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8: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三郎小学

杨 军

目前的小语阅读教学,虽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等一牵到底的现状已有改观,但由于受“原有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已往教学习惯”、“现有评价制度”等因素的束缚,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依据平时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做到:树立一个思想,坚持二个着力点,做到三个体现,实现四个突破。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相对的)的思想,即应树立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变以前课堂上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为现在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使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即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中生成、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基于上述,有关“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中心的争论”答案不言自明。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重视教什么的同时更重视怎样教。

2、设计教师怎样教(教师活动)的同时更重视设计学生怎样学(学生活动),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3、学生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的难易相结合。„„

做好了以上几点,上的课就能实现从以“教师活动为主”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转变。

二、坚持二个着力点

(一)、教给方法

教师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为“授人以鱼”受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则受用一生。只有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实现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教给(渗透)学法——运用学法——引导学生提炼(创造)学法”,才能教的轻松,学的乐学、会学、善学。

(二)、培养能力

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终极关怀,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今天(小学阶段)学好、还要考虑学生明天(上中学后)要什么,更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既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写的能力、甚至是思的能力、演的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整合,必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要培养学生探索、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唯有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而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载体。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无论是学生自读、思考也好,还是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等,都离不开充分有效的活动方式。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还是教学技能尚浅的年轻教师,只要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当前和以后所需的综合能力,考虑了怎样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上的课就能较好地改变一牵到底的低效阅读教学模式。

三、做到三个体现

(一)、体现新大纲精神之核心——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新大纲“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性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开发潜能、发展个性。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在课堂上的体现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爱好得以培养、潜能得以开发。如教学中,“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意愿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等——能体现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

(二)、体现现代课程改革思想——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大课堂观。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教材学教材(教学内容局限于当堂所学之内容),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观导致其结果必然是:教学的形式单调、枯燥,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严肃,把学生困囿于教科书中,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空耗了学生大量的青春年华,遏制了其心智的发展。教的累、学的苦,教学高耗低效。笔者以为,根据现代课程改革思想,建立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观,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堂生活化。

依据查有梁教授的观点:“无论是作为区域性的宏观教育系统、作为学校的中观教育系统,还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微观教育系统,都不能忽视同环境的相互作用。”(查有梁《“整体——融合”教育模式建构》)。小语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笔者以为,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不足:一是教学地点唯一(一般只在教室内),二是教与学的形式单一(大多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之间始终有着一段距离。三是教学内容的容量极其有限(一般只限于课本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呆板、机械、僵化。这样的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不实之词,更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课堂生活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真正使课堂教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沃土。什么叫“课堂生活化”呢?课堂生活化,就是淡化原有的近似僵化的课堂教学观,引入生活的活水来浇灌课堂,建立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观。具体就是从教学地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将课堂与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怎样实现课堂生活化呢?

第一、教学地点多样化(情境化)。

教学地点多样化(尽可能情境化),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决定上课地点(可在教室,可在校园的操场上,甚至可在校外附近的工厂、公园、风景区„„)。这样做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地点尽量化虚为实、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荷花》可到种植有荷花的池塘等地方实地教学,教学《大森林的主人》,地处山区的、条件适宜的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大森林中去,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验,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教学内容走近生活

在教学中仅仅做到如上所述,只是“形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如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散文的写作那样——旁征博引、形散神聚。即阅读教学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如何才能神似呢?我以为,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博”(即注意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还应求“活”。“活”指教学内容要走近生活——引时代之活水入课堂、引生活之水入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也应追求“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然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应一味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做教材、教参的奴隶,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凭借作用,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而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生活结合进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引导学生理解杨梅“又酸又甜”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吃过的哪些果子是又酸又甜的味道,又如教学《大森林的主人》,课前让学生多渠道调查家乡的森林与小河水的现状及作用,课上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家乡的旅游(九龙沟、农家乐等)的兴旺,引导学生感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大森林的“主人”——保护环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培养的有怎样与人交往、怎样收集处理信息、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总而言之,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应当是依托教材内容,密切灵活地联系学生当前的现实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学生所熟悉的大自然(自然环境)。学生不是只死读课本而是真正读书,既读教科书,更依托课本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读大自然这本大书,学生才是活读书,才能读书活。

2、生活课堂化

小语新大纲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课堂应该尽可能地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即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学活。课堂生活化主要有以下途径:

(1)、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

事实证明,体现了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大课堂观的课堂教学,必然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也必然能有效克服原有课堂中的“难”、“旧”、“死”、“窄”等弊端。

(三)、体现“两个面向”——面向全体、面向学生实际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面向学生实际,即是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一名言:“商量商量再商量!”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课堂教学,应尽可能面向每一个学习个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才是科学高效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准确(甚至是精确)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他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爱好等)。只有在真正研究了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才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才能在创造性的组织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卓有成效的。如教学中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回答或是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各不相同等,这样,因人而宜、分层对待、分层指导的教学不仅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特别体现了对部分暂时后进生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实现四个突破

(一)、备课改革的突破

1、备课观念的转变

(1)、从只重视教法设计转变到教法学法设计并重

以前,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法(即怎样教)设计,而对学生学法(怎样学)重视不够。这种一相情愿的教学因缺乏针对性而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

(2)、从以钻研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研究学生为中心

许多教师通常在备课时,应该说也注意了研究学生,但这种研究大多不够深入。一般只考虑了全体的需要,而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更不够准确。

2、备课形式的转变

(1)、从详备教师怎样教转变到更详备“学生活动”

以前不少教师的备课本,往往用大量的篇幅来书写“教师怎样教”的过程,而对学生如何学习的经过常常只有廖廖数语。强调详备“学生活动”的明确要求是:教师“教学活动”栏只占纸张篇幅的三分之一以内,学生“学习活动”栏应占纸张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就“逼”教师在备课时,能真正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2)、备课电子化

备课从纸张备课到电子化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从一个备课本到在电脑上备课的形式的改变。因为纸张备课主要有三大弊端:做无用功多造成钻研时间相对减少、修改不便、交流不便,而电子备课有许多优点:

第一、效率高易修改

教师在电脑上备课,可避免做许多重复抄写等意义不大的无用功,明显的如当教学第八册语文时,如果以前有电子备课,只需要“复制”所需部分,稍加修改即可。这样可让教师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这可以说是电子备课最大优点。电子备课比纸张备课更利于修改,教师一旦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且不会影响教案的整洁度。

第二、利交流促研究

电子备课还具有利于交流促进研究之优点。通过网络,同年级的教师(无论是同校还是外校的)都可以互相利用,实现资源具享。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利于推广好经验,形成在推广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大好局面,不仅能加快科研教改的步伐,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受熏陶学电脑

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之势说明,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教学中是必然。而备课电子化的还一大优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养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之习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大教师在运用电脑备课的过程,必然是逐步熟悉并学习电脑的过程,教师们在使用电脑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一些较简单的电脑知识;另一方面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对电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进而产生亲近感。时间一长,随着教师对电脑的认识加深,必然熏陶出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激发教师学习学会电脑的主动性。

3、备课内容的转变

(1)、实施“精品”备课工程

“精品”备课工程,就是让教师备出“精品教案”。目的是激发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创造性。具体办法:详备与简备结合,自愿选择详备内容。备课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教材与学生实际等确定详备内容,所谓“精品”即要求教师详备之内容,要备出风格、备出水平。“精品教案”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宁可深挖一口井,不去遍挖许多坑,使教师能相对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生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从零散备课,就课备课转变到整体备课,纵横联系。

正如查有梁先生所言:“教师在整体备课中,重视纵横联系。在教学中便能体现出教学整体性和知识联系性——这样的教学既生动,而且效率高。”零散备课,就课备课使教学缺乏整合、呆板教条,所以效率低,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着眼整体设计、左右联系,有所发展,是活教书、活读书,事半功倍,所以效率高。

(二)、角色转换的突破

1、变主演为导演

查有梁:“教师既当演员,也当导演。”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说“教师是演员,更是导演。”更确切一些。课堂上教师要“三让”让时空,让舞台,让精彩。让时空,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要变多讲为少讲精讲、变多问为少问巧问;让舞台,就是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表演的舞台,具体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能、发展潜能;让精彩,就是让课堂上教师的精彩变为学生的精彩,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真正的精彩。教师只有不当主演,当好导演,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指导思想。

2、变教会为巧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为学服务,教为学示范,教为学铺路,教为学播种,学是为了创造。因此教师应在重视教法设计的同时更重视学法设计,因为教学中如果教师着眼于教懂教会学生,那么必然会尽力把课讲透讲满讲溢,学生哪有余地去思考、探索、创造?又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教师要教懂教会,怎能变“教会”为“巧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呢?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课前要全懂,课上要懂装不懂、知装不知,完成从“教会”为“巧导”的角色转换,我们的教学才是“授人以渔”的创造性的教学。

(三)、板书设计的突破

1、变教师包办为师生合作

许多课堂教学之板书,几乎都是教师一人包办,教师的板书当然有如条理清、书写好等许多优点,但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非为学生的“学”服务,板书仅仅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因此妨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师生合作进行板书设计,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体现,既“逼”教师无论是在备课初还是在上课时,都高度重视怎样“巧导激学”,使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师生合作板书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一种有效的途径。

2、变形式美为重实效

以前的板书,教师特别讲究形式美,甚至过于讲究形式美,给人舍本求末之感。既然板书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那么就应该既重形式,更重实效。因此,教学中,不应对板书的形式如书写等提出过高要求。我认为,既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的板书也应该是无拘无束、灵活多样。只适合教师板书的,就教师写;适合师生合作板书的,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单独板书效果更好的,就让学生去完成。只要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板书就可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一句话,要注重实效,要为学生的“学”服好务。

3、变“死”为“活”

因为板书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板书必然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而变化,变“死”为“活”,指板书方式不应只是在黑板上,还可借鉴电视节目里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板书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学内容,应在有重点的前提下,体现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走近生活等,通过板书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

(四)、学生活动设计的突破

1、量变

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时间由少到多,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大多少得可怜,整整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常常占不到一半时间。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往往占一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这就充分保证的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2、质变

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由单一化、程式化到多样化、灵活化。学生活动的本质由被动到主动(自主)。

(1)、活动形式的突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课不仅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教学组织上只是师生间的单向单调的交互方式,教学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交互”的(双向的)学习活动。在现代课堂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交互”应是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课堂)与生活的多向互动。

第一、新型的师生间“交互”

强调师生间的“交互”是新型的“交互”,是因为传统的师生间的“交互”,更多是的教师与学生间单向、呆板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富有生机的个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型的师生间的“交互”应当是: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即“师

生”与“生

师”两种方式,对前一种交互形式,可能有老师会哈哈大笑,请注意,这里的“师生”的交互,是新型的。所谓新型的交互指不再是以前教师“灌”、“牵着走”等更多的主演式的苦教,而是“指导”、“引导”、“点拨”等导演式的巧导。从“教”到“导”的转变,本质上是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使教师从教材、教参内容的“贩卖者(或传达者)”变为创造者。至于“生

师”的交互,是真正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把“人权(赋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还给学生的一种体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表达能力差、甚至连提问都不会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素质不全面、不够高,有些是我们老师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反思我们的课堂,几乎千篇1律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学生答案只要不是近似老师的标准答案的,否决!学生提的问题难住教师的,装怪!较好的课堂虽然也让学生说、表演、提问,但大多是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往自己预先精心设计的“口袋”里导:说教师想听的、演教师让演的、问教师想问(或能答)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没了,童心泯灭了,一个个过早地“成熟”了。其发展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实施“生

师”的交互教学,就是解放学生的口,让他敢说敢问;解放学生的手,让他敢做;解放学生的脑,让他敢想。一句话,让学生从敢于想、敢于说、勇于问、敢于做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质疑、善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如在教学小语七册课文《蝙蝠和雷达》时,有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蝙蝠既然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它的眼睛有什么用呢?”我措手不及,因为课前我没有也根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是坦诚相告还是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巧引过去?我没有回避和遮掩,我在热情地赞扬该生后,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现在确实不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思考、查查资料解决它,行吗?”我举此例之目的无非说明,别看我们的学生年纪小,其实他们的“功夫”高。教学中,应重视并组织好“生

师”的交互学习活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第二、生生间的多向“交互”

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最易被忽略的是学生与“生

生”间的交互学习活动,即使如“同桌讨论”等也是偶尔闪光、昙花一现、收效甚微。怎样才能真正组织好生与生间的“交互”,教学中的“生

生”交互可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开展。

a、同伴间交互学习

同伴间的交互学习,是以学生两人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它包括同桌交互、学习伙伴间(学生可下座位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互学习等。这样交互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其它同学进行共同学习,它的核心是个体与个体的交互,它最大的优点有二:一是组织简便易行;二是科学灵活,学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别的同学互相讨论启发,共同进步。同伴间的交互学习适合难度不太大的学习内容。

b、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个体自学、同伴间交互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以几人为一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它的核心是个体与多人的交互,这样交互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其它同学进行共同学习,集中多人的智慧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之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显著的优势:一是让学生更好地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让学生较充分地获得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三、省时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是使教师变“教”为“导”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时,要注意很多问题,如学习小组的组成、组织讨论的时机、讨论学习时间的长短、讨论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本人在《怎样设计“集约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有详细阐述)等。在此,只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成”与“讨论学习的内容”作简要说明。首先,依据平时的实践与思考,我以为,学习小组的组成,最重要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应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意愿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一名言:“商量商量再商量!”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如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按喜欢同一段落的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或按喜欢运用同一种学习方法的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然民主,民主的教学必然更科学高效。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内容应该是:越是重点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关键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易混淆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难点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高潮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精彩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反之,则不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师生(课堂)与生活间的“交互”

强调师生与生活间的“交互”,言下之意,就是让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这种师生与生活间的“交互”是教学地点多样化(尽可能情境化),让课堂(师生)走出教室。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决定上课地点(可在教室,可在校园的操场上,甚至可在校外附近的工厂、公园、风景区„„)。这样做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地点尽量化虚为实、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荷花》可到种植有荷花的池塘等地方实地教学,教学《大森林的主人》,地处山区的、条件适宜的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大森林中去,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验,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交互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生

生”间的“交互”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力求师生交互、生与生交互(学生个人自学、学生同伴间交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师生与生活交互之间的最优化,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活动内容的突破

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的突破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a、“博”——纵横联系

“博”者,渊博、多也!传统的阅读教学,就课文教课文,就课文学课文,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受到束缚,能力的发展自然也受到限制了。著名学者查有梁先生在《系统教学法》一文中指出:“教师在‘整体备课’中,重视‘纵横联系’。在教学中便能体现,出‘教学整体性’和‘知识联系性’——这样的教学既生动,而且效率高。”正如查先生所言,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教学内容与“本单元”、“本书”、“整个学科”甚至与相关学科的“纵横联系”,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教学小语七册《太阳》一文时,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中,一个小组画的太阳与众不同:太阳残缺不全——四分之一圆的扇形。其他同学纷纷反对,还有同学说他们画的太阳和自然书上的一样。我在肯定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后,对该小组大加赞赏:“他们画的太阳别出心裁,更大,更能表现文中内容,这种创新意识值得大家学习,能将自然书所学拿来为我所用,这种注重联系的‘拿来主义’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b、“活”——走近生活

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也应追求“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凭借作用,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产即教育”,都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紧紧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生活结合进来,把时代的活水、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引导学生理解“镶嵌”时,告诉学生教室屋顶的横梁进入两边墙壁的部分就是镶嵌。这样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生动形象地教懂了学生,比词典、教参上的解释强百倍。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教学一旦走近生活,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C、“真”——随机应变

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还不能说是真实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教学,某种程度上说,上课还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照理说,教师按所备的教案上课并无过错,但问题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思想的学生,因此教学中不仅可能而且常常充满变数。从这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理论上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在实践中则是既要执行教案,更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整。要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更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庐山真面目。”

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上几个突破,就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相对的)的思想。是实现教法为学法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更真正解放学生。这样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省时高效的,也必然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创造性的教师、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

2001/6/12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自主中享受快乐[推荐]

让学生在“理想课堂”中自主成长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