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岗位应聘及就业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7: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岗位应聘及就业指导

求职前的资料准备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

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

一般由学生所在院系填写推荐意见,因为是组织对你的全面评价,招聘单位一般是比较重视的。

3、学习成绩单。

这是反映毕业生大学学习成绩的证明,应由各院系教学部门填写、盖章。

4、各种证书。

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荣誉证书,获奖学金以及各类竞赛的证书或驾照等。

5、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

6、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

7、推荐、引荐信。

如果是通过老师或亲友介绍你去某个单位,最好带上一封推荐信、引荐信。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好工作

看报纸寄履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找工作要求的是快、狠、准,而且在渠道上必须更多元。据人力资源顾问透露,有些公司的职位空缺,并不一定会对外发布消息,不少是通过相关人士的穿针引线,所以在工作中建立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路,或和同学保持联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也许他就是你跳槽时的贵人。另外,多参与同业的团体或组织,也是不错的方式,很可能在聚会中就获得第一手的招聘资讯,更是打听组织文化和报酬的消息来源。

其次,可以从你所感兴趣的行业和公司下手,多方收集相关资讯,现在,通常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站,在那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公司的动态,还可以时常查询到招聘资讯。如果你能在进入这个公司或行业之前,就得知有关的企业文化、薪资福利、公司结构等资讯,将有助于你做出跳槽的正确决定。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特别是在同业竞争上更是如此。了解别人就是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除了未来的潜在企业主之外,不妨多花一点心思,注意报章杂志的分析报导,全盘掌握整个产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有关于并购、增资和缩减的消息,并针对几家同级企业深入了解,预知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当然,对于公司积极参与的公益活动不妨多留意。这些收集资讯的工作是你在平常就可以多方留心的。也许你会有做

第1页,共6页

白工的感觉,可是当有朝一日你获得面谈机会时,它就是你致胜的利器。

切重要点的履历表

履历表是公司对你的第一印象,也是为你赢得面试机会的关键,因此千万不可小看。人力资源顾问表示,简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垂涎”。“令人垂涎”的意思并非要你在履历表上写些不实或花俏的自述,它强调的是你应该让人有一探庐山真面目的渴望。

怎样的履历能获得老板的青睐呢?人力资源顾问强调,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非常重要,最好是以电脑打字编排,方便阅读。原则上履历表的长度以不超过一页为佳。如果一页不足以尽述,那么至少第一页必须是简短的摘要,累赘而冗长的履历可能意谓著你不够体贴,没有顾及到阅读者的时间压力。

当然,厚厚一叠履历并不总是给人坏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坦陈,就曾被一名应聘者长达数十页的履历所吸引,但其前题是人的经历必须够精采,文笔要好,条理分明仍不可少,因此这样的作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具体指出你过去杰出的表现时,很多人总会用这样的陈述:我曾管理过四百名以上的员工,其实更好的说法是:我负责管理行销部门,在过去三年替公司创造了年成长率百分之十四的利润,公司的成长同时也意谓著个人的进步。

另外,履历中最忌讳不实的言论,过度吹嘘的内容让人觉得反感,而且总有拆穿西洋镜的时候,通常需得如此吹捧自己的人,总让人感觉不是能力不足,就是企图掩饰什么。再者,如果应试者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金钱在履历上,那极可能给人不懂时间管理的印象。

当你准备好一份令人垂涎的履历之后,最后一关是,让履历正确无误的送达面试者的手中,记住,你不一定要将它寄给人事广告上的收件人,不妨先查出你想应聘部门的主管大名,直接寄给他,但发信之前,记得确认他的职称和姓名。

上阵前先沙盘推演

熟能生巧同样可以运用在面试技巧上,千万不可毫无准备就贸然前往,找个熟识的朋友,先和他来场预演,请他客观地对你的答案和举止仪态提出建言,通过事先的演练,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充分发挥。在面试的过程中,主考官可能会针对你的履历表发问,最好能事先准备言简意赅的说法,表达意见并适度介绍自己。

人力资源经理在应聘新人,特别是管理阶层时,很重视面谈者对新工作的了解程度,他希望找到的人是真正对这个行业有兴趣,并且在面试前曾对公司主动了解,而不是盲目寻找。事前收集资料,会让面试者产生你是公司一份子的感觉,在装扮上也应特别注意,如果企业文化是较休闲、不拘小节,那你的打扮也不需太正式,促使他们感觉你是可以和大家融为一体,和平相处。

离职的同时也为自己铺路

当你找到新职务时,尽可能提前两星期告知老板,一方面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找人,同时也可以做好交接的工作,人力资源顾问表示,一般老板都能接受员工另有高就的事实,只要切实完成交接事宜,好聚好散的情况下,以后也许有再合作的机会。一旦递上辞呈,老板可能开出令人动心的条件留你,可别轻易转变心意,大部分因为优厚条件而接受挽留者,不出一年半载,也都纷纷离职。

不论老板对你的离去是高兴或痛心,都不妨写封文情并茂的辞呈,告诉他你任职以来的收获,及你对公司和同事的感谢,这封辞职信将保存在公司的档案中,如果有朝一日你想回来,公司绝对是张开双臂欢迎你的。

应聘面试巧用“心理换位法”

面试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考察毕业生各方面能力,通常被用人单位普遍采用。一般认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清晰的逻辑推理是面试成功的关键。但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即俗话所说的“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就是要站在用人单位或面试考官的角度,对面

试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改变了通常的以自我为本位,以自己利益为衡量标准的思考方式,而是尽量大可能把用人单位的所思、所想、所需置于前列,适应了用人单位,尤其是面试考官的心理需要,其答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对此,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这样说,我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以及要说的话,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思考对方以及他会说什么话。也就是说,在面试短短的时间内,考官的每一句话也许都有其潜台词,毕业生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下面通过几个具体面试题目的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

1、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吗?

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考官有其特定意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让学生就此回答,结果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专业、毕业学校等基本情况。从表面上看,这样回答符合答题规则。但如果做一下换位思考,就会发现,面试之前考官通常是看过你的求职信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考官绝不是需要这类答案。一般来说,考官想通过你的自我介绍,了解你的个性特点,及这些特点是否适合你要应聘的工作。据此,我给应聘饲料企业售后服务岗位的兽医专业的学生设计这样一个答案:非常乐意向贵公司介绍我自己。我的基本情况,求职信上已写明,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要强调的是,我这个人性格豪爽,善于交友;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乐于人际沟通。这些特点会使我在售后服务工作中能与客户在业务上进行良好的沟通,生活上能广泛结交朋友,这对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都有利。因此我认为我的性格最适合做饮料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

分析上述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其至少有三个优点:其

一、言简意赅,整个答案在1分钟左右即可说完,而且意思表达到位;其

二、重点突出,整个答案围绕着沟通、交友展开,个性特点非常鲜明;其

三、中心明确,即以工作需要为中心,适应面试考官的需求心理。

2、你期望一个月拿多少薪水?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揣摩考官的心理:一方面考官确实想了解你的薪酬期望与应聘公司能提供的酬金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也许考官期望从侧面了解一下你的自信心。对这两方面的心理,毕业生应在回答时均使其得到满足。譬如可以这样作答“作为一名刚毕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大学生,我当然希望薪水越多越好。但根据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本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贡献,我相信公司会给我适当的薪水。”分析这一答法,我们不难发现,应聘者对自己、对公司均充满信心,而且在个人报酬问题上把公司利益(经营业绩)和个人贡献置于首位,这正迎合了公司老板的用人心理。虽未明确点名薪水具体数目,但给老板和自己均留下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3、除本单位外,你曾应聘过其他单位吗?

对此,如果你回答“没有”,在当今双向选择的条件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无论该单位是否是你的首家应聘单位,笔者认为,均可以回答“应聘过”,但是加以说明。不妨这样回答:“应聘过,但根据我个人所学的专业及性格特点,我认为在所有应聘岗位中,现在我所应聘的工作岗位,最能发挥我的专业和个人特长,也是最有可能为公司作出较大贡献。因此,如果能被贵公司录用,我会毫不犹豫地加盟贵公司。”这里,你一定要让考官感觉你对目前岗位100%的满意,而且让其感觉你加盟其团队的决心是真诚的。

4、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若是回答喜欢,似乎有悖于现在知识青年的普遍心理;若说讨厌,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因此,按通常情理,人们是不愿做琐碎工作的(除非在特殊岗位,如家庭钟点工),即考官明知此而又问,我们可以推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态度”。对此问题,建立这样的表达:“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的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这句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欢琐碎工作,又强调了自己的对琐碎事情的敬业精神——认真、耐心、细致。既真实可信,又符合考官的用人心理。

5、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考官是给你出了一道单项选择题,如果你选了,就被考官误导。因为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三者都很重要。考官的误导是通过一个暗示的前提条件,“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这能选其一。”对此,我

们必须冷静分析,可以明确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释三者对我们的重要性及其同一性。比如,可以这样组织语言:“我认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是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社会对我们事业成功肯定的方式,有时表现为金钱,有时表现为名誉,有时二者均有。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相应的金钱和名誉,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者对我们都很重要。”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同一意思可以有很多表达方法。毕业生关键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即面对问题,首先想一下,考官为何要问这类问题,假设我是老板,我想通过这类问题考察应聘者哪些方面。其次,在组织语言时多表达出对公司利益的关注,多表现出个人的风险精神。因为老板关注的是聘用你能给公司增加多少效益。第三,对公司利益关注,并不表明你不计回报,这从一定程度上更能表现你的自信心。

定位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度边茂把人才成长大致划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27岁,是才能的成长阶段;从28岁到54岁,是才能的活跃阶段;从54岁到81岁是才能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选择能造就你,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毁掉你。

如何在第一阶段就选择好自己的职业,从一开始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你成为职场中的一棵常青树。如何提监察自己身上那些视而不见的种种习惯,提高个人职业发展的优秀品质,美国著名出版家、作家阿尔伯特又一著作《你属于哪种人》让人获意非浅。麻木不仁,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无所谓什么成就感,工作当中投机取巧、马虎轻率、嘲弄报怨,对领导分派的任务眼高手低、吹毛求疵、推脱借口诸如此类的一切消极被动的不良习惯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前途。职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并不是智商高、运气好,而是忠诚敬业、自动自发、勤奋刻苦的良好品质。

社会需要那些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勤奋敬业的员工,和那些具有非凡才干、忠诚守信的管理者,而不是投机取巧、嘲弄抱怨的平庸劳动力,谁都不想平庸,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过于的平庸就意味着失业。

金融界的的杰出人物罗塞尔·塞奇说:“单枪匹马、既无阅历又无背景的年轻人起步的最好方法是:首先,谋求一个职位;第二,珍惜第一份工作;第三,养成忠诚敬业的习惯;第四,认真仔细观察和学习;第五,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第六,培养成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职场竞争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文凭顺其自然地成为开启职场大门的金钥匙,但文凭不是把万能钥匙,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前几天,看了一些新闻采访,都是关于一些人为了立足于职而盲目地去拿一些学历、考一些资格认证之类的考试,提高自己原本不是件坏事,但完全靠一纸证书,没有真才实学和与职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却不能长久,命运之神会耐心地在拥挤人群的一隅等待着他。大学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这种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反而会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使人自身的潜能被扼杀。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低级、浅薄的职业观和教育观,它没有考虑到教育对个人性格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学习经历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如果人生的惟一目标主是取得财富,那么,毫无疑问,许多年轻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接受更高的教育也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确定为追求心智的成熟,生活的美满,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那么,大学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大学仅仅是教育的开始,文凭不能代表你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仅仅是你完成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的证明。生命旅程中任何一种正当的职业都会使人从中受益,但是,更系统的知识学习能够让你获得一种超越本能的力量,帮助你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长足的进步。

年轻人刚走出大学校园,对自己总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获得丰厚的报酬。他们在薪酬上相互攀比,仿佛工资是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短时间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许多怨言。

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

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多少就少做多少,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此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这样是否会丧失许多发展机会,是否对得起自己,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这种状态是很令人担忧的。一个成功者是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即使是在店里扫地的时候,他也会观察老板是怎样和客人们打交道的,他们总是在观察、学习、总结,即使是在休息时。

当跳槽这种风气蔓延到整个商业领域时,许多本来具有一定忠诚度的员工也受到传染,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为数不少的人也加入了跳槽大军中,换工作如换衣服,甚至到最后自己都记不得自己具体做过什么,使整个职业环境继续恶化。文中提到的韩森是一个截然不同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人,韩森大学毕业就来到纽约,在一家出版社担任校对工作,一个星期只能挣15美元,而且还必须从早忙到晚。他的朋友们都劝他换一个工作,说这样低的工资不值得他如此卖力。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从不抱怨自己工资太低。他诚恳塌实的态度受到了老板的关注,一年以后,他的工资就涨到了每周75美元,并且被提拔到一个重要的部门。在新职位上,韩森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后被提升到总编辑的位置上,成为出版社收入仅次于老板的人。

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对员工的伤害更深——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见那山高”的习惯,都使员工自身价值有所降低。这些人对自己的内心需求没有认真地反思,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没有清晰地认识,自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人一生恐怕要走许多路,才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难免要调换几种工作。但是这种转换必须依托于整体的人生规划。盲目跳槽,虽然在新的工作环境里收入可能有所增加,但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跳槽就不再具有目的,而就成为一种惯性。久而久之,自己就不再勇于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了,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缩。这些理由无非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啦、老板不重视啦、命运不济啦、怀才不遇啦、别人不理解啦等,整天幻想着跳到一个新的单位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其实,这往往导致了工作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忠诚敬业的精神却渐渐消逝了。

心态决定一切。既然老板给予我们留在这里的机会,我们就要感谢老板,用感恩的心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和老板,用尽职尽责、宽容大度、勤奋刻苦证明一切,忘掉不愉快,积极主动地面对现实,这时你会变得富裕,你会发现你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应届生解除合同应谨慎

199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人事争议处理条例》、《上海市事业单位实施聘用合同暂行办法》等规章。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就作为两种不同的争议被规范下来,它们适用的对象、处理方法及适用的后果均有所不同。

劳动争议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人事争议则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聘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通过劳动仲裁解决,人事争议通过人事仲裁解决;当事人对劳动仲裁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人事裁决,当事人则可以申请复议。劳动争议是因为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人事争议则是因聘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也有所区别。例如:单就试用期来看,按照《上海市事业单位实施聘用合同暂行办法》规定聘用单位聘用新进职工,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聘用单位新接受军转干部、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而按国家有关规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后是有一年的见习期的。

最近,常有人问到这样的问题:我是应届毕业生,现到单位工作不到一年,想跳槽,单位却以档案和户口相威胁并提出经济补偿怎么办?从以上的情况来看,还得分为到企业工作和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情形,到企业工作的话,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约定一年的实习期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样约定聘用合同则很难说是不合理的。应届生在打算解除工作合同是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就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还少有因为以上问题而提上司法程序的,在这里也仅就法律规定方面加以分析。从法理上来看,目前对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区别对待并不尽合理,而应当以统一的劳动法来规定

更为合适,但目前各方面的认识不太一致,虽然是同类的问题,但在实践处理中可能会因不同时间、地点、不同人的处理而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遇到上述问题时,作为应届生的劳动者应当谨慎对待,尽量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在确实不能以协商方式解决时,提上司法程序也是有必要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岗位应聘及就业指导
《大学生岗位应聘及就业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