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7: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威海地区渔民调查报告

09级日语一班09042005 张雯雯

威海市是山东省的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威海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都大有可为,也使威海具有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一、海神与海神信仰

在渔民的神灵信仰中,作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龙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间仙姑、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1、龙王

龙王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至少在唐代,威海地区就建有龙王庙。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神仪式,正殿中间有龙王塑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

在威海地区的一些偏僻岛屿和渔村,龙王庙更是当地渔民必不可少的信仰场所。这些龙王庙与上述龙王庙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历史也不可考,一般都是用石头搭成,和村里的土地庙相似,但比土地庙要高、要大,石头都是经过加工的料石,比土地庙堂皇得多。龙王庙内大多坐有龙王石像或泥塑像。

对龙王的祭祀仪式主要有第一次出海前的祭海,以及龙王生日、春节等特殊日期。

2、天后(海神娘娘)

天后,即南方所称的\"妈祖\",威海地区渔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山东最东端的部分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把天后也称作\"归山娘娘\"。天后信仰,起源于南方,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逐步传到北方,并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

威海地区凡主要航海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的渔村都建有天后宫。现在仍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天后宫就有荣成市石岛天后宫(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676年始建)各地天后宫的建筑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繁简不同,但基本格局都是一

致的。庙内建筑均为前殿后寝,前面是供奉神像的大殿,大殿之后是布置成女性起居室样式的寝室;庙门之外有小广场,对面是筹神唱戏的戏楼。

威海地区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遇险渔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以娘娘送灯的传说最为典型。这些传说的传播者,或说是其亲身经历,或者确指其时间、地点、船只、人员,言之凿凿,传达出他们对于天后神异能力的崇信心理。从有的学者所采录的关于天后显灵的口述中,也可窥见渔民天后信仰之一斑。

正因为有这些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加深了民众对天后的崇信程度,并且在民间形成了许多围绕着天后进行的祭祀活动。另外,还形成了一些反映民众信仰的民俗事象,如送愿船、送灯、送衣物等。

3、民间仙姑

威海地区的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与海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仙姑的传说,这些仙姑的传说中,有部分情节与天后的事迹相仿。当地渔民把这些仙姑当作海神来信奉,有的地方还立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的西面,有一座被当地群众称为\"仙姑顶\"的山峰,山顶有一座仙姑庙,里面供奉着一位民间仙姑。仙姑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1992年又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民间仙姑传说中主角──郭仙姑、刘仙姑或刘公、刘母,虽然是传说人物,或者虽然有真人作为依据,但其主要事迹却是后人附会上的。这些仙姑,在渔民心目中的作用是和龙王、天后一样的作用:救助危难,保佑平安。

4、鲸鱼与海鳖

威海地区渔民还把鲸鱼和海鳖当作海神来祭祀,这是把海生动物作为海神崇拜的信仰现象。

威海地区渔民称鲸鱼为\"赶鱼郎\",有的地区还称其为\"老赵\"、\"老人家\"。称鲸鱼为\"老赵\",是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类似于遇到了财神。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中有一位是赵公明,\"老赵\"的称呼便是从赵公明而来。称鲸鱼为\"老人

家\"则是一种比较亲近的称呼。把鲸鱼叫做\"赶鱼郎\",这种称呼非常形象。因为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获得丰收

威海地区渔民把见到鲸鱼称为\"龙兵过\"或\"过龙兵\"。按照荣成渔民的说法,过龙兵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押解粮草的先锋官──对虾,它所押解的是成群的黄花鱼和鲩鱼;先锋官后面充当仪仗的是对子鱼,仪仗队后面是夜叉,龙王坐着由十匹海马拉着的珊瑚车,鳖丞相在车左边,车两边就是各四条大鲸鱼,俗称炮手,由它鸣炮前进。渔民在海里捕捞作业时,遇到龙兵过,都要停止作业,举行祭祀仪式。

荣成的渔民在海里作业时最崇敬海鳖。据说,海鳖善于变化,能够给人以祸福。所以,渔民作业时允许捕捞海龟,但万万不能得罪海鳖。渔民说它有时爬到网上,看似只有碗口大,可是下水后眨眼就变得比碾盘还大。凡见到海鳖,不仅要烧香烧纸,还要磕头祷告。海上作业的人都忌讳说鳖,叫它\"老人家\"、\"老帅\"、\"老爷子\"。有些习惯也由它而来,如渔船下锚时,首先要高叫一声:\"给──锚──了!\"喊过之后,稍停片刻再将锚掀进海里,据说就是怕伤着海鳖,叫它避一避。

除上述海神之外,在威海地区,还把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英雄人物,如秦始皇(他曾三次东巡,三次都来到山东东部沿海,荣成建有始皇庙)、邓将军(甲午中日海战中殉国的邓世昌)等,也被渔民当作实际上的海神来供奉。

二、海神与祭祀仪式

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威海地区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威海地区渔民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威海地区渔民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春季祭海,二是各种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三是渔业生产中的祭祀。

1、春季祭海

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每当春季来临的时候,新的一个生产年度就要开始了,这时所举行的祭祀仪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一次。对于沿海渔民来讲,他们对于春季祭海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春节。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长达500多公里,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3,被称作是全国渔业第一市(县级市)。

荣成渔民在谷雨节这天举行祭海仪式。谷雨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

19、20或21日,此时桃花盛开,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息了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打渔。在荣成,同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祭海以龙王、海神娘娘为主神,但是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还有信仰秦始皇、把秦始皇当作祭祀的主神。祭海仪式的地点有的在海神庙内,还有的在大海边,或者街头巷尾。

荣成石岛的天后宫历来是祭海的主要场所。过去,每逢谷雨,天后宫的道士就把天后殿内的\"铜瓜钺斧朝天镫\"等锡制仪仗搬出来擦拭一新,再把殿内的布幔、匾额摆布整齐。祭祀时,渔民们手捧肩挑猪羊香烛等供品来到宫内,道士们点燃当地商家或渔行捐献的烟花鞭炮,殿上钟磬齐鸣,道士们诵念经文,人们顶礼膜拜。来宫里进香的既有本地渔民,也有许多外地行舟过路的海客。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许愿的和还原的。还原的上过香后,要把过去许下的供品奉上。据说,曾有一位南方渔民一次许下6对旗杆的大愿,第二年谷雨,他用一条大船专门从南方把它们拉来,6对约10丈高的旗杆左右排列,12面杏黄大旗迎风招展,斗大的\"天后圣母\"字样高耸如云,那场面令当地人久久不能忘怀。

谷雨这天,也有很多离大庙较远的渔民在海边的沙滩上、渔船旁烧纸焚香,面朝大海膜拜海龙王。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祭祀的是秦始皇,由于秦始皇是由千古一帝演变成的海神,所以祭拜活动更为隆重。

过去,谷雨这天是由渔行组织举行祭船、祭海、祭海神的活动。节前,渔行提供带毛蜕皮的肥猪一口,用腔血抹红,饽饽10个,营口高粱烧一缸,香烟鞭炮一宗。祭祀时,以渔行为单位,摆好供品,焚香鸣放鞭炮,面朝大海跪祭神灵。祭祀仪式结束后,在沙滩上铺上门板,渔行老板和渔民一起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直至酩酊大醉。

荣成渔民祭海的高潮是在当天的晚上,举行类似于佛教盂兰盆会的\"放海灯\"仪式。过去,放海灯由当地商家和渔行出面组织,向各行各业筹资。放海灯前,于海边宽敞处设置巨型香案,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并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

同时向海里抛施舍──预先蒸好的小馒头。深夜,在锣鼓声中,人们聚集在海边放焰火,抛施舍。施舍是米饭、馒头;焰火是自制的礼花,由铁屑、木炭和火花药制成,俗称\"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时,人们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

荣成渔民祭海这天,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渔民的母亲们、妻子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或丈夫能平安无事,多多保重。在他们祭海临走的时候,母亲或妻子会将一个白面捏就的、并已蒸熟的小白兔揣进儿子或丈夫的怀里,然后送他们出门。这只小白兔的意思是:出海打不着鱼没有关系,不用生气,咱怀里不揣着小兔吗?海里不给吃的,咱山上去找,只盼着你平安归来。

祭海后的几天,各村都要组织唱戏,剧种是京剧,或自编自演,或请外面的戏班子,演戏一般是白天、晚上连演,最多的连续演四五天。

2、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活动

威海地区地区的庙会,有1/3左右是与海神信仰有关,这些庙会的会期一般都是从神灵的生日或忌日而来。龙王庙的庙会大都在农历六月十三,据说,这天是龙王爷的生日。荣成渔民,六月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祭祀,祭毕,还要扯块饽饽皮贴在龙王脸上、身上。海阳县麻姑岛过去有龙王庙,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每逢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就在龙王庙前唱戏筹神,请和尚念\"皇经\"。

民间节日期间对于海神的祭拜主要集中在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白天要上船将各处打扫干净,舱门上张贴起大红对联;大年夜,鸣锣上船请\"海神娘娘\"回家过年。元旦初一的五更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鸣锣登船祭拜,然后才回家为亲人拜年。海边渔村凡有龙王庙的村庄,每年春节初一的清晨,首先要到海边的龙王庙上香,然后才进行其他节日活动。

2、渔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

春季祭海仪式实际上就是一年渔业生产的开工仪式,除此以外,在其他的渔业生产活动中,也有一些有关海神祭祀的内容。

过去,稍大一点的船上都专设神龛,供奉海神娘娘,有的海上运输的帆船还有专管上香的香童。日照一带渔民,每当渔船遇到风浪,放桅抛锚后,船老大要率领全船人员祭拜海神娘娘。祭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漱一次,再进仓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平浪静。平安返航时,有的人家在龙王庙唱大戏,以筹谢神灵。据老渔民讲,在渔船遇到风浪时,海神娘娘送来的灯,以挂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此行的安危凶险,给人们以鼓舞和启示。

在捕捞或航运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鲸鱼群,即\"龙兵过\"时,所有船只必须避让,焚香烧纸,敲锣打鼓(专营海运的大帆船都带有响器),并向海里倾倒大米、馒头,为龙兵们添粮草。等到鲸鱼过后,渔货船才能够恢复作业或航行。

每当渔业丰收以后,各地渔民都有庆祝活动。渔民称渔业丰收为\"发财\",发财后敬天名为\"杀发财猪\"。,渔船丰收,返航临近家门时,在大桅顶上挂\"吊子\"(特制的一种旗帜)。如果是特大丰收,则大桅、小桅一齐挂,称为\"挂双吊\"。岸上见挂\"吊子\",船主便率人相迎。登岸后,船主用黄裱纸蘸猪血焚烧,意为敬给海神一头猪。祭神后,猪头归船老大(船长),猪蹄归\"二把头\"(大副),猪尾巴连带猪腚分给大师傅(炊事员),下货(猪内脏)留作算帐(收入分配)时的酒菜,剩下的猪肉做成饭菜,不仅全体船员及其家属来吃,村人、路人都欢迎入席,当地民俗认为来客多即预示着下次出海又会\"发财\"。

威海地区地区的渔民,在近几十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过程中,渔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渔业生产作业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仍然存在,致使产生渔民海神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威海地区渔民的精神生活中,海神信仰和相关的祭祀仪式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祭祀仪式

三周年祭祀仪式

祭祀先祖仪式主持词

清明节祭祀先祖仪式主持词

古代祭祀仪式—凶礼

海神的后花园散文

祭祀

祭祀

祭祀

在祭祀仪式上的代表讲话

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