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6: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

【导言】

尽管所有在华跨国公司都提到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经济转型、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扰动,但是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仍未结束,中产阶级正处于壮大的趋势,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重申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并未改变,中国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重点布局的区域。 【正文】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历史回顾

跨国公司作为推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必定会引起诸多学者的探讨。在华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是指在中国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外来公司或个人组织。投资的形式包括出口、设立公司、寻找合作代理等。外商对华投资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商对华投资呈现了鲜明的阶段性特点。系统的概述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有助于总结历史教训,彻底明白经济上的独立是以政治独立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未来外商在华投资与经营提供风向标,使外商明白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9世纪末至21世纪,中国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也是许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现阶段在吸收外来投资建厂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过去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历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以便为未来如何吸收外来资金进行更好的发展提供借

1 鉴作用。本文首先对在华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进行概述,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分析的同时吸取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共性,做出外商对华投资发展的轨迹模型,我们发现当前外商对华投资正处于从调整阶段至稳步的过渡期。

一、1949-197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华外资企业根据形势纷纷将企业资金外移。以上海为例,1949年5月,上海外资企业为910家。其中,属于英、美、法、瑞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685家,雇佣工人5万多人,资产总值估计约为5亿美元;属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为225家,但多数是小工商企业,资产很少,职工数也不多。新中国成立时期,国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厂,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的问题,政府制定投资条例。据统计,1950年至1952年三年期间华侨投资稳步增长,投资设厂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投资的方向来看,主要通过国家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投资,投资行业主要是商业、工业和运输业等行业。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外资企业被改造成国有或集体控股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企业,外资企业也渐渐地退出中国。

二、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概述

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引进来,本国企业走出去。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外商在华投资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呈现强势的劲头。本文将这时期跨国公司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7年。

2

(一)1978-198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1978年底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1988年是吸收外商在华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至1982年期间,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累计达到6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6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外资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主要还是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1983年至1988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221.5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业投资达到120.95亿美元,第三产业投资为95.79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沿海大城市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先头兵。外商对华投资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一时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较小,但从1978-1988年的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变化起伏不大,较为平稳。

(二)1989-1997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这一阶段是中国吸收外资在华投资的成长以及发展阶段。我们从投资金额、投资行业、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等角度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

1.投资金额

外资企业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1979-1991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但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增长很快,最高达到1993年的1114.36亿

3 美元。虽然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1989-1997年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的趋势。

这时期能够吸引大量外资来华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包括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免税政策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1997年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量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前奏的影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加显示了外资企业对在华投资的信心较高。

2.投资行业

外商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在这个阶段,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在1989-1993年呈现发展的劲头,并且制造业的投资额要大于第三产业。1993-1997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渐渐在缩小。

外资企业热衷于投资中国的制造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资企业最初来中国时对中国的市场不熟悉,不知道风险的高低,只能先以投资制造业获取回报后再考虑投资其他行业;二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

3.投资区域

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的比例较小。外资企业主要投资在东部地区除了受政策和历史禀赋的原因影响之外,还有人文原因。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法人主要是来自于香港、台湾或者部分华人,恰恰是这些人构成了来华直接投资的主体,而东部沿海省份受

4 地域的影响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外的华人也大多来自于东部沿海省份,既然选择在中国大陆投资,首选地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

4.投资方式

外商在华投资的投资方式这时期主要以合资经营为主,随后是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在1991年之前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合作开发的差距并不大,但从1991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独资和合作经营。1995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的差距正渐渐缩小。外资企业喜欢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主要原因还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采取合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外资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可以更好地学习外来企业的技术和经验。

5.投资国别或地区

关于外资来源的国别或地区,我们收集的数据主要源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几个国家。1985年至1997年之间,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其次是北美和欧洲。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和台湾、新加坡、韩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投资地,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臵的相近性以及文化、风俗的同源性。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这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欧洲主要是英、法、德三大国家,其他欧洲国家的比例较小。此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可能是受地理区位和移民的影响,相比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对华投资的额度较大。

三、黄金十年(1998-2012)外资对华直接投资

5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无论从投资额、投资行业、投资区域、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或地区都与前一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越加开放的时代,吸收外资投资仍然是大势所趋,外资企业未来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值得我们探索。分析这种差异性对未来利用外资在华投资具有借鉴作用。

这十年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高潮阶段。无论是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或投资方式等来讲,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全方位的发展过程。

1.投资金额

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额逐年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不存在前一阶段大起大落的状态。实际利用外资额平稳较快增长,但实际利用增长率起伏的波动很大。这些情况表明,从1998年至2008年外商在华投资的实际金额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变化不定,甚至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出现了负增长率。

2.投资行业

外资投资的行业主要还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但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差距从2004年至2008年的差距又在进一步的缩小。2008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498.9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413.09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09),第三产业与制造业投资额旗鼓相当。第三产业投资金额超过制造业的原因还是中国最近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因为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看这个

6 国家的服务业。前一阶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再加上国人教育素质的提高,许多人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客观上也吸引了外来直接投资。

3.投资区域

投资的区域主要还是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随后。然而,从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的比重出现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上升。

我们分析中部地区比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随着交通的不断便利,人员之间的流动性加快,中西部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为直接吸引外资提供了人才资本;(二)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相比于东部更为丰富,这为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提供了资源资本;(三)中西部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毫无疑问,这就是政策资本;(四)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方面突显了各种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滥用等。许多外资企业需要换一个新环境进行投资。这为中西部更好地吸引外资提供了客观条件。

4.投资方式

从投资方式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外资独资企业飞速发展,合资企业的比重随之较少,但趋于平稳。相比于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但占总金额的比重较少。

这一时期外商独资企业的飞速发展与外商逐渐了解中国市场不无关系,外商对中国市场的学习加速了外商成立独资企业的进程。另一方面,出于技术保护以及知识溢出的作用,外商也会乐衷于独资企

7 业,因为这有利于保护自身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

5.投资国别或区域

我们选取了2004-2011年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分析对象。这十个国家或地区占总投资额的95.14%。在这十个国家或地区中,亚洲的地区和国家仍然占主流。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在大陆投资的主要区域,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紧随其后。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金额数占总比例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综合1978-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吸引外资的历程,我们发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如下:投资金额的规模不断增长(中间由于金融危机或者社会稳定性的原因导致投资规模总体上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总的上升趋势);投资行业由重视制造业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率渐渐地超过东部;外商在华投资的形式由早期的以合资形式慢慢地转为独资或股份制等形式;在华外商投资的国别或地区始终以亚洲国家或地区为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渐渐地转向我国投资,还必须记住免税国家和港口在对华直接投资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金融危机后(2009-2012)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全年我国新批设外资企业27514家,总量略有下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全年而看第四季度开始明显的回落态势。

8

2009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然呈现增长的势头,并且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外商在华投资行业的重点分布转向了第三产业。2010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517.3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520.88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10),第三产业的投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为主,但东部金额所占比重下降较快。

外商投资的方式还是以独资为主。投资的国别与1998-2008年相比,特征变化不大,亚洲国家或地区、免税的国际性港口仍然是在华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下降了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金额呈现微量下降趋势。亚洲十国对华投资实际投入外资额出现了增长,欧美国家则出现下降。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目大幅度下降,但实际投入资金额并未明显减少。

2006-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发展重要阶段,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渠道、产业和地区布局结构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吸引外资重视其对我国资金的补给作用,现背景下国际竞争激化,我国引进外资更加重视外资的整体质量,如技术引进、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十一五”期间的政策调整逐步带动我国外资投资格局合理化,研发设计为主的新领域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简单机械加工模式和初级低水平制造模式。外资企业不断引导、辐射国内企业,激发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我国建立

9 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助于我国社会环境的优化。鼓励外商投资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并且深化改革,在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完善外资产业准入制度,我国将以国家经济安全为落脚点,毫不动摇的把握关系国家命脉的重点产业的控制权,不断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诚然全球经济危机对FDI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资产收缩和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都促使作为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开始谨慎投资,规避风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必然更加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逐步扭转外资增速放缓的局面,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利用外资进入了新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利用外资与我国的技术进步相结合,重视管理经验的引进与人才的培养;重视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外资流向,特别是重视外资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引资方向逐步转向农业和服务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低碳发展与能源节约。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政府通过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更有助于我国引入优质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更显重要。

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调整的原因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经

10 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种种动机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其投资战略却不时的做出调整,那么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始动机,然后才能通过结合动机分析具体剖析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调整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导向

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利益诉求不同,可以将FDI分为四类: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各类型FDI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1.效率寻求型FDI基于要素禀赋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

效率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基于东道国的投资政策、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差异性进行生产链全球化布局,以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这类跨国公司,东道国的劳动力、土地及运输成本优势往往是其投资决策的根本因素。

一方面,廉价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可流动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是效率寻求型FDI最重要的决策影响因素。这里的供给不仅强调量的充裕,而且强调相对生产率来说是低成本的。只有其他因素给定的情况下,低工资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不仅仅单纯考虑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还要综合考虑其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

11

另一方面,东道国特殊的投资政策和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国公司在该国经营的效率和全球化生产网络的运营成本,从而也是效率寻求型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东道国为吸引某类产业投资,可能会为该产业企业提供特别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同时,临近更广泛的销售市场的国家或临近跨国公司母国的国家通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满足跨国公司维护国际生产网络运营的需求。

2.资源寻求型FDI面临较高的政策风险

资源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以相对于国内来讲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战略性资源以及为降低由资源性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而进行海外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国际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国际资源的价格波动、母国的能源战略、东道国的资源充裕程度、东道国资源投资政策等。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较高的能源消耗及能源金融成为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资源寻求型FDI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并面临多方面挑战。

首先,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走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的不确定性,也使很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面临重大资源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具有通过国际投资保证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也希望通过战略性能源规划解决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而这种国家战略也成为近年来能矿资源国际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次,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国有化浪潮加速,跨国公

12 司面临的能源政策风险上升。国际能源国有化浪潮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拉美和中东地区国家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能源国有化浪潮,但这种趋势在70年代中期之后被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国际化所取代,国有化趋势有所减弱。而2003年以来,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使能源充裕的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能源国有化再度兴起。很多发展中国家、非洲低收入国家或面临财政困境的中央政府希望借助国家资源优势获得国家发展战略基金或解决财政问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能源政策。然而,这种能源政策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冲击,成为该类型跨国公司面临的最重要的国家风险之一。

最后,从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看,东道国主要能矿资源的充裕程度和能源政策是资源寻求型FDI进行投资决策的首要关注内容。相关研究对能矿充裕度通常用储量、产量、储产比、能源出口规模等指标衡量;而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能源战略、国家能源投资政策的深入研究进行定性分析。

3.技术寻求型FDI

技术寻求型FDI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将获得某一产业的核心技术作为海外投资的首要出发点,在东道国满足相关技术水平要求时,投资企业才会对其他因素如投资环境与政策、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等因素加以进一步筛选。技术既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先进生产装备、销售网络、通讯设施等;无形资产包括商标、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等。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13 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产业层面看,技术导向型FDI在未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占比趋于上升。

4.市场寻求型FDI以两类市场为目标

市场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扩大市场、绕过东道国投资壁垒或者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在东道国进行的直接投资。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了在国外市场上获取更大收益而有动力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根据目标市场不同,市场寻求型FDI可以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东道国国内市场为目标。从产业层面讲,当东道国高关税或配额限制时,通常会引发大量制造业跨国公司以进入市场为动机的直接投资;同时,由于部分服务业的非贸易性,跨国公司为服务当地市场必须保持商业存在。第二类是以与该国有投资贸易协定的其他区域性市场或其他国家市场为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区域性贸易一体化或贸易保护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从而企业有动机借道某国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例如,中东欧地区国家与欧盟之间的较低贸易成本,成为部分其它地区企业投资该地区的驱动力之一。

市场寻求型FDI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市场结构及贸易情况。第一,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与一国国内市场的广度成正比。第二,居民消费能力与一国国内市场深度呈正比。中等收入人口通常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因此该部分人群比重越高,一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越强。第三,东道国市场结构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程度及利润水平。完全竞争的市场

14 结构将使跨国公司面临巨大的市场份额、价格及利润压力;如果东道国某一市场是寡头或是垄断的,这将对跨国公司形成更大吸引力。最后,东道国的贸易情况反映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的情况,较大的贸易规模通常发生在具有较好国际经济合作环境的国家,通过投资这类国家,通常可以使跨国公司以更低成本进入其他国际市场。

(二)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剖析

结合上一小节所提到的四类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机: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我们不难发现,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指数型增长的主要动机在于:一是降低运营成本、寻求效率;二是谋取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恰好是上述两类动机的加权平均和,随着两类动机的效应值及相应权重出现变化,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策略也将做出对应调整,以下我们将分别从效率寻求和市场谋取两类动机出发具体剖析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

1.从效率寻求动机出发

(1)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正在失去

从2007年开始,相比其它一些更低成本的国家,中国正在失去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其次是工资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失去竞争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员工流失。在该情况下,跨国公司主要有两类应对策略,其一是向东南亚等地区产业转移,其次则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以代工产业的转移最为明显。

以下我们以代工企业为例进行说明。代工企业由来已久,主要分

15 布在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电子等制造业,代工的环节也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这个环节。代工企业迁移也早有先例可循,迁移路线总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相应带来的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我们可以看到,相关产业从最初的欧美地区向日、韩、台湾等地区,再到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现在开始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澳、台湾地区的产业迁移曾经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明显优于其它地区,可以说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奠定了产业转移的基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务量的快速增长。

通过对代工企业迁移路径的分析,我们认为,迁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成本、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对于国内代工企业内迁也可以用这几个因素解释。第一,通常代工企业主要是按照需求企业的要求,组织工人进行生产,人力成本占比很大,利润也相当有限,随着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代工企业客观上将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第二,近两年,代工企业面临招工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内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第三,金融危机使得外贸需求不足,向内地迁移能够接近内地庞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之下,根据不完全统计,仅粤浙沪闽几个省市转移的产业总值将达到1.4万亿,而制造相关产品将会带来大规模的物流活动。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来看,代工企业会重点考虑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包括人力、土地、物流成本等在内的综合成本将是决定企业内迁的重要因素。根据现有代工企业已经明确的项目来看,

16 劳务输出大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政策支持力度大、配套完善的地区有望成为企业优先选择的地区,并且产业的转移具有一定集群性和规模性,服务于产业链的物流等配套设施也将相应进入该区域,因此这些地区有望成为货运、客运业务率先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区。

综上所述,代工企业内迁并不是个例,其实质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目前,中西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其中承接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产业是其考虑的重要方面,有的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这一点。而发达地区除了向本省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之外,也有选择性的向外省拓展,包括四川、重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在产业转移过后,不仅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作用,业务量上升,并且能够将发达地区先进的物流配套带入相关地区,从而提升整体的物流水平。我们建议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陆路运输、路桥、现代物流板块的投资机会。

(2)从内部运营出发降低交易成本

合资公司同独资公司相比,内部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外资希望通过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来实现降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逐渐开放的世界市场,在给跨国公司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和垄断格局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挑战和重组,为了尽快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取得全球的利润,跨国公司必须要改变在华的投资战略,增强独资和并购的趋势,扩大在华的投资规模。

2.从市场谋取动机出发

17

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迅猛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存下来,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必然成为跨国公司瞩目的焦点。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使得市场总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和容量的扩大,正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饱和,而此时的中国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因此,能否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对于增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外来者的跨国公司要想取得中国市场份额,其最关键的战略就应该是本土化经营策略。

(1)在新兴市场里,本土公司有几个先天的优势,它们对当地消费需求有着较好的理解力,能够维持较低的成本水平,还熟悉当地的政策环境。但如果假以时日,跨国公司学习掌握了当地市场的复杂性,它们依然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这往往需要对产品进行基本的变革,如改成更小的包装、使用非传统的分销渠道和开发适应当地口味的产品等。

如宝洁公司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消费牙膏上的偏好和健康的理念,推出了含有中药成分的水果味或绿茶味的佳洁士牙膏,当它们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相信盐能够美白牙齿后,还推出了盐白牙膏。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时间里,宝洁的本土化策略让它在中国的

18 牙膏市场里从市场份额几乎为零的新兵发展成为占据了25%市场份额的主力。

(2)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众所周知,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增加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华跨国企业在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状况的人力资源战略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企业用人成本的因素。根据企业研究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目标就是大幅削减开支,保证人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当今,很多的跨国企业纷纷选择落户中国,恐怕不仅仅是暌违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成本开支。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就是在华的大型跨国企业,他们不仅在我国内地开展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而且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实施了切实有效的本地化战略。我们熟悉的苹果iphone手机,其加工、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由我国的制造类企业完成,比如富士康公司。富士康公司每组装一部iphone手机,只能拿到8美元的酬劳,相比其他国家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得到的酬金,这是很低的报酬。其实,这就是苹果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一个策略,其实施的前提就是考虑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

(3)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和冲突。很多的跨国企业,其总部往往设在北美、欧洲,但是子公司却遍布全球,其中中国、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尤其受到跨国企业的钟爱。跨国企业之所以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

19 因为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损失。曾经有权威研究表明,大部分跨国企业开展国际化失败的案例中,因为文化差异和冲突导致失败的比例达到了40%左右。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华的跨国企业要坚决的实施本地化的人力资源战略了。可以试想,跨国企业在总部的管理机构和研发机构都是基于企业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所设臵的,如果将其强行复制到子公司所在地,往往很难成功。所以,现在在华跨国企业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华的跨国企业子公司上至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下至普通的员工,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这其实正是跨国企业本地化的核心诉求,就是要用本地人来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文化的无缝链接,保证企业在华的稳定和健康运行。

第三章 跨国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本章我们对跨国公司2014Q1财报中的中国业务运营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重点关注这些公司一季度中国业务的发展情况,管理层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展望,以及一些景气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就一季度中国区业务整体运营情况来看,科技类(半导体为主)和工业类公司较好,而原材料公司较差,消费类公司的分化较大。跨国公司提到的景气度较高的细分方向包括:

油、气(包括LNG)相关领域的设备及上下游产业链。罗克韦尔和斗山机械均提到中国油气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查特工业和康明斯则提到柴油国四标准实施将有利于LNG在交通领域的推广。

在大规模存量电梯上延伸出来的电梯服务业。Otis电梯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速仍然维持在25%,成都、深圳的地铁项目带动了需求,而

20 地产的负面冲击尚不明显。更重要的是,公司认为中国市场能够在服务方面提供持续的需求增长,公司甚至明确表示Otis电梯服务业务的未来在中国。

DRAM存储芯片及半导体行业仍比较乐观。海力士半导体和美光技术均表示中国4G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手机的推广将持续拉动DRAM存储芯片需求。应用材料一季报显示中国大陆的订单增速显著高于台湾,电子行业生产端从台湾向大陆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半导体的景气度显著高于显示器和太阳能。

科技方面,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云计算风光依旧。一季度半导体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普遍处于景气改善的状态。智能手机普及以及4G网络建设带来了旺盛的芯片需求(海力士半导体、美光技术)。应用材料的财报显示,来自大陆的订单增速远超台湾,显示半导体加工正在从台湾转向大陆的趋势。

多个公司提到将加大中国市场销售渠道建设,包括发展三四线城市市场。包括工业类的ABB公司、斗山机械,以及消费类的苹果公司、特斯拉等。

最后,尽管所有公司都提到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经济转型、

21 增速下滑所带来的扰动,但是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仍未结束,中产阶级正处于壮大的趋势,绝大多数公司重申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并未改变,中国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重点布局的区域。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纪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负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