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丝绸之路教案1 (3)

发布时间:2020-03-02 16:21: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丝绸之路(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单、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

生:丝绸很美(你很会联想,丝绸确实很美,它还是高贵地位的象征)

生:丝绸和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这位同学很会发现,路就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它和丝绸又有什么关系?一会儿在课文中我们将会学到)

生:丝绸之路是谁?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你真会学习,我们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写的)

二、学文

1、师:好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文章都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读几遍了?用手势告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应该做得不错。我们一起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a课件出示词语:

目瞪口呆赞不绝口华丽

茫无边际浩瀚冰雪覆盖偏僻白雪皑皑恶劣

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不露声色煎熬

张骞汉武帝剽悍的匈奴

横贯延伸开辟炼钢纽带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学生读,教师巡视)

师:好了,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开火车读,及时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这些带红色的生字中哪些字比较难记或者容易写错的。(指名说)

生:“贯”面中间一笔是竖;“延”里面不要写成“壬”;“武”不要多一撇;“炼”第七笔是横折钩。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贯字,注意字的笔画笔顺( 师范写)同学们用食指在书桌上书空一遍。

2、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还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放进文中,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课题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大约3分钟)

预设交流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讲张骞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生:我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非常危险的路

生:我还知道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非常认真,能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同学们找出来。(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读。(同时出示地图)b

师: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张骞)板书

师:课文是怎么评价张骞这个人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家有很多个解释(出示课件)

c“家”:(1)家庭所在的地方(2)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3)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4)学术流派

师:文中“探险家”“外交家”应选哪个解释

生:第三个解释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在探险和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师:为什么把张骞称为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体会。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标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交流汇报:

d(1)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和轮船。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出示幻灯片)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从中国去罗马路上通行的艰难:

一、没有交通工具;

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三、野兽和强盗的袭击。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没有„„没有„„没有„„;茫无边际、冰雪覆盖、偏僻、恶劣;袭击。

师:你真会学习,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把重点词语读重音)

生读(指名评价:重点词音要读重些)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

师:这是从哪一方面写张骞遇到的困难的?

生:自然条件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从自然条件写张骞遇到的困难?

e生: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

师:是啊,那滚滚的黄河,那漫无边际的沙漠,还有那剽悍的匈奴骑兵,难道张骞没有想过自己会遇到这些困难吗?

生:想过

师:但是他仍然带着一百多人出发(出示句子)

生: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 师:由些可以体会到张骞的什么品质?

生:勇敢(板书)

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地方也是写自然条件给他带来的困难

生: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来。

师:,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哪一个同学来读

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学过的方法能很好地运用

师: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除了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遇到哪方面的困难?

(2)生:遇到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还有吗?

生: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师: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他是怎么做的?

f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出示句子)

师:找出这段话中的重点词

生:耐心地,不露声色地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张骞的机智(板书机智)

师:好的,跟老师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

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师: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师: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g再出示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师:作者在写这句话时,为什么不说,过了一年又一年,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生:这样写显得干巴巴的

师:是啊,这句话作者通过事物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变化,谁能用这种方法试着说一句。

生:太阳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一转眼就是一天过去了。

师:说得很好,这十一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漫长的,对于张骞来说更是艰苦难熬的十一年,可是这里为什么用一转眼呢?

师:同学们,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肩负的重任,只要过去一天,他离自己的目标就近了一步,因些这十一年对于张骞来说是也短暂的。

师:在这十一年里,张骞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谁来说一说?

生:遭受挨饿,挨打,甚至被带取妻生子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张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屈辱,他总是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师:同学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千难万险(板书)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

小结: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师:张骞为什么还被称为伟大的外交家,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师:同学们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画出体现丝绸之路作用的句子。

生找、画

师:谁来说

生读(师板书:纽带)

4、小结: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师: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个伟大的名字——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

三、作业:

h

1、请同学们回去再把课文细细地品读,试着复述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纽带 千难万险↑勇敢机智张骞探险家外交家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练习题1

丝绸之路优秀教案

重走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1 (3)
《丝绸之路教案1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