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体育康复学的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9:5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运动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的讲稿

胡琰茹 0711070029

第五章运动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

第一节骨关节病的体育康复

一、骨性关节炎的体育康复

(一)概述

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软骨导致关节退行性变、骨赘形成的慢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推行性关节炎等。

(一)概述

病人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缓慢,最常见于膝关节,表现为病变关节持续性隐痛,负重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晨起关节活动障碍更为明显,即所谓“晨僵”,活动时关节内有摩擦感。久坐后关节僵硬,稍加活动后好转,后期关节肿胀、肥大、变型,活动受限。由于疼痛使肢体运动减少,可致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萎缩使关节不稳加重,进一步加重骨性关节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X线拍片可以发现关节间隙变窄,这是由于软骨受损所致。软骨下骨硬化,软骨边缘骨赘形成,有些病例负重区软骨下骨形成囊性变。

(二)治疗

骨性关节炎是老年慢性关节退化性疾病。炎症发作期,关节疼痛,肿胀加重,关节活动度减小。缓解期由于炎症消退,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增加。疾病有发作-缓解这样一个自然病程。另外由于关节软骨难于完全修复,只能由纤维软骨替代透明软骨,所以治疗及康复是综合性的,而且治疗应与康复相结合长期坚持。

(三)原理

(1)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关节液,只有通过关节活动,关节面软骨受到挤压才能很好地完成软骨的新陈代谢。所以没有运动,关节软骨难于获取营养,代谢废物难于排除。对于骨性关节炎,为了受损的软骨面积加快炎症物质的消除,更需活动以加强新陈代谢。

(2)运动使全身及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临床上常见的病人经过活动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

(3)通过运动增强肌力,纠正废用性肌肉萎缩,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减少炎症复发,延缓疾病发展。 (4)通过运动治疗牵伸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使关节囊、韧带及肌肉的弹性增加,防止关节粘连,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四)方法

(1)等长收缩练习:

①股四头肌:仰卧位,伸直膝关节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

②臀部肌肉:俯卧位,后伸大腿进行臀肌收缩联系。每次收缩尽量用力并坚持尽量长的时间,重复数次以受训练肌肉感觉有酸胀为宜。 (2)直抬腿练习:

仰卧床上,伸直下肢上抬离床约30°,坚持10秒,每10~20次为1组,训练至肌肉有酸胀感为止。

(3)静蹲练习:

屈膝、屈髋关节,但不小于90°,做半蹲状,坚持10秒,每10~20次为一组。 (4)股四头肌抗阻肌力练习:

仰卧位,在小腿上绑缚适当重量的沙袋进行直抬腿训练,并随肌力增加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

(5)等张、等速肌力训练: 到医院或康复中心用特殊器械进行相应部位肌肉等张抗阻肌力训练。有条件时,可以进行等速肌力练习,可以更好更快的帮助恢复肌力。 (6)踝泵练习:

胫前肌收缩尽力被伸踝关节,小腿三头肌尽力收缩跖屈踝关节,可以使小腿肌群得到锻炼,还可以起到肌泵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关节活动度练习:

①主动关节活动度锻炼: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锻炼,取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与训练侧屈膝屈髋使大腿尽量靠近胸壁,然后交替联系另一侧下肢,由于骨性关节炎往往以屈伸受限最为明显,所以屈曲训练更为重要。

②被动关节活动度锻炼:体位与主动关节活动度锻炼相同,病人自己双手或治疗师辅助屈膝及屈髋,增加关节活动度。还可以俯卧位或侧卧位,进行被动屈膝训练。 (8)水中运动:

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体重给关节的负荷,同时水的阻力有利于肌肉的锻炼。游泳也是一项极好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进行水中步行训练。 (9)慢走:

缓慢步行是一项简单实用的运动形式,有利于软骨的代谢及防治肌肉废用性萎缩。

(五)注意事项

(1)在重症发作期,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应以休息为主,减轻关节的负载,避免引起关节疼痛加重的动作,如上下楼梯,爬山等。行走时应使用拐杖或手杖,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发作期还可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措施,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

(2)运动可以增加肌力及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稳定性,关节软骨的损坏程度与关节负重的活动有直接关系,所以运动和休息是一对矛盾,也是困惑病人的一大问题。首先病人要有爱惜、保护患病关节的意识,肥胖者应减肥,在重症活动期应以休息为主、运动为辅,而且运动应以对关节无负载或较小负载的床上运动、水中运动为主,行走时扶拐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在缓解期应加强肌力、关节活动度练习及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关节修复,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疾病发展。避免加大关节负载的运动,如爬山、爬楼梯等。各种运动一步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明显为宜。

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体育康复

(一)概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主要用于治疗髋关节损毁性疾病,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髋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严重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关节畸形等疾患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丧失、伴有严重疼痛且不能用非手术方法缓解的患者。

(二)方法

1、术后体位

术后2~3个月内应避免以下动作及体位,以防止关节脱位 :

(1 )术后患髋内收易使人工关节脱位;术后床上体位应保持外展位,在两腿之间放一枕头,并在患肢外侧放一枕头以防止髋关节外旋。

(2)“跷二郎腿”、下蹲穿鞋及类似动作。

(3)患髋伸直、内收外旋位,如卧位向健侧翻身。 (4)6~8周内屈髋大于90°。

2、肌力训练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患肢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臀部的等长收缩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肌力,而且对于排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极大帮助。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肉力量训练,应尽早开始并持续坚持下去。术后第5~6天开始伸膝练习,患肢外展,抬高臀部即进行桥式运动练习。术后第7天开始直腿抬高练习,站立位,伸髋屈膝,练习腘绳肌。酌情逐步开展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臀肌的抗阻肌力练习。肌力训练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病人的情况酌情不断增加练习的频率及强度。

3、关节活动度练习

双下肢及健侧下肢诸关节每天进行3~4次主动活动度练习。术后第2~3天开始患髋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第5~6天开始主动屈膝、屈髋及髋外展练习,但屈髋不能大于90°,避免内收、内旋、半屈动作。

4、负重及体位转移

术后第2~3天,训练卧位到坐位的转移; 术后第5~6天,训练从床上到椅子的转移;

术后第7天 ,扶双拐站立,练习扶双拐或步行器行走。

非骨水泥型固定的关节置换者20%负重,六周之后逐渐增加到100%负重;骨水泥型固定的关节置换者可100%负重(承受负重);混合型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酌情参照非骨水泥型负重。

术后2周出院,达到患肢肌力Ⅳ~Ⅴ级,患髋关节伸屈0°~90°,骨水泥固定者能扶拐负体重行走,非骨水泥固定者扶拐部分负体重行走,基本生活自理。

5、出院后的康复

患者在人工髋关节术后2周出院,出院前应进行肌力、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等评定。教会病人家庭训练方案,包括继续强化肌力、关节活动度、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要强调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体位。为了保证康复质量,术后3个月内每周返院康复治疗1~2次。术后3个月可以达到日常生活完全自理,逐渐恢复体育活动。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散步、游泳、跳慢步交谊舞、高尔夫球,但应该避免剧烈的运动。

6、髋关节置换术后推荐的运动项目

(1)最好的运动项目:步行、固定自行车、游泳、慢步交谊舞。 (2)比较好的运动项目:快速步行、台球、划船。

(三)体育康复的注意事项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周围的肌力训练,对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减少假体松动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肌力训练是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手术前由于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导致髋周肌群萎缩,肌力下降;手术后患髋疼痛减轻或消失,为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人工关节置换使髋关节的中心改变,导致髋关节周围肌肉的长度和力臂随之改变,这些都需要及时进行髋关节周围肌力锻炼,以适应术后的改变,恢复肌力防止肌肉萎缩。

3、应重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强调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要尽早开始肌力训练,根据病人的情况酌情不断增加肌力练习的频率、强度及进行抗阻肌力练习,视病人的髋关节周围肌力尽早恢复。早期肌力训练还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4、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恢复关节功能所必需的,手术后疼痛减轻就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嘱病人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患髋得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要避免易使人工关节脱位的动作及体位,尤其是术后2~3个月内,治疗师及患者都应注意。

5、何时下地负重是一个尚在争论的问题,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可以早期下地负重,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对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假体的固定有赖于骨痂长入假体表面的微孔,这一过程可能持续3个月。适当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痂的生长。对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术后第7天可开始扶双拐部分负重,6周之后逐渐增加到完全负重。

6、由于手术的入路、人工假体的类型机假体固定方式均有不同,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人工髋关节置换体育康复治疗一定要因人而异,具体操作中应多与手术医师沟通,这样才能安全有效的进行康复治疗。

第二节骨关节损伤的体育康复

(一)概述

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终端称骨折。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骨折的原因很多,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引起,也可由肌肉的牵力或骨骼本身的病理原因引起。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工伤事故的增加,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较严重的多发骨折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骨折的康复治疗包括局部的治疗和全身治疗,贯穿骨折治疗的始终。尽早的康复治疗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防止或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减低残疾率和残疾程度。骨折的愈合即骨折断端间组织修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骨痂的成熟及骨组织的重建阶段。根据骨折愈合的过程,骨折的康复亦分为两期:准备阶段的康复治疗;骨痂成熟和骨组织重建阶段康复治疗。

(二)意义

1、一定的应力和肌肉的牵力刺激、活跃局部的静脉和淋巴的循环是维持组织代谢所必需的。

2、一定应力的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场帮助钙离子沉积于骨骼,防止钙质脱失。

3、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是促进肌肉生理作用的最佳方法,防止肌肉萎缩。

4、维持创伤区邻近关节的适当的运动,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防止关节挛缩,关节运动能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从而防止关节的萎缩、关节液的减少。

5、适量的活动可以活跃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

(三)方法

1、体育康复治疗

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10~20次/组,3~4组/d。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诸关节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各活动度训练至最大范围。

术后第4~5天开始肘关节CPM机练习,从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运动速度每分钟一个周期,每天30分钟到1小时。结束后,冰敷10~15分钟。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0~15次/组,2~3组/d。

术后7~10d骨折固定牢靠者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进行,3~4次/组,1组/d,活动后,冰敷10~15分钟;继续连续被动运动机练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练习。

术后14天开始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连续被动运动机练习,此时手术部位已拆线,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前辅以蜡疗,盘蜡,每日30分钟。间进行抗阻练习;肩、腕、手指诸关节各轴向主动或被动活动至正常。

4~20周,视病人不同情况尤其是骨折是否稳定及愈合情况,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度及ADL训练。对肘关节粘连的患者施以关节松动术,手法应轻柔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避免引起骨折移位。结束后冰敷10~15分钟以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2、物理因子治疗

(1)冰敷:在关节运动治疗结束后进行,每次10~15分钟。 (2)蜡疗:盘蜡,在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前,每次30分钟。

(3)超声波治疗:每次5~10分钟可软化瘢痕、松懈粘连,促进骨折愈合。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鼓励患者日常生活中无痛范围内使用患肢,是功能训练生活化,如吃饭、梳头、系衣扣、开门、开灯及水龙头等。

4、肘部支具

骨折固定不牢固者可以用肘部支具外固定限制关节活动,根据情况使用肘部角度可调节型支具控制肘关节在安全范围内活动。

第三节软组织损伤的体育康复

四肢及脊柱的软组织损伤是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经常发生的创伤。这类损伤主要是韧带、肌肉、肌腱、关节囊及软骨的急性损伤及其他慢性软组织的微小创伤。

一、软组织损伤的分期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肌肉、韧带损伤初期,治疗的重点是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应用“RICE”常规(rest, ice, compreion, elevation)治疗。即局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损伤后尽快外垫棉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冰敷30min,这样的初期处理可以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十分重要而且有效。对于有骨折或韧带、肌肉、肌腱断裂的患者应作适当的外固定。

(二)稳定期

伤后48小时,出血停止,治疗重点是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可使用物理治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温热和加速血液循环的方法促进创伤恢复。支具保护,局部制动至创伤愈合。

(三)恢复期

局部肿痛消失后,渐进进行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及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辅以物理治疗,促进疤痕软化,防止瘢痕挛缩。

二、关节镜半月板术后体育康复方案

(一)初期(术后0~1周)

1、手术当天

(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min/组,1组/h。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所有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4)术后24小时后可扶拐下地行走,但只限去厕所等必要活动。

2、术后后第1天 (1)继续以上练习。

(2)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

(3)开始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5秒。30次/组,3~4组/d。 (4)开始侧抬腿练习。要求及次数同上。

(5)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位,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尖离床5cm处,保持5秒。要求及次数同上。

(6)负重平衡:保护下双足稍分开,与肩同宽,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5min/次,2次/d;双足前后分开站立,移动重心。如疼痛肿胀不明显,可扶单拐、或不用拐下地,但不鼓励多行走。

3、术后第3天

(1)继续上述练习。

(2)开始屈膝练习,以微痛为度,达到尽可能大的角度。

4、术后第4天

(1)继续上述练习。

(2)开始单腿站立平衡联系,5min/次,2~3次/d。 (3)开始俯卧位腘绳肌力量练习,即“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d,以沙袋为负荷,在0~45°屈伸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如关节肿痛即刻冰敷。 (4)主动屈膝达90°。

5、术后第5天

(1)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

(2)开始患腿站立位负重,0~45°范围内主动伸屈练习,但不靠墙。30次/组,2~3组/d,练习后肿、痛则冰敷。

6、术后第1周

(1)主动屈曲大于90°。

(2)可单足站立,可不用拐短距离行走。

(3)开始靠墙静蹲练习。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min/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d。

(4)开始“勾腿”练习。抗阻屈至无痛的最大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d。

(二)早期(术后2周~1月)

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开始恢复日常活动。随肌力水平的提高,此期以提高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应注意控制运动负荷,避免关节肿胀、积液。练习后关节有发胀发热感,则应及时冰敷。

1、术后第2周

(1)主动屈曲至120~130°。

(2)强化肌力练习(一次直抬腿最长可达6分钟)。 (3)关节无明显肿、痛,则应尽可能以正常步态行走。

(4)在开始指导下各项肌力练习。练习的负荷、角度、次数及时间,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为30次/组,2~4组/d。

2、术后第3周

(1)被动屈曲至140°。 (2)强化肌力练习。

(3)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逐渐过渡,并渐增负荷。30次/组,4组/d。

(三)中期(术后1~2月)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训练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训练,改善关节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及部分体育运动基本动作。

1、术后第5周

(1)主动屈曲达150°(全范围,与健侧腿相同),且基本无痛。 (2)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练习。5min/次,4次/d。 (3)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30min/次,2次/d。

2、术后(第6~8周)

主动屈伸角度达至健侧相同,且无疼痛。可完成日常的各项活动,如上下楼、骑自行车、行走累计5000分钟以上关节无肿痛。 (1)开始跪坐练习。 (2)开始蹬踏练习。

(3)开始游泳,跳绳及慢跑。

(四)后期(术后2~3个月)

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逐渐恢复运动。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70%1RM(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1)开始膝绕环练习。

(2)开始跳跃练习。 (3)开始侧向跨跳练习。

(4)开始某些专项运动中基本动作的练习,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

(五)恢复运动期(术后3个月后)

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

(1)逐渐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 (2)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

(3)肌力测试,患肢肌力达健侧85%以上,运动中无痛,无明显肿胀,则可完成恢复运动。

三、跟腱断裂缝合术后体育康复方案

跟腱断裂缝合术后行长腿石膏屈膝60°,屈踝30°固定。

(一)早期(术后0~4周)

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尽可能避免肌肉萎缩。

(1)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

(2)术后第1天: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的活动足趾,5min/组,1组/h。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d)。(3)术后第2天~4周:继续以上练习。可扶双拐行走,患侧不负重。开始尝试抬腿,患肢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d。 (4)侧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d练习。后抬腿练习,俯卧位,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cm为1次,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d。根据损伤及手术特点,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固定期间一般只能进行上述练习,3~4周后将石膏托短至腓骨小头一下。

(二)中期(术后4~12周)

石膏托练习时取下,其余时间佩带。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强化腿部肌力练习,开始负重练习,逐步恢复正常步态行走。

1、术后第4周

(1)踝关节活动度练习:主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无或微痛范围内进行,10~15min/次,2次/d。练习前温水泡足20~30分钟,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2)主动膝关节屈曲练习。 (3)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30min/次,每日1次,至患腿可伸直和健侧腿相同为止。 (4)腿部肌力练习。

(5)绝对力量训练,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2、术后第5周

(1)“滚筒”练习:温水泡足后坐于椅子上,选一酒瓶或皮球,屈膝患足踩住来回滚动,逐渐加力并增大活动度,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1~2次。 (2)可扶单拐脚着地行走。 (3)加强各项肌力练习。

3、术后第6周 (1)拆除石膏。

(2)足跟垫高行走:以硬纸板剪成鞋后跟大小,垫在鞋后跟内,厚度10层约 3cm左右,开始扶拐患足负重行走,大约2天撤掉一层纸板,最后3片每3天撤掉一层,过渡至穿平底鞋行走。 (3)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注意:跨步幅度不能过大,以免过度牵拉跟腱。

4、术后第7周

(1)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加强腿部力量。

(2)踝背屈抗阻力量训练:坐床上,腿伸直,皮筋一端固定于床头等处,另一端套在脚尖上,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足(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d。

(3)抗阻“绷足”:坐床上,腿伸直,皮筋一端握手中固定,另一端套在脚尖上,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绷足(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练习2~3次/d。

5、术后第8周

(1)一至二周内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2)加强蹬踏练习的强度,逐渐过渡,并渐增负荷,30次/组,4组/d。 (3)强化肌力,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练习。5分/次,4次/d。 (4)双足提锺练习。

(三)后期(术后3个月)

强化关节活动度训练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训练,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

(1)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跟腱处不得有过度牵拉感。30min/次,1~2次/d。 (2)开始蹬踏练习,双脚提踵训练。 (3)可开始游泳。但避免滑倒。

(4)运动员开始基本项目动作的专项练习。

此期间缝合的肌腱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及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训练以保证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并应注意安全,绝对避免摔倒。

(四)恢复运动期(3~6个月)

强化肌力训练,开始跑跳练习,逐步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 (1)继续单脚提踵训练。

(2)3个月后开始由慢走-快走-慢跑-快跑练习。 (3)运动员6个月开始恢复正式运动训练。

第四节脊柱侧凸的体育活动矫正

一、概述

正常人脊柱各椎体上下相连成为身体中线,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某一节段偏离身体中线的表现,脊柱侧凸不是单一疾病,许多病因都可以引起这种畸形。包括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及结构性脊柱侧凸,以特发性脊柱侧凸最多见,约为80%~90%,发病原因不明。脊柱侧凸常用的评定有:

(一)直立位评定

正常人直立位时所有棘突相连成一条直线,为躯干的中线。检查时,自颈7棘突或枕外粗隆处挂一铅锤,垂线应与每个棘突和臀裂相重合,双侧肩胛骨等高,两肩及髂嵴连线应与垂线垂直。脊柱侧凸时,棘突,臀裂偏离中线,以厘米记录偏离最远处的距离。

(二)脊柱前屈位评定

病人双膝伸直,腰部前屈90°,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背后从水平位观察背部,脊椎侧凸时凸侧背部高于凹侧。这个方法可以检查出直立位不易发现的轻微畸形。

(三)对脊柱侧凸性质及可纠正程度的评定

(1)侧屈检查:脊柱向左右两侧屈曲,正常时双侧屈曲度相同等。脊柱侧凸时,向凸侧屈,若侧凸角度消失,则为功能性侧凸。若畸形无明显变化,则为结构性脊柱侧凸。

(2)牵拉实验:病人站立,让助手双手托住病人下颏及枕部向上牵引头部,观察脊柱变化,可根据侧凸畸形减少的程度来判断脊柱侧凸可纠正的程度。

(四)X线检查

X线常规拍片包括立位脊柱胸1-骶1正侧位片,并包括两侧髂嵴,手及腕骨正位片。X线片可以进行侧凸角度的测量:Cobb法于侧凸上端中立位椎体(该椎体上面的椎体间隙凸侧由宽变窄,凹侧由窄变宽)的上缘作一延长线,再于下端中立位椎体(该椎体下面的椎间隙凸侧由宽变窄,凹侧由窄变宽)的下缘做一延长线,分别做两延长线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之角即为侧凸角度。代偿期,原发弯度为上下两继发变度之和,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为失代偿期,脊椎侧凸仍有发展的可能。

二、脊柱侧凸的体育康复

(一)体育康复的机理

(1)通过肌力锻炼增加维持脊柱姿势肌肉的力量,主要是凸侧骶棘肌、腹肌、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肌力,同时牵伸凹侧挛缩的软组织,调整肌力平衡,改善脊柱的柔韧性,矫正功能性侧凹并防止进一步发展。

(2)主动姿势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养成维持正确姿势的习惯,预防及纠正姿势性等非结构脊柱侧凸。

(3)主动肌肉锻炼配合支架治疗,防止长期佩戴支具所致躯干肌萎缩性侧凸,防止其发展。 (4)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和胸廓扩张度。

(二)体育康复的方法

1、脊柱侧凸矫正操

以胸向左凸腰向右凸为例,分为仰卧或俯卧位两组动作,可以在床上或垫上进行,每一动作5~10分钟,重复20~30次,直至肌肉疲劳。每日练习1~2次,坚持至骨成熟。若为胸向右凸腰向左凸,则左右动作方向需要颠倒过来。

2、爬行练习

肩带及骨盆带的运动可以影响脊柱,如抬左上肢可使胸椎左凸,矫正胸椎右侧凸,提右下肢可使骨盆左倾腰椎右凸,矫正腰椎右凸。若为胸椎右侧凸,练习时左臂右腿尽力向前爬,右臂左腿跟进,但不超过左臂和右腿,前进方向向右环形,其他部分及方向的侧凸依此方法设计动作。

3、自身抗阻及借助重力的练习

根据力学原理,矫正侧凸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曲线顶端施加水平方向的推压力;一是在曲线的两端加以轴向拉张力。病人可用双上肢加力,借助石膏对抗及借助重力锻炼矫正侧弯,每一动作5~10分钟,重复20~30次。

4、支具疗法

支具疗法主要用于侧凸角度在20°~40°,畸形尚不固定的未成年患者。主要目的为防止畸形的进一步加重,而不是矫正畸形。较早流行使用Milwaukee支架,由于长期穿戴后其枕颏托可妨碍下颌骨的发育而致和面部畸形,现已较少使用。而改为应用改良的高效塑料贴身支具,主要用于治疗胸椎以下的侧凸畸形。其固定范围为上起自腋下,下达臀部,在穿戴支具期间,要坚持运动治疗。

5、电刺激疗法

Bobechko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电刺激能改变椎旁肌肉中纤维的比例,使红肌纤维增多而白肌纤维减少,从而改变脊柱的生长方向。临床使用0~50mA,50HZ可调脉冲电流,电极分别置于凸侧顶椎上下对称部位,每刺激5~6分钟,休息5~6分钟,每晚刺激8小时,至青春快速生长期为止,发现畸形角度<30°者,83%畸形改善>5°;畸形角度>30°者,29%改善。

三、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脊柱侧凸经用非手术治疗畸形仍进行性加重;侧凸畸形角度较大(胸椎大于50°,胸椎段或腰椎大于40°)者,年龄在10岁以上脊柱生长发育未完成,不宜再用保守治疗者,先天性脊柱侧凸均为手术治疗适应症。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前路,后路矫正器械,矫正畸形固定脊柱,然后植骨融合畸形节段脊柱,已达到纠正畸形,防止发展或复发的目的。 思考题

1、运动系统疾病体育康复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2、如何进行退行性骨性关节炎体育康复治疗?

3、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什么不能做髋关节内旋、内收动作?

4、跟腱断裂术后怎样进行体育康复治疗?

5、脊柱侧凸的体育康复原理是什么?根据该原理,你设计两套体育康复训练。

《体育康复学》教案

疾病康复学课程标准

体育康复学考试大纲(保健康复专业)

学习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感想

康震李清照讲稿(推荐)

体育理论课讲稿

体育理论课讲稿

体育教案讲稿

体育试讲稿

复学申请书

体育康复学的讲稿
《体育康复学的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体育康复学 体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