫茫,简直站不住了。唉,在天之父,什么时候把你的儿子平安的接回去,不要罚我受苦。”“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引用李清照的《临江仙》的话。用佛家的眼光来看,世界既是实在的,又是空虚的,因此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来进行比喻。请求在天之父把“我”平安接回去,这句话的背景,是西方基督教原罪思想。这段话描写的是,莫须有先生从外面回来,看见屋子里面有一位姑娘从窗户玻璃向外探头而望,于是有这样一番感慨。

《莫须有先生》这部小说,记叙了作者废名二十年代在北京西山的隐居生活,小说中大量引用佛教、《庄子》、《诗经》、《红楼梦》以及唐宋诗词等,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对话、独白,叙述人称也不停地进行转换。这是废名在使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一次大胆探索,这种探索所达到的高度是废名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古典诗词融入现代语境中

废名曾说过:“我写小说,乃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手法来说,我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废名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传统,大量的诗词穿插其中,而且加入了现代化的语言因素,创造性地运用了富有个性和张力的古典词语。通过古典诗词的引用、化用,不但使小说文体洋溢着诗歌韵味,同时使小说语言简练,富有古典的细致和现代的情趣,使语言富有张力和古韵。

在第四章《莫须有不要提他的名字》中:“总之你从一个路人得到了一个着落, 于是你完全是一个漂泊家伙了。而且,人世的担子,每每到了你要休息的时候,它 的分量一齐来了,而一个赤手空拳之人,就算你本来是担了一个千斤之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还有一处:“老太婆简直有点生气,皱起眉毛来,这一低眉,她把她的莫须有先生端端正正 的相了一相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了,莫须有先生的可怜的皮骨她都看见了。”废名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诗词,表达了房东太太伟大的母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独之情。废名虽然把大量的古典诗词化用到现代白话中,但并不会使文章显得突兀,相反使得古今互用,文章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准确。

例如第十章的《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但与我何干?然而听它越有诗情我越不成眠,我就詈而骂之,无父无君是 禽兽也!乡邻有斗者。或乞醯焉。有孺子歌日八月十五月光明。七月七日穿针夜, 夜半无人私语时我都听得见!针落地焉。于是我大概是睡着了,因为有点儿说梦话。 非非凡想,装点我的昼寝门面。但你们不晓得,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并不若你们 戏台底下令人栽困也。但你们也有万万赶不了我的地方,我虽然神经过敏,形影相 随,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算自己把自己认得清清楚楚了。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把陶潜的《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七月七日穿针夜, 夜半无人私语时”与现代白话文融合起来,使读者读起来另有一番滋味。又如:“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引用了无名氏《满江红》若有若无的雨丝,与梦思的飘忽断续多么相似。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废名对古诗的引用,对典故的运用,把古典诗词经过自己的发挥和创造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打破了古典文本中程序化了的东西,使古典词语在新的语境环境中得以复活。

二、语法的陌生化 所谓的语法的陌生化,是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语言结构上,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是文学创新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废名的创作大多在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其社会背景的影响,接受了五四时期的新思潮,因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语言。他善于打破语言规范和用语习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扭曲和变形,从而使人们平时所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产生审美距离和审美感悟的难度,达到独特、新奇的审美效果。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废名对语言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打破了日常语言规范和用语习惯。

例如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乡》中:“这个太阳把我讨厌死了„„”这句话从现代汉语规范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不符合的。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应该是说:“我讨厌死了这个太阳。”而废名却不按照常规来写,把“这个太阳”作主语,使用了把字句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创新。又例如第六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中说:“莫须有先生蹲在两块石砖之上,悠然见南山,境界不胜其广。”废名引用了两句古诗到句子中,虽然使句子起来不太顺畅,但却创造了意境。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享受充分表达了莫须有先生的愉悦的心情。废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的错乱语言来表达幻化出来的意境,给人一种更加曼妙的美感,同时也丰富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原始的方言词语

方言是人类最自然的语言,最能表达人的神理,在文学作品中是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重要工具。用方言为语言形式就是把语言还原到它的最原始状态,回到本源的一条便捷之路,同时也能是读者产生亲切、新奇、陌生的感觉和地域风情。

废名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就大量地吸收了本土地域有着浓厚文化积淀意味的语言句式和方言土话,并用于丰富人物的性格和点缀于环境的描写中,让方言在和经典的诗意语言的对比中,相互衬托,使小说语言产生奇特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恢复对生活的原初感觉。例如在第四章《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中房东太太说:“我叫你出来!叫你出来为什么不好好的就撤身进去呢?怕什么呢?人家笑咱 们不知礼!”“我的这个名字没有大起得好”“好在莫须有先生是一位高明”又如《莫须有先生下乡》中,“你赶快把东西绑好呵,我要到那头赶午饭呵。” “糟糕,屙尿的工夫。”“我不怕强人,我连虎列拉都不怕还怕强人干什么呢?”又如《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你们也喜不喜欢作牧猪奴戏?赌钱其实有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好比就在这天幕之下就行,就好比杠房的执事人等,你们总看见过,那些瞌睡虫真有个意思。”“莫须有先生自己洗自 己的衣服我又生气,说你是同我闹瘪扭儿,——哟,这一个大槐树虫儿!哟,麻得很!”“这一位三奶奶就不得味儿!人家坐在这里凉快,她放泔水桶!”这些句子读起来非常新鲜,“撤身”“没有大起得好”“屙尿”“闹瘪扭儿”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而是地道的湖北方言,白话方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些语言都是充满生活气息,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土话方言,化作一种有生命的语言融入到文本中,构成了文本有机的组成部分。原始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成为《莫须有先生传》的又一大特色,是构成文章之美的又一大亮点。

四、多种语言的融合

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存在欧化语、外语、方言、俚语、儿歌、戏曲、古文、古诗、新诗、等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语言碎片,拥挤和堆积在一起。民间的,调侃的,庄严的,口语的,书面的等夹带着各种声音融合在一起。语言杂陈伴随着“语法违拗”,“肯定与否定的含混”成为一种无法透视和洞察的语言景观。语言的欧化,这与废名在五四新思潮时期,他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废名对于西方文化思潮也没有盲目恭维,反而深入检讨与反省,以为还不如“家训”,所谓教人信佛教和孔子“比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因而引起的恋爱至上主义要得人生意义多了”(第十一章《一天的事情》)。在拿庾信和莎士比亚比较时,他也表示,“可以编剧本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争一日的短长,但决不能写庾信的两句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深邃与精妙的折服与膜拜。所以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后更是在小说中,大量穿插古文,孔子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意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废名以孔子与佛教为本,反刍、沉思传统思想,同时对源于西方的“逻各斯”不无警醒和批判。第十六章《莫须有先生教英语》:要知道“中国的哲学足以救科学的潮流将淹没人类的”。 废名在《莫须有先生》中运用的白话诗,古文,儿歌民谣以及引用的孔子儒学思想使得文本词语古为今用,也透露出淡淡的禅趣与老庄哲学之“道”。如“人的思想应该如飞鸟之过目”(第十一章《莫须有先生写情书及其他》),“人是一生完全是一个不应该被招待之客”(第十四章《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多语言的融合还表现在古今语的混用,将古语和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以此构成一种特殊的语言韵味。如《留客吃饭的事情》:“太平时,盐贱,乡下人过年都是做豆腐乳的,故谚云:“二十五,打豆腐。”。“莫须有先生便在道旁做一首白话诗: 我在路上看见额上流汗, 我仿佛看见人生在哭。 我看见人生在哭, 我额上流汗。 ”“莫须有先生大笑,觉得这个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译便是“夜生”,便差多了, 人家将以为你读了庄子,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 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又到了莫须有先生睡午觉的时候。但很不容易眼睛 一闭心里就没有动静了,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 白云忙,房后头那个野孩子还把我的墙上写一个我是王八,他以为莫须有先生一看 见就怒目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雅俗语言的并用,呈现出一种简练精致的语言富有人生哲理的参悟在其中。

《莫须有先生》是废名浸透大量的心血的作品,是“灵魂之吐抹”,废名说: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对此,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现出来!”周作人对于《莫须有先生传》指出:“葡萄频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矣”可见评价之高。然而,很多人说《莫须有先生传》很晦涩难懂,我想这是由于它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而是其思想中的佛禅思想及其影射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佛禅意蕴。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在《莫须有先生》中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语言之间的有效衔接,很多时候直接切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插入的一些禅宗佛法,虽然精辟入理,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还是有艰涩之感。,此外,顿悟的思维方式也使废名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写一些平凡的事情。淡化了情节,运用了古典诗词现代化的语法、原始的方言以及多种语言融合的特殊手法才构成了《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的独特性,形成了晦涩奇辟的风格。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材料]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莫须有

莫须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全文]

《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

职工征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