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12:0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进程、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2、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

3、把握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6、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提出的新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点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一个初步的划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将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然后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再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对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作出说明,他们认为他们不可能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让别人照着去做。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上,列宁初步探索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将要经过的阶段和途径。列宁新的贡献有: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也要经历若干阶段才能到达共产主义。在列宁的论著中,曾经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列宁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分阶段的思想,但是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并把他的思想付诸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其失误主要表现为忽略了列宁所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要经过多个发展阶段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的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其实践的结果脱离了国情,形成了过分集中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带来消极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曾经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但是这三次提出问题都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认识,都还没有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没有明确指出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直到十三大才把这个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提出和展开进行分析,初步形成系统的理论。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以能够逐步形成科学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是因为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是为实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这是从社会性质来说,明确地肯定了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基本事实,具 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不是别的什么社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是从发展程度来说,着重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它表明,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成熟、不完美、不发达阶段,因而它是初级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成熟的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确实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之处并不能掩盖和取消它们在社会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属于马克思所讲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门槛,而是在中国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属于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者的区别,首先和最根本的在于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到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它们在社会性质上的明显不同。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4、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最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提供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之所以如此,原因是: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起点低,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的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即使考虑到现代化的后发展因素,中国现代化的难度也比这些国家都要大,所需时间也比较长,没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奋斗是难以完成的。

同时,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不是凝固不动的,它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我们不仅要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业化,而且我们对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信息化也必须迎头赶上。我们是一身而二任,任重而道远。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上,要澄清两种因为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应有的水平而产生的观点:

一种是怀疑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

另一种是认为我们不应当搞社会主义。

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过去,我们曾经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步深化。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指出,“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规范的表述。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阐明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根本目的的思想,又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进行了表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至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全形成。随后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最可宝贵的经验。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社会政治局面。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1953年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开始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现实的任务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

1963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把交通运输业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他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79年到1987年经过八年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根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定位,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987年 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三步走”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1) 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 (2) 以人们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 (3) 既突出重点,又注重统筹协调。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它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按照预定目标,我国在20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来看,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现在总的情况是,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说,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总体小康与小康社会是有较大差距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十分明确地把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业时期,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思考题:参考教材159—160页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案

第六章 单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版)(优秀)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

(毛概习题)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初级阶段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