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甲午战争的教训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甲午战争的教训

假使没有甲午这一战,中国现在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假使甲午战争的战胜者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国际,尤其是远东的历史,将沿循何种途径演进?这又是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然而,假使毕竟是假使,历史上的铁案,是没有办法推翻的。

甲午之战不幸的结果,对于我中国当时及后世,都有异常重大的影响。甚至我们今天的抗战,又何尝不是远远地造因于甲午战争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犹处于半殖民的地位;而这种不幸地位的形成,积因于近百年来的丧权与辱国;而近百年丧权与辱国,主要是由于满清政府的昏庸与腐败。然而甲午这一战,却不能不算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重要关键。因为由甲午战争,引起了三国干涉还辽;由三国干涉还辽,引起了列强纷纷侵占我国各海口;由列强纷纷侵占我国各海口,激起了庚子之乱;由庚子之乱,演成了帝俄之侵占我们东北;由帝俄之侵占我们东北,掀起了日俄战争;由日俄战争,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特殊地位”;于是,日本便向着吞灭整个中国的目标,步步加紧地迈进——什么“二十一条”,什么专为制造中国内乱的“西园借款”,进而有“济南惨案”,进而有“皇姑屯炸车”,然后便是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一直到标志着全面侵华开始的“七七”事变。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可以说,都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后果。

甲午的战败,使我们蒙受异常严重的损失,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在损失之外,我们是否还有收获呢?我以为假如说有收获的话,那只是:支付血的代价,换取血的教训。

优柔寡断是失败的主因

东学党之乱,是日本人所操纵的;韩廷向中国请兵,是日本人所教唆的。可以说,甲午战争完全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所制造的。关于这一点,世界的历史家,早有定评。尤其是陆奥宗光(甲午时日本的外务大臣)所著的《蹇蹇录》上,处处所暴露的阴谋诡计,均足以为铁证。

可是,在满清政府,尤其是首当其冲的李鸿章,始终陷于犹豫的窘境:一方面出兵,一方面又不敢多出兵;一方面作战,一方面求和。在矛盾情绪的支配下,真不胜其忸怩作态!把国家重任,摆在无远见、无决心者流的肩上,真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要危险。何以见得李鸿章无远见、无决心呢?让我们从李鸿章的电报中指出证据:

“日性浮动,若我再添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疑必战,殊非伐谋上计!”——电清廷。“汪袁皆请添拨重兵;鸿思日兵分驻汉仁,已占先着;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电清廷。“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不理,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挑衅。”——电叶志超。“顷俄使来告:已奉俄皇电,喻驻日俄使,转致日廷,勒令照华议,同时撤兵,再妥议善后云。似日不能不遵。速电叶,请仍静待,勿妄动为要。”——电袁世凯。“日虽添军,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现俄国出为调处,或渐就范。传语在外各船及威海水陆各将,勤操严防。”——电丁汝昌。“韩未认非华属,应留,密劝坚持;俄廷迭喻该使调处,必有收场。日允不先与华开衅,岂能拘送使臣?要坚贞,勿怯退。”——电袁世凯。“袁道二十九日电:日兵万人,分守汉城四路各要害,及我陆来路,均置炮埋雷„„观其举动,不但无撤兵息事意,似将有大兵续至。日蓄谋已久,志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听;如只调处,恐无益,徒误我军机„„”——电清廷。“总署现与日议商,我军宜暂静守勿动。日仇华,时思挑衅,切戒兵弁,勿与计较。”——电叶志超。“叶提督佳电,倭日益猖獗,韩急望救援,各国调处,卒无成议。此时速派水陆大军由北来,超率所部,由此前进,择要扼扎,托名护商;若至决裂,免致进兵无路,此上策也。否则请派商轮三四只来牙,将我军撤回;盖我军为剿匪来,匪既受抚,随即撤回,亦系正办。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是为中策。若守此不动,徒见韩人受困于日,绝望于我„„鸿按钧署现正与日商,未使遽添大军,致生疑阻。上策似须缓办,其中策与袁道同见。前钧电有或撤或移之说,鸿初虑示弱„„可否照办?”——电译署。“„„设和局裂,中日交战,俄当何如?喀谓届时俄未便袖手。是鹬蚌争,渔人利,尤宜预防„„”——电清廷。“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先不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切记勿忘,汝勿性急„„”——电叶志超。

从上摘各电中,充分看出来李鸿章的昏聩、矛盾和犹豫。试想,敌人不断地向朝鲜增兵,并在中国可能进兵的要道上,实行其所谓“置炮埋雷”,而且袁世凯、汪藻凤等,都曾一再电陈日本有作战的决心;可是,李鸿章始终不明白日本真意的所在,始终在做着“和”的迷梦,这不是昏聩是什么?再说,他始终坚信“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及“我先不开仗,谅彼不动手”。事实呢?敌人终于未待我“开仗”而先“动手”了。所谓“理诎”,所谓“万国公例”,只等于“痴人说梦”。这又不是昏聩的证据吗!再试想,既不增兵,又不撤兵,因为知道“日蓄谋已久,志甚奢”,所以主张“倘英俄以力勒令,或可听”。但待俄使表示“届时俄未便袖手”,他又说什么“鹬蚌争,渔人利,尤宜预防”了。这不是矛盾是什么?更试想,叶志超所陈的“上策”和“中策”,可以说是积极的进攻或消极的退守。但李鸿章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既不进攻也不退守;增兵呢,又怕“适启其狡逞之谋,因疑必战”;退兵呢,又恐“示弱”。这不是犹豫是什么?

我们知道,战争是一个国家的严重问题。在未战之前,应当审慎;在已战之后,应当坚决。只有审慎,才不致贸然从事;只有坚决,才可以争取最大的效果。至于战与和的决定,必须首先明了对方的真实态度。若对方执意挑衅,或对方必期达到其侵略或“征服”的鹄的,而我犹作“和平”之幻想,不下“死里求生”的决心,那正如陆奥宗光所说的“自杀其国家”。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不明白日本的真正企图,徒思虚张声势,以为可以使敌人俯首帖耳于恐吓之下,这真是不可原谅的愚蠢。正因为这样,所以不待平壤的陆战,不待黄海的海战,我中国早已自处于必败的地位了!

不能集中力量,安得不败

梁任公所著的《李鸿章传》中有这样一段: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实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合肥,代指李鸿章,李系安徽合肥人——本书作者),虽败亦豪哉!

李鸿章不愿战,却又不得不战,这似乎是矛盾,然而矛盾中却含着真理。因为,不愿战,是其主观愿望;不得不战,是其客观条件。尤其是,李鸿章是满清的奴臣,他不能不执行清室的意旨,所以,“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并不足证明李鸿章是积极的主战者。

日本是否“与一人战”,“合肥”是否足以“自豪”,那是另外的问题。不过,“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这却是事实。并且,根据这种事实,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并未动员其所能动员的力量。仅以一隅之力,应付国际战争,这未免是以国家命运为儿戏;也可以说是“自杀其国家”的又一例证。

在满清专制时代,为保持其一姓的统治,而实施愚民政策。所以,在当时若奢谈全民总动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也不能据此以厚责古人。但是,当时的日本是比较更民主些,当时的中国是比较更不民主些;所以当时的日本,举国已经有蓬勃的气象,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同仇敌忾的精神。这也未尝不是决定当时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中国,不但不能动员民众,不但不能集中力量,而且还闹什么变相自杀的摩擦。所谓摩擦的最显著者,首先就是“宫中府中,俨分的帝后两派”;其次就是“枢臣中翁同和、李鸿藻等,反对李鸿章甚烈。同和为户部尚书,对制器筹饷,多事牵掣”。正因为“帝后两堂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所以,虽在国家至严重的关头,还不能同舟共济,还在彼此对立,互相矛盾;以致对外的力量,不但减弱,甚至对消。这是最可痛心的,也是最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执政者之愚蠢的!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一个真正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应该严分公私,详审利害,熟度缓急;并应当有海洋般的胸襟,不存私心,不拘成见,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以抵抗外敌的侵凌为首要任务。这样才可以挽救当时的国难,才可以在历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可惜,当时的“帝后”和“翁李”,都不过是庸俗者流,不能精诚团结,不能一致对外,给我们后人遗留下无穷的慨叹,也给我们后人遗留下严重的忧患。然而,已覆的前车,正是给后车以无语的告诫。

不求政治进步,难期军事胜利

在战争未爆发以前,在战争正在进行之际,当时中国的政治,并未因“时局阽危”而有所改进。这样,不但我们军事上还要稍逊于敌人,即使在军事上占绝对的优势,因政治腐败而不足以辅助军事,其结果亦必败无疑。现在我们简单检讨一下当时的政治。我们知道,当甲午战争那年,正值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所以,本来准备扩充海军的经费,早已移作颐和园的建筑费了。这种不顾国家的百年大计,而专顾一己的穷奢极侈的逆行,无论如何是不可原谅的。至于所谓“皇室”的腐化情形,这里引翁同和的日记作证:

“廿六日(光绪寿辰,此时已闻丰岛海战之败——笔者) 辰初升殿,不敢不先入。卯初至吏部公所,遂至殿前,升三成阶,敬观御座左右高下之宜,仍下。届时上升殿读表,行庆贺礼毕,辰正听戏入座;群臣听戏者皆趋而东,余与徐、李、张相国皆未往。是时宴桌始陈设,余与徐、孙、松诸君先演礼一次,余次在东边第一列第四。上至立迎,入座三叩,进茶一叩,赐茶一叩,赐果一叩,赐食一叩。乌辰毕,蒙古乐入殿,时两边赐酒者起立,序进东出之纳陛下,旋鱼贯登。东边人少,余在徐用仪之次,至余而毕,西边尚未毕也。上地屏,上亲赐酒。酒以玉碗盛,受赐拱举,起立,退至地屏旁一叩,饮讫,侍卫接杯,又一叩,从东出之纳陛退,仍入座,四刻毕„„未初多入座,听戏时盘赏早下,甫入即三叩谢,直至戌初一刻戏毕散„„”

“初二日 雨势不止。冒雨至西苑门,是日值日,且军机处会商也„„辰正军机处来请,遂入,看电报廿余件,要者只两三件耳,奏片一件。(北洋请购快船请款,议海军拨一百万、户部一百万,令购四艘,海军乃生息之款,一时未能遽拨者也)。„„”

“十五日 „„卯初三刻上御太和殿阅册宝,卯正上至慈宁门,臣等随入,在长信门外敬俟。皇太后升慈宁宫宝座,上从金殿升东阶,西向立。门开,上面中门北向跪,群臣皆跪,宣读册宝,上拱献置黄案,内监请册宝案入宫。上跪起,躬捧表文入中门,至慈圣御前恭献。退出中门,三跪九叩首,群臣随同行礼毕退„„辰正入座听戏,酉正一刻散„„特旨宣朝鲜使臣判中枢李承纯、户曹参闵永哲听戏„„”

“廿一日 „„昨日内奏事处口传:‘奉旨,所有应进皇太后六旬万寿贡物之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等,均着于本月二十五日呈进,其蒙古王公等于二十六日呈进,俱入福华门。钦此。’于是群议纷纷,即枢臣亦欲进矣„„”

“廿五日 „„偕两邸、四枢及李公花衣至瀛秀门外五间房,云是照料贡物。今日进贡之内阁、六部及将军督抚咸集,先赏饭,旋赏物件,诸臣皆入仪鸾殿,皇太后升座,诸臣三次叩头出。(一谢赏收贡物,一谢饭,一谢赏。)”

“十月初二日 „„是日辰初皇太后乘金辇出蕉园门、三座门、北长街,入西华门,由协和门至锡庆门降辇。(蕉园、锡庆皆有彩殿,北长街皆有点景)入皇极门、宁寿门,先至阅是楼,后还乐寿堂。上于蕉园门跪送,步行前引,至北长街后跪,先由神武门至锡庆门,辇至跪迎,凡辇前从官皆执如意一柄,余等亦然„„济济焉盛典哉„„”

“初三日 „„其于今日请设巡防、请借磅款两层皆不置一词,想未蒙允准也,但云今日所言皆系庆典。时事如此,令人嗟诧„„”

“十三日 „„言者请下诏罪己,上深韪之。臣进曰:此即盛德,然秉笔甚难。假如土木、宦官等事,可胪列乎,抑讳弗著乎?讳则不诚,著则不可,宜留中省览,躬自刻责而已„„”

“廿九日 „„皇太后召见枢臣于仪鸾殿,先问旅顺事,次及宫闱事。谓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着缮旨降为贵人„„臣再三请缓办,圣意不谓然„„”

诸如此类的丑戏,实在不胜其摘引。正当戎马倥偬的时际,也可以说,正当亡国惨祸迫在眉睫的时际,一群特种的戏子,天天在那里装腔作势,或是钩心斗角。而这群奇特的动物,又正是肩荷国家重任者。甲午之败,正所谓“势所必至,理所当然”了!

此外,独揽大权的李鸿章,不能打破门户之见而遴选全国的人才,以致一般说他的门下为“藏污纳垢”之所。如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曾有奏章说:“臣闻丁汝昌本一庸才,法越之役,避敌畏惧,至于流涕。畀以提督重任,实属轻于择人。又海军驾驶,尽用闵人,党习既深,选才亦隘„„”又如礼部侍郎志锐也曾有奏章说:“东渡各营最谬妄者,直隶提督叶志超、海军提督丁汝昌。派赴朝鲜,在日人之先;而铁舰不扼仁川,陆军不入汉城„„外间舆论,致有‘败叶残丁’之诮;不孚众望,可想而知„„”更如翰林院二十五个翰林联名折参李鸿章,也曾指出:“李鸿章广蓄私人,以欺罔朝廷。某某则为耳目,某某则为心腹,丁汝昌、卫汝贵为爪牙,龚照玙、刘含芳为羽翼„„坐使数千里藩封,断送于三五小人之手„„”总之,政治不进步,政治不开明,确为当时的实际情形,亦确为当时致败的一大原因,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

胜败决于最后五分钟

自开战至媾和,经过九个月的时间。日本虽然处于优势地位,可是它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假如那时我们便晓得“持久战”的道理,假如那时我们就能够“以空间换取时间”,而换取时间以后,又不浪费,真能使各方面都有进步;那么,日本早就得到它所应得的教训了。不必说什么“持久战”,那时若不是朝廷没有牺牲的决心,若不是李鸿章始终酝酿和平,而是敢于把战争延长下去,坚持下去;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最后胜利。第一次欧战,便是很好的证明。假如第一次欧战在第一二年以内媾和,无疑的,胜利者一定是威廉二世了;甚至比利时和法国的领土,恐怕将有一部分割让给德国的。就是在1918年的夏季媾和,德国至少还要向英、法提出要求。可是,英、法坚忍的战略,终使德国因物资缺乏而溃败。所以,有些国际的军事家,认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都是侥幸成功的——日本的力量已经使到强弩之末的时候,战争便结束了。可见,最后五分钟是必须坚持的;任何牺牲、任何艰苦,都应咬紧牙关来忍受的。功败垂成的惨局,都是意志薄弱的人们所造成的!他们由于畏难苟安的心理、或其他不纯洁的意念,便铸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这种教训,是值得人们牢牢记取的。

几句结语

要说的话还很多,但这篇文字似乎过于冗长了,不得不赶快收束。

“往事不忘,来事之师。”在我们全面抗战的今天,来温习甲午战争的教训,唯一的愿望,只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而已。

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

罗援少将点评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说课稿

甲午战争新闻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战争的教训
《甲午战争的教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