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2:22: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9月底,以市旅游委蔡俏副主任为团长的海口旅游考察团一行14人去到增城,开展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荔新公路景观林带、新荔生态公园、荔湖湿地公园、市民花园、增江画廊、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休闲长堤公园、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以及莲塘村绿道、小楼人家景区东西境古街和白水寨风景区,详细了解增城绿道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情况,学习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

通过参观考察,考察组人员对绿道建设有了直观生动的深刻认识,认为增城市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城市绿道集城市日常文化、运动、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建设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并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实做到以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人员同时表示,增城市的绿道建设思路,十分值得我市认真学习借鉴。

二、绿道的内涵与增城绿道的“由来”和发展思路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二)增城绿道的“由来”

增城修建“绿道”的缘起是前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国外考察期间“偷学”来的。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增城市将“拿来”的“招数”经过一番“改造”,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探索出一条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新路。

(三)增城绿道的发展思路

第一、增城市将绿道建设变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增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展“低碳”绿道游所带来的效应。其中,尤以单车道观光游最为显著。这条被誉为广东最美的单车道,一边是碧绿秀丽的清溪小河,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让游客可安心地骑车“慢游”。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众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健身爱好者前来游玩,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万游客。

三、增城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

(一)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在推动绿道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把绿道网的建设当作是一项造福增城人民、造福增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在推动绿道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绿道网

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深入绿道网沿线的农村,及时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合情合理的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农民解释,争取农民的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处理好绿道网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及时依法依规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经营绿道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好绿道。

(二)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增城政府相关部门探索通过政府的策划和规划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以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把绿道网、发展产业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荔城街和增城市旅游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策划规划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把莲塘春色景区建设成为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

目前,增城绿道网建设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整治环境、营造环境中来,发展产业,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告别农村脏乱差。比如,通过全面整治,莲塘春色景区已逐步形成旅游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四)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标准,引导绿道沿线的农民适当在政府正确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各镇街在绿道建设中要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以“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

(五)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绿道沿线村庄建立了农村群防群治联防体系,加大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教育引导农民,全面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考虑绿道沿线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城市绿道建设给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鉴示

自2008年起,增城市以“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理念出发,确立“服务好城市,服务好游客,致富人民群众”的思路,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具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鉴示。

(一) 科学规划、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原则。把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景区点和文明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居民点、景区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景区点、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沿线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和就业。

慢行系统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各区(镇、街)的自然资源和地貌条件,结合沙滩、农田、村庄、江河水系和林地园地等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各异的慢行道,对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整治,让慢行道呈现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本地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的节点,提高人民的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慢行道展现地方的风情。对于慢行道途经的社区、村庄,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杜绝乱堆乱放,增加绿化种植、修建运动场地、整治建筑外墙。慢行道两侧,在树种单调稀疏路段加种开花乔木,修剪过低分枝。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在绿道沿线增加标志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从而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型社

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凸显“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特色。

(二)因地制宜、绿色健康

坚持在慢行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尽量利用绿道沿线的荒坡地和旧厂房、旧民居,变“废”为“宝”,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让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一些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使慢行道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级各部绿道建设工作责任,按照规划部门统筹、各区建设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经营旅游公司经营。在规划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时期,各慢行道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五、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慢行休闲系统建设要突出“便”字

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更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

(二)慢行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

增城绿道建设为沿线的农民带来了收益,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有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可以翻番。 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有一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树形优美,令人叫绝。但是经过向当地老乡的了解,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当客观,然而增江河下游修筑水坝导致水位上涨,淹死了这片荔枝林,才形成如此奇观。虽然绿道建设带来了游客,政府也给了适当赔偿,但是仍然无法弥补荔枝林的损失。在今后我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应以此为鉴,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

(三)慢行系统建设时须注意安全问题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应注意做好沙滩、河岸的防护工程,同时建议慢行道边离沙滩、河岸有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崩塌。

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增城自行车绿道起于荔城西堤公园,止于白水仙瀑景区门口,道宽3.5米,全长约80公里。其中南段河堤上约有10公里是自行车与机动车混用车道,仅用白色实线在地面上画出了自行车专用道。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每逢汽车从身边经过,总不免有些担心。

因此,慢行道设计应该能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在遇有十字路、丁字路时,要有相应措施。自行车道更不应与机动车道混用,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置实体的隔离设施,只是画一条白线,甚至连地面铺装都没有加以区别,是起不了安全作用。

(四)慢行道设计要凸现人性化

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其规划设计更需要体现人性化,遮荫挡雨、便利设施、休息点、小卖店都应考虑齐全。在本次考察过程中发现,绿道上服务设施比较缺乏,一路上很少能找到公共厕所,即便有也经常要跑很远的路;而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路上渴了想买瓶水都很难;天然游泳场边上缺少更衣、淋浴设施,很多家长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换衣服擦身,颇为不雅。

慢行道沿线景区景点通常是游客聚集、修整、观景的目的地,因此慢行系统除配套餐饮、小卖部、土特产销售点、公厕、垃圾桶等必要的设施外,还需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存放、更衣室、自行车维护中心等特别服务。

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在景区景点服务中心和沿途休息驿站,应对休息场地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种植高大乔木,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夏季的荫凉;对地面进行平整,在树荫底下设置各种休息椅,让游客在海口烈日闷热气候里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五)引入企业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休闲新产品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建成后的服务时期,通过竞标方式交由实力强大的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农村集体或个人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来修建慢行系统配套设施,建好后承租给企业,企业优先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

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还刚刚起步,尽管绿道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它在国内也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摸索经验。希望我市慢行道工程能够脚踏实地,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成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绿道考察报告

增城绿道材料(市新农办)0512

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公园绿道

广州绿道

美国绿道

绿道2

蕉岭县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绿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赴双流增城两地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