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莫道桑榆晚,余辉飘彩虹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7: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莫道桑榆晚,余辉飘彩虹

——记一位81岁离休老干部为河蟹产业大发展

而不懈追求的“年轻人”

本文的主人公是盘锦市盘山县离休的老干部——田守诚。该同志1993年正式离休。现年81岁。离休前任盘山县水产局局长。即现在的盘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的前身。他虽然离休近20年了,但是,为了盘山县河蟹产业的发展,仍然为之奋斗着。有人说,他是为了工作追求完美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为了理想从不服老的人,老伴和孩子们说他是不会享福的人。他自认为是为了盘山河蟹产业而忘记自我的人。凡是与主人公打过交道的人,都会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一、历史的传说,激起他人工养蟹的梦想

盘山自古以来就盛产河蟹。史书记载,1300多年前,唐王李世民御驾征东,途径盘山县三岔河口时被滔滔河水挡住去路。此处既无桥也无路,唐王望河兴叹。于是就下令中军、摆设香案,求助河神保佑。此时,天已深夜、雾气蒙蒙、伸手不见五指。突然,有成千上万只螃蟹架起一座桥帮助唐王的队伍过河。五十年代,民间还有:棒打狍子,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的历史。这些虽然是历史的传说,但是,足以说明盘山历来是盛产河蟹的地方,而且数量多的惊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盘山的河蟹曾一度濒于绝迹。

田守诚是一位“老盘山”,对地域资源情况了如指掌。水产工作本不是他的专业,但是,在搞全县农业区划工作期间,对河蟹资源濒临灭绝的情况深感不安。1984年,他担任盘山县水产局局长期间,本着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朴素想法,就大胆向县政府领导提出拯救河蟹资源,发展河蟹人工养殖的建议。该建议立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此,他便投身到河蟹人工养殖事业的探索与实验之中,开始做起了他的“螃蟹梦”。

二、不懈的追求,河蟹人工养殖的夙愿得偿

1、在岗工作期间,他为发展河蟹产业冥思苦想

大家还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农民还要把打下的粮食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上缴国家。当时叫统购统销,其余部分除自给自食外,只有少量的粮食可以自由议价出售。所以农民手头的现金非常少,生活也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县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此事。当时的县长梁广仁同志,就号召全县大搞多种经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着领导的重托,田守诚同志就想到了发展河蟹产业。当时盘山的河蟹只有自然状态的发展,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根本形不成产业,也不能成为商品,更不能发家致富。只能是自食自用。要想发展河蟹产业只有通过人工育苗,大搞河蟹人工养殖才是唯一的出路。带着这个想法,他就向县委、县政府提建议,要发展河蟹产业,先搞河蟹人工育苗。县领导听后,非常高兴,当时批给他5000元钱,让他带头把这件事搞起来。就是这5000元钱成为他螃蟹梦的启动资金。他的第一个梦是:捕捞天然蟹苗到水库放养。第一次他带领相关人员到辽河入海口处捕捞天然蟹苗,把捕捞的蟹苗投放到“沟盘运河”里。第二次把捕捞的蟹苗投放到“八一水库”里。第三次把捕捞的蟹苗投放到“青年水库”里。三次共捕捞天然蟹苗近千斤。秋后,在投放蟹苗的地方出现了大量成蟹。水库旁、运河边每天都有上百人抓螃蟹。少的卖上

二、三十元,多的能卖

八、九十元。据不完全估计,当年可捕捞成蟹20多万斤。社会效益明显。他的第二个梦是:人工孵化蟹苗到水稻田里放养。为解决蟹苗不足的问题。开始搞人工蟹苗孵化。当时在盘山小道子育苗基地进行第一次人工蟹苗孵化,并取得成功。应该说田守诚是盘锦地区人工河蟹育苗第一人。从此,才有了盘山县乃至盘锦河蟹人工育苗的大发展,并带动河蟹产业的大发展。如今的盘山县,河蟹养殖总规模实现80万亩。占全省的48%,占全国的6%。河蟹产量实现3万吨,产值实现20.5亿元。占全省的70%,占全国的10%。河蟹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现在的河蟹产业已经成为盘山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1年9月,盘山县被国家授予“中国

河蟹产业第一县”的荣誉称号。

2、离休退职后,他为发挥余热日夜奔忙。

他1993年光荣离休。离休后,对他钟爱的河蟹养殖工作还是放心不下。于是,他开始了新的探索。离休快到20年了,20年来,他克服了耳朵聋,眼睛近视等各种困难,走遍了盘山县适宜养蟹的所有乡镇。为发展盘山的河蟹产业不断的求索。

一是承办河蟹人工养殖示范基地。在省市县农业经济开发办的支持下,1993年——1999年他承办了千亩河蟹标准化的样板养殖基地。1993年投资160万元。其中,省市开发办投入资金60万元,他本人贷款100万元。当年产扣蟹3000多斤,产成蟹1000多斤。秋后就收回全部成本。他说:我搞示范基地不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完成我在职期间尚未完成的事业,摸索河蟹人工养殖的经验。

二是帮助和指导农民大搞河蟹养殖。他不仅总结自己实践中的经验,同时还不断吸纳群众的经验。1999年,他对大荒乡农民张书贵的稻田成蟹养殖进行跟踪调查。从春季放苗到秋后收获,不管风吹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要到现场进行跟踪观察。把好的经验记录下来,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指导那些经验不足的农户。1999年,他还无偿送给大荒乡坝东村的农民张书贵40多斤蟹苗,帮他养蟹,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此外,还指导帮助胡家镇的孙世国、统一乡的邵广礼等17户养蟹农民。通过这样无私的帮扶,使这17户农民每年都获得比别人收入更多的经济效益。胡家镇田家村农民孙世国拉着他的手说:“老局长,谢谢您。没有您的帮助,我不可能脱贫致富的这么快呀”。

三是开展河蟹人工增殖放流。所谓河蟹人工增殖放流就是把体肥苗壮的河蟹种苗投放到公共的河流、坑塘、稻田地的上、下水渠中。让这些蟹苗在天然条件下自由生长。这种放流形式既没有专人管理、又没有人工喂养,秋收后,自由捕捞。旨在通过天然养殖环境观察河蟹的成长过程,总结养蟹经验,增加社会效益。2010年,他在县农业开发办的帮助下,投资5万元在盘山县胡家镇的二夹河内无偿投放扣蟹200斤(约2万只),蟹苗(即大

眼幼体)200斤(约2000万只)。当年产生社会效益上百万元。2011年又在市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万元在胡家镇、坝墙子镇、古城子镇、沙岭镇和大荒乡的多条河流内投放扣蟹1300斤(约9.1万只),投放蟹苗(大眼幼体)600斤(约6600万只)。预计今年秋后可增加社会效益上千万元。此外,从2005年至2011年,7年来,每年到了蟹汛期,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到离家100多里地的“万金滩大闸“前,“三道沟渔港”前,探寻天然蟹苗的洄游形势。坚持七年从不间断,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情况,采取有利措施引导天然蟹苗回流入境。

3、虽逾耄耋之年,不忘为市县领导建言献策

老人家已经80多岁了,但是,还是不忘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那份职责。离休20来年,先后为主管农业的市、县领导提供了20多条意见和建议。其中:2005年撰写的《关于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养殖之路》的建议,为盘山县大搞河蟹土池育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2009年撰写的《关于大养蟹、养大蟹我之拙见》深受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梁建柏同志及时召开有关部门领导研究这个建议,并拨专款5万元开始搞实验。1999年撰写的《苇蟹共生》的论文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同时,为发展盘山县苇田养蟹提供了新的思路。

类似这样的建议,他都是站在盘山县河蟹产业大发展的角度,依据自己的实际体会用心写出来的。他一直在告诫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能走得动,愿意把这份追求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写论文上博客,彰显老有所乐的时代风尚

一是写论文乐此不疲。离休20年来,他共撰写各种论文和建议12篇。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河蟹产业的有关问题。这些论文有的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有的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其中:《关于大养蟹、养大蟹我之拙见》的论文,被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评为“特等奖“。同时,他还把盘山县河蟹养殖初始的人和事,编著了一本书《河蟹纪事》,并由中国时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00多册。深受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二是上博客彰显时尚。老人家是2006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博客。应该说,上博客这本是年轻人的专利。80多岁的老头子上博客寓意何为?他说:我是想学点东西。通过上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营养。自从有了自己的博客,6年来,共撰写博客文章260篇,点击率3万多人次。有不少网友问他,您都80多岁了为什么还上博客。他的回答是:老有所乐,彰显时代风彩。所有的网友都为之感动。

由于这些年来始终把自己当做“年轻人”,并在晚年的时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所以,2010年被辽宁省评为 “老干部工作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会上被盘锦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又被省、市“老科联”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老人家常说:“工作岗位有离休退职之说,但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永无终止而言”。这正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欲为人民兴利业,肯将衰朽惜残年。

作者:田景泉

盘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2011年10月12日

莫道桑榆晚—老年大学宣传片解说词

莫道桑榆晚夕阳更绮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余辉飘彩虹
《莫道桑榆晚,余辉飘彩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