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0:46: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能力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菊花》

一、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1) 学习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四、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五、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六、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

第三课时 《枫桥夜泊》

一、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1) 学习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四、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五、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六、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白银盘”,把( )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6、观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观潮(潮来了)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浩浩荡荡

7、火 烧 云

教学目标:(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

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板书:

火烧云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8、四季童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教学板书:

四季童话

春 生机勃勃

夏 热情似火

秋 果实累累

冬 白雪皑皑 色彩斑斓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教学反思: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